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植树造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3&rec=34&run=13

育苗新中国成立前,人工采种育苗甚少,部分农民在靠近河、汪、沟和园旁、地
头处,有压条育苗习惯,多为杨、柳类,数量较少,年压条苗10万株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育苗造林,育苗数量不断增多。1950年冬,在大店区小官庄
村建立县苗圃1处,有苗圃地38亩,示范、带动群众育苗。1951年,全县育苗50亩,
产苗12.5万株。1953年,小官庄苗圃划归农业局,在卧佛寺建1处国营苗圃(属望海楼
林场),面积30亩。是年,全县育苗150亩,产苗37.5万株。1957年全县育苗面积320
亩,产苗160万株,其中实生苗112亩,产苗70万株,压条育苗150亩,产苗75万株,
主要品种有麻栎、赤松、刺槐、榆、杨、柳、泡桐等。60~70年代,以集体育苗为主
。1961年,板泉公社经营的武阳苗圃划归县林业局管理。1963年,在路镇区官地村又
建起1处县苗圃,面积53亩。1972年,首次引进水杉苗300株,在卧佛寺苗圃繁育,后
在板泉公社龙窝大队、坪上公社东诸睦大队繁育条苗。1974年,全县水杉发展到74亩
。1977年,在昝家白龙汪大队和黄泥沟大队交界处,建立1处较大的国营苗圃,面积
325亩。到1978年,全县苗圃面积发展到1200亩。是年,共产苗400万株。1978年后,
育苗实行承包责任制,年育苗2000亩左右,产苗约600万株。1992年县政府与各乡(镇
)签订林木育苗合同书,全县育苗面积6500亩,产苗2500万株,除供本县造林用外,
为外地提供苗木500万株。1993年,全县育苗面积5000亩,产苗1050万株。县国营苗
圃自1950年建立至1993年,共为全县提供优质树苗3000万株。
造林1943年3月17日至20日,驻县境东部的国民革命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官兵,
在驻地植树5000棵。1949年前,多是农村零星植树,年植树约10万株。1955年春,以
十一区(现朱芦乡)和六区(现板泉镇)为造林基点,带动全县植树造林,并印发《林业
技术综合意见》、《造林技术规程》、《发展林业宣传提纲》等文件,调剂橡子种2
.5万公斤,赤松苗600万株,全县共造林2860亩。是年11月,首次在朱芦区(十一区改
名)进行林业规划试点,由县林业所会同朱芦区对该区的山、水、林、田进行全面调
查,历时一个月,制定出全区林业发展规划。随后,全县各地普遍开展林业规划活动
。1956年冬,县林业科在望海楼林场举办造林培训班4期,共培训造林技术员482人,
是年,全县造林2.88万亩。
60年代起,注重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逐步淘汰薪炭林。70年代中期,开始培育
丰产林,平原地区以杨类为主,山丘地区以刺槐为主。80年代,林业生产实行承包责
任制,年造林1500亩以上,成活率达到85%。自1988年起,莒南县先后组织实施沂蒙
绿化工程造林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和全国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
,造林面积14万亩,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50万元。1991年,县
林业局对全县林地、林木资源调查统计,对宜林山、滩进行规划设计,使造林绿化有
了突破性进展。1991—1993年共造林20万亩,四旁植树50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