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仓储设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295&run=13

1940年前,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征收的粮食,是随收随用或转手倒卖,不注重长期
储粮,故很少有公用粮仓。
1940年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粮食多由村庄或农户
保存,以随时供应过境部队和长期驻防人员。屯粮一般选择巩固地区分散储存。为防
止日军抢粮,采取挖山洞、挖地窑和室内存粮等办法,确保粮食万无一失。1946年5
月县粮库成立后,储粮方法根据各村征收任务大小和支前需要,采取就村入库和就地
拨付的办法。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全县设仓房15处326间,容量589万公斤,另租借民
房42座126间,容量145万公斤。基本保证了粮食的储存和军用支付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部门依靠没收地主的房屋以及祠堂、庙宇和租借民房作粮
仓。仓储条件较差,仓房多数上漏下潮,底部多以麦糠、席子、砂、土坯铺垫,门口
多以石头或土坯砌成门把子,有的甚至用高粱秸捆成把子挡粮食。窗户大都用土坯堵
住,仅在顶部留一小孔通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购销量不断增加。从195
0年开始增建仓库,同年沂水专署建了南大仓。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莒沂县并于
沂水县,山宋粮库移交沂水县粮食局。1956年又建了朱冬、杨家城子两处粮库。从6
0年代开始,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县粮食局对重点储粮点有计划地进行了扩建,先后
新建了官庄、诸葛、马站、高桥、黄山铺、崔家峪、泉庄、夏蔚等粮所,扩建了一批
仓库。1966年建成了江峪战备库,并投资修建和改造了部分简易仓房,储粮条件有了
初步改善。进入70年代,粮食调入和储存量增加很大,原有储粮条件远不能满足需要
,县粮食局又先后组建了王庄、四十里、十里、杨庄4处粮所,增建了一批仓房。19
70~1973年还先后在九龙坡、安家圈、于沟、上流、田家峪等村新建了5处战备库,
并扩建了江峪战备库。同时,还建造土圆仓60个,分布全县18处粮所。另外,在高桥
、杨庄两处粮所建造石圆仓16座。新粮仓建成后,将过去使用的地主房屋和祠堂、庙
宇等先后退还给大队。
沂水县粮油仓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由户储、村储发展到国储,仓储条件
不断得到改善。从1950年至1990年,全县仓房总设计容量4405万公斤,实际存容量3
920.25万公斤。
油库建设始于50年代,至1990年,全县共建油罐29个,总容量440.5万公斤,其
中县植物油厂有油罐10个,容量19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