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公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233&run=13

1923年山东省路政总局将道路分为汽车道和省道两种,计划修20条。其中,有沂
水至青州、沂水至莒县的汽车道两条。1935年后,先后修建了经沂水县境的青临、泰
石,沂博3条沙土公路。1935年春修建青临路(青州至临沂)沂水段,县政府从各区征
调民夫,按地亩摊派粮款,分段修筑,路面宽7米,以沙土夯实,无桥涵。同年秋建
成。1935年秋,修建了泰石公路(泰安至石臼所)沂水境内的路段,路面宽7米。1936
年春,修建了沂博公路(沂水至博山),路面宽4至5米。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重占
沂水城后,在主要交通线上建立据点,封锁分割沂蒙山区。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加
强与博山日本侵略军的联系,抓民夫整修沂博公路,路面加宽到7米。沂水县抗日军
民为配合战争的需要,随时修路架桥,又随时毁桥破路,扼制了日本侵略军的进犯。
1946年初,沂中县人民政府拨款200余万元(北海币),赶修了在战争中受到破坏
的益都至临沂、沂水至博山等公路的沂水段。国民党发动内战后,沂中县人民为配合
解放军作战,给国民党机械化部队造成不利条件,1947年7月29日至30日,沂中县民
兵和群众10000余人,将沂水至青州,沂水至莒县的公路破坏100余公里。同年8月18
日夜,沂北县的长安、道托、高桥、马站4个区的农民组成破路队,破坏了沂水城至
穆陵关的公路,有效地扼制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马站和北杏(今属诸城县)分别为鲁
中、滨海两解放区战略转移时后勤指挥中心,为了解放军作战需要,上级决定修建马
北公路(马站至北杏),路面宽6米,长40公里,途经东埠、徕庄、峨山口、东莞等主
要村庄,沿线群众于1947年5月初开始动工,经过20天的昼夜抢修竣工。此公路成为
当时连贯鲁中至滨海解放区的唯一交通动脉,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沂水县只有3条公路,全系沙土路面,桥涵残缺,晴通雨阻。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公路建设,利用“公办民助
”、“民办公助”和以工代赈等形式组织修路,到1990年县境内已有省、县、乡公路
28条,共计长546.11公里。
省辖公路 县境内共有7条省辖公路,全长248.61公里。
益(都)新(沂)公路。北起青州(益都),南至江苏省新沂,又称羊(角沟)红(花埠
)、青(州)临(沂)、羊(角沟)临(沂)公路,为省主要公路干线之一,是鲁中南地区的
交通命脉,南北走向,全长205.44公里,沂水境内59.6公里。1935年始建,1954年,
沂水至益都段按五级公路标准加宽加高,并有局部路段改建。1955年又对沂水至红花
埠段改建。配齐了桥涵,路基宽8.5米,路面宽3.5米。1977年对桥涵加宽接长。197
8年路面加宽至10米。1979年路基路面硬化,铺12~20厘米厚的拳石,灌沙,上铺8米
宽的沥青路面。
石(臼所)泗(水)公路。原名泰(安)石(臼所)公路。1935年秋始建。县境路段为东
西走向。境内长58.75公里,1966~1970年按五级路标准进行了复修,沙土路面晴雨
通车。1973~1976年沂水县城至莒县城段(30公里)铺成沥青路面。1980~1981年,将
沂水县城至高庄段(35公里)按二级路标准进行了复修。
沂(水)博(山)公路。始建于1936年,东南西北走向。1959年8月,因兴修跋山水
库而将南麻(属沂源县)至沂水段改道重建。沂水县境内长37.01公里,沙土路面,晴
通雨阻。1967年,铺设5.5米宽的石子路面,升为三级公路,晴雨均可通车。
沂(水)界(湖)公路。始建于1956年秋,为县级公路。1963年辟为省辖公路。东北
西南走向。全长40公里,沂水县境内19.05公里,与石泗公路重合1.2公里。1980年2
月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路面为泥结碎石,路宽9米,桥涵齐全,晴雨通车。
南(麻)坦(埠)公路。1965年由路经的沂源、沂水、蒙阴三县组成指挥部统一修建
。境内长7.95公里,与石泗公路重合0.52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3.5米,为粒料
结构。1970年路基加宽至7.5米,桥涵齐全,晴雨通车。
泰(安)薛(家岛)公路。沂水县马站至莱芜段亦称莱马公路。始建于1966年,东西
