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家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3&rec=38&run=13

猪农民养猪历史悠久。1949年前,均为当地老品种,加之饲养条件差,生长缓慢
,育肥期一般需2—3年。1949年末,全县生猪存养量5.42万头。50年代初期,政府对
农民养猪实行贷款扶持的办法,鼓励发展养猪业。1957年末,生猪存养量13.3万头。
1958年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使生猪生产急剧下降。1960年末,生猪存养量5.48万头。1
961年,划给农民养猪饲料地,实行“公私养猪并举,私养为主,队繁户养”的政策
,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末,生猪存养量回升到12.2万头。1975年,全县生
猪饲养量46.6万头,平均每个农户2头,全县各生产大队,均建立养猪场,有28个生
产大队,171个生产队,达到一人养一头猪。1985年6月,中共莒南县委、县人民政府
决定建立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猪生产被进一步重视。是年,石莲子乡有
18个村成为养猪专业村。十字路镇大埠南村王立昌投资1800元,建立瘦肉型养猪场,
年底存养肥猪49头,种猪16头。1985年末,全县生猪存栏达到42.2万头,出栏肥猪2
8.4万头。1988年春,由国家农牧渔业部投资650万元,建立莒南县家畜改良站(以生
猪品种改良为主)。是年莒南县被国家定为发展瘦肉型猪基地县。1990年,县、乡均
建立生猪配种站,部分村设生猪改良配种点,通过采用本交与人工授精相结合的办法
,实现“种猪良种化,母猪当地化,仔猪交一代化”。之后,全县普遍实行生猪栏圈
改造和科学喂养。新改的栏圈为半封闭式,冬季盖塑料薄膜,夏天钉纱网,冬暖夏凉
,卫生舒适,养猪多,出栏快。一个普通的栏圈经改造后可增养6-8头。同时改稀饲
为湿拌料,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混合料,改熟饲为生饲,改调架子育肥为一贯育
肥,加喂饲料添加剂。为加快生猪栏圈改造,县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使全县生猪栏圈改造工作处于全区首位。团林乡宅科村成立栏圈改造专业队,为群众
免费施工,每改造一个栏圈,村补助500块砖,3袋水泥,仅用4个月的时间,全村15
0户的猪圈全部进行改造,周围乡、村纷纷前去参观学习。1993年,全县改造栏圈累
计10万间,占养猪户的50%。1993年比1992年多出栏肥猪12.5万头,增加收入3600万
元。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引进的品种有约克夏、巴克夏、新金、大白、哈白等。196
8年,从临沂、济南等地引进荣昌猪,与当地猪杂交,其后代四肢粗壮,毛稀嘴短,
耐粗抗病,发育快,成为莒南县主要饲养品种。

莒南县生猪饲养状况抽年统计表

表5-5 单位:万头
┌────┬──┬───┬───┬───┬───┬───┐
│年份 │1940│1956 │1966 │1978 │1988 │1993 │
├────┼──┼───┼───┼───┼───┼───┤
│年末 │5.42│13.63 │18.60 │29.98 │40.38 │38.00 │
│存栏量 │ │ │ │ │ │ │
├────┼──┼───┼───┼───┼───┼───┤
│全年肥猪│2.70│5.45 │7.24 │10.00 │40.20 │50.56 │
│出栏量 │ │ │ │ │ │ │
└────┴──┴───┴───┴───┴───┴───┘

牛新中国建立前,县内饲养黄牛为多,品种为蒙山牛后代,水牛较少。1949年,全县
饲养牛1.89万头,其中黄牛1.79万头,水牛1000头。1957年起,先后从菏泽地区引进
鲁西黄牛公牛35头,与当地牛杂交,杂交牛耐粗、抗病、拉力大,逐渐取代当地品种
。60年代,先后多次从江苏、浙江、湖南、安徽、贵州等省购进水牛。1966年年末,
水牛存养量达到5025头。1978年达到1.3万头。1980年后,水稻面积逐年缩小,水牛
饲养量亦随之减少。1993年,水牛存养6200头,黄牛存养10万头。
5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奶牛饲养,但发展缓慢,饲养量不足百头。
1988年,县人民政府把饲草青贮氨化养牛列为农业十大开发项目之一,推广麦秸
氨化养牛技术和玉米秸、地瓜秧青贮技术。1993年,全县新建和整修青贮氨化窖5.5
万个,其中50万公斤以上的大窖23个,完成青贮氨化饲料1.6亿公斤,其中青贮料0.
55亿公斤,氨化料1.05亿公斤。发展规模养牛场43个,其中存栏50头以上的5个,30
头以上的20个。

莒南县养牛状况抽年统计表

表5-6 单位:头
┌────┬───┬───┬───┐
│项目年份│黄牛 │水牛 │合计 │
├────┼───┼───┼───┤
│1949 │17925 │1007 │18932 │
├────┼───┼───┼───┤
│1956 │33051 │3373 │36424 │
├────┼───┼───┼───┤
│1960 │23000 │2500 │25500 │
├────┼───┼───┼───┤
│1966 │28035 │5025 │33060 │
├────┼───┼───┼───┤
│1978 │22768 │13486 │36254 │
├────┼───┼───┼───┤
│1988 │35629 │4850 │40479 │
├────┼───┼───┼───┤
│1993 │100000│6200 │106200│
└────┴───┴───┴───┘

驴、马、骡农民素有养驴习惯。驴食草料较少,可用其耕地、驮物、拉车、拉磨、乘
骑等,尤其适宜山丘地区使役。新中国成立前,饲养量较大。1949年末,饲养量248
90头。农业合作化后,饲养量逐渐减少。县内饲养马、骡较少。1955年,全县饲养马
、骡共94头。1978年后,饲养量逐渐增多。1993年,马存栏1700头,骡1000头,驴2
841头。
羊是山丘地区饲养的主要畜种之一。有青山羊、白山羊、黑山羊、奶山羊、绵羊
等品种。1949年,羊存养量4280只。农业合作化时期发展较快。1956年年末,存养量
3.6万只。后因放牧与发展林业有矛盾,提倡公养、圈养,饲养量有所下降。1965年
,存养量2.3万只。1975年,下降到1.75万只。1978年后,鼓励农民养羊,饲养量逐
年增加。1988年,存养量达到11.5万只,其中山羊10.4万只,绵羊1.1万只。1993年
,陡山、涝坡、柳沟3个乡建成山羊生产基地,当年发展规模养羊专业户200多户,并
采用栏圈科学喂养,使山羊存栏量大幅度增长。是年,全县羊存栏量达到20.16万只
,出栏30.49万只。
兔50年代,仅有少量农户饲养肉食兔。1966年后,陆续引进安哥拉、西德长毛兔
等品种,长毛兔饲养量逐渐增多。70年代,除农民户养外,生产大队、生产队也集体
饲养。1973年,有集体长毛兔场63处,年末全县存养量10万只。翌年5月,全国长毛
兔生产会议在莒南县召开。1977年5月26日至6月1日,全国长毛兔生产会议再次在莒
南县召开。1981年,长毛兔发展到75万只,外调种兔11万只,年产兔毛9万公斤。后
因市场价格下跌,饲养量下降。1988年,长毛兔存养量12.9万只。1986年起,肉食兔
饲养量逐年增多。1988年,存养量10.5万只,比1985年增长7.1倍。1992年,肉食兔
存栏100万只。1993年,随兔肉价格下跌,生产下滑,年末存栏40万只。
1983年后,还引进、饲养少量貂、貉、蓝狐、银狐等兽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