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抗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3&rec=73&run=13

莒南县历来多发生春旱、秋旱。旧社会,习惯于靠天等雨。新中国建立后,党和
政府提出“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每逢干旱,县、乡(镇、区、社)层层
召开电话会、现场会,动员群众不靠天,不等雨,积极投入抗旱斗争,并抽调干部组
成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组织领导抗旱。1959—1960年,连续两年干旱,县
委从县直机关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抗旱工作组与公社机关干部一起深入抗旱救灾
第一线,提出“五具(抽水机泵、水车、秤杆、辘轳、筲桶)上阵,六水(库、河、井
、塘、汪、泉)皆用,瓢水墩苗保丰收”的口号,男女老少齐动员,各行各业全力支
援,使灾情减轻至最低限度。1970年大旱,全县4座大、中型水库兴利水已放完,陡
山、相邸水库抽死库容抗旱。县革委党的核心小组提出“千里百担一亩苗”的口号,
组织100多人的工作组,分赴16处公社与群众一起抗旱救灾,发动群众抢修临时水利
工程,打井、截潜、引泉、引河,建临时机电灌站,扩大水浇面积。发放抗旱扶持款
,支援抗旱,各机关,学校、部队及企事业单位都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抗旱。
全县日出勤达21万人,一个月抗旱春播40多万亩,抗旱浇麦46万多亩。
1976年,中共莒南县委提出“抗旱抗出个水利化来”的口号,兴修水利掀起高潮
,普遍实现水利设施配套,抗旱能力加强,平原地区实行自流灌溉,山丘区实行提水
灌溉,水利化程度普遍提高,各村都有旱涝保收田,如王家坊前村水浇田占农田面积
90%。
1978年6月,驻临沂54582部队到莒南施行人工降雨,在洙边、兴隆店、良店、北
集、王家沟一带安高炮12门,将碘化银炮弹射上厚云层,降雨10—20毫米。
1986—1989年连续干旱,1988年降水仅为历年平均降水的60%,1989年降水为历
年平均降水的74%,中、小型水库蓄水相继枯竭,石泉湖水库几乎无水可供县城,工
业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县政府决定兴修调陡山水库水源补济石泉湖水库的“调陡济
石”调水工程。调水工程于1990年初开工,当年汛前调水10万立方米。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户购置喷灌机具利用汪塘库渠水源提水抗旱,是原有
渠灌、井灌、固定机电灌站提水灌溉的主要补充形式。1993年,全县有流动喷灌机具
3569台(套),25850千瓦,喷灌面积9.48万亩。全县实浇面积50.7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