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11&rec=124&run=13

【概况】 沂水县职业学校是沂水县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额财政拨款副县级事业单位。学校由原沂水县技工学校、职业中专、职工中专、卫生学校、建筑中专、农广校、电大分校、教师进修学校、第二职业中专等十三所学校整合而成,2011年正式更名为沂水县职业学校。学校总占地面积152亩,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760余万元,2013年,学校共设立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处、就业安置处、总务处、财务处、宣传处、成教处、德育室、考核办等行政处室,并设有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有教职工428人,全日制在校生3457人。
学校共设立机械工程、财经医护、信息技术、电气工程、学前教育、焊接技术、实践教育等7个教学系,开设机械加工、焊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2+2、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学前教育等18个专业。2013年,招生1431人,比2012年增加了325人,增幅超过28.2%,同时,招生流程进一步规范,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确保了各专业的均衡发展。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山东省百所骨干示范学校、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创业明星学校、临沂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管理】 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学校先后投入资金380余万元,共计完成各类基本建设163项,校园布局更为合理,学生专业学习、实训条件进一步改善。
为拓宽办学渠道,提升办学品牌,学校通过校校合并、院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2013年5月5日,县第二职业中专与县职业学校两校合并,5月18日,合并工作顺利完成,进一步优化了沂水县职业教育资源。2013年,学校先后与山东交通技师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淄博技师学院等院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通过引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弥补了学校高等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为学生今后更进一步学习深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13年,学校进一步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将企业生产引入到学校,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在生产中增强实践能力。全年共为6家机械加工企业生产各类配件56707件,发放学生加工费18636元。

【教学科研】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机械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情况,学校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革新课堂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2013年6月,学校召开教改动员大会。7月,学校研究出台《沂水县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纲要》,7月4日至6日,学校举行暑期教师业务提升培训会,邀请清华大学张学政教授、华东师大金忠明教授、南京莫愁职业中专吴申全老师来沂水举行讲座。2013年下半年,学校逐步推行“1+5”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训课“1+6”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重点打造“激情创新、快乐高效课堂”,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性。
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学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加大专业实践、实训课比重,文化课与专业课课程比例由原来的7:3调整为现在的5:5,对于学生理解掌握专业技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工作,先后多次组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4月8日,学校组织61名师生参加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1个专业的比赛并勇夺三项第一;5月,组织开展全县劳动之星大赛;12月19日,承办全县职业教育师生技能大赛,参赛师生共计370人,56人获一等奖,81人获二等奖,120人获三等奖,获奖率达69.5%。活动充分检验了学校专业教学的开展情况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2013年,学校共立项县级课题16项,县级课题结题9项。教育科研立足于教学改革实际,深入把握改革动向,为教改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专业与招生】 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学生家庭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就业,沂水县职业学校2013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年完成招生1431人,同比去年增加了325人,增幅超过28.2%,同时,招生流程进一步规范,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确保了各专业的均衡发展,为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做到具体考察用人单位实际情况,选择好适合学生发展的企业,2013年安置学生就业、见习及学习深造总计达706名。随着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先后与县内的歌尔电子有限公司、清沂山石化、鲁南矿业、鲁洲集团、新大陆橡胶科技有限公司等,外地企业包括威海三星重工、日照钢铁公司、青岛英派斯集团、青岛三利集团、上海造船厂等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安置渠道日益畅通,一个以县域为中心、辐射华北华东的就业安置网络逐步形成。
(杨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