第二节 人民武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489&run=13

八路军沂蒙支队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沂水县一区乡农
学校校长李贯一,为抗日救国以乡农学校学生和瑞薄小学、师范讲习所的部分师生为
主体成立了沂水县抗敌救援会,集资募捐,宣传抗日。借乡农学校四期毕业学员有枪
支和弹药的有利条件,拉起了部分武装。1937年秋,李贯一与被捕入狱的共产党员邵
德孚取得了联系,得到了邵的支持,在原有基础上,又调集了一部分学生,人数增加
到150多人,编为4个排,由刘邑周、牛兰荪、王超升、于松泉分别任排长。1937年1
0月,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在沂水城东岭玉皇阁正式成立,李贯一任中队长,名
义上隶属县政府,实际上保持抗日的独立自主性,不受县政府的约束。队伍先后在玉
皇阁,沂水城西北的石良,崔家峪的黑驻扎,在摩天岭堵击了自蒙阴来沂水进犯的
日本侵略军,这是沂水县人民向入侵的日军打响的第一枪。1938年5月,队伍到诸坞
整训,中共沂水地方党组织派几位党员协助,队伍扩大到近300人,并抽调30人参加
了四支队六大队。从此一中队成为党直接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
1938年抗日武装蜂起,县内就有28个游击中队。这些名义上都是国民党县政府的
抗日武装,实际上,有受共产党的影响坚决抗日的,如五、七、九中队;为壮大人民
抗日武装,李贯一经常到五、七、九中队宣传抗日,做工作,并将一、五、七中队改
编为特务大队,李任大队长、牛兰荪任第一中队长,将第九中队有计划地编入县政府
的警备队,打破县政府控制。1938年10月,国民党沂水县长孔庆铭将全县武装改为沂
水县大队,自己兼任大队长,范桐山任副大队长,李贯一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6月
9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沂水城,孔庆铭、范桐山率县警备大队逃往山西,李贯一率第
一、五、七、九四个中队单独活动,兵力达一个团。李将部队改编为两个营,刘邑周
任一营长,牛兰荪任二营长。1939年底,部队正式宣布与国民党县政府脱离关系,改
编为“八路军沂蒙支队”,主力部队派出一批干部到支队任职,组成了支队党委,任
命刘怀文为支队长,李志南为政委,李贯一为政治部主任,下属3个营。1940年9月,
沂蒙支队改称一支队一团。支队司令员胡奇才、政委王子文。
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 1938年1月,中共山东省委举行徂徕山起义,成
立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同年2月,沂水、莒县的抗日武装迅速发展。根据山东省
委的指示,组建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沂水、莒县各出200人。
1938年3月底,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在沂水县公家疃村召开成
立大会。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兼管沂水县地方工作。大队设政治处,参谋
处,供给处和募集处,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郭有邻任参谋,庞汇川任供给处主任,
李端甫任募集处主任,初步编为两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第一中队队长李贵德,指
导员孔楚白;第三中队队长孔雨田,指导员李怀德;特务中队队长李道德,指导员王
翰卿。4月15日,六大队移驻沂水城西泉庄村,莒县的庞汇川等人带领200余人,沂水
的杨希古带领50人相继参加六大队。杨希古等人编为第四中队,杨任中队长。莒县的
200余人编为二、五中队,二中队长刘克诚,指导员孔福亭;第五中队刘尚任队长,
王翰卿调任指导员。至此,全大队共辖5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450余人。同月20日,
六大队由泉庄出发到尧崖头村,后经葛庄、林习、辛庄到达南柳泉,不久折回埠前,
旋即驻松峰。当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部队供给全靠募集,困难很大,人
员思想动荡,第四中队自行拉走解散,第五中队大部拉回莒县,第二中队有部分干部
战士离队。5月中旬,为稳定部队,山东省委先后派红军干部罗绩伟、吴坤、杨昆任
正副大队长和政委,鲁滨调回省委,邵德孚任副政委侧重做地方工作,李伸林任政治
处主任。同时增设卫生处,孔雨田任处长。
此时,沂水县女知识青年于烈、刘浩(刘瑞贞)、邵英(邵瑞兰)、毛洪(毛彩琴)、
孙涛(孙淑清)、王单、刘曦(刘立瑾)、董玉桂、刘立萍等参加六大队,成为当地女青
年参加革命的带头人。
6月,红军干部杨昆、罗绩伟、吴坤到达驻沂水的四支队六大队后,整顿了党的
