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党的统一战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7&rec=33&run=13

1939年7月,中共莒南县委建立时设统战部,开展统战工作,扩大抗日力量,形
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县各级党组织团结发动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出钱出
物出人,共同抗日。莲花汪村的徐干卿、环河崖村的刘怀川等爱国人士先后投入抗日
工作,向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提高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认识。庞疃村纪遵秤
在当地影响较大,中共党组织对他组织的武装进行改编,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一
次扩军700多人。纪遵秤还亲自将儿子、女儿送到八路军部队参加抗日。沙汪头村的
李奎以佛教会名义拉起一个营的队伍(称佛教大队),该队伍在共产党员范梅圃的动员
帮助下,编入中共鲁东南特委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特务营。汀河一带的会门组织“金钟
罩”拥有一支武装队伍,中共莒南县委派共产党员卞子策、王玉璞等打入这一组织,
逐步掌握其领导权,并以常备队的名义组织起六、七个中队的抗日武装。这支队伍以
后编入独立营,升为主力部队。
做好友军工作,协力共同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统战工作又一重要内容。当时,
在做好国民党新编第六师高树勋部进步力量工作的同时,与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部
建立了统战关系,组成了国共合作的莒县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共产党员徐锦江、曹
明楼等参加动委会工作。不少区、乡动委会均有共产党员及爱国进步人士参加。194
0年5月,许树声部马跃仑在看马庄率部脱离许部,编为山东纵队二支队驻莒县独立团
,马跃仑任团长。县委书记白炎波亲自做国民党赣榆县县长、常备旅旅长朱爱周的工
作,使朱抵制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反共政策,接纳了一批共产党员在其部下
工作。
1942年8月3日,为了反对国民党投降、分裂的倒行逆施,国民革命军一一一师师
长常恩多在苏鲁战区政务委员会政务处长郭维城的协助下,在址坊率部脱离国民党的
控制。
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开座谈会、登门访问、邀请民主人士参政等形式团结士绅名
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参军参战中,不仅大批出身于贫(雇)农的青年踊跃报名
,不少开明士绅、社会名流也送自己的子女参军。对土改复查中曾一度出现的左倾错
误,县委和各级统战部门按照党的政策,逐一纠正,保护了一些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
抗战有功的人。
1951年,全县开展对工商业者、知识分子队伍和侨务、少数民族、宗教情况的调
查,为工商业者的改造和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开展侨务和少数民族工作及贯彻党的宗
教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文化大革命”期间,统战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工作停顿。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战工作得以恢复与加强。1977年8月恢复统战部
后,即为68名起义投诚人员恢复名誉并给58人(病故10人)颁发了起义投诚证书。在落
实对台和侨务政策中,平反了归侨(回国定居的华侨)、台胞、港澳同胞及其眷属中的
冤假错案。全县台属有政策可落实的45起,除1起因涉及外省未作结论,其余全部落
实。为9户36名归侨和侨属办理“农转非”。有20名“三属”当选为省、县政协委员

1981年开放清真寺,1982年成立伊斯兰教莒南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对回民的三
大节日实行食品优先供应。1986年恢复东集西“回民小学”校名。1988年1月成立基
督教莒南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92年县政府认定东集西村为回民村,并于1
993年建立穆斯林公墓。
为加强基层统战工作,至1991年全县各乡(镇)党委配备统战委员,县委制定统战
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1987年11月始,回乡探亲台胞增多,为此,县、乡(镇)均设立
台胞接待站。1993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县委举办了首次中秋海外联谊会。是年
10月,十字路镇召开了全县“乡土人才联谊”现场会。随后,25个乡(镇)均成立乡土
人才联谊会,共有会员18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