走向。县境内长50.39公里,与益新公路重合3.3公里。沙土路,粒料结构,路基宽7
.5米,路面宽5.5米。
莱(芜)韩(旺)公路。由莱芜经韩旺到诸葛线,属省辖支线公路。1976年由省交通
厅投资,沂水县组织修建了沂水路段。县境内长20.5公里,路面宽7米,粒料结构,
为国家标准三级公路。初由县交通局养护,1978年辟为省辖公路。
县乡(镇)公路 1990年底,县内主要有县乡公路21条,297.5公里。
沂(源县城)崔(家峪)公路。1957年秋始建,1959年和1966年又两次修建,使桥涵
齐全,土路面,宽6.5米,达到四级路标准。县境内长19.128公里。西北东南走向。
郭(家湖)上(二郎峪)公路。始建于1958年,当时由马站至圈里,称马(站)圈(里
)路。1968年改线由郭家湖至圈里,又称郭圈路。1985年改建加宽,并延长至上二郎
峪,改名为郭上公路。土路面,宽9米,全长21公里,东北西南走向,为国家四级公
路。
东(于沟)徐(家店子)公路。1958年由沭水修至沙沟,因线向不合理,1964年改至
从徐家店子至东于沟,1968年又整修,1987年又加宽改建,桥涵基本配齐。土路面,
宽7.5米,全长15.8公里,为三级公路。
姚(店子)夏(蔚)公路。1958年修建从姚店子至院东头段,1976年整修,延伸到南
墙峪。1983年春又向西延伸,劈开摇钱石子山口,修4道盘山回头弯道,经牛场子、
甄家疃、上里庄至夏蔚,新建路19.9公里,全长35.2公里。修中桥4座,小桥11座,
涵洞85个,涵道8道,开挖土石34万立方米,用工日60.2万个,投资87.9万元。土路
面,宽7米,为四级公路。
曹(沂源县公家场)店(夏蔚镇晏婴店子)公路。1958年,从晏婴店子修到王庄,1
969年延修至公家场。配齐了桥涵,土路面,宽5米,南北走向,全长15.7公里,为四
级公路。
武(家洼)跋(山)公路。原为沂博公路路段。1959年修跋山水库改线后,武跋路段
则作为跋山水库专用线路保留下来。1973年改建,土路面,宽4~6米,西北东南走向
,长7.3公里,为四级公路。
孔(安丘县孔家庄)徕(富官庄乡徕庄)公路。1961年由徕庄修至官庄,后延伸到孔
家庄。土路面,宽6.5米,沂水境内长8.8公里,为四级公路。
曹(杨庄镇曹家坡)高(桥)公路。1962年建成,1971年和1974年又两次改建,198
6年3月又加宽和改线,桥涵齐全,土路面,宽9米,全长21.5公里。1990年铺筑沥青
路面,三级公路。
高(庄)界(沂南县界湖)公路。1966年建,桥涵齐全,土路面,宽6米,南北走向
,县境内长11.1公里,为四级公路。
莒(县城)道(托)公路。1972年始建,因小店子大桥未建不能通车。1979年大桥建
成,全线通车。县境内9.9公里,土路面,宽7米,为四级公路。
官(庄)何(家庄子)公路。1974年修建。长10.1公里,土路面,宽6.5米。桥涵基
本齐全,但未达到设计要求,尚能晴雨通车。属等外公路,季节性养护。
上(柴山乡上肖家沟)下(崔家峪镇下泉)公路。建于1975年,土路面,宽4米,长
10.2公里,季节性养护,为四级公路。
果(莒县果庄)四(四十里堡)公路。1976年修建,东北西南走向,土路面,宽8米
,县境内长5.128公里,为三级公路。
上(东于沟乡上流庄)新(诸葛镇新庄)公路。1976年修建,后多次整修,桥涵齐全
,土路面,宽6米,长14.8公里,为四级公路。
高(桥)河(下古村乡东河西)公路。1978年修建,1980年改建,桥涵齐全。土路面
,宽5~8米,东西走向,长9.3公里,为四级公路。
王(家庄子)张(新民官庄乡张耿)公路。1983年建,西起王家庄子,经崮崖、泉庄
至张耿,1985年8月,张耿沂河大桥建成后,又延伸至韩旺铁矿。路经山岭多,修建
难度大,全路劈山垭口5个,其中土洼山垭口劈深24.25米,底宽14米,长250米,人
行其中,如履深涧。建中小桥4座,涵洞65道,投入工日125万个,资金184.45万元,
完成土石方66万立方米,土路面,宽7米,全长31.4公里(与曹店公路重合2.2公里),
为四级公路。
崔(家峪)常(下常庄)公路。属乡村公路,全长7.7公里,宽6米,季节性养护。
龙(家圈)张(新民官庄乡张耿村)公路。1986年11月动工修建,1988年10月竣工。
全路贯穿龙家圈、柴山和新民官庄3个乡,土路面,宽7米,桥涵配齐,全长26.5公里
,属四级公路。
姚(店子)袁(家庄)公路。1986年由乡村路加宽改建而成,土路面,宽6.5米,全
长5公里,季节性养护。
院(院东头)辛(辛子山)公路,1976年建成,土路面,宽5米,全长5公里,等外公
路,季节性养护。
梅(家庄)崖(北头)路。是王家庄子乡崖北头村至龙湾的公路。1966年由机修厂投
资,县交通局负责施工建成。1986年改建延伸至梅家庄(属沂源县)。桥涵全部配齐。
土路面,宽5米,全长10公里。季节性养护。
专用公路 专用公路是指厂矿、部队、林场、仓库等自己修筑和养护的公路。全
县共有10条,总长57.4公里。