组织,加强了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工作,改善了部队供给,同时组织民运工作团加强
地方工作,稳定了部队情绪,使部队及时迅速发展。7月,六大队开赴莒县岳家沟一
带。同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刘勇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
、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罗绩伟任一营营长、李焕任一营教导员、吴坤任二营营长、
李怀德任教导员。此部队为创建鲁中南抗日根据地立下了不朽功勋。
沂水县抗日游击队 1933年7月,沂水县青旗会解体,沙沟一带旗会中的共产党员
李钟杰逃往东北抚顺煤矿当矿工,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于1935年底回家。
“七七”事变后,李钟杰同原青旗会会长王子信计议,将原来旗会会员重新组织起来
抗日。1937年11月,李钟杰重新入党,并吸收了李钟盈、李钟太入党。在邵德孚、李
道德等人的帮助下,在沙沟一带成立了沂水县抗日游击大队,李钟盈任大队长,李道
德和李贵德为大队党的负责人,全大队共有400余人。大队成立后,向群众宣传抗日
救国十大纲领,动员群众和各界人士,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枪出枪,部队很快武
装起来。1938年2月8日,对南犯的日本侵略军在穆陵关进行阻击。同年5月1日,在闵
家山宋村攻打了大地主李文澡的围子,收缴了3支匣枪,10多支步枪和部分给养。19
38年3月,从大队中抽调1个中队,由李钟盈带领参加了六大队,同年6月,游击大队
全部参加了六大队。
沂水县抗日志愿队 1937年“七七”事变时,济南乡师学校学生沂水县石砬村的共
产党员邱也民回乡度暑假。他遵照学校党组织的部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联络共产
党员和爱国青年,筹备建立一支抗日武装。12月初,在乡农学校校长李贯一的支持下
,一支30余人的队伍在武家洼集结,并于12月31日,西去摩天岭参加阻击入侵的日本
侵略军。1938年1月,正式定名为沂水抗日志愿队。队长由李贯一兼任,邱也民任政
治指导员。通过在刘家诸坞村的军政训练,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队伍扩大到50余人
,成为一支素质良好的抗日武装。1938年2月20日,日军沿青沂公路南侵,抗日志愿
队在沂水城北三山官庄设伏,给了气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毙敌3名,缴
获辎重车1辆。同年3月抗日志愿队的大批骨干参加了六大队,另一部分编入沂水抗日
游击大队第一中队。
沂蒙回民支队 1938年7月,八路军四支队民运部派科长李敬渔(回民)进入沂水县
三区,在回民居住区发展武装。在柳枝峪清真寺阿訇的指引下,向回民进行抗日救国
宣传,建立了由20余人组成的回民支队,这是临沂地区第一支回民抗日队伍。后队伍
逐渐扩大。被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命名为回民连,丁文增、马学忠任正、副
连长。经过一段的宣传,李敬渔又从崖头、上流庄发展40余人参军,编为一个排,使
回民连扩大到3个建制排。1939年2月,回民连编为山东纵队司令部直属警卫连。曾警
卫过织女洞兵工厂。
沂水县独立营 1938年7月,六大队开赴莒县后,段子珍、武益三受政委杨昆,政
治部主任李仲林派遣,二次回沂水,在二区和四区建立抗日武装。段子珍到二区后,
与地下党员王翰卿取得联系后,又分别同三区、七区的党组织负责人李纯德、李鸿标
等人取得联系,在他们的组织下,很快动员200余人的武装,建立了沂水县二区独立
营,段子珍任营长,解致远为指导员。在四区,张升祥、秦昆已经建立了八路军第二
支队第十一中队,武益三到达时,人员已发展到50人。张升祥任队长,武益三任副队
长,武杰任教导员。在甄家疃活动两个月后,人员发展到100人左右,改名为沂水县
四区独立营。张升祥任营长,武益三任副营长,武杰任教导员。1938年10月底,四区
独立营从甄家疃移驻常庄和二区的独立营合编为1个独立营,成为沂水县独立营,段
子珍任营长,武益三任副营长,解致远任教导员。全营人员达360人。1939年初,改
为山东纵队所属,驻防悦庄,收编了郎伯杰在八区建立的独立营为二营。同时收编了
耿立东在三区建立的独立营为三营。不久,郎伯杰领二营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
。同年夏季,沂水县独立营改编为山东分局党校警卫连。
沂水县抗敌自卫军 为唤起民众共同抗日,国民抗协沂水县会部于1939年成立。在
沂水县二区建立自卫军中队,宋新亭任中队长,冯瑞轩继任。冯瑞轩在反“扫荡”中
壮烈牺牲。王涉任指导员,调走后由王松年继任,王松年后在同日本侵略军的遭遇战
中牺牲。顾洪升任副中队长。自卫军的一切供应待遇同于八路军,接受八路军和县大
队指挥,共同对日军作战。自卫军中队曾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人民
