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2&rec=190&run=13

诸葛丰,字少季,西汉琅琊阳都(旧属沂水县,今属沂南县)人。汉元帝时,曾在
御史大夫禹属下作官。才华出众,受到汉元帝的器重,官职不断升迁,历任司隶校尉
、光禄大夫等职。
诸葛丰笃志好学,刻苦用功,博通经史,名扬京师,深受人们的器重。诸葛丰为
官时,藐视权贵,嫉恶如仇。侍中许章,依仗皇帝的宠幸和外戚的势力,为非作歹,
奢侈腐化,荒淫无度。他的宾客、幕僚也仗其权势无法无天,欺压良善。诸葛丰立案
准备弹劾许章。正当他驱车去向皇帝奏明时,恰好遇见许章。他立刻住车,举起皇帝
赐给的节符,诏许章下车,欲将其逮捕归案。许章急驰而逃,跑入宫中向皇帝求助。
诸葛丰追之不及,便向皇帝上奏其劣迹。由于皇帝对许章袒护,诸葛丰反而被收去司
隶校尉的节符。诸葛丰愤愤不平,上书说,我已是年迈之人,时常想在有生之年,斩
奸臣污吏之头,悬于都市,布告天下,言明其罪,使天下人都知道犯法作恶者要受到
惩处。并指出,那些苟活于世、善于察言观色的奸党臣胡作非为,只念及私门之利
,不顾国家法规,致使邪秽溷之风蔓延滋长,社会风气败坏,我深以为耻辱,是宁死
也不愿意的。因此,“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他以伯奇因孝敬父亲而被其
父抛弃;伍子胥因忠于吴王而被吴王赐死;鲁隐公想立弟桓公为国君而被桓公所杀;
叔武为其兄卫成公守国而被其兄所杀为例,表明自已的忠正,陈述奸党臣弄权,则
忠臣直士之路壅塞,明智之士缄口不言的危害,表示自己宁肯辞职吃闲饭,也不愿与
奸臣为伍。表现了他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高贵品质。
诸葛丰后来多次上书直言,诚恳地希望皇帝任贤用能,铲除奸臣污吏。但忠言逆
耳,又加上触犯“权贵”,被降职为城门校尉。又因为上书控告光禄周堪、光禄大夫
张猛,触怒了皇上。皇帝见诸葛丰不肯低头,下诏将他免为庶人,后来老死于家中。
三国时的诸葛亮等人,就是他的后代。

伏湛(公元前?~公元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其父伏理,系
汉代名儒,以《齐诗》教授汉成帝,曾任高密王刘宽的太傅,对《诗经》很有研究,
自成一家。伏湛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他父亲教学的事业,教授的学生达到数百人
。汉成帝时,为博士弟子。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平原太守。当时,刀兵四起,天
下惊扰,而伏湛却不废弃教学。当时群众挨饥受饿,他把当官时所得的俸禄全部拿出
来用以赈济难民,受他救济的难民达到一百余家。群众对他很敬佩,平原境内也比较
平稳。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知道伏湛是名儒又是前朝的旧臣,请他任尚书,典定旧
的制度。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时,光武帝重视伏湛的才能,任命他为宰相,执行大司
徒的权力。每当光武帝出征时,便留伏湛镇守京都。建武三年(公元27年),取代邓禹
为大司徒,并封阳都侯。
当彭宠在渔阳叛乱时,光武帝想亲自去征讨,伏湛反对长途用兵,他上书呈述东
汉刚建立,应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被汉光武帝采纳,他主张治理国家
应以“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也被采纳。建武三年冬天,因为在祭祀高庙时,河南
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他没有举报此事,被免了职。
伏湛公正廉洁,爱护部属,好恶分明,既能和下属处理好关系,又能采纳同事们
的意见,他的为人纯真正直,正如南阳太守在他被免职后上书中所说:“自行束,讫
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从师,行为仪表……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伏湛被封为不其县侯,并就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
其中暑病卒。光武帝亲自到祠中吊唁他,并派使臣为其送丧、修冢。

承宫(公元?~76),字少子,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承宫很小时,父母相继去
世。8岁时,就给人家放猪。当地人徐子盛,以《春秋》教授学生数百人,很有盛名
。有一天,承宫在放猪的途中路过徐子盛讲学的地方,非常羡慕读书,忘记了放猪,
在那里听讲。雇主见承宫放猪未回去,到处寻找才找到他。雇主想打承宫,被徐子盛
的学生们制止住。徐子盛见他如此酷爱学习,就把他收为学生。承宫主动承担了打柴
的任务,勤恳学习而不感到疲倦,这样苦学几年。学业完成后,他回到家里,传授学
生,后来与妻子到蒙山脚下自耕自食。虽然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官员都听说他很
有名气,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
汉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间,承宫被朝廷召为博士,升为左中郎将。他多次进
谏忠言,阐述如何治理国家,所论中肯而切合实际,朝中的大臣们都器重他的气节。
他的名声还传播到匈奴,北单于还特别派遣使臣要求见他,足以说明他的威望之高。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承宫任侍中祭酒。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病卒。肃
宗对他的死深感痛惜,专门赐以冢地。他的儿子宫,官至济阴太守。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童恢的父亲童仲玉,在遇到灾荒时
,倾尽家产全力救济群众,救活100多人。童恢早年在琅琊郡做官,司徒杨赐听说他
执法廉平,就召请他去。杨赐被人弹劾将要免职时,杨的部下都离杨而去,唯独童恢
帮助杨申述理由,所以杨赐未被免职,杨赐的部下全部回到杨身边,而童恢却离杨而
去。人们从这件事上,对童给予赞美。
童恢任不其县县令时,凡为官的有犯法行为,他就将其罪行张榜公布,对称职的
官吏以及做好事的人,都赐给酒肴,对他们表示勉励。他从政,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连耕织种收都有条章。因此,境内形势非常安定,牢狱中连年没有囚犯。周围县的人
听说童恢治理有方,迁入不其县居住的有2万多户。
不其县的民众曾经为老虎所伤害,童恢就下令设槛栏捕捉老虎。捉住两只老虎后
,他对老虎咒骂说:“天地生下万物,唯有人最为宝贵……王家的法律杀人的判处死
刑,伤人的按照法律判罪。你若是杀人的,应当低下头服罪,你自己知道不是杀人的
,应当呼号表示冤枉。”一只老虎低下头闭上眼睛,形状如同震惊惧怕,当即被杀掉
。另一只老虎呼吼,童恢下令释放了。群众都称赞他。童恢有才能,青州府推荐他,
升任了丹阳太守,后因不幸得了急病去世。

