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文化初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6&rec=43&run=13

我国种栗历史悠久,品类多,种植面广。按《说文》对“栗”的解释:“象形,

甲骨文作‘’,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栗树的的记载。例如,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有多处记载栗树。《齐民要术》第四卷三十八章对于栗树有

着较详细的记述。如“栗,种而不栽”。“有胡栗、榛栗、瑰栗、峄阳栗”,“靠近

北方的地方有板栗”等。总之,该篇辑录了古代所有书籍中有关栗树的记实。从栗树

的品种,种栗方法,收获储藏,食用都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以上事实说明我们的祖

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种栗,并总结出丰富的经验,进而推广。到目前我国栽种栗

树的已有二十余省。
栗子是果实,可以食用。但它在民间还有某些神秘的传闻。例如,天师栗与诸葛

氏:据明《本草纲目》载:“按宋祁益州方物志记云,天师栗,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

,他处无有也。云张天师学道于此遗之,故名”。相传东汉张道陵(天师)在四川青城

山修道而得之,食之延年,除病消灾。其后裔袭承道法世居龙虎山,故又俗称天师栗

为龙虎栗。这龙虎栗又是如何从西蜀青城山来到东夷古莒,南疆洙溪河畔的呢?这与

诸葛氏有缘分是无疑的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得此天师栗亦不是难事。

据洙边镇葛家山《诸葛宗谱》记载:“亮公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孔

明生一子讳瞻,瞻生三子,长讳尚,次讳京,三讳质”。“京生二子,长讳冲,次讳

”。“冲公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郡”。至元末“有孔明之后三十八代孙,龙率四

子,领子侄二名,由琅琊郡诸葛城一同迁属莒南……”。这龙虎栗随着诸葛氏的搬迁

也就传到了洙溪河畔。
龙虎栗与朱元璋:朱元璋,幼名重八,母亲陈氏。因家里很穷小时候常在洙溪河

边姥姥家住。一年秋天,朱元璋和小伙伴在栗下玩耍。朱元璋抬头望着挂在栗树枝上

一串串的毛栗蓬就说:“掉几个栗子我吃吧”。话音刚落,那树枝上就啪啪作响,随

之就掉下一堆栗子来,朱元璋望着大喜,但又觉得奇怪,捡起几粒栗子一看更感到稀

奇了。栗子皮上隐隐显出此似龙鳞虎斑状的斑纹。朱元璋高兴的剥着栗子边吃边说:

“这栗树有龙性,它结的是龙子,吃了就能多生龙子龙孙”。他分给小伙伴们并说吃

了它就能成为虎将,相传自那以后这栗树就长成了龙势。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他那

些小伙伴们也都成了开国的大将军。据史载朱元璋的儿子确实是很多,这是否与吃了

龙栗子有关。可人们却把这龙栗树视为圣物,世世代代加以保护。
栗子既可食用,又具药用价值。古代有首《咏栗诗》云:
树杂倚桐继国风,莫教林下长蒿蓬。
共期秋实充肠饱,不羡春华转眼空。
病起数升传药录,晨兴三咽学仙翁。
樱桃浪得银丝荐,一笑才堪面发红。
可见栗子不仅是充饱饥肠的美食,也是怯病回生的仙药。按《中药大辞典》:栗

子(异名板栗)又名:瑰栗、毛板栗、瓦栗子、风栗、家栗。性味:甘温、无毒。归经

:入脾胃、肾经。功用与主治:养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栗叶:功用主治喉疔火毒。
栗壳:主治反胃、鼻衄、便血。
栗花:主治泻痢、便血、瘰疬。
栗(内果皮):治瘰疬、骨鲠。
栗毛球: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
栗树皮:治丹毒、癞疮、口疮、漆疮、打伤。
栗树根:治偏肾(疝)气。
另外栗楔:一球三颗,其中扁者栗楔也。主治:筋骨风痛,活血尤效。每日生食

