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5&A=1&rec=14&run=13


2004年

【概况】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
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呈现出思想
观念大更新、经济社会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化、发展环境大改善的可喜局
面。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00. 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1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50.5
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82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
比重14. 7:50. 5:34. 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比上年增长
48.4%。实现财政总收入5.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6亿元,按可比口
径增长17.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26亿元,比年初增加6.22亿元。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12亿元,比年初增加5.2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
贷款余额29.76亿元,比年初减少2.85亿元。

【农业】2004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
指示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进程,全县
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6.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农业产值15.52亿元,林业产值1.03亿元,牧业产
值9.41亿元,渔业产值0.53亿元。粮食总产33.35万吨,比上年增长3.6%;
棉花总产0. 38万吨,增长38.7%;油料总产8.45万吨,增长0.2%;水果总产
25万吨,增长17.9%;蔬菜总产48.57万吨,增长2%。肉类总产6.81万吨,禽
蛋总产2.66万吨,奶类总产1.06万吨;水产品总产0.82万吨,增长5.1%。全
年造林0.8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7.5%。全县农机总动力68.64万千瓦,
增长1.09%。年末常用耕地面积7.66万公顷,减少22.2公顷。

【工业建筑业】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经济
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56.79亿元,增长30.25%。实
现工业增加值4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2%。1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
现增加值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产品销售收入70.11亿元,增长36.36
%;产品销售率达97. 3%,比上年降低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5. 6亿元,增长
22.5%;实现利润2.89亿元,增长19.4%。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39.1%。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34.16亿元,增长48.4%。国有及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投资11.86亿
元,同比增长4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47亿元,比上年增长44.1%;更
新改造投资1.2亿元,降低22.1%;房地产开发投资2.59亿元,增长100%。集
体经济单位完成投资14.76亿元,增长77%,其中:城镇集体完成1.83亿元,
农村集体完成12.93亿元。个体经济完成投资7.54亿元,其中:城镇个体完成
3.84亿元,农村个体完成3.7亿元。

【交通邮电】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省道7条,238.3公
里; 县乡等级以上公路达到49条。 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573. 1万人、
29235.2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726万吨、周转量31596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583.76万元,增长0.08
%。年末交换机总容量达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22万户,电话普及率
达到16.7部/百人,移动通信用户12.8万户,宽带网用户0.5万户。

【贸易旅游】 国内外贸易健康发展。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城乡集贸市场131个,同比增加10处。实现进
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增长40.1%,其中出口7388万美元,增长40.7%。新批
外商投资企业8个, 外商追加投资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1107万美元,增长
216.3%。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 全年旅游开发建设投入3800万元,接待国内外游客
127万人次,增长82%;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增长102%。主要旅游景点:
山东地下大峡谷、雪山彩虹谷、天然地下画廊、灵泉寺等。

【财政金融保险】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46亿元,
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3.26亿元,增长17.7%。财政支出5.95亿元,增长
18.6%。国、地“两税”全年共实现税收3.72亿元,增长18.2%。
金融形势较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26亿元,比年初增加6.22
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12亿元,比年初增加5.20亿元。年末金融机
构各项贷款余额29.76亿元,比年初减少2.85亿元。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2004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沂水县支公司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4亿元,增长13.4%;受理赔款3526起,赔款支出422万
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沂水支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86万元,
增长25.4%;处理赔案3528起,支付赔款1459万元。

【教育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县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
生7364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达到3034人。年末,全县各类学校在校生14.7
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740人,国办中小学在校生13.22万人;各类学校
专任教师10368人。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县申报实施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1项、省级科技攻
关计划3项、省良种产业化项目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7项,共组织实施国家、
省、市各类计划项目14项,县级计划项目30项。专利申请33件。

【文化体育】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各1处,工作人员分别为15人、34人、16人;有文化站19个,工作人员56人;
图书馆藏书15.98万册。有体育馆3座。在山东青少年“希望杯”举重比赛中
获女子69公斤抓举、挺举总成绩第五名。群众体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老
年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得到深入开展。

【卫生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8处,
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2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
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28张,其中,医院床位962张;卫生技术人员2328人,
其中,医生984人。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新建了1处24小时空气连续监测站和韩旺水质
自动监测站。实行了空气质量日报、沂河水质周报制度。同时加大对重点工
业污染源月巡监督监测,完成了全县103个区域噪声和10个交通噪声监测点的
监测,全年共提供有效数据8000余个。开展了社会委托监测。

【居民生活人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15元,
比上年增长14.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0元,增长8.9%;农民人均住
房面积23平方米。
单位从业人员减少,在岗职工减少,工资水平平稳提高。2004年末,全
县单位从业人员43186人,减少1323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3935.1万元,增
长5.2%;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10013元,增长9.0%。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中,在岗职工42177人,减少1222人;职工工资总额43036.6万元,增长5.1%;
职工年人均工资10048元,增长8.8%。
人口总量继续减少。 全县出生人口11059人,出生率9. 96‰;死亡人口
5876人,死亡率5.29‰;人口自然增长率4.67‰。年末全县总人口1109017人,
减少1525人。男性人口562856人,女性人口546161人,人口性别比为103.1:
100。

