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蚕的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134&run=13

蚕种 明、清至民国期间,全县主要饲养土种三眠蚕。蚕劣质杂,收入甚微。193
7年始,引进“鲁黄”、“诸桂”、“新园”等新品种,养蚕收入有所增加。1950年
从三眠土种中选出“沂水黄”品系,交华东蚕苗试验所培育。1951年葛庄蚕种场始制
“瀛汉交华8”、“瀛汉交华9”、“瀛汉交华10”新品种在全县推广。1970年始养“
苏16交苏17”品种。1983年试养多丝量品种“菁松交皓月”。至1985年“菁松交皓月
”饲养量已占全县总饲养量的90%。1989年又试养“新四元”品种。每更饲一代新品
种,蚕茧产量质量均明显提高。
养蚕 全县农民养蚕,原操作粗放,利益亦微。1915年县劝业所创办“乙种蚕业学
校”,设养蚕、制丝、栽桑等课程,传授栽桑养蚕的科学技术。全县养蚕逐用蚕匾,
抬蚕用草绳蚕网,蚕茧产量质量明显提高。1950年后,政府积极推行科学养桑法。1
958年改“怀揣腰掖”暖种的陋习,采用统一“催青”,根据境内南北气温差异分批
发种收蚁,更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1975年,全县推行“小蚕共育”办法,簇蚕淘汰
用杂树枝乱草,而改用蜈蚣簇,使蚕茧产量比传统饲养法提高10-30%,茧质也明显
提高。1983年春,在省丝绸公司技师吴凤宏指导下,黄山铺公社后埠子大队试用纸板
方格簇9000片,养蚕种38张,产茧1553.2公斤,上茧率达97.3%,每公斤茧均价4.4
2元。比折簇、蜈蚣簇的上茧率提高25.3%,公斤茧均价提高0.50元。1984年春养蚕
用纸板方格簇达3万片,1989年增至11万片,养蚕户均大获其利。如龙家圈乡后埠子
村民刘景甫,1989年春用方格簇养的蚕,一亩桑园售茧174.5公斤,收入2119元,相
当3亩粮田的年收入。在推广方格簇养蚕的同时,全县又先后推行了“四统一”(以村
为单统一消毒、小蚕共育、桑园统一浇水、除虫),“八配套”(户有消毒池、采桑棚
、喷雾器、蚕匾、塑料蚕网、储沙坑、消毒灰罐、方格簇)管桑养蚕法,进一步促进
了蚕桑生产发展。到1990年,全县方格簇用量达到22.5万片,养蚕8143张,产茧236
421公斤,1949年增长9.5倍。
蚕病 以病原微生物致病为多,病毒性病、真菌性病、细菌性病均常见。危害以脓
病、僵病为主,夏秋尤甚。防治以“消毒预防为主。用漂白粉、新鲜石灰等药物严格
消毒,并精心饲养,及时剔除病害。即可控制蔓延。
节肢动物病。多化性蝇蛆病,用“灭蚕蝇片”添食或喷蚕体防治有效。新建房屋
养蚕易发壁虱病,养蚕前用硫磺熏屋可防治此病发生。
废气中毒(由氟化物、硫化物侵入桑叶,蚕食后中毒诱发蚕病)和农药中毒症(主
要由农田用药时将药洒于桑叶或蚕具上而导致),虽时有发生,但养蚕者只要时刻谨
慎留心,可避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