诸葛瑾(公元174~241),字子瑜,琅琊阳都(旧属沂水县,今属沂南县)人。东汉
末年移居江东,吴王孙权的姐夫曲阿弘见诸葛瑾气宇不凡,才华出众,就向孙权举荐
。孙权待为宾客,任其东吴长史,后升为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
遣诸葛瑾出使蜀国,以便同刘备修好邦交。他在蜀与其弟诸葛亮,只在公开场合会晤
,从不私下约见。
诸葛瑾在向孙权陈述政见时,如发现在某一问题上同孙权的看法不一致时,巧妙
地转到别的话题上,慢慢地假借别的事情,加以类推说明,使孙权变得心平气和,自
然而然地接受诸葛瑾的意见。吴郡太守朱治,是孙权亲自选拔的一位官员,孙权对他
寄予深切希望,一向敬重他。后来朱治犯了过失,孙权不便当面斥责他,只在心里郁
忿不解。诸葛瑾揣测到孙权的心思,请求私下陈述见解,于是挥笔作书呈给吴王。孙
权读罢,高兴地说“我积在心里的仇闷消除了。颜(回)子的美德,在于让人们消除嫌
隙,增进友谊,不正是对你讲的吗?”孙权因故怪罪校尉殷模,究竟怎么治罪?群臣
中很多人为殷模求情,反而更加激愤了孙权,越发不肯饶恕。诸葛瑾闷坐一旁,不发
一语。孙权要求诸葛瑾讲述自己的看法。诸葛瑾陈述了自己同殷模等人,因家乡沦陷
,携带老小,投奔江东,承蒙吴王厚爱,得到今日之荣光。不能勤恳效力,反而辜负
了您的期望,应向您谢罪,不敢有别的想法。孙权听了诸葛瑾的一番话,当即赦免了
殷模。
诸葛瑾随吴国军队攻打关羽时,被封为宣城侯,又以绥南将军衔,接替吕蒙任南
郡太守,驻扎公安(今属湖北省)。刘备因关羽被杀,在悲伤气恼中领兵东下讨伐吴国
。吴王见大兵压境,势不可挡,请求议和。诸葛瑾遂致书刘备,晓以利害,婉言劝和
。有人向孙权密告,说诸葛谨私下派人与刘备暗通消息。孙权说:子瑜不会背弃我,
就像我不会背弃子瑜一样。吴大帝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帝,诸葛瑾迁左将
军,督师公安,被赠给符节,封为宛陵侯。孙权常以军国大事与他相商,而他谈说谏
喻,深受孙权器重。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加封左都护之
衔,任豫章刺史。赤鸟四年(公元241年)病卒,享年68岁。临终时,嘱咐其亲属,只
穿朴素的衣服,以薄棺装敛,葬事从简。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汉末琅琊阳都(旧属沂水县,今属沂南县)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身于经学仕宦世家。远祖诸葛丰
为西汉时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任过豫章太守。诸葛亮的
卓越才能和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及环境熏陶不无关系。诸葛亮年幼时,父
母皆丧,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诸葛玄任豫章(治所今江西
南昌)太守,诸葛亮随叔父南去豫章。诸葛玄因故失官后,携带诸葛亮北上投靠荆州
牧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迁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
过着隐居生活,娶名人庞德公之女为妻。诸葛亮搭筑茅庐,躬耕陇亩,结交名士,研
读古籍,留心财政。他以管仲、乐毅自励,专注治国用兵之道,人称“卧龙”。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颍州徐庶荐之于刘备。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问以天
下大势。诸葛亮答之以著名的“隆中对”,即建议刘备占荆(今湖南、湖北)、益(今
四川)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完成统一全国之大业。
“隆中对”颇合刘备心意,诸葛亮从此归依刘备,为之出谋划策。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
图一卷江南。曹操大军威逼荆州,刘表之子刘琮出降,东吴军将闻风胆怯,刘备被曹
军追至夏口(今湖北汉口)。为了扭转颓势,诸葛亮亲赴东吴,同周瑜等劝说孙权与刘
备联盟抗曹。孙权遂命周瑜、程普、鲁肃统率水军3万,会同刘备军沿江而上,与曹
军会战于赤壁,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率残兵逃回北方,诸葛亮率军乘胜夺取荆州4
郡。开创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
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率张飞、赵云进军益州,连夺江州(今重庆)、江阳(今四
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巴西(今四川阆中)等地,后同刘备汇师,攻下成都。
此后,诸葛亮又北攻襄阳,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地盘日益扩大。刘备在成都
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军政。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终前
托孤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军政大事,一由诸葛亮裁
决。刘备去世后,蜀国处于魏、吴两大国的威胁之下,南面的、益州、越嵩等郡
起兵叛蜀。诸葛亮审时度势,派人结好吴国,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亲率大军南征
,平定叛乱后,又渡过泸水,进讨骚扰边境的西南诸戎。诸葛亮为继承刘备统一全国
的未竟事业,曾经五出祁山进攻魏国,争夺中原。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
10万大军北伐,连克天水、南安、安定,正当进军神速之时,参军马谡不听调度,大
败于街亭,致使北伐失利,退回关中。在此后几次北伐中,虽取得一些胜利,但终因
国力不支,以致劳师功微。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攻魏战争中
,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分兵屯田,准备久战,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
中,终年54岁,葬于汉中定军山。
诸葛亮治蜀期间,修明政治,号令整肃,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参军马谡为刘备
老臣,素受诸葛亮器重。他在首次伐魏中任先锋,因违犯军令为张所败。诸葛亮将
马谡下狱处死,处死时为之流涕,并说:“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
贼邪。”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实行屯田政策,注意发展生产,在都江堰设置堰官,
经常派千余人维护堤堰,从而使“民穷国虚”之蜀汉,呈现出“耕战有伍,刑法整齐
”之景象。在军事上,诸葛亮善计谋,通兵法,重视加强训练军队,并积极改进武器
和运输工具。相传他改进连弩,能连发十箭;创制“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
。他注意改善同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采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
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耐心进行安抚,最
后使孟获心悦诚服,表示归顺。诸葛亮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鼓励其发展经济。在
诸葛亮的治理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诸葛亮忠
于职责,勤于国事,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生活上清廉自守,“受赐八十
万斛”而“蓄财无余,妾无余服”。他临终前,遗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
15顷。
诸葛亮在文学史上地位也很高,其著作有晋武帝时陈寿编定的《诸葛氏集》20卷
,可惜宋代已散佚。以后的传本为明清时人根据史书、类书辑录而成。其著作主要有
表、诏、奏、疏、策书、教、议、赞、铭、兵法、军令等共178篇。这些著作充分反
映了诸葛亮的“顺天”、“忠君”的思想和以法治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恩威兼
施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胆识卓见。他的文章风格多是开门见山,直抒
已见,通晓畅达,言简意深。具有情意直挚、纯朴清新的特点。其中最著名的有《出
师表》、《隆中对》、《诫子书》、《与群下教》等篇。

