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沂水县党组织的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422&run=1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建立后,发动党员深入学校
、乡村,利用张贴传单、讲课、建立读书会、编印《农民小报》等形式,宣传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介绍俄国革命的情况,启发学生、农民的革命觉悟。号召党团员在各
自的家乡大力开展农民工作。邵德孚在马荒村周围,李鸿宝、李清潍在下胡同峪村周
围,朱寿年在朱家里庄周围,开展农运工作,进展顺利,并组织建立了农民协会。
中共沂水支部诞生不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逆转
。但沂水县地处山区,波及较迟,组织发展仍较顺利。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后
,于5月继续北伐。下旬,北伐部队来到沂水县南部葛沟村(今属沂南)。为扩大革命
影响,中共沂水党支部组织县内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慰问团慰问
和欢迎北伐军,沂水城内沿街扎彩门、贴标语、学校教唱《国民革命歌》等歌曲,欢
迎活动振奋了群众精神,吓跑了旧军阀在沂水城的驻军--琅琊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8年6月,中共沂水特别支部成立后,活动的重点是
发动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并秘密成立农民协会的核心组织贫民会。在全面宣传、深
入发动、周密组织农民的同时,特别支部和农协筹备会负责人对农运工作实行分片领
导。司马、苏村一带由徐相南负责;高桥一带由曹泽生负责;依汶、里庄一带由朱寿
年负责;上、下胡同峪一带由陈兰芬负责;沂城周围由张广庭负责;胡家庄一带由刘
惠民负责。上述村级农民协会组织普遍成立,区成立5~7人的农民协会领导机构,苏
村周围的农协会员组织了武装,与土豪劣绅斗争。同年10月18日,沂水县南乡农民协
会负责人徐相南、李韵声等,调集500余名会员,在苏村集上高呼“打倒土豪劣绅”
的口号,将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牛家小河土豪、地主、讼棍牛守元捉住游了集,接
着将牛送到县政府,要求予以惩处。
1928年12月,中共沂水县委建立后,在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同时,仍继续领
导开展农民运动,沂水农民运动进入高潮。农民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抗捐抗税和借粮度
荒的活动。1929年2~4月间在中共沂水县委的领导下,农会组织逐步建立健全。2月
,沂水县农民协会筹备会改为沂水县农民协会,推动了农运工作。至4月底全县有农
民协会会员5万余人。其中贫民会会员1000余人。同时,县工人、学生、商民、士兵
(秘密组织)联合会和妇女协会相继成立。同年5月3日,县农民协会调集来自全县农协
会员数千人到沂水城集会,纪念五三惨案一周年。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并捣毁县税
务局。东里店党组织也召集临近各村农协会员,举行与县城类似的活动。
1932年8月,中共沂水县委恢复后,根据中共山东临时省委决定,在恢复发展壮
大组织的同时,从事农民武装暴动筹备工作。当时县境内农民组织大刀会风起云涌,
县委派党员加入该会,争取力量,参与暴动。1933年春,县委由县城迁至西北乡埠前
村,依靠此处较雄厚的党组织力量和乌旗会力量,开始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创办机关
刊物《沂水红旗》,教育党员,广造舆论,成立暴动指挥核心,组织骨干力量,作为
暴动突击队等。正当暴动队伍跃跃欲试时,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得知了暴动的消息,5
月10日逮捕了西北乡共产党员和大刀会骨干13人。5月12日,县委决定调集会众800人
、200支枪,预定18日晚,兵分两路攻打沂水城,营救被捕人员。18日晚队伍集合时
遇滂沱大雨,沂河水猛涨,行动受阻,这次暴动计划未实现。5月29日晚,被捕人员
的家乡崖庄及附近各村的乌旗会员奋起行动,打击告密的地主、豪绅,偷袭了七区第
一甲设于崖庄的民团训练处,杀死教练等人。31日,乌旗会又与国民党县政府派去的
队伍激战于沙沟村南盖家顶,击溃民团和巡警,击毙第一甲甲长李景岗、民团牌长张
海亭等人。县境西部之青旗会两个团900余人,亦增援西北乡乌旗会。同年6月,国民
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命令驻临沂的国民党军81师两个旅北上沂水,省民政厅厅长李树
春带领招抚团来沂水,剿抚兼施,向暴动队伍及大刀会下手。81师一部分驻沂水城北
高桥,专门围剿武装暴动中心地区的群众。县委趁敌人立足未稳,暴动指挥谢梅村、
指挥部成员陈善、王涛、杨克伦等率领1500余名暴动队员攻打高桥。进攻未成功,当
天撤离。大兵压境,麦收临近,人心不稳,暴动指挥部果断决定将大部队伍解散,少
数骨干进沂山里打游击。指挥部成员谢梅村、陈善、王涛等200余名暴动骨干,在鲁
东民团军一个团和部分县的保安队围追堵截下,艰难地战斗了两个多月。1933年7月
,中共沂水县委再次遭破坏,党员独自在各地从事一些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内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各界爱
国人士,即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石砬村在济南乡师就学的邱也民(1935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暑假回乡,与西北乡埠前村共产党员李贵德、李道德,北乡小瓮山村
共产党员秦海村、秦旭东取得联系,在沂水北乡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西北乡下小诸葛
村共产党员袁子扬联络当地的爱国知识分子陈梯山、王琢、曹保三、冯亦祯、李栋宸
、刘子廉等,组成抗日救亡协会,袁任主任,陈梯山任副主任。协会成员利用各种途
径搜集并翻印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史谈话》、《论游击战》等,有的公开
散发、张贴,有的交给党、团员传阅。沂水城内爱国知识分子,一区乡农学校校长李
贯一,发动该校学员和瑞溥小学、师范讲习所部分师生成立沂水县抗敌后援会,李任
主任。一区共产党员徐子厚,二区共产党员李贵德、孔楚白及进步人士陈梯山、刘子
敏参加了后援会工作,他们在深入城乡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募捐钱
物,支援前线抗日将士。西南乡垛庄村刘增浩及七哥、八哥,联络临沂五中和小学时
的同学,把几个村的“联庄会”改成“抗日救国联庄会”,开展抗日活动。
1937年10月后,县境内抗日武装蜂起,共产党员及热心抗战人士先后组建不同类
