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10&rec=159&run=13

   《沁园春》·沂水(外一首)
   刘贤军
  沂蒙大地,山水灵秀,花艳香飘。望长城内外,一片生机;沂河上下,碧波滔滔。群山
竞秀,层峦叠翠,七十二崮试比高。须晴日,看轻歌曼舞,绿树萦绕。
  山河如此多娇,唤多少志士激情烧。昔吕祖刘伶,人间俊杰;孟母红嫂,女中骄傲。一
代英雄,旋风李逵,两把大斧逞英豪。俱往矣,数创业人物,还看今朝。
  沂城灯光八景
  春风送我画中游,轻摇星月荡兰舟。
  怡岛翠竹滴新绿,天外霞光映高楼。
  林间亭阁藏锦绣,荷桥夜色伴清幽。
  月下谁解嫦娥舞,梦醒山庄又回头。
  梦醒山庄又从头,月下嫦娥舞清秋。
  荷桥夜色笛声远,林间亭阁分外幽。
  高楼还在霞光外,怡岛绿竹滴翠流。
  一湾新月挂天际,恰似春风画中游。
  (作者系中共沂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沂蒙农具
   李春升
  一、镐
  都知道你的脾气
  敢于碰硬
  开山造地时
  便想起了你
  你总是打头阵
  率领铁锨、镢头
  冲上了山
  在土里睡了
  亿万年的石头
  还在做梦
  不愿挪窝
  你便大吼一声
  与其发生遭遇战
  你的损失惨重
  擦破了皮
  磕掉了牙
  有时还粉身碎骨
  但你都不吭一声
  被强行搬走的石头
  站成一排地堰
  包围着很稀罕的山土
  构成层层叠叠的梯田
  你开出的是田
  更是人类的饭碗
  性格倔强实在的你
  干了不少活
  得罪了石头和山草
  但得到了人类的尊敬
  二、犁
  布谷鸟每叫一声
  你心里就向往一次
  渴望尽快出征
  大块的农田
  是拖拉机的事情
  与你无关
  与你有关的是那些
  巴掌大的山地
  但你毫无怨言
  与耕牛合作了几千年
  一年四季都在忙
  农闲时,歪在墙角
  没人看你一眼
  你的心情,十分像
  被镜头冷落的艺人
  很是失落,很是寂寞
  但你心态很好
  总与耕牛相比
  耕牛卸了套
  等待的是
  饭店里的那口大锅
  耕牛十分不解
  到死眼睛都睁着
  三、耩子
  很多人不认识你
  连博学多才的博士
  也不认识你
  不知道你的读音
  不知道你的功用
  与你十分熟悉的农把式
  只知道你的小名
  不会写你的学名
  如今你的后代
  都改名叫播种机了
  按照偏旁部首
  和笔画的指点
  总算在字典里找到了你
  幸亏《现代汉语字典》
  收留了你
  要不你的名字
  真的失传了
  也曾辉煌过
  在布谷鸟的叫声里
  播种五谷
  播种希冀
  可如今,你真的
  走出了历史
  木头做的你
  被斧子劈开
  投进火炉
  只留下一个晦涩难懂的字
  沉睡在字典里
  四、锄
  爹娘只管生不管养的野草
  尽管无人照管
  但总是
  疯狂的长着
  肆意的长着
  无拘无束的长着
  毫无顾忌的长着
  吞噬着阳光
  及土地里的养分
  比庄稼长的欢
  你是野草的天敌
  锄禾日当午
  你总是工作在
  最炎热的时候
  但从没提“降温费”的事情
  让人很是佩服
  你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
  所以工作起来很卖力气
  自从灭草剂诞生以后
  你饱受冷遇
  藏在门后,你在窃笑:
  大口吃着药残粮食的人类
  总有后悔的日子
  五、镰刀
  挂在南墙上
  北风抽打着你
  雨水侵蚀着你
  即使浑身锈迹斑斑
  但你心里,依然
  热情似火
  信念如铁
  常常怀念
  上班的日子
  累并快乐着
  闻到空气里
  粮食成熟的气息
  你便跃跃欲试
  只等主人一声招呼
  便强忍疼痛
  让磨石削去全身锈蚀
  携带锐利刀刃
  和一身寒气
  奔向成熟季节
  和火热的日子
  六、木锨
  粮食扬场的时候
  总是碰到你
  出场时间是收获季节
  出场地点是黄土场地
  不像有些大腕
  讨价还价出场费
  每次出场
  绝不是走秀
  也不会作践自己
  借机进行炒作
  低调出场
  没有一分钱的出场费
  走过那个季节
  只留一身疲惫
  常和风合作