七枚,破冷痃癖。又生嚼,罾恶刺、击箭头、傅瘰疬肿毒痛。
“栗”与“礼”谐音,所以在古代礼俗中,栗与枣合用有表示夫妇之礼及新媳妇

拜见公婆之礼的双重文化意义。《国语》载:“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夫妇

之礼用枣栗,是谐音取意为恭敬礼让,持家立业,早生贵子。栗子作为吉祥物主要取

其与“立子”的谐音意义。民间用其为祝吉求子之物。在婚俗中,枣与栗子应用非常

广泛,许多地方都选用福寿双全的人,在新婚夫妇入洞房时,把大枣和栗子边撒边诵

吉语:“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还把枣栗缝在新婚喜被的四角上。都

是谐音取意“早立子”。有的地方由新娘在怀中揣着枣栗,等走进洞房脱掉外衣时撒

落地上和床上,其吉祥意义就是早生贵子。吉祥图案“早立子”即绘枣和栗子的纹图

,常用于新婚之喜洞房和新婚用品上。
总之,栗文化渊源流长,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相传及考古发现,我们的先民从夏

代或更早就开始种栗树。栗子既是美食又具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民间礼俗中应用十分

广泛,更是新婚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朱重八戏封栗子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名叫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相传家住朱家龙窝。父亲

朱世珍娶了邻村陈家龙窝的姑娘陈氏为妻。元朝末年,朝政昏庸,兵匪为患,加上连

年大涝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逼的朱、陈两家相继搬迁。朱家经过几迁,最后迁到濠

洲钟离东乡,朱重八就出生在那里。陈家曲折辗转最后来到莒州南乡洙溪河边、夹谷

山前居住。住的地方三面环河,后靠夹谷山所以今名叫东夹河。其村前有龟山、驼山

、压脚石、凤凰顶子,万年松,后边夹谷山上松柏树木成荫,景色特别迷人。且此地

地处偏僻,少了兵扰匪患,陈氏选得这个地方,自己也觉快乐自得,从此率领家人村

前犁地,村后垦荒,周边河岸栽满了栗子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这一年夏天,村里来了老少娘俩,一男孩有十一二岁年纪,生了一副好模样,这