汞(丹山)高(家楼子)公路。1958年由国营汞丹山林场投资修建,1969年整修,长
6公里,土路面,宽4米,同曹高公路衔接。
沂(山林场)西(于沟)公路。1960年由国营沂山林场修建。从场部起,向南劈开老
母狗腰岭垭口,修至西于沟村北,入泰薛公路。土路面,宽3~4米,长6公里。
龙(湾)崖(北头)公路。1966年由国营龙湾机修厂投资修建。土路面,宽5米,长
7.4公里。
杏(峪)上(薛)公路。1966年由国营前进厂投资修建,土路面,宽4~5米,长5公
里,至下薛村东入南坦公路。
冶(炼厂)南(庄)公路。1966年由国营沂蒙冶炼厂投资修建,土路面,宽7米,长
4公里。
桃(峪)小(王庄)公路。1966年由国营电讯二厂投资修建,土路面,宽4米,长4公
里。
北(东埠)南(郭家湖)公路。1966年由解放军驻军修建。长2公里,土路面,宽8米
,南北走向,与泰薛公路衔接。
留(虎峪)马(家崖)公路。由解放军某部投资修建,土路面,宽4米,长4公里。
上(岩寺)上(肖家沟)公路。由国营上岩寺果园投资修建,土路面,宽4米,长4公
里。由上肖家沟入上下公路。
石(门)姚(店子)公路。1970年,由石门水库修建,土路面,宽3~4米,长15公里
,作为石门水库管理所专用线,至姚店子与沂界路衔接。
公路养护 新中国成立前,大小桥梁和主要道路,多为附近农民出钱出力修建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公路养护工作。1950年设立沂水县公路站,负责指
导益新、沂博、石泗三条省辖公路的养护工作。1953年设养路工班,加强了公路养护
的具体领导。1957年后,县乡公路大量建设,省辖公路逐年增多,为适应任务需要,
省辖公路又按照每公里1.5人左右,配备了养路员。从1966年始,增设机动车,用于
公路养护工作。至1985年底,已拥有解放牌翻斗汽车7辆,嘎斯型货车1辆,6~8吨压
路机2台,12~15吨压路机2台,中小型拖拉机20台。县乡公路按每1.1公里配1人的标
准,配备养路员182人,除用堆沙耙、锨、镐等手工操作工具外,也购置2辆解放牌汽
车用于公路养护工作。
养护办法,以沿路村庄抽调民工进行义务养护,国家给予一定的茶水、工具损坏
补贴费。1957年县政府规定,凡年满18~45岁的男性农民和18~40岁的女性农民都有
养护义务,由村抽调适当人员统一进行养护。养护人员同务农人员一样评工记分,参
加生产队统一分配,另外国家则按每个工日5分钱的标准,给予茶水费补贴。1979年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路养护转由公路站与养护人员签订养护合同,按
养护好坏评定工日,每个工日国家给予0.60元补贴,1985年增加到0.80元,与从事其
他行业的同等劳力相比,其收入不足部分再由村给予补助。养护公路需用的沙、石、
土等材料,由沿线村每年分两次集中备齐,供养护人员平时使用。
公路绿化 自1935年兴修公路起,就开始公路绿化工作。但因土地条件差,管理不
善,所植树木成活甚少。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了公路绿化工作,仅1953年就对省
辖的三条公路植树3万多株。至1985年,除沂博公路绿化路段达70%外,益新、石泗
两条公路则全部绿化。县乡公路基本是边修路,边绿化。但因树种选择不当,管理跟
不上,年成活率较低。至1985年仅绿化133.2公里,占公路总长的24.4%。公路绿化
办法,省辖公路主要是由沿线村分段包干,既负责养护公路,又包干在公路两旁进行
植树。树木的收益,合作化时期,由包栽的农业合作社统一分配。1958年后,实行“
三七”比例分成,即棉槐等矮林,国家收益30%,其余70%归村;成材树树身归国家
,树头全部归村。1974年后,经省交通厅批准,成材树国家和村各收益50%。县乡公
路,采用谁修路,谁栽树,谁受益的办法,但采伐树木,需经县公路站批准,伐后必
须补栽上树木,严禁毁损树木和任意砍伐。
养路费征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养路费征收主要针对畜力车,按月按牲畜的套数计
征。1958年12月改为按运输收入额计征,机动车按运输收入额的6%征收,畜力车按
收入的3%征收。1985年2月又改为属交通公路运输企业的营运车辆,按营运收入总额
的15%交纳,其它社会营运车辆,客货汽车每月每一核定吨位征费115元;挂车每月
每一核定吨位征费58元;拖拉机及正三轮每月每一核定吨位征费45元;20马力以上拖
拉机全年按8个月计征,20马力以下按4个月计征,1988年改为全年按12个月计征;畜
力车每套每月征费6元。1985年全县征收养路费260万元。1900年,全县征收养路费5
42.05万元。其中,县公路站征收405.05万元,县交通局征收1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