  做些将粮食
  分门别类的工作
  让风吹走,装模作样
  却有些卑鄙的秕子
  只留实诚的粮食
  在风的上游
  交给粮食口袋
  入仓为安
  家中有粮
  心中不慌
  四处打工的脚步
  便不再慌张
  (原载2011年《黄河诗报》总十五卷)
  邮 筒
  徐 军
  一只绿色的邮筒
  在我上班必经的路口静静矗立
  那只邮筒每天都煽起我的许多冲动
  我一直想踱过去,把自己
  装进信封 连同这座小城
  一起寄出去
  可是,这么多年了
  我不知道手上的这个地址
  有没有变动
  另一座城市的邮筒是否还
  默默守候在风雨中
  这么多年了
  她是否还有心情来仔细读完
  这么长的一封信
  (原载2006年8月《绿风》)

  散 文

   情牵故土(组章)
   邵光智
  故乡的水井
  水井是小村的血脉,滴滴清甜谱就了乡土民谣中最抒情的部分。
  纯朴的乡亲,碧绿的菜畦,成群的牛羊,多少年了,就生长在你无怨无悔的哺育里。
  默默地,水井无时无刻都在期待着我们。干渴的时候,想起儿时井边痛饮的畅快,足够
让离乡的弟兄抱头痛哭。
  一口井,在小村的中央,一只水桶,挤出空气,水被打捞上来。回家,总忘不了到水井
提一桶水。
  一口井就是一个小村。
  一个小村就是一口井。
  小村的水井,湿漉漉的乡情。
  (原载《散文诗》月刊2000年第3期;选入《2000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山东三十年
诗选》)
  故乡的桑林
  我在春天浮动想象,想阳光下的故乡,故乡面颊上的桑林,想布满浅黄淡绿,刚刚发芽
的桑树上,带露的春韵。
  我在春天浮动想象,想春天开始于故乡的桑林,想我的娘亲采桑于陌上,发髻上落满了
鸟语,花篓里盛满了故乡春天的故事,轻轻对我讲。
  我在春天浮动想象,想我走进故乡的桑林,在娘亲采过的每一条桑枝上,印上我的吻痕
。我看见娘亲微笑着向我走来,太阳照在她脸上淳朴闪亮。
  我在春天浮动想象,想故乡的桑林和娘亲。桑林已走进春天了,可娘亲等不及桑林长出
新绿,一转身永远走了,只留给我一颗滴血的心,挂在桑枝上。
  (原载《散文诗》月刊2003年第1期)
  乡 情
  乡情是祖居的石墙草屋里娘亲留下的唤儿声,是屋前绿色的韭菜伸手割来一茬旺过一茬。
  乡情是祖父遮阳挡雨的那顶旧草帽,是祖母搓出的一根麻草绳牵着牛鼻子在村道上慢悠
悠地走。
  乡情是我乡下没有文化淳朴厚道的亲戚,冒出一句不会拐弯的话雨打不湿牛踩不烂永不
变调。
  乡情是耕耘农家岁月的农具,是金豆子红高粱和成熟的谷穗低首表达着对泥土的款款深
情。
  乡情是儿时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是顽皮时不小心留下的伤痛。
  乡情是村前清亮亮的小河,在为远方干旱的我浇灌湿漉漉的诗情。
  (原载《散文诗》月刊2003年第1期;选入《2003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
  柴 篓
  柴篓让满坡的柴草堆积成垛,柴篓里盛满了农家朴素的生活。
  柴篓是温暖的巢,多少炉灶因柴篓的勤奋亮起人间烟火。
  儿时,我曾扶篓学步,篓内睡眠,终于,我把柴篓背上双肩,岁月的风雨就在篓内篓外
不动声色地徘徊。丰收的喜悦里,我曾听到柴篓欢快的歌吟,失落的彷徨里,我曾听到柴篓
怆然而泣。
  柴篓深情的月光里,我离开故土,掌上的老茧渐渐脱离。常常,我看见老屋的角落里静
卧着一只老柴篓,篓内的柴草早已干枯。常常,我感到柴篓就在我瘦弱的肩背上,篓内盛满
了沉甸甸的诗行。
  远离柴篓的日子,心中生出许多寂寥落寞的愁怅。
  柴篓是一根鞭,抽打我无眠的黑夜。
  柴篓是一团火,驱走我寒冷的岁月。
  柴篓是一首歌,鸣响在故乡山野,永远感动着我。
  (原载《农村青年》2002年第10期;获团中央《农村青年》杂志社“武夷山”杯
全国农村青年文学作品大奖赛一等奖。入选《山东三十年诗选》)
  故乡的春雷
  春雷是开春的锣鼓,是积攒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思想的呐喊。
  春雷伴着闪电,就像自己追随着自己,自己照亮着自己,告诉我们,春雷走的是一条永
远光明的路。
