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粮油储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2&rec=19&run=13

仓储1941年至1946年,征收的公粮分散存放在可靠的农民家中。1947年7月,各区设
立粮库,借用民房储粮。1952年,在十字路建成第一座苏式仓库,可容粮1500吨。至
1957年,县内陆续建成的仓库可容粮7910吨,其它粮食仍分散储存于民房。1966年,
国有仓库全部代替民房储粮。1976年至1977年,国家投资11万元,采取队办国助的办
法,在产粮区的重点村建设仓库,可储粮11000吨。1993年,县内粮食系统有29处仓
库网点,房式仓面积48658平方米,设计容量121605吨,实际容量98015吨。所有仓房
均为沥青地面。
1949年前,储存食用油脂用瓷缸和油篓(最大的油篓可盛油360斤)。1950年
后,逐步用容量为180-200公斤的铁桶储油。1968年至1971年,先后建地下油池26个
(每池储油5万公斤)和地上油池9个(每池储油2.5万公斤),自制铁焊方形和圆柱形小
油柜200只(每只可储油2500公斤)。1971年,在洙边粮油管理所焊制钢板油罐4个,储
油25万公斤。此后,逐步淘汰油池油柜。1993年,共有钢板油罐72个,可储存油脂8
78万公斤。
1954年前,防治储粮害虫的常规方法为:日光曝晒,自然通风,冷冻和过筛
。1955年,第一次采用氯化苦药剂熏蒸。1962年,以常规除虫为主,以药剂熏蒸为辅
,并辅以物料压盖粮面,关闭门窗进行密闭等方法。1963年至1972年,粮食保管以氯
化苦等化学药剂熏蒸为主,以常规储存方法为辅。1973年至1974年,采取高低温物料
密闭、低药量化学保藏和辅以自然通风、日光曝晒等方法。1975年,首次在十字路粮
油管理所试验缺氧保管方法,然后在各储粮单位推广应用。1981年,采用塑料薄膜密
闭粮食。至1993年,保粮方法主要采用低氧、高低温密闭、低剂量磷化氢化学储藏方
法。
1953年以来,对征购入库的油脂,按质量标准把好入库关,不符合标准的油
脂不得入库。钢板油罐均加盖防护屋,防晒保温,并安装自动报警装置。
调运解放战争时期,县内粮食调出主要用于支援前线战争。50年代初,粮食
多输往大中城市和灾区。1950年至1952年,共调出粮食9475吨。1954年,从黑龙江、
吉林、辽宁、内蒙古、热河等省、区调入高粱、玉米,从江西、安徽2省调入大米,
共8740吨,供应县内灾民和缺粮农民。1957年,从外地调入粮食9820吨,供应农民度
荒。1958年,又从外地调入粮食9185吨。除上述年份外,县内粮食多输出,少调入,
以调剂粮食品种有无。自1953年始,县内历年大量输出食用油,时有少量调入,用于
调剂余缺。
1957年前,粮油运输主要靠人挑、独轮车推、毛驴驮。1958年,运输工具始
用拖拉机和汽车。1985年,县内粮油统一由临沂地区粮油运输公司调运,粮食部门不
再雇用外单位汽车运输。1988年,县粮油运输公司成立后,承担了全部粮油运输任务
。1993年,粮食系统共有货运汽车54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