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服务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2&rec=28&run=13

旅馆(社)新中国建立前,旅馆(社)多称“坊店”或“坊子”,均为私人开设
,各大村镇皆有分布,以交通方便的十字路、大店、板泉、坪上、壮岗、三界首等大
村镇为多。抗日战争爆发前,十字路有坊店20余家,1946年,有坊店37家,多分布在
镇中路南端。50年代初,十字路的坊店仍以私营为主。1957年,路镇供销社在十泉路
西段建成莒南旅馆,兼营饮食业,其设施较差,多为通铺房间,有3名服务人员。各
基层供销社亦相继建立旅馆,属饭店兼营,设备简陋。1967年,在隆山路中段,原汽
车站北邻建车马店,有8间通铺房间,后改称人民旅馆。同时,在十泉路东段建健康
旅馆。1975年,县城第一座4层旅社楼在隆山路中段建成,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始
称莒南旅社,后改称莒南宾馆,共设880个床位。1977年后,县城各旅馆取消通铺房
间,逐步配备了系列化服务设施。1979年后,个体旅馆业迅速发展。1984年,县内个
体有证旅店74家,从业人员274人。1988年,个体有证旅馆144家,其中十字路个体旅
馆28家,乡(镇)、村个体旅馆116家,从业人员共458人。1993年,县内各类旅馆(社
)共96个,从业人员679人,其中国营旅馆(社)3个,从业人员135人;集体经营旅馆(
社)10个,从业人员358人;个体旅馆83个,从业人员186人。县城有各类旅馆(社)50
个,从业人员346人。
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建于1958年7月,所址位于十泉路中段路南。1969年迁往
隆山路中段,有炊事员4人,服务员2人,厨房和客房共16间平房。1960年,房屋增加
到52间,床位140张,工作人员共11人。1968年,成立厉家寨招待分所,1975年,分
所建客房楼1座,床位200张,工作人员15人,1978年,分所撤销。1977年3月,县政
府招待所第一次接待外宾,接待了新西兰记者路易·艾黎。1978年,建一座外事楼,
床位达到320张,工作人员36人,年收入1.5万元(床位收入)。1986年,建南客房楼,
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工作人员增到20人,年收入17万元。1992年10月,建成北客房
楼和餐厅楼,建筑面积共5000平方米,床位270张,接待了奥地利高级人士代表团18
人,同时接待了参加罗生特纪念活动的国家、省、地等领导人及有关人士100余人。
1993年,该所职工130人,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年收入90万元。
浴池1954年,十字路供销社在十泉路与镇中路交叉处建成县内第一个浴池,
称莒南澡塘,有职工7人,用辘轳车水,大锅炉烧水,对男女隔日轮流开放。1959年
,县商业局投资20195元,在十泉路中段(今邮电局西部)新建浴池1处,用水车抽水,
大锅炉烧水,对男女轮流开放。1963年,改用抽水机抽水,地下锅道烧水。1969年,
商业局在镇东路中段建成莒南浴池,有水塔、锅炉、暖气、淋浴等设施。原浴池人员
迁此营业。浴池分男池、女池,共有床位103张,职工10人。1986年,莒南宾馆一楼
改建浴池1处,设有男池、女池及双人和单人盆池。1988年,温泉大厦浴池和酒厂浴
池对外开放。是年,县医院和铁道十四局等单位也建职工浴池。1993年,县内共有浴
池6处,其中县城浴池5处。
理发1954年前,理发由私人经营,俗称“剃头”。多数理发匠挑担下乡、赶
集,露天为他人剃光头,少数理发匠在大集镇设铺。1955年,莒南澡塘附设的私人理
发店转为公私合营。至1958年,公私合营理发店职工32人。1963年5月,理发店由公
私合营转为集体性质的合作理发店,有职工6人,并开始配备电推子和电吹风。1969
年,理发店迁至莒南浴池处。是年,在招待所南邻新建理发店1处,有职工10余人。
1981年,理发店开展烫发、染发业务。1988年,县城国营理发店5处,职工20人;个
体有证理发业户65家,从业人员133人;乡(镇)、村个体有证理发业户247家,从业人
员251人。多数理发店能理各种发型。1993年,县内理发店303处,从业人员730人。
其中,国营理发店5处,从业人员16人;集体理发店4处,从业人员8人;个体理发店
294处,从业人员706人。县城有各类理发店88处,从业人员203人。
照相1944年5月,滨海摄影社在十字路建立。1949年11月,江苏省邳县吴建
铭、吴建华兄弟二人在十字路南小街子开设“艺星照相馆”,有1台三角架相机,1张
布景,在室外摄影。1953年迁至镇中路与十泉路交叉处,有草房3间,摄影棚1个。1
955年,改称曙光照相馆,并实行公私合营,有职工7人。1958年,迁至十泉路中段(
今黄海电子器材公司处),搭建玻璃房,配备摄影座机,进行室内自然光照相。1966
年,馆内安装电灯,进行灯光照相,工作人员增至30余人。1975年,坪上、文疃、许
口供销社各设1处照相馆。1976年,团林、壮岗、筵宾、大店、涝坡供销社也建立照
相馆。1978年,商业局在县城隆山路中段建成照相修表楼,设有3个摄影室,有职工
20余人。到1981年,各基层供销社均设立照相馆。1983年后,个体照相业发展较快,
至1988年,县内共有照相机构77家,其中个体照相机构61家,从业人员144人。1993
年,县内照相机构共50处,从业人员133人,其中国营照相机构2处,从业人员16人,
集体经营照相机构7处,从业人员14人,个体照相机构41处,从业人员103人。县城有
各类照相机构18处,从业人员59人。
修理主要有钟表修理、眼镜修理、家用电器修理、自行车修理、汽车修理及
铝锅修 理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修理业均为私人经营。1944年5月,中共滨海地委
生产股车行在大店开业。1948年,十字路有“祥盛永”、“天成公”、“泰来”3家
车行和1家染织修理店。1949年,临沂杨佩俊在十字路南小街子开设修表店,徐州郭
继昭在镇中路开设修表店。1955年,修表店转为公私合营,以修理挂钟、闹钟为主。
车行多修理马车、地排车等。1958年后,自行车数量增加较快,城乡自行车车行应运
而生。1970年,商业局设立无线电修理部。随着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家用电
器修理店也广泛分布城乡。1981年,各种修理业机构238处,从业人员272人。1993年
,县内各类修理业机构发展到686个,从业人员1189人,其中国营修理业机构7处,从
业人员29人,集体修理业机构7处,从业人员18人,个体修理业机构672个,从业人员
1142人。县城有各类修理业机构123个,从业人员2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