  隐隐的雷声总是由远及近,天是阴沉的,带着雨水的厚度,心是清明的,像亮亮的闪。
  春雷从消融的冰雪里拔出脚来,唤醒了杏花桃花,唤醒了所有含苞待放的枝头,她们把
雷声藏在花蕾里,一眨眼就开成了漫山遍野的诗情画意。
  春雷是一句话,一句话说透春天。
  春雷是一只笔,在春天的额头上画眼描眉,在春天的舞台上画龙点睛。
  春雷是一团火,温暖的不仅仅是山野。
  (原载美国《侨报》2004年4月17日副刊)
  故乡的牡丹
  这是春天最明亮的气息,牡丹盛开。
  这是春天最热烈的章节,牡丹盛开。
  阳光的跳跃与闪烁,蝴蝶的飞舞与小憩,蜜蜂的奔忙与鸣唱,在绿叶间,在花瓣上,托
掬着轻盈的诗意。
  那些遥不可及的想像,鲜艳与娇贵,花容与芬芳,就在身边起舞。
  牡丹,我们用手掌的纹路,我们用柔和的目光,与你交流。
  牡丹,我们用宁静的心境,我们用饱满的情感,与你交流。
  你捧出的是真心,无论姹紫嫣红,无论一袭素衣,都是大地温暖的韵律。
  你渲染的是精神,无论蓬勃簇拥,无论一枝独秀,都是欣欣向荣的春潮气势。
  我在你绽放的阵容里徘徊流连,感受你莹洁端雅的品质。
  我在你明媚的微笑里相依而坐,坐成一朵花色的亲切。
  牡丹盛开,一幅大写意的画像,在这个春天,在我的内心里,灿烂明亮,温馨和谐。
  (原载《诗刊》2009年第12期)

  沂山赋
   武传法
  崇矣壮矣,五镇之首;上接北斗,直干青云。钟鸿蒙之神秀,凝兹山之巍峨。偕泰山同
列于东方,与大地齐寿于宇宙。雄踞临潍淄三市,盘结齐鲁圣地。龟蒙逊其神圣,五莲让其
高峻;云门避之其阴,东皋退之其阳;瞰众河如线,眺诸山似丸。
  奇峰异崮,林立云表;佛洞仙岩,遍布雾中。玉皇顶上捧璇玑,探海石边观日月。狮子
歪头耸双崮,暮色登临瞻晚翠。笔架山阴堪洗砚,玉带悬挂百丈崖。吕祖洞边亭迎仙,栖凤
洞外鸣凤石。黑风口中荡松涛,槐谷里边奏溪曲。天池可浴面,凤凰似来仪,八戒化为石。
其他胜迹粲然可观,不胜枚举。
  至若钟灵毓秀,万物宗矣。杜鹃怒放,丛峦叠嶂姹紫嫣红;连翘绽蕾,千岩万壑金碧辉
煌。刺槐茂密,花枝滚雪。三桠乌药,叶有殊香。水榆花楸,金叶红果。枫树参差,夏绿秋
绛。松柏森然,凌寒弥青。亦有瑶草琼葩,石竹玉竹 祥光四溢;人参灵芝,卷丹山丹,瑞气
纷呈。香菇味美,金针可茹。而或风生鹤舞,月移鸟鸣,日出鸡啼,湍急惊蛙,堪为珍奇异
兽之乐园。
  时而喷云吐雾,呼风播雨,淫而霁,旱而霖。由此山出沂沭浯弥四水,各润一方沃土。
致祥瑞于所及,造丰饶于万里。其源通浩渺东海,脉连遍地井泉,水蓄百库千塘,灌溉万顷
农田,惠及东方神州,泽及炎黄子孙。
  自禹始祀,历代不废。碑碣如林,石刻列岩。帝王朝臣之题词,文坛巨匠之诗文,隐逸
高士之楹联,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文采斑斓,斯为艺林珍薮。寺庙祠观,楼阁亭台,掩映
其间;唐槐宋柏,元松明桧,点缀其里。齐长城遗址尚存,穆陵关雄风犹在。
  昔为帝王封禅之山,道士佛家云游之所,今为人民游览观光之胜地。双休佳节,游客云
集,摩肩接踵,或陶醉于自然风光,或流连于人文景观;仁者观石,智者赏溪。民以游山为
娱,山与游客同乐。于是兹山不失古老而越发年青,不匿神奇而愈加朴实,不减威严而益发
慈祥,不求索取,只知给予。于世于人恒施以春风,泽以时雨,以致齐鲁政通人和,风正业
举,物阜民逸。故而万民景仰,祝以亿年。
  (选自作者于1999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沂山赋》)

  晚 餐
   魏树海
  这是“文革”中的事,本应早早忘掉。
  1974年初夏,我县刚刚平静了半年的形势,又骤然紧张起来,两派势力各拉队伍各设司
令部,互相攻击对方是“复辟势力”。我当时难辨真假,想暂时离开县城到乡下住一段时问
,看看形势如何发展,就以“为样板团收集素材”的理由下了乡。
  在乡下,我毫无目标地转了6天,第7天走到了离县城70里外的桃棵子村。这个村子不大
,百十户人家三三两两居住在一条四五里长的山峪里。这本是个极不显眼的破旧的山村,但
在全县人的心目中,却是个“圣地”,因为这里是“红嫂”的家乡。
  红嫂,本是作家刘知侠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后被搬上京剧舞台进了京,毛主席亲自看