型的抗日武装28支,爱国人士李贯一领导成立的沂水抗日游击第一中队;共产党员李
道德在沙沟成立了沂水县抗日游击大队;邱也民联络部分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成立了
沂水抗日志愿队;1938年三四月间,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共产党员邵德孚、李仲林
负责在沂水城西公家疃村组建的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1938年8月二支队
派共产党员王翰卿、段子珍、张升祥、武仪三等分别在沂水县二、四区组建独立营;
1939年6月,中共沂水县委成立沂水县县大队,1942年8月,改称沂中县县大队,194
5年4月沂中县县大队改编为县独立营;1942年10月沂北县大队成立,1943年改称独立
营。
1939年6月始,随着各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先后成立了区中队,队员少者50
人多者150人。区中队长一般由区长兼任,指导员由区委书记兼任。区中队队员经常
升级到县大队或八路军中去,然后再从民兵中进行补充。
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制订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
划》,并报经中央批准。计划之一是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边区省委
(1938年12月改为中共山东分局)于8月移驻沂水县岸堤,11月迁至王庄。沂水县被列
为省委直属县,刘建中来沂水县恢复建立县委并任县委书记。边区省委、县委抽调干
部组成工作团,分赴各村训练骨干,发动群众,成立群众抗日组织。到1939年春,农
民、妇女、职工抗日救国会及青年抗日救国团在县、区及部分村庄先后建立起来,当
时全县农救会会员达3000余人,青救团团员达1000余人,妇救会会员达2000余人,半
武装的抗日自卫团团员达65000余人。县委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刘
民生、刘惠民、李贯一、靳星五、刘葛民、袁义秋、耿光波、刘瑾山、刘益生、田景
溪、王均治、杨云阶等大批有影响的各界知名人士投入抗日阵营。
1939年6月9日,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占沂水,国民党沂水县军政人员大多逃往山
区,区乡政府陷于瘫痪状态。中共沂水县委在中共山东分局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区、
乡抗日民主政府,担负起领导抗战的责任。区抗日民主政权的相继建立,对动员参军
、参战、组织根据地的生产,开展抗日教育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夏季之后,日、伪军在关顶、马站、沭水、高桥、韩家曲、凤凰头、沂水
城、斜午、苏村、河阳、刘家店子、葛沟、黄山铺、王庄、葛庄、东里店等交通要道
安设据点,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敌、伪频频“扫荡”沂水,全县
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面对困难,沂水党组织,注重对党员加强教育,对党组
织进行整顿、建设。1942年下半年起,陆续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作风、组织上进
行了整顿,纯洁了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开展游击战,反“扫荡”、反“蚕食”,配合
八路军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从1940年起,根据地内开始实行减租减息。1
942年3月刘少奇来山东指导工作之后,此项工作全面展开,形成轰轰烈烈的局面。通
过诉苦算帐、减租减息,贫苦农民长了志气,焕发了抗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动参工
作,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起打东洋”的参军热潮。
1944年8月17日,中共沂水县委组织干部、县大队、民兵和民工配合八路军收复
了沂水城。9月初取得了葛庄战役的胜利,一举歼灭侵华日军草野清大队,自此,沂
水全境解放。老根据地的工作转向恢复生产,建设家园。县委派工作队进驻沂水城附
近新解放的300余个村庄,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整顿组织等工作,清除伪敌影
响,培养骨干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八年抗战期间,全县相继有3170名青壮年参加了抗日主力部队,其中有966名优
秀儿女为国捐躯。涌现出模范军属王步荣,动参模范曾超、马香莲,抚育革命后代的
好妈妈张志桂,沂蒙“红嫂”祖秀莲等优秀人物。沂水抗日根据地经受了考验,人民
得到了锻炼。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8月,沂中、沂北两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
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和中共沂蒙地委指示,进行土改试点。下旬,土地改革
在两县全面展开,10月沂中县完成土改工作。1947年2月,华东局派工作组到沂北县
高桥区改作村搞土改复查试点。3月,中共沂中县委召开会议,贯彻华东局关于开展
土改复查的指示,布置全县开展土改复查工作。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
区重点进攻。7月10日国民党军队新编91师228团(冯树德团)占据沂水县城。不久,国
民党83师44旅两个团接防,冯团调走。国民党沂水县长王敬斋,部分外逃的反动地富
分子组成“还乡团”,亦追随国民党军队重新向沂水反捕。为使人民生命财产少受损
失,中共沂中、沂北党组织迅速组织人民隐蔽粮食,组织各级暴露身份的干部、教师
、军工烈属向县内山区和黄河北转移,其余干部就地坚持开展对敌斗争和领导支前、
生产、土改等工作,做到“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支前不误生产,生产为了前线
”,各项工作互相促进。中共沂中、沂北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对敌斗争指挥部,各区
成立武装工作队,对占据沂水城的敌人实行联防,保护了县境内大部分地区群众生命
和财产的安全,保证了土改、生产、支前等工作有秩序的进行。1948年3月23日,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驻沂水部队83师44旅131、132两团及部分还乡
团分子南撤。沂中、沂北两县全境解放。由于频繁的战争摧残,全县面临饥荒。3月
上旬中共沂中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县区干部会议,贯彻华东局和山东省政府关于搞