徐奕,三国时东莞(今沂水县)人。东汉末天下大乱,他避难于江东,孙策虽赏识
他,他却毅然回到了家乡。曹操任司空时,征召徐奕为掾属,徐跟随曹操作战。当时
,关中地区刚被魏军征服,社会秩序很不安定。曹操对徐奕的才能很赏识,留他在关
中任丞相长史,镇抚西京。徐奕任职期间,明修政治,西京人非常称赞他。后任雍州
刺史、魏郡太守等职。
曹操与匈奴交战时,调徐奕为留府长吏,负责留守的具体工作。曹操对他说:“
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
魏国建立后,徐奕任尚书,后继升尚书令。曹操出兵汉中时,魏讽等起兵反曹,
适逢中尉杨俊升迁,一时找不出代替杨俊职务的人选。曹操叹息地说:“怎么能得到
有如诸葛丰那样的人,让他去代替杨俊之职位呢?”桓阶对曹操说:“徐奕不就是合
适人选吗?”于是曹操命徐奕任中尉。在职几个月,徐奕称病回故乡。后拜谏议大夫
,病卒。曹丕每与朝臣在一起谈到徐奕时,常思念他。

国渊,字子尼,东汉末年著名学者,东安郡盖县(今沂水县)人。国渊是东汉末年
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在郑玄的众多弟子中,国渊并不很有名,但他学习专心致志,
被郑玄夸奖说:“国子尼,是个优秀的人才,我看这个人,将来一定能成为治理国家
的能手。”
黄巾起义后,国渊与邴原、管宁等人避乱于辽东。国渊在辽东,仍笃学好古,常
讲学于山同岩,士人多推慕之,从此他更加出名。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国渊回到
了故乡,被曹操征召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建安
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推行屯田,就让国渊主管此事,他就屯田制的具体问题多次
提出建议,如安排多少户数,如何设置官吏,如何管理与分配收获物等。实行屯田5
年时间,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使农业生产迅速得以发展,以致仓禀丰实。曹操在经济
上实行屯田的有效措施,是能够统一北部中国的重要原因。而在发展经济方面,国渊
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曹操出兵关中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负责留守的具体工作。此间,田银、苏伯
在河间地区起兵反曹,被镇压下去。国渊对于那些参与起事的人,请求对他们不施行
刑法,得到曹操同意,被他释放的有1000余人。国渊就田银等起事撰写了“破贼文书
”,实事求是上报了战绩,做到既不扩大又不缩小,摒弃以前杀一顶十,企图扩大战
功的弊端。曹操很高兴,将他升任魏郡太守。
国渊后来升为太仆,居列九卿高位,但他布衣蔬食,恭俭自守,为官的俸禄和所
得到的赏赐都分给旧故宗族的贫穷的亲友。他死后,其子国泰被曹操任为郎官。

徐广(公元352~425),字野民,东晋东莞姑幕(今沂水县)人。其父徐藻,曾任都
水使者。他家世好学,早年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至徐广时,对经学、文学尤有
研究。他对“百家数术,无不研览”,成为当时著名学者。
谢玄任兖州刺史时,闻徐广有才能,任他为从事西曹。继之,任谯王司马恬镇北
参军。晋孝武帝司马曜因其博学多闻,升任为秘书郎等职。义熙元年(405年),徐广
受命撰写《车服仪注》,书成之后,被封为乐成县五等侯,领著作郎衔。翌年,“敕
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他用了10年的功夫,通过精心考证,刻苦努力,终于撰成4
6卷的《晋纪》一书。
义熙六年(410年),狂风冰雹,造成人心惊惧,认为将有大祸临头。对此,徐广
在上书中指出,“风雹变未必有灾”。他建议应该“兴政化而德教”,并指出“小细
烦密,群下多惧”的危害,认为统治者只有“俯顺群情”,才能达到“朝野欢泰”。
这就是徐广高瞻远瞩的慧识。
刘裕代晋建宋后,于永初元年(420年)下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
恭肃,可[任]中散大夫。”徐广因“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以年老为托词坚
辞,要求回京口。辞官后,他“老犹不倦”,通读《五经》,于元嘉二年(425年)病
逝。著作除《晋纪》外,尚有《答礼问》百余篇等传世。
徐广之兄徐邈,字仙民,为当时著名经学家,曾被谢安推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
侍、中书侍郎等职。为官“多所匡益”,著有《五经音训》、《谷梁传注》等作品。