了戏,还进行了表扬。这一来.在我们沂蒙几个县,都互相争说红嫂就是他们县的某某某,
他们那里才是红嫂的真正家乡。我们这个县的桃棵子村,有个张大娘(本人叫祖秀莲),当
年知侠同志确实采访过她,她救护伤员的事迹几乎与红嫂相同,解放之后那位被她救活的山
西战士郭伍士到这里认她为妈。整个过程只是少了“乳汁救亲人”这个情节。但在全县人的
心里,她就是“红嫂”;在我的心里,她的事迹,她的为人,倒比舞台上那个红嫂更真实,
更感人,更让人觉得亲切。我这次来到这里,当然不是为了从她那里再搜集什么素材,只是
想顺路过来看看她。
  “红嫂”住的院子,还是当年她救护伤员时住的那个院子。两间草屋七孔八漏,四周的
石头院墙已塌了几道口子。院外的几棵楸树“大跃进”时就杀了炼了钢铁。门口是一棵不大
的桃树,桃子刚刚谢花才有指头肚大。我知道这个院子只有“红嫂”张大娘一个居住——那
个与她一起救伤员的丈夫已去世,那个从部队转业到这里来,认她为娘的八路军郭伍士,也
早已成家立业另居别宅了。我推外柴门,喊了声“大娘”,她就从屋里出来了。她先是一惊
,问:“你怎么来了呢?”我说:“顺路来看看你……”
  我们娘儿俩坐在院中石凳子上,我见她面有病色,问她身体怎么样,她说还壮实,没有
什么病。
  太阳快压西山了,我爬了半天山,肚子饿了。她大约看出了我的意思,说:“天不早了
,就在这里吃饭吧,只是……”她说着看了看墙根用石头支的那个炉子,那上边放着只双耳
小锅。我见那炉火才灭,锅内还冒热气。我知道,如今青黄不接,口粮供应又紧,锅里煮的
,不是野菜最好也是地瓜干。我说:“大娘你放心,我也是穷苦人出身,野菜、瓜干我都能
吃。”
  她的脸上半点笑容也没有。她从屋里拿出两只碗放在锅边,又抬头看了我一眼才揭开锅
盖。我向锅里一看,立时呆了——锅里煮的,不是野菜,更不是瓜干,竟是谢花不久的毛桃
子!她说:“……吃吧,供应粮还没下来,我老了,爬山剜野菜也爬不动了……”
  我看着那被水煮得青不青黑不黑的桃子。仿佛进入了梦中。我想起了舞台上红嫂为伤员
熬鸡汤的闪闪炉火,想起了那誉满京华的绝唱——“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
情深意长……”我想,也许就是这个炉子这口锅,为伤员煮了一个月的饭。当时这个“红嫂
”把仅有的一只鸡抱到外村,换回了半袋子面,每天做面糊子喂伤员(伤员同志的牙全被子
弹打掉)。伤员喝面糊,她和生病的丈夫用糊在锅上的锅巴煮野菜,三个人才熬过一个月。
她也许就是用这口锅烧开水放盐为伤员洗伤口,把伤口里的蛆一条条拔出来……30多年过去
了,当年的“红嫂”已成了一个枯瘦的农村老妈妈。我看着她吃力地嚼着那煮得半熟的苦涩
青桃子,泪水再也难留住,端着碗转过了身子……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自己是怎么走进屋子的,怎么把身上仅有的几斤粮票偷偷放下的,也
记不清是怎么离开她家的。只记得在村东南角的山道上,我迟疑了一会儿,我知道当年八路
战士郭伍士同志,全身7处伤,满身是血,就是在这里被“红嫂”救回家的。今天,我应该从
这里到大队部去,找村干部为“红嫂”要点救命粮。可是我不能去,刚才我在村口看见了两
幅观点相反的大标语,互相喊打倒对方,互相喊权力应该归他们,现在,谁是村干部呢?
  我知道转过这个小山头,就是全公社的一个重点工程——南墙峪水库工地。工程正在要
紧口子上,我今夜到工地指挥部,吃饭住宿都不成问题,也一定能找到公社干部。可是等我
转过山头,眼前的景象使我愣住了——本是几千人的工地,一片狼藉,到处是破碎的条筐土
篓,一个民工也不见,就要合龙的水库大坝口张着。时令已过立夏,雨季一到,山洪一来,
下游的村庄和沿河土地,必将随水漂流,想到这,令人毛骨悚然。
  工地不能去,我就直奔公社驻地。我想找王书记,谈一谈“红嫂”,谈一谈水库工程。
  我步行到公社的时候,天完全黑下来了,公社大院里,没有几个窗子透出灯光。一连遇
上几个人,没有谁知道王书记的去向。“文革”前,王书记在另一个公社当书记,我曾在那
里蹲过两年点,我们很熟,今晚我决心找到他。
  他,我是找到了,但没能说话。我是隔着窗子看见的他,他被一群人围着,正面红耳赤
地在那里争辩着什么。突然屋里传出口号声:“坚决打倒资产阶级复辟派!谁以生产压革命就
砸烂谁的狗头!”