政府前身)和国民抗协山东省会部驻地训练,并抽调60多名自卫队员和干部编入八路
军主力部队后,又回沂水县二区扩编补齐。先后升级到主力部队300多人。1942年冬
,全部编入了八路军。
沂水县大队 1939年6月,沂水县委以警卫连为基础成立沂水县大队,李钟盈任大
队长,人员60名左右,到沂水县二、七区坚持斗争。同年9月,山东分局派刘怀文、
郑斌、李沾吾到沂水县大队,分别任大队长、教导员和政治部主任,李钟盈改任副大
队长。县大队发展到200余人,下设3个中队,李升鳌、王守信、邵廷俊分别任中队长
。后改设连。1940年3月,盘据在卞山北面的周莘农大队在国民党51军顽固派支持下
,向二区和道托乡进攻,二区中队和乡分队奋起反击。县大队长刘怀文和县委书记王
翰卿带1个连增援,将周莘农部击溃。4月,分驻四区的汉峪、郭庄村的沂水县委、县
政府突遭敌人袭击,3连和8连进行了英勇抵抗,掩护机关安全突围。5月,县大队1个
连埋伏于三区王峪河口,伏击敌汽车3辆,歼敌数十人,击毁汽车1辆。同年12月,沂
水县大队升编为山东纵队一支队特务营二连。县大队升级后,重新抽调各区中队人员
组成新的县大队。李贯一兼任大队长,郑斌任教导员。12月29日,51军顽固派勾结莒
县反动武装万仙会,偷袭在二区道托乡大、小黄汪村的县区乡联合工作队和县大队3
连,郑斌和孔益千指挥县大队奋力反击,经过数小时激战,突出重围。1941年秋,为
加强县大队,沂水县职工大队,青年大队先后编入县大队。1942年初,郑斌任大队队
长,王翰卿任政委。同年8月,沂水县大队随行政区划改称沂中县县大队。大队长郑
斌在纪王崮反顽军战斗中牺牲。石大魁任大队长,王翰卿、刘夏峰先后任政委,刘立
封任副政委。1944年8月和9月,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取得了解放沂水城和
葛庄两个战役的胜利。
沂中县独立营 1945年4月,县大队改编为县独立营。由区中队抽调人员进行整训
后,编入独立营。石大魁任营长,刘夏峰任政委,刘立封任副政委。解放战争开始前
,县独立营升级编入鲁中军区警备二旅九团。
解放战争开始后,沂中县武装只有1个警卫排。1946年底,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
,又从各区中队中调集近500人,重新组建独立营,下设4个连,李庆安任营长,连长
由抽调的区中队长担任。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莱芜包围了李仙洲部。县独立营
4个连,配合野战军,阻击济南来援之敌,将敌全歼。莱芜战役后,县独立营人员大
部分复员,只留1个警卫排。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沂中县独立营重
新建立,1948年,县独立营人员复员,组织名称撤销。
沂北县大队 1942年10月,成立沂北县大队,人员在250人左右。李怀德任大队长
,武杰任政委。1943年,沂北县大队改为沂北县独立营,营长徐振明,政委仍由武杰
担任。
沂水县各区中队 1939年,是沂水县抗日武装发展最快的一年,县大队成立后,各
区亦成立区中队,人员少者50人左右,多者150人左右。区中队长一般由区长兼任,
指导员由区委书记兼任。副中队长和副指导员为专职人员担任。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
和各区中队建立及存在的时间不一样,干部经常易换,队员经常升级到县大队或八路
军中去,然后再从民兵中进行补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区划的变迁和
增减,区中队的个数和名称也随着变化。1948年后各区中队撤销。
柴山区游击队 为打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4月,柴山区16个村的
干部和民兵骨干成立了柴山区游击队,开始时有22人。其帮助各村进行坚壁清野,站
岗放哨,制造石雷,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0月19至22日,敌人多次到诸坞南山、石埠
子、贺庄等地进行骚扰。游击队配合解放军1个营。多次将进犯之敌击退,4天共毙敌
63人。此后几个月中,游击队配合部队对敌作战28次,毙伤敌营长以下军官和士兵1
00余名,俘虏15名。缴获美式步枪2支,子弹230发,炮弹18发。夺回耕牛15头,驴1
2头。还打退营以上敌人兵力进攻3次。成为泰石路以北,沂河岸上的铁壁铜墙。这支
游击队一直坚持到沂水县全境解放。
夏蔚区武工队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沂水县(时称沂
中县)各区坚持敌后斗争。夏蔚区成立20余名精干民兵组成的武工队,多时达40余名
。武工队主要负责人由区委书记刘云峰、组织干事李元明担任。同年8月,夏蔚区境
内敌人撤去。但西边的蒙阴,东边的沂水城都有敌人驻守。1个敌交通营在沂水至蒙
阴之间,沿泰石路运送人员物资。8月13日,区武工队与鲁中军区二军分区的两个排
配合,在上杏子岭埋伏。从蒙阴来的敌人在过店子河时,埋伏人员一齐向敌开火,敌
人仓皇逃跑。这次伏击战歼敌70余名,击毙1名副营长,缴获手枪1支,六○炮1门和
其它军用物资。区武工队在解放后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