竺法汰(公元320~387),东莞(今沂水县)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
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竺法汰聪敏好学,精通佛教义理。《高僧传》载,
他与当时的高僧道安为师兄弟,师承于名僧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
行至新野(今属河南)后二人分手,他便率弟子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建
康(今南京市)亘官寺。当时,晋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讲经颇得要领,听
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

《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
汰的“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当时,著名僧人法
深的弟子竺法温却主张“同心无义”。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这多少讲了些主观之外客观事物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
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当时“沙门
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
荆士”,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
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心无义”是邪说,应须破之。这便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
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先令弟子昙壹难之,接着他旁征博引,据经引理,析驳纷
纭,双方论战激烈。这场辩论,以竺法汰胜利而告终。
竺法汰广收弟子,竭尽全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对后世
发展起来的禅宗有很大影响。竺法汰在佛学理论的著作有《无本论》、《中论疏记》
等。

徐之才(约公元493~572),字士茂,东莞(今沂水县)人。《北齐书》载他出身世
医之家,对天文、医药均有研究。
徐之才幼时聪慧,5岁能诵《孝经》,8岁略通义旨,13岁召为太学生,粗通《礼
》、《易》。刘孝绰、裴子野、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他应答如流,
被誉为神童。梁陈郡袁昂领丹阳尹时,赏识之才的才学,任其为主薄。孝昌初年,豫
章王萧综出镇江都,授其为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镇北主簿。萧综降北魏,三军散走
,徐之才退至吕梁,因桥断路绝,为魏统军石茂孙所阻,留于魏。萧综入魏不久,位
至司空,上书魏帝,说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人才难得,宜于诏征。孝昌二年(
公元526年),徐之才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徐之才药石多效,又博涉经史,发
言辩捷,朝贤竟相引用,一时声誉大震。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帝征
之才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公元546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
文宣帝作相时,普加黜陟,杨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掌机务,转授紫金光禄大夫,
以魏收代领之,之才怏怏不快。文宣帝即位后,拜侍中,封池阳县伯。后见文宣帝政
令转严,乃求出,任赵州刺史。天统四年(公元568年),累迁尚书左仆射。时中书监
和士开以之才附籍兖州,即是本属,遂奏附兖州刺史。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复拜尚
书左仆射,迁尚书令,封西阳郡王。病逝后赠司徒公、录尚书事,溢曰“文明”。徐
之才出身名医世家。高祖徐熙,医术高超,多有撰述,正史有传;父亲徐雄,用药之
验,为江左所称。之才也以医名显世。北齐皇建二年(公元561年),武明太后有疾,
久治不愈。朝廷召之才诊治,药至病除。孝昭帝特赐彩帛千段、锦400匹。天统四年
(公元568年),武成帝因酒色过度,神志恍惚,体弱多梦。徐之才说:“此色欲多,
大虚所致。”即处汤方,连服数剂,疾竟痊愈。后每遇病发,经针药所加,应时必效
。徐之才虽为显臣名医,但行医不分贵贱,尤其怜悯劳苦之众。曾有渔人患脚跟肿痛
,诸医诊视,皆不能识,以致疾苦久不得除。之才诊断说:“此病盖因乘船入海,常
垂脚于水中,水湿浸渍,渐生是疾。”患者点头说:“确实如此。”之才说:“现病
已内结成甲,实非药石所及,须行解剖术除之。”患者欣然受治,果从患处剔出如蛤
子状病块2枚,大如榆荚,病愈。
徐之才历事诸帝,以其高明的医术和诙谐才辩得宠。武成帝生尽根牙,问诸医,
对不惬帝意,即怒而挞之。后来问之才,回答说:“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
。”武成帝悦而赏之。今天的“智牙”之名,源于之才。
徐之才一生,履士宦之途,行歧黄之道,博经史,解天文,精医术,堪称一世宏
才。他首分方药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10剂”之分,为后世
业医济世者,用药处方有纲目可循,至今也不失其参考价值。著述有《徐氏家传秘方
》2卷,《徐氏家传效验方》10卷,《雷公药对》2卷,均已佚。

罗亨信(1378~1459),字用实,沂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任工科给
事中时,出视浙江水灾,同情人民,奏免3个县的租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嗣皇
位后,罗亨信被召回朝为御史,他“通州仓储,巡按畿内,清军山西,皆有声”。
英宗即位后,其任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负责训练兵士。正统二年(1437年
),蒋贵带兵征讨阿台、朵儿只伯,罗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时,蒋贵以军饷不足
为由,停留10天引军还。罗亨信对蒋贵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提出责备。翌年
,打败了阿台、朵儿只伯。罗亨信因参赞有功,增加一级俸禄。罗亨信在任宣府、大
同巡抚时,参将石亨要求朝廷批准,将大同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都编入军队。罗亨信深
感这种做法不妥,上书奏明原因,将事停办。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要对镇守边防
的军士所开垦的田地收税,罗亨信上奏提出:“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
事田作”,“若更征税,则民不复,必致窜逸。”其结果将导致边防“将谁与守?
”英宗又采纳了他的正确意见,收税之议停止。
罗亨信有深远的目光,他很早就提出“增置城卫为备”,巩固北部边防安全,以
免到瓦剌部“以图入寇”时再准备就晚了。他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兵部采纳。正统十
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英宗率军与瓦剌作战,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
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时,人心慌乱,有的人提出放弃宣府城。于是
,官吏军民纷纷争相出城而去。罗亨信仗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者斩!”他发
誓率诸将坚决守住宣府城,人心才被安定下来,当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被俘虏的英宗
到宣府城南门时,也先以英宗名义传令开城门,以便占领宣府。罗亨信城头上说:“
我奉命守城,不敢擅开。”也先只好退走。罗亨信和总兵杨洪坚守孤城,“外御列强
,内屏京师”。因日夜操劳,头顶上的头发都落光了。景帝即位后,罗亨信任右副都
御史。景泰二年(1451年),以年事已高要求辞职回故乡,被批准。居家8年病逝,享
年82岁。

