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425&run=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沂水地方党组织,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
和广大人民群众,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爱国知识分子、一区乡
农学校校长李贯一,以乡农学校学员和瑞溥小学、师范讲习所部分师生为基础成立沂
水县抗敌后援会。一区共产党员徐子厚,二区共产党员李贵德、孔楚白及进步人士陈
梯山、刘子敏等都参加了后援会工作。他们在城乡广泛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道理,募捐钱物,支援前线抗日将士。1937年10月,李贯一还以学校学员为骨干,
在县城成立了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到1938年春,中共沂水县委派12名党员协助
,队伍扩大到300多人。
1937年底,县委委员邵德孚获释后,李贯一资助路费,邵遂去泰安,找到了中共
山东省委,接上了组织关系。省委决定派邵德孚、李仲林到沂水、临沂、莒县开辟工
作,组建抗日武装,恢复党组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许多开明人士和知识
分子都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有的还积极提供给养和枪支支援抗日
。至此,沂水县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县的抗日救亡活动出现了新的局面。期
间,以李澄之(中共党员,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建国后任山东省副
省长)为首的一些进步人士,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成立了鲁南国民抗敌协会(简称
抗协),各地区设分会部,各县设县会部。抗协沂水县会部下设四个区会部,各级会
部根据抗协宗旨活动,发展会员数百人。会员多半是教师、学生和文化教育、工商、
医药卫生界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士,大多参加或兼任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学校、企业
的抗战或根据地建设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38年夏,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沂水县动委会)在县城原瑞溥小学成立
。同时,各区亦分别成立动委会,在县动委会的领导下工作。县动委会成立后,创办
一张4开的《动员日报》。中共沂水县委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沂水
县长孔庆铭保持了较好的统战关系,于1939年3月成立沂水县宪政促进会。6月,沂水
县委统战部长邵德孚根据上级指示出面做国民党沂水县长孔庆铭的工作,要他坚持抗
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受促成了沂水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1939年8月4日,沂水县各抗日团体代表30余人集会,选举产生了沂水县行政委员
会。孔庆铭、刘民生、杨云阶、黄如冈、袁义秋、李贯一、江海涛、邵德孚、田景溪
等9人为县政常务委员;刘瑾山、马月如、王钧治、耿光波、刘省五、刘益生、朱亦
皆、杜元章、岳洪春、刘惠民、王敬斋、李树声、阎娟为执行委员。国民党沂水县长
孔庆铭任主席。这是沂水县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成果。1940年8月
16日,沂水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召开改选大会,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江海涛、沂
水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邵德孚、鲁南总动员委员会代表刘焕然和党政军民、士绅名流
代表等6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检查了县动委会前段工作,制定了会后工作方针,讨论
并通过了有关动员工作的提案,如改善民生、实行合理负担、优待抗属等30余件。大
会发出通电,向社会各界申明动委会宗旨:“本会坚决贯彻动员全县民众,坚持执行
团结到底抗战到底国策,反对妥协投降、分裂倒退,以争取最后胜利”。轰轰烈烈的
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县进一步开展起来。
1939年12月,国民党县长刘瘦岑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阳奉阴违,虽经
多次争取,但始终口是心非,蓄意刁难。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和驻沂水的国民党军队一
面恢复“扫荡”中陷于瘫痪的区、乡政府,与民主政府抗衡,一面用军事、政治手段
破坏民主政府和抗日根据地。四、七、三、八区等抗日干部群众连遭不幸。共产党派
到国民党地方部队中从事统战、政治工作的干部,受到国民党方面的打击、迫害与排
挤,不得不撤出。在此形势下,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
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争取中间势力,发展进
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国民党顽固派坚决进行自卫还击。1939年冬天,以武生
为首的沂蒙队公开投敌,抓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八路军一部和沂水县独立营向盘
踞在门庄、朱位、下里庄等村的沂蒙队发动进攻,收复门庄、下里庄,迫使该部反共