好生产救灾的指示,决定了五项生产救灾措施:一是县委、县政府派出得力干部,到
被敌人破坏最大,灾情最重的东里、王庄、金星3个区,加强对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
,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干部,分赴各区投入生产救灾工作,坚决做到“不荒芜一
亩地,不饿死一个人”;二是县、区调集的脱产民兵,一律回生产第一线,以减轻人
民负担,增加生产人员;三是动员组织地少人多的村庄的群众迁移到地多人少的村庄
,把土地全部种好;四是整理健全各种生产组织,如变工队、纺织社、运输社等进行
生产自救;五是除国家发放一批贷款、救济款外组织群众以工代赈。会后,县长黄子
中到灾情最重的王庄区兼任书记、县委组织部干事张献兼区长,县粮食局局长刘树
伦兼金星区区长,县委民运部副部长李焕章到东里区任区委书记。另外,还采取精减
机关人员,学校暂停上课,撤销土改工作队等措施。经半年的努力,到秋天,灾情有
所缓解,生产基本恢复,沂中、沂北县生产救灾取得了较好成绩。
在解放战争时期,沂中、沂北两县全力支前,常备的车子队、担架队、挑子队等
随调随走,所需粮秣逐户落实,随征随有。1947年2月沂中担架团参加了莱芜战役后
,又随部队参加了楼德、宁阳等战斗,荣获“陈毅子弟兵团”光荣称号。据1948年秋
统计,沂中县出动支前担架10545副、小车12858辆、挑子8377副,出动参战民兵798
0人次。全县每个青壮年约支前223天。沂北县出动支前民工274296人次,担架7479副
、小车26944辆、挑子19657副。淮海大战期间,两县有7000余名常备民工到前线服务
。沂中、沂北两县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县、区两级领导班子,随军北上南下,开辟新
的解放区。1945年9月19日,沂中县抽调40余名干部,沂北县抽调20余名干部赴东北
解放区工作;1948年,县政府秘书武子服等奉调南下大别山区;1948年12月沂中县委
书记刘木易带领10名干部到华东局党校学习,并于春节后随军南下;同年底,随着淮
海战役的进展,新海连地区解放,华东局指示,沂中、沂北两县抽调干部(两县各十
余名)南下新海连;1949年2月,沂中、沂北两县抽调213人,到达浙江省,其中沂中
县110人组成县、区全套干部接管富阳县,沂北县103人组成县、区全套干部接管汤溪
县。1949年1月10日,潍海战役结束后,沂中、沂北两县支援淮海战役的担架团胜利
完成任务,并进行了总结评功,民工于2月返回,大部分脱产干部(两县110人)留下与
部分学生和华东局党校的部分学员等一起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10月1日
,服务团从南京出发,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到达四川省。沂中县干部入川后接
管了永川县,沂北县干部分配到涪陵县。
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得到恢复,
中共沂水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领导全县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生
产,稳定市场和物价,县内经济得到好转。195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
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发动全县党员干部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克服
领导干部工作上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同时作出了
结束土地改革扫尾工作的计划,加强对生产救灾工作的领导,各分区普遍建立了生产
救灾委员会,深入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与此同时,县成立贯彻《婚姻法》委员会,
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使广大妇女获得了解放。1951年春,全县人民开
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和和平签名运动,户户订立爱国公约。至11月全县人民捐
献飞机、大炮款15.5亿元(旧人民币)。同时向前线写慰问信3700余封,有800名青年
参军赴朝。当年秋,土地改革运动结束,颁发土地证书。土改中,被群众揪斗的不法
地主分子829人,被判刑的88人,管制的511人,共没收土地3542亩,没收地主房屋、
牲畜、农具、粮食和浮财一宗。没收的土地和财产分给贫农、雇农,实现了“耕者有
其田”,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整顿了党的
基层组织和公开了党员身份。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群众要求,从1951年1月起对农村互助组进行整顿。到1952
年2月,全县互助组发展到6444个3779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1.7%。同年秋,县委分
别在沂城区吕家庄,柴山区团坪峪村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在互助组的基础
上,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4年秋,全县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高潮。全县
1147个自然村,办社的有1069个,占全县总村数的93.19%。在此基础上,县委在吕
家庄、燕家庄、大松林、团坪峪、会仙院等村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不久,县委总结
推广大松林等5村组织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各区普遍试办高级社。至1956年秋,
全县基本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同时,县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
线,领导全县人民完成了对粮、棉、油统购统销,顺利进行了审干、肃反及对农村私
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7年始,中共沂水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全面的社
会主义建设。工农业产值有了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
展了整风运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尔后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在反右派斗争中
因犯有扩大化错误,将244名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8月,