  我哭不出笑不出——以生产压革命?我想起了“红嫂”的晚餐,想起了张着大口的水库
大坝……
  第二天,我就回到了县城,从那开始,我便深入到山村,了解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记在
本子上,印在我心里。就这样,一连跑了一年多,“四人帮”倒了。1977年,我就用这些素
材开始了长篇小说《沂蒙山好》的创作。就是我后来陆续发表的几个中、短篇小说和剧本,
直至庆祝建党70周年我写的几个作品,也是那时候深入生活的结果。从那,我也养成了上山
下乡的习惯,最近十多年我创作的《清水店》、《货郎的家族》等十几篇反映改革开放时期
农村生活的作品,也是我深入生活的结果。当然,十多年前我与“红嫂”张大娘共进的那顿
晚餐,对我来说,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收集素材写出作品这件事,而是校正了我的人生。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红嫂”家乡桃棵子村,架通了电,修通了路,人们已初步解决
了温饱问题。当年的“红嫂”和她救出的八路战上郭伍士,也已相继去世。我每回到这个村
,总是到“红嫂”坟前站一站。每回面对着那衰草萧萧的土坟子,眼前出现的,很少是她冒
死救伤员的情景;在我跟前动来动去的,还是那顿晚餐——那锅中的青桃,那双捧着碗的抖
动的干枯的手……
  (选自作者于2011年11月由黄河出版社出版的《高山流水》魏树海文学作品选)

  老家有棵香椿树
  魏然森
  祖母在老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香椿树。这时,院子里已经有很多的树了,最大的老柿
树已有百年树龄,树冠几乎遮满了院子。那些幼小的树、软弱的树就被欺下去,很难长大了
。而祖母偏又栽下了这样一棵香椿树,左邻右舍就嘲笑,说栽这个有什么用啊,栽了也白栽
。脾气暴躁的祖父还发着火要拔了它。那时我刚出生不久,祖母抱着我一次次地护着它,说
孩子生下来哪个不小?哪个周围没有比他们高的大人?他们个顶个不是都长大了吗?这树就
像孩子一样啊!
  于是,幼小的香椿树就在祖母的呵护下活下来了。它见不到太多的阳光,也没有能力与
大树们争夺太多养分,而且每年春天冒出嫩芽,家里一来客人祖父就让祖母掐一些炒鸡蛋当
酒肴,因此它长得很慢很慢,三四年过去了,它还像当初栽下去时一样细、一样矮。
  忽然,一场暴风雨摧折了横行霸道的梧桐树,也折断了老柿树的几根侧枝,整座院子突
然就从地狱进入了天堂。于是,小树们就疯了一样争相成长着,而长得最快的就是那棵香椿
树,似乎只有三五年,它就窜到了三四米。
  香椿树长起来了,长起来了,春天里发出的嫩芽也多了,于是它就成了摇钱树,头茬嫩
芽发出来,祖父会让父亲掐了去卖;二茬嫩芽发出来,祖父还要父亲掐了去卖;三茬嫩芽发
出来,祖父不让卖了,却掐下来自家腌着吃。但是香椿树长着,依然顽强地长着,到我结婚
时,它果然就像祖母期望的那样长大成材了。
  六年前的初秋,祖父去世了,老家的院子里就只剩下祖母孤伶伶地守着几间老屋和那棵
香椿树。每到香椿发芽的时候,祖母就盼我回家吃她做的香椿芽炒鸡蛋。她说那个时候她会
想起很多往事:想起我父亲早年去世对她的打击;想起几十年来她与祖父把我养育成人的种
种不易……因为想起了这些,她对眼下的日子很满足,这不只因为眼下可以吃饱饭了,更因
为我没辜负她和祖父的期望闯出了农村,成了会写文章的作家。她说,在我们家不得济的时
候,谁会想到我们老魏家会出来个有出息的孩子呢?就像当初没人相信这棵香椿树也能长大
成材一样。
  这年春天,因为忙着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我忘记了香椿发芽的时日。忽然有一天,四叔
送来了鲜嫩的香椿芽和几十个山鸡蛋,他说祖母盼我盼不回,就打发他来了。而这时,祖母
正病着,却不让四叔告诉我。我的泪水控制不住地往外流,我说我回家呀,回家看奶奶……
  老家的院子里是那样的凄清和孤寂,祖母坐在香椿树下,形容干瘦,白发枯乱。香椿树
依然那样茂盛,那样挺拔,可祖母却显出了从未有过的苍老。我走到祖母身边轻轻跪下去,
叫一声奶奶就控制不住哭起来了,因为我的心被深深的内疚戳痛着。可祖母却慈祥地抚摸着
我的头说:“哭什么呀,我没事。”然后给我擦了泪问:“你吃椿芽炒鸡蛋了吗?”我说不
出话,只点点头,点点头。
  这天夜里,我和四叔谈了好久,我知道那棵香椿树祖父活着时把它分给了四叔,现在四
叔要盖房子,他会不会把香椿树锯倒做门窗呢?所以我要做做他的工作,希望他不要打香椿
