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机械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4&rec=14&run=13

1940年前,境内铁匠炉多分布在较大村镇。抗日战争期间,驻莒南的上级党、政
、军机关先后在莒南建立多处铁工厂、兵工厂,既支援了战争,又为地方培养人才,
提供技术,促进了莒南工业的发展。1941年2月,滨海行署在莒南县后惠子坡村创建
华兴铁工厂,生产手榴弹、弹花机、轧花机、犁铧等军需民用品。后,华兴铁工厂迁
至大店,有职工200余人,成为滨海区发展轻工业唯一机器生产供应所。之后,政府
号召“生产自救”,县内出现手工业生产互助组织。1944年4月,十字路四村13名铁
木工组织成立公合铁木业社(今曲轴厂前身),主要维修和制造弹花机、纺线车等各种
用具,也为部队制造手榴弹、地雷、子弹壳等军工产品。1954年,对个体手工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小组由农业社统一组织,铁、木器制造业发展较快。年底
,全县共组织铁业小组17个。是年,大店农具厂建立,属县营集体企业。1955年4月
,莒南县农业机械拖拉机站建立,隶属山东省农业厅。是年,全县成立手工业合作社
9处,职工500人;手工业小组20处,职工157人。全年共制铁制小农具11万余件。19
56年,全县建立路镇、大店、汀水、洙边、坪上、坊前、朱芦、文疃、板泉、涝坡、
水磨等12个铁业社,职工460人。
1958年,是新中国建立后莒南县机械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年,中共中
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向全国发出“为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铁而奋斗”的号召后,
莒南县成立钢铁指挥部,从9月开始,组织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县城十字路建造一座
8立方米的炼钢炉,成立莒南县第一冶炼厂。各公社铁木业社亦改成铁工厂炼钢铁。
至9月25日,全县建成各种熔炉2522座,参加炼钢铁人员10万人。县直机关干部职工
2150人,日夜轮战在第一冶炼厂。为在国庆节前完成冶炼17026吨钢铁任务,全县人
民家中铁具大都收交炼钢,不少社员把铁锅、鏊子砸了当废铁交给国家,全县师生亦
停课参加大炼钢铁。是年,莒南县机械厂、路镇机械厂(今五金一厂前身)成立,其它
各公社建成机械厂或农具厂,归工业交通局管理。年底,机械工业企业达到400个,
生产铁制农具、炊具120395件,其中,铁锨19794件、锄头20195件、镰刀40035件、
镢头21735件、铁锅7874件、菜刀8024把、铁镐2738件。1959年,生产的铁制农具、
炊具倍增,达到27万余件。1960年,炼钢炉由小土炉发展成半机械化的小高炉,全年
炼铁6066吨,制造、修配各种铁制农、炊具25.54万件。之后,钢铁生产速度减慢。
1961年,多数企业停办。1974年,大店镇新村砂轮厂建成,成为临沂地区第一家生产
油石、砂轮的厂家。1976年,县汽车大修厂建立,隶属县工业交通办公室,有职工2
3人,主要从事汽车维修。
80年代,县办、乡(镇)办、村办、个体办等形式的机械工业企业及加工点不断增
多,原有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效益,莒南县出现机械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进
入90年代,县内机械工业以机械制造、铸造、磨具制造、五金制造及运输车辆修理等
为主,主要生产农业机械、工业设备、纺织机械配件、生产生活用五金、磨料磨具、
汽车配件等。其中,“大鹏”牌平行砂轮获中国机床工业局工具博览会“春燕奖”三
等奖,填补了同行业省内空白,畅销国内外;五金二厂生产的“飞鱼”牌油灰刀获出
口产品铜质奖牌,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全县共有机械工业企业394个。
其中乡及乡以上企业41个,完成产值1181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