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食品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4&rec=8&run=13

粮食加工为县内传统工业。1959年,建莒南县面粉厂,初用柴油机带动单式钢磨,年
加工面粉1238吨。60年代中后期,各生产大队(村)开始利用柴油机作动力加工粮食。
1970年,始用电力加工。自此,农村的磨面、碾米、粉碎等基本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
化生产,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有1处粮食加工点(俗称机子房),碓、磨、碾渐被淘汰
。进入80年代,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形式的粮食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经营规模逐
渐扩大。1993年,全县粮食加工厂、点626个。其中乡及乡以上加工厂16个,完成工
业产值6246.3万元。
油料加工民国初年,境内有油坊47家。抗日战争爆发前,仅大店就有66家油坊。
直到50年代初,油料加工仍为人、畜拉石碾压坯,木榨挤油,花生米出油率约38%。
1953年12月,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全县私营油坊全部停业,油料加工由县供销社负
责,农村设附属油坊33处。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莒南植物油厂,有职工48人,主要
设备有轧肫机、炒锅、榨油机等,年产花生油2618吨。是年,全县供销系统所属22处
小型榨油坊交农业社经营。1957年,莒南植物油厂安装小发电机组供电,此为县内用
电力榨油之始。60~70年代,全县多数生产大队有油坊,皆为集体经营,用柴油机或
电动机带动挤碾机挤坯,木榨或铁榨压油,花生出油率提高到40%。1978年始,油料
加工渐向油料加工大户集中。1984年,全县有油料加工厂、点135处,年产花生油18
538吨。1993年,共有油料加工厂、点168处。其中乡及乡以上加工厂19处,完成工业
产值906.8万元。
副食品加工抗日战争爆发前,大店、十字路、坪上等大集镇的私营杂货店,大都
设有糕点、酱菜、作料等加工厂、点,多为自产自销,仅大店就有酱园9家。1944年
,山东省军区在·山区赵家沙土汪村建立恒记酱园,生产豆酱、酱油、食醋及各种腌
酱菜,以供军需民用。1949年后,副食品加工点逐渐增多,民间用精面、大米、黍子
、芝麻及红、白糖制成各种糕点、糖果,在大、小集市和百货店、铺销售。1954年,
县内有私营糕点业1户1人,酱菜业25户25人,熟食业1341户1517人,其它副食业79户
79人,共计1446户,1622人。是年,恒记酱园迁至十字路,仍以生产豆酱、酱油、酱
菜为主。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副食品加工业主要由国营和
供销合作商业企业经营。是年,县供销社建饼干厂。1958年,私营副食品加工厂、点
基本绝迹。1978年后,副食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县内出现国营、集体、个体等多种形
式并存的副食品加工的竞争局面。1988年,独立核算的副食品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
2222万元,实现利税288万元。1993年,副食品加工企业153家。其中乡及乡以上加工
企业12家,完成产值2985.3万元。
肉类加工1977年,县食品公司建500吨位冷库1座,用以冷冻猪肉、牛肉等。198
2年后,朱芦、岭泉、厉家寨、文疃、十字路等乡(镇)先后建起储藏能力不同的冷藏
厂。其中,十字路镇兴建的莒南县第二肉联厂冷库容量400吨,年加工储存能力3000
余吨。随着出口的需要,肉类加工形式不断翻新,瘦、肥肉分割,生、熟肉包装,精
、杂肉分离,猪、牛、鸡、兔肉等兼制,经济效益稳定增长。1993年,全县共有肉类
加工厂、点41处。其中乡及乡以上加工厂12处,完成产值217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