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 饮食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2&rec=27&run=13

抗日战争爆发前,境内饮食业均为私人经营,多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大村镇。
1942年至1943年,永利合作社、臧家庄子合作社等较大的合作社先后设立饭店,但因
经营不力,不久停业。1946年,十字路镇有私营饭铺30余家。
1953年,县内第一家国营饭店--大众饭店建成营业,店址在十字路镇镇中路南端
,有房屋23间,设烩菜组和水饺铺,职工20余人。1956年2月,在对私商社会主义改
造过程中,6处公私合营和7处私营饭店过渡为供销社饭店。同时,各区基层供销社均
设立大众饭店。1957年,在十字路南小街建1处清真饭店,解决了回民进城吃饭难的
问题。是年,在十泉路西段(今黄海电子器材公司处)建饭店兼旅馆1处,称莒南旅馆
。1958年私营饭店(铺)绝迹。1962年,集市贸易较前开放,各供销社饭店开展集日出
摊业务,使集市上熟食价格均下降30~50%。1967年,在县城镇东路建二层饭店楼,大
众饭店迁于此(后改称第二国营饭店)。是年,在十泉路东端建健康饭店(后改称第三
国营饭店)。1970年,在隆山路原汽车站处建车站饭店(称第一国营饭店)。1966年至
1975年,个体饮食业被取消。此间,各基层供销社饭店开展“五养一种”(养猪
、养羊、养家禽、养兔、养鱼和种菜)活动,增加饮食网点。到1976年,县内国营饭
店和供销社饭店基本达到“十机一炉”(即切菜机、切肉机、绞肉机、合面机、搅面
机、馒头机、面条机、大饼压平机、洗衣机、面包机和蒸汽炉),实现了机械化或半
机械化。1978年,各饭店均达到清水自流化、污水管道化、熟食加工消毒综合利用蒸
汽化、饮食加工机械化。
1980年后,集体和个体饮食业迅速发展。国营和供销社饭店面对竞争局面,大力
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供销社饭店开展集日设摊,对熟食议购议销,以生换
熟,恢复传统小吃,并在县内增加9处熟食加工点,新建4处饭店。商业局在县城洪石
路建第四国营饭店。1984年,供销社在9处新建乡驻地各设立1处饭店。是年,县内饮
食业机构共1012个,从业人员1953人,其中国营饮食业机构5个,从业人员112人,供
销合作社饮食业机构24个,从业人员374人;其他集体饮食业机构34个,从业人员36
2人;个体有证饮食业机构949个,从业人员1105人。县境东部的小饼,西部的刘家庄
大饼成为人们喜吃的面食。1988年,十字路共有饮食业机构96个,从业人员273人。
1993年县内饮食业机构共849处,从业人员8505人,注册资金357万元。其中国营饮食
业机构44个,从业人员528人;各种集体饮食业机构66个,从业人员5760人;个体饮
食业机构739个,从业人员2217人;各乡、镇驻地均有多处饮食业机构;工、副业发
达的村亦建立专事饮食业的酒店、饭店等。县城有各类饮食业机构218个,从业人员
2264人。其中经营规模较大的机构有九洲大酒店、食为天大酒店、古楼饭庄等。
解放前,大店庄氏地主的厨师根据宫廷菜谱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名吃,如
菊花肘子、干炒芙蓉、干炒对虾、炉花烧、煎蟹盖、干炸鸡、凉糕、姜烧柱、蜜辣莲
子、百合饭等。新中国建立后,国营和供销社饭店的服务对象是民众,饭菜以面饼、
大锅汤菜为主,利润率一般为35%。1953年大众饭店成立初,从临沂请来厨师,并培
养出数名厨师,能做上百种菜。名菜有皮打皮、胡椒眼、画眉舌头等。1980年后,各
饭店日保持饭菜品种20个以上,并开设早吃店,引进临沂名吃“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