翟溥福,字本德,沂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初任青阳知县,后任刑
部主事、员外郎。尚书魏源很器重他。正统元年(1436年)七月朝廷下诏推荐郡太守,
魏源就举荐了他。于是翟被任为南康知府。
南康府前段时期闹过饥荒,老百姓为了活命,擅自强行分了富人家的粮食。前任
太守将参与分粮的人全部捉拿,按强盗论罪,应当杀头的就有100多人。翟溥福抵任
后,查看了案卷,然后将这些“囚犯”都释放了。鄱阳湖来往的船只遇到大风大浪,
因无避风处,经常船沉人亡。他率领民众修筑了百余丈的堤坝,使来往的船有了避风
之处。庐山有名的白鹿洞书院停办了很久,他为了培养人才,倡议大家将书院兴复,
深得时人敬佩。
赴朝中考核政绩时,翟溥福以年老为由,要求辞官回故里。侍郎赵新曾在江西做
官,闻他政绩显著,大声地说:“翟君此邦第一贤守也,胡可听其去。”翟溥福恳求
朝廷好几天,才被同意。在离任之际,南康父老争相给他送礼物表示爱意,他一概不
接受,民众挽舟哭泣。人们为了缅怀翟溥福,在他当年修建的鄱阳湖大堤旁,给他建
了生祠祭祀。民众还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三贤祠(祀唐代李渤,宋代周敦颐和朱熹),
将他作为配祠。

刘应宾(1588~1660),字元桢,别号思皇。沂水县沂水城人。明万历四十年(16
12年),科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科进士。初任河北赞皇县令,在任两年。抚
按交章推荐调为畿南巨邑南宫为县令。1621年,明熹宗即位。议冠婚大礼仪郎缺员,
刘应宾调到礼部代理大礼仪郎职务。认真辅佐礼部尚书,礼部尚书也很信任依靠他,
把他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没过几年,调吏部稽勋司任郎中。这时,依附阉官的官员结
成党羽,擅自行使权力,政出多门。加入到里面去的人就升官发财,一个月就能升迁
几次;不加入的就革除功名下到监狱里去,直到祸及家属。1626年春天,刘应宾以回
家探亲为理由,回到老家避祸。
1628年,毅宗(崇祯)登位,对宫廷中的官员进行清理,凡是阉党时期用过的人一
概被革职,唯独刘应宾留存下来。崇祯九年(1636年),起用为验封司郎中,接着又转
到文选司。这时各郡县官员缺员很多,皇帝下谕各部大臣,用两个月的时间补齐。首
先被选任的官员,每次大选时,就郁赂文书房中的权贵。文书房大内司执掌迁升的奏
章,稍微不合他的心意,就在奏章中造谣指摘。刘应宾不愿意按照他们的眼色行事,
就被左迁到南京礼部,又转到南京的吏部考功司任郎中。后来告老退隐,回归故里。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时有传言:崇祯皇帝改换微服携带着
皇太子南逃了。刘应宾说:“天子的江山保不住了,作为臣子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家”
,于是连夜向南追赶,等到渡了长江,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吊死在煤山。明朝南都南
京的士大夫拥立福王为皇帝,刘应宾为太常寺少卿,接着又去典铨司,升为正卿,又
升通政使。同年,清世祖击败李自成,迁都燕京(北京),命令豫王南征,奄定金陵,
刘应宾投降了清政府。清政府以刘应宾原官职衔巡抚徽宁等地。后来在扬州侨居10年
,侨居期间饮酒赋诗,著述了《平山堂集》。1656年秋,因为喝酒过多得病,回到故
乡。1660年病故。

高名衡(1583~1642),字平仲,号鹭矶,沂水县大庄(今属沂南县)人。明万历四
十六年(1618年)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出任江苏如皋县令。后调任兴化县
令。他督民治水,赈济难民,政绩突出,被推为云南道试监察御史。时官府腐败,灾
荒连年,清兵内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他在给崇祯皇帝
的奏疏中提出: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受到崇
祯帝赞赏。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高名衡率官兵
固守。月底,起义军撤走,他升河南巡抚。李自成率众再攻开封,仍没有攻下。翌年
五月又攻开封,高名衡指挥官兵顽抗,后因粮草断绝,城内人口饿死大半。九月,他
派人决黄河大堤,水淹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也决黄河大堤,以水灌城。因城墙坚
固,未能奏效,起义军撤走他升兵部右侍郎。后因病归故里。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见明朝大势已去,与妻张氏双
双自杀报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谥“忠节”。高名衡所著诗文,经其后代搜
集整理,1934年刊印成《高忠节公遗集》。
其妹高玉章,嫁东里店张兆。夫为京畿五城兵马司官员。
注:高名衡,清道光《沂水县志》载为高明衡。根据《沂南县志》、《沂源县志
》记载,及《沂水方志》载明清进士举人录推证,应为高名衡更为确切。

