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桑的种植与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4&rec=133&run=13

沂水县的桑树生产,历史悠久。《山东通志》有“齐鲁多桑,以沂为最”的记载
。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沂地……尤勤树畜,饶
物产,蚕妾红女缫盆机杼之声相闻,千树之素封接畛而居”的赞语。清乾隆年间(17
36-1795年),山茧绸畅销江浙。苏州阊门里的茧绸店门前书有“山东沂水茧绸发客不
误”的招牌。沂水城东门外也设有山绸会馆,为山绸客聚会之所。民国年间,丝绸外
销畅通,全县蚕桑又得以发展。1914年,沂水花茧绸、茧濒绸在山东第一次物品展览
会获奖。1919年,全县有椹桑16.7万株,湖桑2900株。此后经军阀混战以至抗日战争
和解放战争,桑园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力挽此业,使桑园陆续得以
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24524亩,其中鲁桑12126亩,湖桑4993亩
,椹桑7405亩,分别占桑树总面积的49.45%、20.34%和30.21%。1953年,椹桑绝
迹。1965年,沿益(都)新(沂)公路两侧建起了“万亩桑园”。以后虽几经波折,但桑
园仍有所发展。1982年,县经绸公司成立后,桑园发展较快,到1990年,龙家圈、黄
山铺、许家湖、道托、高桥、马站、杨庄、沙沟、袁家庄、姚店子、四十里堡等乡镇
已成为县内蚕桑生产基地。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8500亩,栽植品种主要为鲁桑、鸡冠
桑、湖桑、选792等。
育苗 1956年全县收购桑籽60公斤,在马站、崖庄、姚店子3个区各建桑园苗圃1处
,培育桑苗。1957年全县又自采桑籽育桑苗550亩,基本满足了全县植桑的需要。19
65年7月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临沂地委在沂源县召开的蚕桑生产会议精神,全县又育
桑苗1000亩。1975年5月,县组织38个重点蚕桑大队的负责人及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
到浙江学习蚕桑生产经验后,6-7份全县又育苗1190亩。为满足群众栽桑需要,除自
育桑苗外,1982年冬至1990年又先后从江苏、安徽及菏泽等地购进桑苗949.8万株,
有力地促进了蚕桑生产发展。
嫁接 建立新中国后,繁殖良桑长期用芽接、梢接、劈接等方法。1970年后,改为
以苗圃为袋接为主,间有揭皮装根法。1989年后,改圃内袋接为室内袋接。
栽植形式 传统以地边、“四旁”、农田间作乔木桑为主。1958年后,开始采用桑
园型式栽桑,每亩200株左右,至1974年始建密植专用桑园。专用桑园根据地力亩栽
1200~2000株。
砍伐方法 中、高干桑历以“箍”为主,“留枝留芽”法仅在少数单位实施。专用
桑园以夏伐收获兼整形,弱者行春伐以复壮。
管理 新中国以前,群众植桑,任其自然生长,收效甚微。1974年春,城关公社小
梨行大队党支部书记徐瑞国,用从郯城购进的湖桑苗800株,建专用桑园0.5亩,加强
肥水管理。秋产桑叶925公斤,相当于370株10年生地边桑产叶总量,随即在全县推广
。自此所建桑园,除秋冬施土杂肥外,在春、夏、秋季均追施化肥,并视墒情,及时
划锄、浇水。6~7月份一般还亩施速效肥20~30公斤进行追肥。对以萎缩病、芽枯病
、拟干枯病、紫纹羽病为主的病害和以桑瘿蚊、桑象虫、天牛为主的虫害,以预防为
主,一旦发生,采取药品喷杀和药品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蔓延。197
6年,在小梨行村首次发现桑瘿蚊,迅即扩散,后经试验研究,用甲荃异柳磷地面撤
药、防治、效果显著。一旦发生,采取药品喷杀和人工捕拿和剪除病害枝株等办法,
有效地控制了蔓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桑园
也实行了责任承包,承包期一般定为10-15年,进一步促使了蚕农精心经营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