树的主意,把它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永远把它保留在老家的院子里。
  (本文先后被选入《中华人文阅读》、《新课标、新阅读》(八年级上册)、《收获·
灵感与感动、60位著名作家与青少年共阅读》等多种图书)

  陪你走过小城的夜
  王晓明
  已有多久没在小城的夜里徜徉过了?好象从有了孩子以后,每夜,总是陪她早早地睡下
,然后,凌晨的时候,我又早早地醒来。这个时候,孩子在睡着,爱人在睡着,所有的人都
在睡着,夜,也正在睡着,而我醒了,掀开窗帘,夜的眼睛,那些路灯也正疲惫地闪烁着。
与夜对视一会儿,我就打开电脑,上网,或者写作,或者,只是玩玩电脑游戏。我喜欢这个
凌晨的时刻,我常常把它比作我的情人。记得好象有人说过,爱,就是那个常常让你会心微
笑的人。是的,这个凌晨的时刻,常常会令我会心微笑。一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我才是
轻松的、自由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我才可以放下尘世的一切,忘我地走入另一个只属于
我心灵的世界。我一直觉得,世间,也只有凌晨的这一刻才是最美的。
  而夜,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模糊的,是暧昧的,有时甚至也是恐怖的。思想在夜里走,
前面只有黑暗。若是在凌晨时走,走着走前,一片曙光便呈现在了面前。
  但那个雨夜,我们,还有另外几个人,在公园的一个小竹屋里相聚。我们,是一群喜欢
追梦的人,是一群喜欢把自己的梦想化作文字的人。夜深了,该散了,雨却还那么大,只好
又留下,想等雨停。雨却比我们还留恋这种相聚的方式,迟迟不肯让我们离开。那么多诗意
的心,不觉也就依了雨的情意,气氛变得浓郁馨香。终于,夜疲惫地沉沉睡去,也许整个公
园里,只有我们的小竹屋是醒着的吧?雨小了,想想明天还有许多事要干,只好找了几把雨
伞,从竹屋里,从公园的密树丛中,走出来。
  出来才发现,小城的夜竟还醒着。小城的夜是一片温柔而迷离的橙红,水淋淋的晶亮世
界,与白天的喧嚣燥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样。回去的路还那么远,路上却早已没有车,我
们正愁怎么回去,另一个人说,我们走走吧。好吧,走走吧。多少年没有在小城的夜晚走过
了呢?原以为一回忆便是满心的苍凉,氤氲在记忆里的,竟也如这夜一样温柔透明。突然间
觉得,这夜,原来并没有离开过我啊。一直以来,它竟都在我的心底里。
  这夜,与凌晨,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凌晨,是凄清的,是惆怅的,是只属于我一个
人的。在凌晨,我展露我的散发淡淡忧愁的内心。而这夜,这夜是幽静的,是鲜活的,是通
体透明的,是温馨一如朋友间的一个会心的微笑。
  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收起雨伞,深深地吸一口这夜的清香,我们轻快的脚步在一汪
一汪清凉的雨水上踩出清脆的回音。漫无边际的话语,与这夜融在一起,突然想起那么多年
前,我不也曾是很喜欢在夜里散步的吗?三两个知己,昏暗的夜是背景,那时的夜在我们的
眼里,却是辉煌而绚丽的,一如我们那时的年轻的梦想。
  而今,我又踏在这小城的夜里了,小城还是那个小城,许多旧有的建筑却不见了,灯光
变得真的辉煌而绚丽,身边的人也不是故人,唯有感动的心情,从那么多年前飞跃过来,盈
满我的眼睛,就像这夜一样,湿漉漉的。
  (原载2005年第1期《春潮》)

  院长的菜园
  薛兆平
  小陈的家在桃花镇医院家属院里,在最前排。目光跳过前面的院墙,就可以看见远处的
青山和那条柳子河,环境宜人。医院里的职工空闲时间都喜欢到前面这空场来休闲。
  在这排房子和大院墙之间有一小块空地,土质倒是肥沃,只是没有人管,荒芜在那里。
  一年春天,小陈将地辟了出来,准备种上些青菜,正好医院里的贺院长经过这里看见了
,说:小陈啊,还真有闲情雅致啊,这地方种些辣椒、西红柿什么的,比什么都强。
  小陈也很会来事,见贺院长喜欢这块地,就说贺院长,要不这地您种吧,说真的,我还
真不懂呢,假如您种肯定能种出好菜来,让我自己种啊,还真就是糟蹋了这块好地。
  贺院长笑了笑,说:这是怎么说的呢?要不这样吧,你把这地分成两份,咱两个种,看
看谁种的菜长得好。
  小陈便爽快地答应了,要知道小陈的妻子是人家贺院长的兵,给人家当差呢!