江孔燧(1572~1647),字心一,号湛如。沂水县东里店(今属沂源县)人。18岁中
秀才,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初授南京吏部司主
事,后改授南京户部陕西主事,崇祯九年(1636年)年八月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同年
十月升户部江西司郎中,十一月升四川重庆府知府,十一年(1638年)闰正月升山西分
守冀南道副使;十四年(1641年)七月升湖广扶夷兵备道参政;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
河南按察使。后因兵乱,辞官回乡隐居。清顺治四年(1647年)病卒,终年71岁。

刘震东(1893~1938),字曦州,沂水县张庄(今属沂南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
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刘震东出身农家,少读私熟。20岁时考入济宁道尹公署任书记,后考入东北陆军
讲武堂。毕业后,先后升任东北军排长、连长、团长等职。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受训
时,结识了教官、奉军爱国将领郭松龄,深受器重。1925年,东北军重新整编后,刘
震东升任第七师第六旅旅长。1926年南口之役,刘震东作战勇敢,战功颇著。同年1
2月,又率部突破西北军韩复榘、石友三等部设防的平地泉、丰镇一线,相继占领包
头、五原。次年10至12月,晋奉矛盾加剧,在河南展开混战,刘震东积功升任第十五
师中将师长。东北军整编时,调任总部中将参议。1928年,他入北平陆军大学受训,
被公推为班长。此期间,结识了李宗仁、卫立煌等人。1930年学成后,任东北边防军
总司令部中将主任参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奉军撤入关内。刘震东与东北
军部分爱国官兵出于民族义愤,毅然抛开高官厚禄,前往热河,招募组织了抗日义勇
军第五军,他任总指挥,在赤蜂、开鲁一带开展游击战。1933年2月,日军向热河发
起进攻,刘震东率5000余人,在开鲁、喜峰口等地顽强抗击。在战斗中,他头部负伤
不下火线,坚持指挥战斗。其事迹和照片曾刊登在当时出版的《时事报》、《东方杂
志》等刊物上,受到全国亿万同胞的赞扬。此后,刘震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转战多
处,袭击日军。
1933年5月,冯玉祥在察哈尔树起抗日大旗,组织抗日同盟军。转战热河的刘震
东首先通电响应,被委任为第二挺进军第二十二师师长。在冯玉祥的领导下,刘部官
兵参加了保卫察省、收复失地的战斗。同盟军解散后,刘震东到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
良处任参议。1935年6月,蒋介石急调东北军开赴陕西,围剿红军。刘震东随军到达
西安,任西北“督剿”专员。在此期间,他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正确主
张,极力反对内战,为团结合作,共御外侮而奔走,颇受张学良器重。“西安事变”
时,刘震东正在原籍料理祖父丧事,被张学良急电召回,跟随他参加谈判,为事变的
和平解决做出了贡献。事变后,刘震东任西安行营参议兼总务处长,协助于学忠整顿
东北军。“卢沟桥事变”后,刘震东带领秘书长、参议、副官、警卫员等10余人,志
愿回家乡筹划组织地方抗日武装。面对严重局面,他多次致电南京,请缨抗敌。后亲
赴南京请战,被任命为第五战区高参兼第二路游击司令。他变卖家产,筹集装备给养
,招募部队,终于在1938年初组成了第二路游击队。该部队共2000余人,由青年爱国
学生、农民武装及原三路军溃散人员组成。共产党员王星三担任参谋长。第二路游击
队仿效八路军,开展政治工作,获得民众的广泛拥护。其属下的群众抗日武装遍及胶
东、鲁北、鲁南和苏北等地,一时间,“游击刘司令”闻名遐迩。
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板垣第五师团先头部队侵犯山东莒县城。刘震东担任守
城总指挥,与日军精锐部队展开血战。2月24日,刘震东亲临城头指挥,苦战中不幸
身中数弹,血染古城,壮烈殉国。
刘震东殉国后,《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莒县我军奋勇杀敌,刘震东氏壮烈牺
牲》的长篇报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在徐州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并作了长篇讲话。同年12月,重庆国民政府为抗日捐躯的范筑先、刘震东等21名烈士
举行追悼会,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领导机关分别送了花圈、挽联,其中朱德总司令、彭
德怀副总司令送的挽联写着:战事方酣忍着多士丧亡显其忠勇,
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
挽联高度赞颂了刘震东等爱国将领悲壮殉国的凛然民族气节。随后,国民党军事
委员会正式追加刘震东将军为陆军中将,并将山东莒县更名为“震东县”,以示纪念