行动有所收敛。1941年10月,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巩固
根据地,鲁中区党委作出反击顽固派进攻的决定。8日,鲁中八路军青年团、一团、
二团、鲁中军区特务营、一支一团等参战部队,在东起崔家峪、西到高庄一线,发起
反顽战役,经9天激战,收复泰石路两侧被伪顽武装占领的20余村,15日攻克伪顽武
装占踞的重要据点朱位,沂蒙队大部被歼。正当取得了第一次反顽战役胜利时,日军
秋季大“扫荡”开始了,八路军迅速撤出战斗,转移外线。第二次反顽战役,于194
2年8月开始,鲁中部队向蚕食沂水北部抗日根据地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发起反击,一
举将顽固派部队驱逐至南柳泉以北,沂水二、三区、七区一部分抗日根据地收复,成
立了沂北工委(沂北县委前身),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939年7月,沂水军民夏季反“扫荡”斗争结束后,中共沂水县委在山东分局的
帮助下,开始建立区、乡抗日民主政府。各区、乡的民主政府组成人员,由各区、乡
自下而上召开代表会民主选举产生。除1938年由中共山东省分局指导成立的九区民主
政府外,其余各区、乡民主政府先后在七、八月成立,一区区长牛瑞符、副区长刘子
陵;二区区长王卓然;三区区长张绍武、副区长丁毅民;四区区长岳洪春、副区长英
学义;五区区长朱亦皆;六区区长宗明;七区区长马曰涛、副区长杨路连;八区区长
宋作俊、副区长田丹铭。十区因是敌占区,暂未成立区民主政府。为贯彻党的统一战
线政策,区、乡政府组成人员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势
力,大致各占1/3。同年8月,国民党沂水县长孔庆铭被迫同意任命新选出的抗日民主
政府区长。这时,全县出现了抗日根据地、敌占区、国统区和游击区交错的复杂局面

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39年10月,山东分局决定将沂水划分为南、北沂蒙
两部分。原沂水县委领导北沂蒙工作,仍称中共沂水县委。1940年1月12日,北沂蒙
军政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0余人,决定成立北沂蒙联防办事处,统一领
导北沂蒙抗战工作。同年2月29~3月1日,南、北沂蒙联防办事处、沂蒙动委会等机
关,召开沂水县军政民联席会议,具体讨论了成立县参议会各项事宜。3月22日,沂
水县临时参议会在九区高家庄子(现属蒙阴县)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沂水县临时参
议会组成人员,罢免贪污腐化、破坏抗战的国民党沂水县长刘瘦岑,推选江海涛为县
长,组成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会上,南、北沂蒙联防办事处主任何方宏、江海涛发
表声明,撤销南、北沂蒙办事处,还政于民。制定了9项施政要点。1944年5月27日到
6月1日,沂中县参议会在金泉区望仙院举行成立大会,选举产生沂中县参议会,推选
李贯一为县长。1945年9月13~18日,沂北县参议会成立大会在沂北工委、沂北行署
驻地沙沟村举行。选举产生沂北县参议会,推选王树芝为县长,组成沂北县政府。充
分体现了民主建政,团结抗日的统战精神。
爱国统一战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沂水县委加强了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1979年,中共中央6号文件下达后,县委统战部认真落实文件精神,摸清了全县起义
、投诚人员的底子,按有关政策进行了妥善安置。并推荐王元容、黄中荣等为县政协
委员,推荐徐兴业为县人大代表,并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按照“中办发(1984
)17号”文件精神,还对全县87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知识分子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
冤、假、错案进行了妥善处理和纠正。1980年,县委成立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领导小
组,由统战部牵头(1985年下半年,改由组织部牵头),开展工作。通过调查,全县共
有知识分子3723人,其中党员1037人,非党知识分子2686人;有大专学历的661人,
中专学历的2990人,有技术职称无学历的72人;根据党章规定,对够条件的293人吸
收入党;有83名非党知识分子被推荐到县级和县直、乡(镇)等单位各级领导班子,担
任领导职务。通过调整工资、办理“农转非”和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改善了统
战对象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1978年,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在1957年“整风反右”斗争中,错划为“右
派分子”的244名干部进行调查登记,查明在职工作的有61人,已经退休的26人,已
死亡的36人,没有工作的121人。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进行了复议,全
部进行了改正。对其家属子女受牵连的人进行了妥善处理,有6人安排了工作,有5人
办理了退休,有1人撤销了原处分,有12人办理了“农转非”户口,有3人补办了知识
青年下乡手续。对其亲属受牵连的40户、215人办理了“农转非”。
沂水县共有去台人员347户、354人,其亲属500户,1500人,分布在30个乡镇的
230个村庄。为了加强对台工作的领导,中共沂水县委,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对台政
策,并于1989年3月,成立了沂水县台属联谊会。次年11月,在台属较集中的23个乡
镇建立了台胞接待站,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对台工作的认识,对遗留问题,逐条
进行了落实。自1988~1990年,已通信259户,通汇195户,汇款额折合人民币达20万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