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13&rec=12&run=13


【地理位置】  沂水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沂山南麓,临沂市北部。位于北纬35°36′~36°13′,东经118°13
′~119°03′之间。东邻诸城市、莒县,西与沂源、蒙阴县交界,南与沂南县毗连,北与安丘市、临朐县接壤。居
沂、沭河上游,东(营)红(花埠)、石(臼所)兖(州)、博(山)沂(水)、薛(家岛)馆(陶)、沂(水)
邳(州)、韩(旺)莱(芜)、南(麻)坦(埠)等7条省道贯穿全境,青(岛)莱(芜)高速公路、胶(州)新(
沂)铁路经过沂水境内并分别设出入口和县级站。东西最大横距7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7.5公里,总面积为2434.8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列省内各县(市)第二位, 居临沂市各县区之首。
【历史沿革】  沂水县历史悠久,境内原始社会遗址散布各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南洼洞遗址,出土了打制石器和
鹿角化石;在干洞顶等21个地点发现了细石器;崮子顶、凤台等35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
化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在这些遗址中还出土了夏商时期的遗物。由此证明,远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
聚居生息繁衍,创造发展了沂水的古代文化。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
水地属人方。西周,沂水地属鲁国。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秦朝,沂水地属琅
琊郡莒县。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
安。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
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晋元康七年(297年)又分东莞置
东安郡。永嘉(东晋)以后,十六国纷争割据,沂水地归属多变。晋咸和二年(327年)至晋义熙五年(409年),
沂水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南北朝时,沂水地南北互争,
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隋
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
名沿用至今。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沂水县属莒州。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沂水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
郡。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县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
路沂州琅琊郡。金朝,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沂水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12
34年元灭金,沂水县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明朝
,明初因之。洪武九年(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朝,清初因之。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1915年改属济宁道。1925年改
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1939年6月,日
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
导。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1940年以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
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
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鲁
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
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
专署。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19
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莒沂县属鲁中南行政区。1950年5月11日,属沂水专区。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
,并入临沂专区;莒沂县撤销,其中9个区归沂水县,沂水县属临沂专区。1967年,沂水县属临沂地区。1994年12月
,临沂地区撤销,建立临沂市(地级市),沂水县仍属之。
