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抗旱防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166&run=13

自古以来,县内旱涝灾害频繁而严重。据资料记载,清代267年间,县内共发生较大
的旱涝灾害64次,其中旱灾30次、水灾23次、水旱双灾11次,平均4.17年一遇。中华
民国时期,发生旱灾9次、水灾8次、水旱双灾4次共21次,平均1.86年一遇。自50年
代开始,本县陆续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由于气候
的变异,年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等影响,水旱灾情仍频繁发生。1949年至1990年的4
1年中,全县共发生洪涝、干旱33次(一年中以主要灾害为主),其中旱灾22次,有大
旱6次,年受旱农田达90万亩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仍然是旱灾大于涝灾,县内不同
程度的干旱几乎年年发生。基本规律是春旱多,一般春季是“十年九旱”;夏多洪涝
,干旱也时有发生;秋旱最甚,县内有“秋旱如刀刮”之说。
旧中国,抗旱防汛工作,有名无实。旱情较轻时,水源较足的村庄,尚能用戽斗
、辘轳等工具提水灌田;若久旱不雨,下种误时,产量不保,人畜用水更是困难;一
旦遇到阴雨连绵,往往山洪爆发,淹没良田,冲毁村舍。1937年7月31日,特大暴雨
,沭河决口,淹没5个村庄,仅沭水村就有882间房屋被冲垮,308人被淹死。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抗旱防汛工作,每年春夏之交,县成立抗旱防
汛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实行统一指挥、分工负责、
协同作战。一有旱涝灾害,县内驻军和民兵也主动投入抗旱防汛工作。1981年连续6
个月大旱,全县大部分土地干、井干、水库干,农田受旱面积130万亩,300个村庄、
20万人及近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60人的抗旱工作队,分赴各
乡镇,一同带领组织群众开展抗旱斗争。全县投入抗旱劳力40余万人,齐心协力利用
机电井、扬水站、截潜流、水库塘坝等各种水源,1100余台提灌机械连续轮灌,肩挑
人抬昼夜奋战,抗旱浇地44万亩。加之各行各业一齐支援,全县仍然取得粮食平均亩
产192.5公斤的好收成。
境内6-9月为汛期。为安全渡汛,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专人日夜值班,忠于职守
,做好上传下达,及时通报雨情、水情。各乡镇也相应地建立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巡
逻检查、防守水利工程。跋山、沙沟、寨子山三座大中型水库的防汛工作由县统一指
挥,水库也设立防汛办公室,建立防汛常备队;沂、沭河及小(一)、(二)型水库由所
在地的乡镇具体负责;塘坝由所属村一包到底。防汛经费,每年省、地、县财政拨款
。所有防汛物资器材,实行专料专用、专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保证了全
县防汛抢险的需要。一旦遇有险情,县、乡镇领导亲临抢险救灾第一线,领导群众修
坝筑堤、挖沟排涝与洪水作斗争,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