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小流域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3&rec=49&run=13

50年代,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并提倡小流域治理,逐步积累经验,到80年代,以小
流域为单元的水、土、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普遍推开。至1993年,小流域治理成
功的典型有:中峰山、刘山前、玉皇沟、岔河、星石沟、滕家河、四山前、·山、后
官庄、龙山、刘大河、花沟、书院、平顶山、大埠涧、·子、大山水库、高柱共18个
小流域。
中峰山小流域治理中峰山小流域,位于涝坡乡唐庄东北龙王河上游,包括唐庄、
大涝坡、中峰3个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属砂石山区。内有大崮子、二崮子、三崮子
、团顶子等10多个山头,海拔高程180—550米,沟涧11条。治理前,流域内有耕地7
55亩(其中坡式梯田347亩,顺坡地408亩),林地2004亩(其中顺坡果园191亩),水土
流失面积占80%,年水土流失总量1.45万吨。农业产值很低,人均年收入60元。
1958年开始治理。1966年县调集部分基干民兵在中峰村后酒瓶山按等高线修石地
埝、整平土地150亩。1981年,县、社两级政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
法,连续治理,改土造林面积3821亩,其中用材林1700亩,水土保持1316亩,经济林
805亩。此外地边棉槐、金银花35万墩,草地面积650亩,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12%上
升到63.3%。
该流域共建小(一)型水库2座,塘坝7座,谷坊2000多道,蓄水300多万立方米,
整“三合一”梯田755亩,石地埝8000米,挖鱼鳞坑1.1万个,修环山路15公里。共开
挖土石方32万立方米,投工15万个,投资22万元。形成截、蓄、缓、排配套的工程体
系,年水土流失总量由治理前的1.45万吨,减少到0.6万吨,年侵蚀度降低到1毫米。
至1993年共投工26.5万个,投资38.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山
地利用率达到87.1%,其中林地占治理面积的63.7%,形成坡面乔木、灌木、草混交,
沟涧库、塘、坊(谷坊)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
1986年粮食单产620公斤,总产达47万公斤,平均年产干鲜果品2.5万公斤,草条
20多万公斤,木材蓄积量8500立方米,总产值比治理前增加63%。1993年人均收入80
0元。
刘山前小流域治理刘山前小流域,位于·山乡西北部,面积3.57平方公里。地势
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环山,海拔高程125—327米,大于15度坡面面积占总面积
的44%。流域内有前刘山、中刘山、后刘山3个村690人,耕地815亩,宜林山滩3725亩
。治理前,山上植被很少,仅有小片疏林,农作物顺坡种植,粮食产量很低。据198
4年水保普查,仍有水土流失面积4290亩,流失模数5267.6吨/平方公里·年。1985年
在水土保持部门的帮助下,流域内干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山、水、田、
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集中治,连续治。到1988年,已有林地3125亩,占
宜林地面积的83.9%,森林覆盖率为32.5%,其中经济林848亩,水土保持林550亩,金
银花2.8万墩。建小(二)型水库1座,塘坝7座,谷坊330座,蓄水21万立方米,整修水
平梯田600亩,修环山路7.5公里。共用土石方7.6万立方米,投工日11.4万个,投资
5.4万元。
1993年该流域粮食总产19.795万公斤,果品总产3.295万公斤,养殖业收入12万
元,总收入30多万元,人均收入450元,比1985年翻了一番。
玉皇沟小流域治理玉皇沟小流域位于陡山乡北部,海拔200—450米,总面积3.3
1平方公里,内有1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流域内有贯穿南北主沟1条长2.6公里,支
沟13条长8.5公里,地面坡度15度以上的占57%。治理前有耕地292亩,人均0.6亩,林
地3758亩。1985年粮食总产12.17万公斤,人均占有250公斤,人均收入220元。
1986年开始综合治理,经过3年的努力,整“三合一”梯田192亩,造林3872亩,
其中营造防护林700亩,补植性造林1700亩,营造经济林580亩,栽植金针菜(黄花菜
)15万墩,林草覆盖率达到80%。修路4条,总长5公里,护河岸代路2公里,建塘坝7座
,修谷坊600座,扩大浇地面积100亩,治理面积2.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完成
土石方3.37万立方米,投工4.96万个,投资5.7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8万元。经过
综合治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93年粮食产量14万公斤,人均占有280公斤,经济
总收入26.2万元,人均收入527元,是治理前2.4倍。
岔河小流域治理岔河小流域位于坊前乡北部、相邸水库上游,总面积4.2平方公
里,流域北高南低,有主沟1条,支沟8条。两个自然村,780户,2450人。治理前耕
地3970亩,人均耕地1.6亩,人均占有粮食210公斤,年人均收入350元。
1982年张家岔河村党支部、村委带领村民按照“有沟就有坝,有山就有果(树),
有滩就有林,有路就有树,浇地就有水”的治理要求,自我投入,自我积累,滚动发
展。整体规划,分批实施。植树造林,整地改土,拦洪蓄水,整修道路。拦洪工程以
浆砌石拱坝为主建成拦沙坝520座、谷坊310座、塘坝32座,蓄水75万立方米,疏河改
道8000米,建交通桥12座,修环山路80公里,淤土造田160亩,整修水平梯田2000亩
,荒坡植树3500亩,栽植优质果树15万棵。流域内年水土流失量由治理前1.85万吨降
为0.76万吨。张家岔河村小流域治理的情况,中央及省、地新闻单位多次报道,该流
域的治理方式被称之为岔河模式。
为解决部分岭坡地浇水困难,分别在5座岭头建1000立方米蓄水池5座,提水上岭
,同时解决村民生活用水。10年治理,投工日120万个,投资180万元,搬运土石150
万立方米。1993年全村80%以上耕地实现水浇,3000亩果园具备水浇条件,粮食亩产
达到620公斤,果品总产值达到200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集体固定资产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