【行政区划】  清代,1734年(雍正十二年)全县划为143个里,1827年(道光七年)废里,设126个社。1910年(
宣统二年),全县设14个乡116个社。民国初期行政区划沿用清制。1928年,为实行地方自治,废乡、社,全县划为
18个区,不久改为20个区。1930年6月30日,改为10区122个社:一区(城里)辖18个社,二区(沭水)辖19个社,
三区(东里)辖10个社,四区(王庄)辖8个社,五区(依汶)辖8个社,六区(扈山)辖18个社,七区(马站)辖
14个社,八区(悦庄)辖11个社,九区(垛庄)辖7个社,十区(河阳)辖9个社。1934年春,撤销区、社,全县划
为125个乡。1936年2月,恢复10个区,并调整为40个乡:一区(城里)辖沂城、黄山铺、斜午、葛子铺等乡,二区
(高桥)辖高桥、道托、葛庄、诸葛等乡,三区(东里)辖东里、韩旺、张家坡、中庄等乡,四区(夏蔚)辖夏蔚
、崔家峪、金星头、王庄等乡,五区(依汶)辖依汶、界湖、孙祖、明生等乡,六区(苏村)辖苏村、铜井、姚店
子、苗家曲等乡,七区(马站)辖马站、圈里、崖庄、杨庄等乡,八区(悦庄)辖悦庄、南麻、神清宫、石桥等乡
,九区(岸堤)辖岸堤、塘子、垛庄、崖子等乡,十区(河阳)辖河阳、左泉、葛沟、张庄等乡。1939年6月9日,
日军第二次侵占沂水。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先被迫迁到诸葛、沙沟一带,后迁南墙峪、代庄一带。1940年夏,又迁石
楼(今沂源县),依赖国民党五十一军庇护,暂得立足之地。因无固定治所,政事渐废。1939年6月以后,先后建立
了10个区抗日民主政府,区制沿用旧名。1940年3月22日,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10个区,区名不变。同时,
设沂南行署(沂南县的前身),辖原沂水县的五、九、十区和六区的一部分,沂水县辖一、二、三、四、七、八区
和六区的一部分。
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行政区划时有变更。1940年3月至1944年5月,沂水县全部和临沂北部、莒县北部、西部先后
划为7个县,即沂南、沂中、沂北、沂临边(临费沂边联县)、沂东、莒沂边(莒沂)、沂源。
1949年8月,沂中县改称沂水县,辖17个区。1950年6月成立城关镇,全县辖17个区、1个镇。1952年1月,撤销丰台
、金星两区。同时,东里区划归沂源县,莒沂县的长安、雪山两区划入沂水县。1953年8月,将雪山区划入莒县,城
子、良水、峙阳3个区划入沂南县。同时,撤销莒沂县,将道托、马站、高桥、诸葛、葛庄、崖庄、杨庄、浯河(荆
山)、箕山等9个区划归沂水县,此时,沂水县辖21个区、207个乡、1个镇。区名按数字排列:一区城郊、二区长安
、三区双泉、四区英山、五区诸葛、六区葛庄、七区道托、八区扈山、九区金泉、十区沂城、十一区柴山、十二区
荆山、十三区夏蔚、十四区王庄、十五区郭庄、十六区高桥、十七区马站、十八区杨庄、十九区箕山、二十区崖庄
、二十一区浯河、城关镇。1955年10月,将21个区名称由数字顺序称谓改按驻地名称谓。1956年2月,撤销道托、英
山、金泉、柴山4个区。1958年9月,全县调整为14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3日,沂南县撤销,将其所属的苏村、铜井
、库沟、界湖、蒲汪、张家哨、张庄、辛集、白石埠、依汶10个公社和孟良崮(孙祖)公社的15个村,共481个村划
归沂水县后,调为6个公社,加原沂水县14个公社,共辖20个公社。同时,官庄(原箕山区)公社划入安丘县。196
1年4月26日,恢复沂南县,将1958年沂南县撤销时划给沂水县的481个村又划回沂南县。同年10月,安丘县的何家庄
(原沂水县官庄公社)公社划归沂水县。至此,沂水县境域稳定至今。1963年3月,全县调整为18个区:城关、道托
、高桥、马站、杨庄、官庄、圈里、崖庄、诸葛、泉庄、王庄、夏蔚、崔家峪、黄山、姚店子、院东头、十里堡、
四十里堡。1971年4月10日,将全县18个区更名为18个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公社,设区建乡(镇),全县改
为18个区,80个乡、4个镇。1985年9月10日,撤销区,对原84个乡(镇)调整为10个镇21个乡:沂水、四十里堡、
高桥、马站、杨庄、沙沟、诸葛、夏蔚、崔家峪、姚店子等10个镇,武家洼、许家湖、三十里堡、道托、善疃、圈
里、富官庄、何家庄子、东于沟、泮池、新民官庄、下古村、泉庄、王庄、王家庄子、高庄、柴山、黄山铺、龙家
圈、袁家庄、院东头等21个乡。尔后,黄山铺、许家湖、高庄、王庄、武家洼等乡先后改为镇。2001年1月,全县3
1个乡镇调整为19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保持原行政区划不变:高桥、马站、黄山铺、崔家峪、姚店子5个镇和道托、
圈里、泉庄、院东头4个乡。22个乡镇分别合并为10个乡镇:沂水镇、武家洼镇合并为沂水镇;杨庄镇、善疃乡合并
为杨庄镇;富官庄乡、何家庄子乡合并为富官庄乡;四十里堡镇、三十里堡乡合并为四十里堡镇;诸葛镇、下古村
乡、新民官庄乡合并为诸葛镇;沙沟镇、东于沟乡、泮池乡合并为沙沟镇;龙家圈乡、柴山乡合并为龙家圈乡;夏
蔚镇、王庄镇合并为夏蔚镇;高庄镇、王家庄子乡合并为高庄镇;许家湖镇、袁家庄乡合并为许家湖镇。行政村(
居委会)增加到1225个。2005年底,完成村规模调整工作,全县行政村(居委会)调整为1063个。至2009年底,全
县辖13个镇、6个乡、1063个行政村(居)。2010年11月,龙家圈乡、富官庄乡、道托乡、泉庄乡、院东头乡改为镇
,圈里乡不变,全县19个乡镇(13个镇,6个乡)调整为18个镇、1个乡,其中,13个镇保持不变。2011年8月,姚店
子镇合并到许家湖镇,全县有原来的18个镇、1个乡,调整为17个镇,1个乡。2012年8月,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
沂水县政府撤销沂水镇,设立沂城街道办事处,全县辖1个街道、16个镇、1个乡。2013年8月,全县1040个行政村调
整为319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