  很快,贺院长和小陈分别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地里种上了青菜。
  自从种上了青菜,小陈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发现,贺院长那菜园里总是已经浇透了水。小
陈就笑,心想:这贺院长还真行啊,看来是真想和我这年轻人比个高低了,真是勤快。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人家贺院长的菜已经拱出地面,绿绿的一层了,而自己的只是稀
稀拉拉拱出了少许。唉!小陈难免要发出些感慨来了,心想这姜还是老的辣啊!不过,我这
要比贺院长年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怎么可以那么懒惰呢?人家50岁的老人了,什么时候早
起,担水浇了菜园我都不知道!看来啊,以后还真得早起锻炼身体,不然,等自己也到了50
岁,那可就连腰也直不起来了。
  于是,小陈下定了决心,要养成早起的好习惯。
  这一天,不到六点钟小陈就起来了,看到东方已经放亮,远处的青山点点,似乎还听到
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和小鸟清脆的鸣叫,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小陈正沉浸在清晨的美景里,忽
然听到院子外面有水桶和舀子的碰击声,肯定是贺院长早起浇菜了,小陈打算过去打个招呼
,可近前一看,原来是临时工老侯,他正在撅着腚给院长家的菜园浇水。
  老侯同时发现了小陈,有些尴尬,吱呜了半天,说了句:呵呵,锅炉房里漏水,用桶接
了没有地方倒,正好浇在菜里吧,呵呵,小陈你种得这菜长得可不赖哈……
  又有一天早晨,小陈早起发现外科的郑大夫挑了水来给院长的菜园浇水,后来还发现了
皮肤科的小鲁。小陈的心里就觉得复杂起来了,心里只说了句:嗨,这些人呢!
  于是,小陈以后总是在六点以后起床,免得遇见了尴尬。
  很自然,到了收获季节,贺院长的菜长得要比小陈家的菜水灵多了,紧挨着的两块地,
一个绿意葱茏,一个像干旱的非洲。
  第二年,小陈又将那两块地辟了出来,找到贺院长说:院长,今年您再种一块吧。
  院长说:算了吧,我也没有时间管理,去年种了菜我都忘记了,一次也没有过去管理过
,呵呵,不糟蹋地了,你自己种吧。
  于是,小陈自己把两块地都种了青菜。大家再到前面来休闲的时候,小陈就说,唉,真
丢人啊,去年和院长比赛,看谁种的青菜好,他的棵棵水灵,我的都没有长成气候,今年我
不种了,这两块地都让院长种了,省得我糟蹋了地。说完了这些话后,小陈回家就偷着乐去
了。
  每天早晨小陈总在六点前起床,从门缝里朝外看,果然老侯他们总是在撅着腚浇水,很
卖力气的样子。小陈觉得格外有意思。每天,菜园里总是湿漉漉的,就连最旱的那几天,连
自来水管都停了水,但菜园里依然水源充足。眼见着这菜绿油油地长了起来,小陈的心里那
个乐啊,心想,看来人得需要点智慧啊,呵呵,不用出力,今年我就可以吃到最新鲜的蔬菜。
  可是,忽然有一天,小陈起床后吃惊地发现,自己那两块菜园里的菜全被践踏破坏了,
还不知被谁堆放了垃圾。
  小陈气呼呼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吃早饭的时候,妻子小齐说:知道吗?贺院长犯了点事。
  小陈问:什么事?
  财务问题吧,也有的说是拿了人家的钱没给人家办事,让人给整了。小齐说。
  小陈急切问道:那他现在呢?
  嗨,上面照顾他的面子,毕竟快退休的人了,把他调到一个偏远乡镇医院去了。就是昨
天中午的事。小齐一边吃饭一边说。
  小陈愣了愣,把已经夹起来的一块青菜又放回了盘子里。
  (本文首发于2004年第11期《百花园》杂志,同年获第二届全国小小说金奖大赛优秀奖
,后被《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报刊、选本、电台转载或播诵。)

  第六只羊
  刘莹心
  秋后山区的深夜,干冷干冷的。抬头看不见星星,低头看不见自己的脚面,山是黑的,
树是黑的,蜿蜒起伏的山路是黑的。一辆机动三轮车刺眼的车灯如一道流星从山间公路划过
,很快又被夜色淹没。
  车上坐着两个人,大黑和小亮。
  小亮坐在副驾驶上双手使劲抱着蜷缩的身体,即便把身体蜷缩的面积再小再严实,寒冷
还是无孔不入的。出来前他就曾劝他大:“这么冷、这么黑,大,咱可别去了!”
