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肥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3&rec=27&run=13

一、有机肥料

土杂肥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个体农户以养猪积肥及牛、驴、羊粪便积攒,数量较少。
1949年,全县积攒圈杂肥24200万斤,平均亩施1800斤。农业合作化后,实行农户和
集体积攒圈杂肥的办法,每年冬、春季节,开展挖猪圈、刨牛铺、砸老屋、拆老炕、
挖汪泥等活动积肥,夏季利用麦糠、青草、树叶等沤造土杂肥,数量逐年增多。195
6年,全县亩施圈杂肥1200公斤,比1949年亩增300公斤。60~70年代,全县农村配备
2万余名积肥专业人员,对肥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施用,并对厕所、猪圈、鸡窝、
牛圈等不断进行改造。80年代,猪、牛、兔、鸡等畜牧业蓬勃发展,肥料增多,质量
提高,亩施肥2000公斤以上。1993年优质圈杂肥增多,并推广收割小麦高留茬和春夏
作物田间覆秸秆,面积达75万亩。
绿肥以毛苕子等植物压青作肥料。1968年秋,从南方引进毛苕子、田菁、苜蓿、
水花生等绿肥植物种子,播种压青,肥效较好。洙边区三界首村试验表明:压青500
公斤毛苕子,肥效相当于2500公斤圈杂肥。后绿肥植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以毛苕子
为主。70年代,年播绿肥植物2000亩左右。1980年后,化学肥料用量增多,加之复种
指数提高,绿肥植物播种面积减少。
饼肥县内素有施用饼肥的习惯,主要是豆饼、棉籽饼,一般用作基肥。新中国成
立前,仅有少数有条件的农户施用饼肥,多用于烟草、小麦、蔬菜等作物。新中国成
立后至60年代,饼肥用量较大,年用量15万公斤左右,以棉籽饼为多,主要用于小麦
、玉米、烟草等。70年代后,用量减少,主要用于烟草生产。

二、化学肥料

县内使用化学肥料始于1952年。是年,购进15吨硫酸铵,无偿供应农民试用。后化学
肥料的品种、数量逐年增多。1955年,全县施用化学肥料885吨,有硫酸铵、尿素、
碳酸氢铵等4个品种。50年代,所用化学肥料均为氮肥。60年代开始应用化学磷肥,
品种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用量逐年增多。70年代,开始施用硫酸钾肥。1988年
,全县共用化学肥料6265.3万公斤,其中化学磷肥1250万公斤,化学钾肥310万公斤
。1990年后,对小麦、花生、地瓜、玉米等作物推广施用氯化钾,使生产成本降低,
增产效果明显。1993年,全县施用氯化钾肥面积33万余亩,增产幅度达10%,磷酸二
氢钾、光合微肥、钛微肥、喷施宝等小微肥的推广面积也日益扩大,增产幅度一般为
5—7%。

莒南县化学肥料用量情况抽年统计表

表5-4
┌──┬────┬───┐
│年份│总用量 │亩用量│
│ │(万公斤)│(公斤)│
├──┼────┼───┤
│1952│1.5 │0.01 │
├──┼────┼───┤
│1965│565 │4.41 │
├──┼────┼───┤
│1978│3426 │28.96 │
├──┼────┼───┤
│1993│3073.44 │28.4 │
└──┴────┴───┘

三、菌肥

50年代中期始用5406菌肥拌花生种、棉花种。60年代,用5406菌肥拌花生种、棉花种
面积达到80%。70年代起,用磷细菌肥拌花生种、蘸地瓜秧苗和水稻秧苗根部等,增
产效果在10%以上。80年代末,对小麦、地瓜等作物试验示范生物钾肥技术,获得良
好的增产效果,1991年获省农业厅丰收计划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