2005年

【概况】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工结合,工业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着力培植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三大亮
点”,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稳定、协调、健康、科学的良好发展
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0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60.96亿元,
增长21. 4%;第三产业增加值41.59亿元,增长19.9%。三次产业比重13.9:
51.2:34.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实现
财政总收入6.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0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8.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27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
存款余额54.44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97
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

【农业】2005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
指示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强县建设进程,全县
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0.72亿元,
比上年增长5.8%。粮食总产39.12万吨,增长17.3%;棉花总产0.27万吨,减
少40%;油料总产7.89万吨,减少6.6%;水果总产26.00万吨,增长4.0%;
蔬菜总产54.74万吨,增长12.7%。肉类总产6.58万吨,禽蛋总产2.38万吨,
奶类总产0.96万吨。水产品总产0.89万吨,增长8.5%。全年造林7466公顷,
林木覆盖率达到28.9%。全县农机总动力78.8万千瓦,增长15%。年末常用耕
地面积7.6万公顷。

【工业建筑业】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经济
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完成工业总产值199.51亿元,增长27%。1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
值27. 34亿元, 比上年增长32. 5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8. 20亿元,增长
40.40%;实现利税7.28亿元,增长30.03%;实现利润3.83亿元,增长32.92%。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可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8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45.66亿元,增长33.5%。全社会规模以上(5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
38.95亿元,增长38.7%,规模以上项目投资完成额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比
重达到85.3%,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城镇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8.84亿
元,增长50.1%;农村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7.01亿元,增长31.6%;房地
产开发单位完成投资3.1亿元,增长18.6%。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 年末, 全县拥有省道7条,
238. 3公里;县乡等级以上公路达50条。完成旅客运量495万人、客运周转量
1508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44万吨、货物周转量32426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583.76万元,增长23%。
年末交换机总容量达2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 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
17.9部/百人,小灵通用户1.8万户,手机用户14.4万户,宽带网用户0.6万户。

【贸易旅游】 国内外贸易健康发展。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城乡集贸市场133处。实现进出口总额14320
万美元,增长30.5%,其中出口9570万美元,增长27.5%。新签利用外资项目
7项,外商追加投资项目3个,实际利用外资1259万美元,增长13.7%。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全年旅游开展建设投入7416万元,主要景区接待国
内外游客210万人次,增长65.4%;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主要旅游景点:
山东地下大峡谷、雪山彩虹谷、天然地下画廊、灵泉寺等。

【财政金融保险】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97亿元,
增长25.6%。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增长28.2%。工商企业税收完成1.94亿元,
增长32.4%;农业四税完成3119万元,增长40%。财政支出7.43亿元,增长
24.8%。国、地“两税”全年共入库税收4.95亿元,增长33.12%。
金融形势较好。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27亿元,比年初增加11.7
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44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年末金融机
构各项贷款余额32.97亿元,比年初增加3.2亿元。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2005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沂水县支公司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7亿元,受理赔款2232起,赔款支出339万元。中国人民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沂水支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314万元,增长7%;处
理赔案3778起,支付赔款2035万元。

【教育科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县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
8680人,其中本科录取人数达3375人。年末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
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8000人;国办中小学在校生13万人。各类学校专
任教师10236人。
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全县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
1项,省级科技计划2项,省良种产业化项目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争取
无偿科技经费105万元。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8项。专利申
请111件。

【文化体育】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各1处,工作人员分别为14人、24人、15人;有文化站19个,工作人员50人;
图书馆藏书16万册。有体育馆3座,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比赛中,沂水县运
动员获得两枚银牌的好成绩。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年体育活动
和全民健身运动得到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工作有了新的起步。

【卫生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
构2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3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
所;开放病床1237张;在职职工181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17人。全年参
加合作医疗的农民85.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继续加强对沂沭河断面及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控
力度。实行了空气质量日报、沂河水质周报制度。同时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
源月巡监督监测,完成了全县103个区域噪声和10个交通噪声监测点的监测,
全年共提供有效数据4250余个。

【居民生活人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2元,
比上年增长14.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07元,增长31.9%;人均居住面
积22.1平方米。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增加,平均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年末,全
县单位从业人员46888人,增加3702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53606.5万元,增
长22.01%;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11444元,增长14.29%。全部单位从业
人员中,在岗职工45945人,增加3768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2769.4万元,
增长22.62%;职工年人均工资11498元,增长14.43%。
人口总量继续减少。2005年,全县出生人口11220人,出生率10.12‰;
死亡人口6825人,死亡率6. 16‰;人口自然增长率3.96‰。年末全县总人口
1108274人,减少743人。男性人口562565人,女性人口545709人,人口性别
比为103.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