  大黑兴冲冲开着自己的车,心想:都说出生牛犊不怕虎,这小子,他怎么就不随我呢?
黑怕什么?冷怕什么?这样才不更安全,更不容易被人发现。
  小亮还小,他还不敢不听他大的,因为他还得吃着他的喝着他的。他才15岁啊,到了明
年春天,他就可以走出这山区去他向往的城市打工了,到那时候他远离了这个家,就不用被
他大牵着鼻子走了,他就可以不随父亲干这偷鸡摸狗的勾当了。
  大黑压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嘿,从今以后自己就不用和别人搭伙了,这样不光安全可靠
,成果也全归自己所有了。至于小亮吗,一回生两回熟,历练历练以后胆子自然也就大了。
心里想着这些,在这无拦无挡的马路上,车也就随他的心一起越跑越快了。
  有了车再长的路也显得不禁走了,原来要走上半天的路还不到一个钟头就到了。
  大黑选好僻静的地方把三轮车停好,他嘱咐小亮:儿子,你的活儿挺简单,一会等我把
那家的石头墙掏好窟窿,你只负责把那六只羊赶出来就行了!
  小亮蹲在父亲的身边,他静静地听着父亲掏墙的声音——这声音很轻,此刻,也只有他
自己能够听的见。尽管这声音很轻,可那一块块石头的沉重还是把小亮的心敲的有些疼。六
只羊啊,到清早主人来喂羊的时候看不见了自己一天天喂起来的六只羊,还不心疼死啊!他
小时侯,他家养的羊卖了或者杀了他都急得大哭的。不干了!他轻轻拉了下大黑:大,我们
回家吧!
  石头是沉重的,可大黑扒开石头的动作却是很轻的,轻车熟路了,他的心里也感觉越来
越轻快,他每扒开一块石头,那六只好肥羊就靠他近了一步。
  “傻小子,你怕啥?这种鬼天气,谁也发现不了咱们的!”大黑用只有小亮能听到的声
音说着。
  “好了!进去吧。”
  大黑用手护住小亮的头、小亮的后背、小亮的屁股,把小亮推进去,最后轻轻拍拍小亮
的屁股。
  其实他根本不用那么仔细护住儿子的身体,因为为了叫每只羊能够顺利钻出来,他掏的
这个洞已足够大,爬着进去的小亮是没有那些站着走出来的羊高的。
  一股冷风也顺着小亮的屁股跟进来。他很快摸到了那六只羊,因为冷,它们都紧紧挤在
一起。
  小亮轻轻摸着一只羊的头、羊的后背、羊的屁股,就象他大摸自己一样。他也和这些羊
们一起挤成一堆,挤在墙角,羊们温暖着他。他有些忘了自己是来偷羊的,他,似乎也成了
其中的一员。
  他不忍心,一点儿也不忍心下手。
  “找到了吧?快点啊!”他大的声音就顺着这个窟窿也象一股冷风一样钻进来。
  这么温暖的羊群,很快就会变成他大斧头下的冤死鬼,太残忍、才残酷了。就这一次,
就这一次吧,要是下次,就是他大打死他他也不来了!
  小亮开始一只一只向外赶羊,他知道,每只羊被赶出去的时候,还来不及叫一声,就会
被他大的斧头照准羊头用力一斧,奔赴黄泉了。
  他爱抚的摸着每一只羊的头、背、屁股、甚至尾巴。每一只羊离开他的时候,也就把贴
近他身体的那份温暖一起带走了。
  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已经到了最后一只。小亮刚刚一摸到墙角,没有了依
靠的第六只羊主动把身体靠向小亮。
  小亮心软了:你这畜生什么都不懂啊,唉……你肯定还是一只和我一样年轻的羊啊,如
果你知道是我祸害了你的伙伴们,你还不得用你的角顶死我啊!
  小亮紧紧抱着第六只羊的脖子,半蹲着,他的另一只手几乎摸便了羊的全身,这只羊用
头轻轻摩擦的小亮稚嫩的脸,痒痒的、暖暖的,小亮有泪水顺着他们这两张脸的夹缝落下。
  快点啊,还没摸着啊?大黑在细声唤小亮。
  “没有啊,大,等我再找找——”
  小亮不由得骗起了父亲。
  他准备爬出去,他想告诉父亲无论如何怎么找也找不到着第六只羊了——他这样想着就
开始向外面爬。
  他爬出洞口,正准备抬起头和父亲讲话的当儿,父亲的斧头迎头向他砸来。
  小亮也象那五只羊一样,还没来的及叫一声,甚至还没来得及抬起他的头,就一头扑倒
在地上。
  原载《小小说选刊》、《意林》、《青年博览》、《中学生阅读》、《疯狂阅读》、《
新聊斋》、《小小说月报》、《快乐新语文》等刊物,被多家网站转载并被收入《2012中国
年度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