王德林(1874~1938),字惠民,原名王林,沂水县后崖子村(今属沂南县)人。东
北国民救国军将领。
王林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世代务农兼行医。1894年,鲁中干旱歉收,家
中更是贫困,王林与同乡数人闯关东谋生,先后当过伐木工、窑工及大户人家雇工。
1897年,中俄修筑中东铁路,招募劳工,王林与同乡应募为筑路工人,被推为领工。
俄人监工非常凶残,将一生病路工鞭挞致死。王林挺身为死者申冤,诉之于当地官府
。官府慑于俄人淫威,不敢处理,不了了之。王林愤恨之极,遂联络民众,组织百余
人的队伍,入山落草,抗击俄军。他在台马沟的深山老林内暗中设置了窝棚,作为筑
路工人反抗帝俄的大本营,自刻“反俄救国被逼为寇”石质大印一枚。东北爱国热血
健儿前来投军,数月间即扩充队伍千余人。“义盗红胡子王林”之美名遂风靡吉林、
黑龙江一带。1897年7月,沙俄借口保护中东铁路的修筑,调集步骑兵7000余人,分
6路侵占了宁安、穆棱、吉林等地。王林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俄军的野蛮行径,十
分气愤,当即率部追随当时东北“义和团”首领唐殿荣和“忠义军”首领刘永和等人
,在中东路沿线袭击俄军,劫掠军用物资。1901年3月,王部营地被侵华俄军炸毁,
28位义士殉难,清政府对此血案置之不理,王林反清抗俄的决心更加坚定。1903年4
月,王林联合受难者亲友和各地爱国志士在双城子召开了控诉沙俄侵华罪行大会,公
开竖起了“排俄救国被逼为寇”的义旗。王林率部经常活跃在中东铁路的穆棱、绥芬
河一带,出没于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专门截击沙俄车船,打击沙俄势力。10余年
间,他率领部队打九站、攻七站、袭十站,一度占领索罗瓦挂及苇沙河、雅伯利、新
站等地,成为东北著名的“绿林”豪杰。191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满
蒙独立”的野心,先后派遣藤田大佐和中村大尉收买王林,均遭断然拒绝。并从藤田
大佐身上获取了有关东北边防的密件,复制一份后,送到吉林地方政府,陈述利害,
深得吉林督军孟恩远的赞赏,同年11月,王林向孟恩远提出了很多加强边防、保卫国
家安全的建议。两人商定,将王林的部队改编为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王林任营长。
为表彰王林“功惠于国,德泽在民”的反帝义举,孟恩远在王林名字中间加一“德”
字,并以“惠民”为表字。从此,王林的名字改为王德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派重兵侵占沈阳、长春、吉林
等重要城市。侵华日军为修筑吉(林)会(朝鲜宁会)铁路,派武装人员前往王德林部防
地“勘测”,被王部击毙2人,并痛打前来“问罪”的日本军官。这一消息很快流传
开来,大大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志气。中共东满特委和延和中心县委根据中共满洲
省委指示,派共产党员李延禄、胡泽民、王松柏等人参加了王德林的部队。1931年1
1月,在小城子召开全体官兵和工农商学各界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
”,一致公举王德林为总指挥。王德林带领部队攻打敦化首战告捷,接着又连克蛟河
、额稷、汪清等县城,救国军逐渐发展壮大。12月1日,日军少佐村野率领一个半机
械化旅团约7000人,从哈尔滨乘火车经一面坡海林车站“围剿”救国军,王德林以1
600余人的少量兵力在一面坡设伏,出奇制胜,歼敌6000余人,缴获武器装备大宗。
1932年2月,王德林率部再克敦化后,又复克额穆、蛟河,缴获日军长短枪1600
余支。救国军军威大震,影响日增,附近的民团、山林队、大刀会等纷纷投奔王德林
,队伍很快扩大到2万余人。救国军的节节胜利使日军恼羞成怒,他们捕杀了与救国
军交往甚密的盖文华等13人,调集了朝鲜、哈尔滨的侵略军,妄图袭击救国军根据地
镜泊湖流域。王德林得知盖文华等人被杀消息后,异常愤慨,挥笔写下了“白山埋壮
志,侠骨不枯山不朽;黑水洒热血,英气长存水长流”的挽联。3月12日,王德林召
开军事会议,分析形势,研究对策。为粉碎敌人袭击,决定由前方司令吴义成率部破
坏桥梁,焚烧敌人物资;副总指挥孔宪荣带兵抗击侵犯镜泊湖和延吉增援之敌;刘万
魁驻守五虎林战略要地;总指挥王德林亲率军部向穆兴源进军,阻击由哈尔滨来犯之
敌。会后,各部队互相配合,连续出击,将日军存在敦化修筑吉会铁路和牡丹江铁桥
的物资全部焚毁,使日军的修路计划受挫。日本侵略军异常恼怒,立即命令天野旅团
向敦化进军,令吉林驻军铃木旅团四路沿吉敦路直袭救国军根据地南湖头,妄图一举
歼灭救国军。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3月18日,李延禄带领主力团伏击日军,20日激
战南湖头,21日再战鹦歌岭,火烧松乙沟,使日军屡遭失败。救国军隐蔽在山林深处
,忽东忽西;神出鬼没,枪声响处就有日军倒下,把日军打得晕头转向。王德林见敌
人乱了阵,借机猛力反击,天野旅团死伤200人,铃木旅团也伤亡惨重,两旅团相继
退入宁安。王德林率部乘胜追击,将宁安城团团围住。天野、铃木见势不妙,甩下部
队,分别乘飞机、火车逃回哈尔滨。日军失去指挥,乱哄哄乘火车逃命,救国军在关
家小铺一带伏击敌人,日军死伤惨重。这就是有名的“镜泊湖连环战役”。7月,王
德林在宁安下城子举行救国军、自卫军、护路军三军联席会议,通过了各路抗日军总
指挥改为总司令的决定。李杜为联合军兼自卫军总司令,丁超为护路军总司令,王德
林为抗日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委任共产党员李延禄、刘静安、胡泽民等分别任抗日
救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副参谋长、宣传部长等职。救国军发展到3.5万人。编为17
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2个补充旅、1个卫队旅。还有独立团、独立营游击队等。9月
,王德林利用日伪军忙于过中秋节的机会,组织部队三打敦化县城,接着转战牡丹江
一带。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连克延吉、珲春、和龙、敦化、额穆、舒兰、桦甸、蒙
江、安图、东京城等10余座城镇,杀伤大量敌人,夺取数批军用物资,被人民称赞为
“十战九捷”的常胜军。一些地方武装自愿加入王德林的部队,青壮年也踊跃参军,
队伍扩大到11.5万人。
1932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拉拢东北各抗日武装,对各抗日首领分别授予职
衔,王德林被任命为宁安警备司令。8月蒋发出“剿共”密令,王德林拒绝接受蒋介
石的任命和“剿共”旨意,亲自出面挫败了另一救国军首领策划的扣留共产党员金大
伦、贺剑平等人,暗杀周保中、李延禄的阴谋,保护了共产党人。同年11月下旬,日
军以优势兵力向黑龙江省境内的马占山、苏炳文两部发动总攻,马、苏两部奋战不支
,于12月5日退入苏联境内。日军又回师向南,以五路大军包剿王德林部队。他们派
出间谍打入各抗日军内部,诱降了护路军司令丁超和自卫军旅长关庆禄,切断自卫军
李杜与王德林部的联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救国军总参谋长李延禄于1933年1月初
,率救国军第一补充团在磨刀石迎击日军主力,连续四次击退敌军进攻,终因敌我力
量悬殊,不得已突围转移。李杜领导的自卫军被日军打败退入苏境。王德林所部陷入
日军重重包围之中,危机时刻,王德林召开全体抗日将领会议,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
,通电中称:“我军历经百战,苦守一隅,弹少衣单,饮冰卧雪,本应尽之天职,何
敢遽云勋劳!惟德林誓师之初,即首以截断其吉敦、吉会各铁轨为己责,使其成者遭
炸毁,未成者不克兴工,为阻其调兵,运械切要之图。迄今从事破坏,随修随炸,任
何诡计阴谋,悉受交通障碍,影响所及举世皆知。然敌方因蒙此致命扰害,敢嫉视歼
灭我军之心,实已昕夕不忘,德林则志在救国……目前所处环境已陷于孤立无援之地
,敢再隆重声明,纵奋斗至一弹一人,亦必与倭寇周旋到底……仍望政府出兵援济,
及我同胞特别注意,奋勉筹维,伫候云霓,无任祈祷,挥泪陈词,祈其鉴之。”王部
昼夜奋战,国民党政府却坐视不管,终因弹少衣单,孤军无援,被迫化整为零,进入
山地打游击。王德林于1933年1月13日,率领600余人及伤员、家眷等,由东宁退入苏
境。
王德林退入苏境后,日方竭力要求引渡,苏方坚决拒绝。1933年1月24日,王德
林从双城子出发,取道波兰、德国、意大利,于5月5日回国。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
迎。回国后,他不顾年老体弱,奔走于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绥远、郑州等地,
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将募得的800元大洋交与共产党人用于抗战事业。1938年初
,南京国民政府委任王德林为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二路总指挥,任
务是收复吉林省。他不顾长期未愈的胃病,在苏鲁边境组建起一支抗日队伍。当年冬
因胃病复发,回山东沂水原籍养病。12月20日王德林不幸病逝,葬于沂水县袁家庄乡
北社村凤凰岭下。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解放》杂志,于翌年2月4日,发表了悼念王
德林的文章,指出“在此抗战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相持阶段,丧失这位民族老英雄
,实乃我中华民族的一个损失”。悼文号召学习民族老英雄为国奋斗的精神。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王德林为革命烈士。

