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理水土流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161&run=13

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主要采取垒地堰、修坝子、挖排水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
失,收效甚微。1949年11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封山造林,搞好水土保持,但发展步子
不大。1957年,全县掀起闸水沟、修梯田、挖鱼鳞坑、竹节沟等水土保持活动高潮。
同年,夏蔚区首先由原来的分散治理发展到以小流域为单元规划设计全面治理。该区
共有216座大小山头,3条河流,350条山沟,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夏蔚区采取山
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措施,集中劳力,奋战4个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7万亩,占
总面积的90.4%。其综合措施首先是坡地梯田化。共整修梯田3.7万亩。方法是把每
块地进行三面培土,筑土埂0.3米,选择低处用块石砌成水簸箕,泄水口略高于地面
,一般雨量主要渗入土层,较大雨量即从水簸箕泄走,保持田土不被冲走。其次修水
库治荒山。4个月时间建塘坝26座,蓄水池352座,水井620眼,拦河坝23座,挖支毛
沟350条,治理186个山头,3万亩荒山,使山地有水灌溉。再次修缓水工程。在山上
自下而上挖鱼鳞坑、水平沟,截山沟蓄水,以缓洪拦沙。还有封山造林,养护草木。
4个月植树176.86万株,成立护林组织,增加杂草生长密度,以起到缓水固土作用。
夏蔚区的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获国务院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及省农田水利会议
优等奖。同年,全省山区工作会议在沂水县召开。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山东省委
第一书记舒同视察了夏蔚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概括了四句话:“鱼鳞、竹节、水
平沟,库塘、梯田、自流渠,封造育种乔灌草,圈养牵放五业兴”。夏蔚区水土保持
工作的经验带动了全县的治山治水及其造林工作。许多地方学习夏蔚的做法,开展小
流域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到1960年,全县造林面积达661.29万亩,被评为全国
林业先进县。
1960年以后,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对原有的纵横交错、高洼不平、不易灌
溉和机耕的小块农田并成大块,削高填洼、整土改田、保持水土。1972年开始“农业
学大寨”,从适应机械化、水利化、园田化出发,按照“以村定路,以路定方,以方
定平、以流域面积定水利资源、蓄水工程和排灌”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路
综合治理,工程、生物措施同时进行。至1979年全县共平土改田6.31万亩,深翻整平
110.28万亩。这不仅较好地控制了水土流失,而且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80年
代,国务院颁发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县人民政府恢复水土保持委员会。1984年
又加强了水土保持办事机构,同时,健全了乡镇、村的专管组织。各级认真总结经验
教训,因地制宜,采取分段分期治理、坚持不懈、治一片、成一片的方法。县水土保
持职能部门注意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作用,推广了牛场子、蔡峪等小流域治理成功的
经验,本着增加土地植被,促进生态平衡,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使生物措施与工程
措施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中,治上(山岭上部、河沟上游)与治下(山岭下部、河沟
下游)结合,先治上,上以植树造林为主;治坡与治沟结合,先治坡,坡以整修梯田
为主,沟以防冲、蓄水、拦泥沙为目的;封山造林结合,先封后造;乔灌草结合,以
灌草为主。并且制定了水土保持管理公约和奖惩制度,使治理和管护相结合,防止人
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到1990年底,全县修水平梯田75.05万亩,沙坝地8.26万亩;
营造水保林34.11万亩;种草0.24万亩;建谷坊1900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8平方
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