中共沂水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精神,在县内迅速掀起“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不具备原材料、冶炼设备和冶炼技术的情况下,发动全党
全民大炼钢铁,全县盲目建各种冶炼炉1316座,有2500多名机关干部、31000多名中
小学师生及29633名农村劳力参加开采和冶炼,造成了极大的损失。9月全县实现了“
人民公社化”(一月内),11月全县村村办起了“公共食堂”,实现了“公共食堂化,
吃饭不要钱”,浪费了人力物力,造成了经济损失。在“一大二公”、“大跃进”左
倾错误的思想指导下,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盛行,
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加之遇到了自然灾害,造成了1959~1961年的三年困
难,致使本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为战胜困难,中共沂水县委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执行中共中央制定
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全县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取消了公共食
堂,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1963年后,在全县开展以学习雷锋和毛泽东著作为内容的学习运动和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使人们逐步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干部崇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以热
爱党和社会主义为荣。此期间,县委、县政府多有兴利之举,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封山
造林,兴修水利。50年代末,腰斩沭河、沂河,建成沙沟水库和跋山水库,并进行农
田基本建设,使县内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很快波及到沂水县。1967年1月31日,中共沂水县委被“造反派”组织夺权,基层
党委、支部均先后被夺权。各级党组织相继遭冲击而瘫痪,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本
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游街、批斗。这期间,由于失去了领导,全县国民经济蒙受
重大损失。1969年12月,中共沂水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1971年10月13日
,中共沂水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了新的中共沂水县委。基层组织也相继恢复
。并开展了整党建党、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等
项运动,由于左的错误未得到纠正,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偏差。这期间,由于全县大多
数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反对内乱,抵制左的错误,全县国民经济减少了损失,有些事
业有了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
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
的恶劣影响,至年底,全县召开各种类型的批判会8250余次,参加批判会的有140万
人次,在各种会议上作批判发言的有65000多人次,办大批判专栏5400多个、黑板报
8800多块,编演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娱节目3100多个,共写批判文章98100
多篇,画漫画2100多幅,还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中共沂水县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
以前的“左”的错误,复议和改正冤假错案3096起,落实各项政策,在经济建设中,
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推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
政策,从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村从
1979年至1983年进行体制改革,经历了探索偿试、全面展开、稳定完善三个阶段。1
984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发(1984)1号]》下达后,全县继续抓
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和提高。从而进一步稳定了“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调
动了农民培养地力、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的增长。
1986年至1990年,县委、县政府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加快了沂水脱贫致富的步伐。几年中虽连遭暴雨、大风、冰雹、蝗虫、
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连年增加。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35662万公斤,农业
总产值实现376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7元,分别比1985年提高13%、14%和47%。
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全面发展,加强内部改革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县农用
碳酸氢铵、“白鹭”牌166中性蛋白酶、内销分割冻肉和“如意”牌猪二层花纹革于
1987年12月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拖拉机花键轴于1988年12月被评为国优产品,冻猪白
条肉和分割肉于1990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产品”称号。到1990年,全县工
业总产值实现7.3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