刘晓浦(1903~1931)曾用名刘太和、刘昱厚、刘小浦,沂水县垛庄村(今属蒙阴
县)人。刘一梦(1905~1931)原名刘增溶,号大觉,系刘晓浦的侄子。刘晓浦自幼在
本村上学,后来转入济南育英中学,1920年考入江苏省南通实业纺织学校。因参加进
步活动,被校方开除后,又考入上海大学。刘一梦在临沂五中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
大学,后转入上海大学。学习期间,叔侄受到瞿秋白、邓中夏、陈望道的教诲与影响
,信仰马列主义。1923年,二人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刘晓浦毕业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底,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
初,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刘谦初、刘晓浦、王进仁组成山
东省委,刘晓浦任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他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协助省委书记刘
谦初营救被捕人员。同年7月,省委又一次遭到破坏,刘谦初、刘晓浦和爱人曹更新
等8人同时被捕。刘晓浦在狱中和敌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同年10月,他二哥刘云浦携
巨款到济南狱中向他说明要花钱赎他出狱时,刘晓浦坚决地说:“二哥,不要花钱了
,只有自首才能出去,那是永远办不到的。”刘云浦只好含泪退出。
刘一梦上海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酷爱文学,1927年参加了
蒋光慈、钱杏、洪灵菲等人成立的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并成为社内党组织负
责人之一。刘一梦经常以“一梦、大觉”为笔名发表文章,抨击旧社会的黑暗。他曾
写过不少文学作品,出版过短篇小说《失业以后》。他的作品现已发现的还有《工人
的儿子》、《谷债》、《雪朝》、《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
等8篇。鲁迅称赞刘一梦的《失业以后》为优秀之作。1928年,刘一梦由党组织派往
山东,担任团省委书记。“五三”惨案后,刘一梦和其他10名进步作家,公开发表了
《中国著作家文艺家自由联合对济南惨案的三个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1929年初,刘一梦兼任《济南日报》副刊《晓风》的主笔,用以宣传马列主义,揭露
反动当局的黑暗统治。1929年3月,山东省委遭破坏,刘一梦等被捕,屡遭严刑,坚
贞不屈。
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刘一梦和山东省委其他领导人邓恩明、刘谦初等22人,
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济南,史称“四五”惨案,牺牲人员称为“四五”烈士。刘晓
浦和刘一梦叔侄出身于地主家庭,有土地58公顷。他二人在上海读书时,常藉假期向
家人宣传马列主义,使这个地主家庭转化为一个革命家庭。刘晓浦的二哥刘云浦在抗
日战争时期任鲁中区参议会议员,他的子侄辈除刘一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
命的还有刘立泉、刘汇东、刘少云、刘竹泉、刘小泉、刘春泉、刘幼云、刘滋泉、刘
增浩、刘露泉、刘增、刘稚蕴、刘增蕴(女)、刘钊(女)、刘增蔼(女)15人。其中时
任沂水县委宣传部长的刘滋泉于1940年在沂水县沙地战斗中牺牲,刘增蕴于1941年在
大青山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