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器制造与工艺美术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4&rec=38&run=13

木器制造及木材加工70年代,制作木器开始用电锯、电刨等设备,实行半机械化生产
。产品由传统家具发展到大衣橱、书橱、写字台、沙发等。80年代,家具制造有大、
中、小型组合柜,高档沙发等。木材加工业主要用带锯加工原木。1988年,有木材加
工点42个,总产值40万元。有乡(镇)办、联户办和个体办木器厂、点2000多个,制作
木器家具约10万件。1993年,全县有家具制造厂、点903个,其中乡办1个,村办3个
,个体办899个;有木材加工点236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11个,个体办219个。共制
作家具1546万件,加工木材54941立方米。
焰花爆竹主要产地岭泉乡的淇岔河、大圣堂和西岭泉村。1970年前,主要擀制普
通爆竹,以家庭自制自销为主。70年代,开始生产电光鞭、礼花等新品种。80年代后
,县内焰花业出现村办大型焰花厂,带动了个体焰花业的发展。1988年,淇岔河、大
圣堂、西岭泉3个村办焰花厂被省乡镇企业局批准为常年生产厂家。产品有礼花、鞭
炮等100多个品种,其中大圣堂焰花厂的“眉山”牌焰花和淇岔河焰花厂的“华宝”
牌焰花,均获临沂地区1987年“优质产品奖”。产品在县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除在当
地销售外,还远销江苏、黑龙江、济南等省、市。1993年,全县有村办焰花厂3家,
从业人员555人,产值627万元;有15个村的农民从事焰花爆竹制作。
木梳主要产地板泉镇高榆村。产品销往济南、上海、浙江等十多个省、市。70年
代后,随着塑料梳子的兴起,木梳生产逐渐呈衰落趋势。1993年,产量150万把,产
值500万元,利税30万元。
雕刻1968年,王家坊前村创办全县第一家石雕厂,是年创外汇4000美元。从此,
石雕业大发展,工艺品种不断创新,主要产品有石雕山水、风景、兽禽、笔桶、烟灰
缸、大型石灯、石塔等。80年代,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大庄、大严家沟等村办起石雕
厂。产品品种发展到3000多种,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王家大庄石雕厂用“
莒翠玉”雕刻的奖杯,1986年被选作第十届亚运会最佳运动员奖杯。1993年坊前乡募
股70万元建起第二石雕厂,年创外汇12万美元,利税17万元。是年,县外贸公司组建
石刻工艺品总公司,石雕业发展迅速,全县有23个乡镇的300多个村庄从事石雕业,
从业人员4万多人。
刺绣刺绣系家庭女工工艺,自古有之。新中国成立前多为自绣自用,姑娘出嫁时
,多以做工精细、色调鲜艳的绣花枕头、门帘、绣球、花鞋、烟包等绣品陪嫁。新中
国成立后,绣品作为商品流通于市场。有丝绣、线绣等类型。70年代后期,出现针绣
、机绣两种工艺。1974年,县工艺美术公司成立,组织厂家加工出口产品,开始为手
针钩绣,后发展为钩、抽、绣相匹配的产品。岭泉乡刺绣厂建于1982年。后有坊前乡
、十字路镇、官坊乡等乡镇办起刺绣厂,从业人员500余人。产品有台布、刺绣白布
、沙发靠背巾、门帘、窗帘、床罩、枕套、盘垫等30多个花色品种。90年代,又出现
电脑绣花新工艺。绣品精致,样式典雅,深受外商喜爱。先后出口美国、英国、德国
、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1993年,全县刺绣厂、点38处,
其中乡(镇)办4处,村办34处。从业人员1610人,产值1991万元。
地毯地毯加工是从外地引进的项目。1988年,县乡镇企业局与青岛外贸畜产品进
出口公司合资兴办莒南县地毯总厂。由此扩展到农村,地毯业兴起。全县约有900台
(架)设备,2000余人从事地毯初加工,年产值约100万元。之后,地毯总厂对全县各
处生产的地毯进行深加工,形成了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一条龙系列化生产,年加工6万
平方米。1993年3月,县地毯总厂与香港喜卓贸易公司合资,建成莒南县宏达地毯有
限公司,月产地毯3716平方米。年底,公司完成产量3.4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700万
元,利税150万元,出口创汇175万美元。
1993年,全县地毯加工厂、点发展到41处,其中乡(镇)办2处,村办39处。从业
人员2504人,总产值4712万元。
编织苇篾编织,板泉镇赵家临沭村最多,多为个体经营,主要以芦苇为原料,编
织多种规格、用途不一的苇席、苇笠。由于原料色白、坚韧,工艺精细,产品颇受用
户欢迎。年产苇席万余领,苇笠4万多个,产值12万余元。
高粱篾编织品主要有花席、白席、席笼子和·子等。原料是当地产的红色和白色
高粱秸。主要产地有岭泉乡崔家沟头村和筵宾乡薛家水磨村。1993年编织花席5万余
领,产值50多万元。
草编是莒南县农民的传统编织项目,多为个体经营,自编自销。产品有草鞋、蓑
衣、草帽等,其中相邸蓑衣最著名。草鞋分单、棉两种,棉草鞋用稻草配以芦花编织
而成,造型朴实,防寒保暖,舒适养脚,晴、雨天均可穿。60年代,草鞋年产量约2
0万双。70年代,因塑料凉鞋和皮棉鞋的出现,草鞋产量大幅度下降。80年代,棉草
鞋基本绝迹。开始用玉米皮、麦秸、琅琊草编织提篮、坐垫、地毯等,产品由外贸部
门购销。1988年,全县有100多个草编加工点,从业人员2000余人,生产近百个花色
品种。产品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美观耐用,远销日本、美国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
地区。
1978年前,县内条编主要用当地产的紫穗槐、腊条、杨柳条、荆条等编织筐、篓
、囤底、提篮等用具。之后,板泉镇和刘家庄乡以当地产白柳条为原料,编织各种筐
、篮、箱、盘、垫等,规格有大、小、方、圆、单、套之分,有白色、彩色、圆条、
劈条、单边、双边、花边等300多种。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12月,县
政府批准以板泉工艺柳编公司为骨干,组建莒南县柳编工艺品集团公司,年产值500
万元,利税20万元,创外汇18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