孩子就是朱重八,说到朱家龙窝朱世珍家来走姥娘家。多年不见的远方亲戚来了的消

息,立即传遍了整个山村,亲友近股都来相聚啦呱,炒栗子、烤地瓜、包饺子忙着招

待。朱重八模样长得好,小孩都愿和他玩。一会儿就和伙伴们混熟了,村后松树林,

树前龙树湾,乐的不可开交。在村后松树林里有两棵老柏树,又高又粗,而树头一棵

是圆的,一棵是半圆得,重八见了,一本正经的说:“这是日月树,有上千年的年龄

了,结的种子,绿壳红籽,能治百病。”孩子听了半信半疑,都低头找松籽,重八又

说:“这里有了日月树,驼山上就有万年松。”孩子们都说:“不错,驼山上是有棵

万年松。”重八象老先生一样,背手踱步说:“松柏成荫,果树成行,此地人必有大

福。”孩子们听着朱重八神神呼呼的话,都认为他是神童。说着,他们伙同一起到了

南河岸栗子行,这里最让重八大开眼界。俗话说旱枣涝栗子,河边的栗树,近水和阳

,长得非常旺盛,油篓粗的栗树汇成林,片片栗树绿成荫。龙树湾,栗树支条自然翻

卷曲折,棵棵栗树好象群龙欢舞,有的仰脸登天,有的俯首观地,有的卷体戏水,有

的相拥低鸣,天然的艺术群体,令小重八目不遐接,心旷神怡,大声说:“龙树湾有

树龙,果然不假。”再往东是栗王峪,不知什么年间在河岸出的树,苍老而又高大,

枝叶茂盛,人称栗王,据说,有一人不生孩子,到栗王树根前,左转三,右转三,口

中念说:“栗树王,栗树王,让我生个大儿郎,再树金身建庙堂。”到了来年果然生

了胖小子,这家主人认为是栗王显灵,非常感激,马上伐木垒墙,盖上了一座庙,名

叫“栗王庙”,现在旧址仍在。重八跟孩子们在栗树行玩耍说笑,指着一棵一棵的数

着:“这棵是栗树王,这棵两支相交称栗王后,那群栗树叫王子,两旁站立的叫大臣

。”说完,突听栗树枝叶嗦嗦的响,好象听懂了重八的话一样,孩子们吓的紧往外跑

,往后看时,朱重八好象没事人一样,走了出来。自此以后,这个地方松柏栗子树生

长更加茂盛。秋天结的栗子个大、香甜、美味可口、硕果累累。四周的商贩都来争购

,特别是龙树湾和称为栗王的那片栗子树,结的栗子个大均匀,栗黄内有褐斑,称为

龙虎栗,不到收购季节,便被订购一空,而松柏也成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点。现在

我们东夹河村有了万亩栗树园,成了远近闻名的栗子生产基地,万亩松柏绿化带,不

仅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此地的生态环境美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形成

了别具风格地民俗自然风景旅游区,引来诸多旅游者来这里参观。

刘奇英与吕剧《李二嫂改嫁》
刘奇英,莒南县洙边镇三界首村人,1923年出生。曾与后来参加革命任中共上海

机电局党委书记的庞夫力一起上过小学。受庞夫力的影响,刘奇英后来也参加了革命

,解放后在山东省文化局戏剧创作组工作。后调省作家协会,“文革后”任山东省吕

剧团一级编剧。他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他创作的吕剧《光明大道》、《沂河两岸》

、《柳荫闲话》先后获得华东区戏观摩大会和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创作奖剧本奖。就

他本人而言,最有影响的是吕剧《李二嫂改嫁》。
1950年,日照作家王安友小说《李二嫂改嫁》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品以1

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为背景,叙述了滨海区人民翻身解放以后,反对封

建传统观念,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1952年,刘奇英带着创作改编《李二嫂改嫁》的任务,回到他自己的家乡革命老

区--莒南县洙边镇,在这里他长期深入农村、农户,拜访自己昔日的亲朋好友,从这

些人身上提炼群众语言,构思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这里他边体验生活,边创作改编

剧本,有时还请他的侄子刘兆元帮他誉写剧稿。刘兆元后来任教,现退休在家,对当

时的创作过程至今记忆犹新。就是这个剧本1954年8月参加了山东省戏曲观摩演出大

会获剧本奖。同年9月,山东省戏曲代表团带着这个剧目又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

出大会,在这个会上,刘奇英创作的吕剧《李二嫂改嫁》获剧本一等奖,《光明大道

》获剧本二等奖。1957年吕剧《李二嫂改嫁》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此,吕

剧在山东乃至全国声望迅速提高,《李二嫂改嫁》也随之达到了家喻户晓。
应该说刘奇英老师在吕剧《李二嫂改嫁》的创作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为他提供了生活气息和素材。假如你细读《李二嫂改嫁》的

剧本,你一定会发现,剧本中的语言就是家乡莒南洙边的方言,剧本第一场唱词中提

到的黄崖集,至今还逢集,离洙边五公里路。《山东省志·文化志》中有这样一段记

载:“1950年2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1年4月,召开

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后又陆续建立了文学、戏剧、音乐

、美术工作者等协会。省文联及各协会协助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全省的文艺创作,推

动了全省文艺创作的发展。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刘奇英根据王安友同

名小说改编的吕剧《李二嫂改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欢

迎,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近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李二嫂”十分熟悉,但对幕后的辛勤奉献者刘奇英却

知之甚少,这似乎有些不太公平。本文作者就是出自于这个想法,进行了一番调查考

证,草就其文,以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