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类 团林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5&rec=178&run=13

党 委书 记 李忠余
副 书 记 韩茂国 徐田玉 姚少国 徐广场
党 委委 员 李忠余 韩茂国 徐田玉
姚少国 徐广场 滕新忠
董淑瑜 明淑华 田广东
靳如学 徐秀臻(女)
人 大主 席 张传勇
副 主 席 薛喜部
镇 长 韩茂国
副 镇 长 滕新忠 尚修田 卢绪娟(女) 张守东
政 协主 任 鲁守元

1994年—1999年1月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党 委书 记 李茂振 (1992.4—1996.7)
副 书 记 李永田 (1993.12—1995.6)
李忠余 (1995.6—1996.7)
明立刚 (1993.12—1995.6)
王安迎 (1993.1—1995.12)
周全文 (1995.6—1999.1)
李树山 (1993.12—1996.7)
董怀俭 (1996.7—1999.1)
李先民 (挂职)(1993.5—1994.7)
沈兆斌 (挂职)(1994.7—1995.8)
张富贤 (挂职)(1995.8—1996.7)
张玉怀 (挂职)(1996.12—1999.1)
党 委委 员 鲁守宝 (1993.1—1999.1)
杨久凤 (1996.7—1999.1)
孙家庆 (1995.12—1999.1)
靳如学 (1993.8—1999.1)
卢绪娟 (女)(1990.5—1996.1)
卞清君 (1994.4—1995.12)
人 大主 席 陈学贵 (1990.5—1994.3)
副 主 席 张传勇 (1993.1—1994.3)
李贤富 (1993.1—1994.3)
鲁统义 (1995.6—1999.1)
(乡) 镇 长 李永田 (1994.1—1995.6)
李忠余 (1995.6—1996.7)
副(乡)镇长 鲁统义 (1993.4—1995.6)
徐田玉 (1993.3—1996.7)
鲁守宝 (1996.7—1999.1)
杨久凤 (1993.12—1996.7)
政协副主任 鲁守元 (1993.4—1995.12)
李建堂 (1993.4—1999.1)

[李忠余简介] 李忠余,男,汉族,筵宾镇集前村人,山东省委党校本科毕业。
195 9年12月出生,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12
月在涝坡乡任教师。1981年8月至1984年6月在筵宾乡完小任教师、教干。1984年
7月任筵宾乡党委纪检干事兼团委书记。 1984年9月至1986年6月在临沂教育学院
学习。1986年7月至1992年12月先后任官坊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书记。1993年1月
任演马乡党委副书记、乡长。1995年6月任团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6年7月
任团林镇党委书记。

[韩茂国简介] 韩茂国,男,汉族,刘家庄乡周家岭村人,山东省委党校本科
毕业。 1959年2月出生,1978年12月入伍,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7002部队服役, 历任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1988年12月
转业到莒南县劳动局工作。 1993年12月任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1996年7月任团
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概况] 团林镇位于县城东南36公里处。西邻壮岗镇、坪上镇,东依日照市碑
廓镇,南靠连云港市赣榆县。全镇总面积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80公顷,水
域面积364公顷, 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占地804.5公顷,交通用地248.8公顷,林地
面积363.4公顷,荒山荒滩面积246.8公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丘
陵,占地表面积的75%。西北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丘陵带--摩天岭。泉子、
崖上、 沙沟各有小平原一片,面积约5000亩。境内最高点卢山,海拔194.8米。
主要河流绣针河, 由坪上镇清泉林村流入境内,境内流程约5公里,系常流河。
有小型水库8座。野九、板团公路交汇于镇政府驻地。土壤主要有棕壤土、褐土、
潮土,棕壤土分布在安前以北桑园以南和摩天岭一带,潮土分布在绣针河及其支
流沿岸,褐土分布在崖上湖、泉子湖、沙沟湖。主产小麦、地瓜、花生等。主要
矿产有金、铁、花岗岩、大理岩、磷矿土、白云石。
1998年全镇辖58个行政村,共1.1万户41327人。男性20991人,女性20336人。
中共党员1876人, 共青团员1567人。农业人口40221人,非农业人口1106人。少
数民族17人,其余均为汉族。
199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5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1.5亿元,农业总
产值2.05亿元。财政总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72元。
1998年,镇直机关有党政办公室、纪检、统战、妇联、团委、武装部、民政
所、信访办、土地、统计站、司法等,党政干部37人。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有财
政所、经管站、农技站、农机站、果茶站、林业站、教委、文化站、广播站、计
生委、水利站、兽医站、中心卫生院等,共有工作人员395人。
1996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农业] 全镇共有粮田面积4.2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地瓜、玉米、大
豆等。近几年来,全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到1998年
复种指数提高到183%。1998年粮食总产3170万公斤,比1997年增加600万公斤。
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本着“立足实际打基础,放眼市场求发展”的原则,
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 (即发展1万亩蔬菜,1万亩桃,1万亩苹果,1万亩桑茶
杂果) ,1998年发展了桃园2000亩、蔬菜2000亩、茶园1100亩、杂果1000亩、桑
园2400亩,大棚果菜有韭菜、芹菜、辣椒、草莓、鲜桃等,重点发展了大朱家沙
沟、大王家沙沟、东唐楼、崖下等十几个大棚果菜专业村,大棚茶亩收入4000元
左右, 大棚桃亩收入3 000元左右。,全镇黄烟面积已达1000多亩,亩收入1300
多元,花生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2万亩左右,1998年总产1160万公斤。
狠抓科技推广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对农民进行十大技术培训的“绿色证书”
工程, 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期次,发放科技书籍、资料、明白纸4万余份。先后
承担了省长“三○”工程(花生、小麦、玉米三种农作物)项目及施用“壮饱安”
丰收计划项目等科研攻关课题。推广了区域化种植、小麦精播半精播、平衡施肥、
无公害保护地栽培、苹果改接换头、品种改良等农业实用技术。1998年聘请寿光
蔬菜局科技专家担任技术顾问。

[畜牧业] 突出抓了规模养殖、全料喂养、快速育肥、品种改良、EM液发酵饲
料推广及计划免疫工作。畜禽品种主要推广了“洋三元”杂交猪、小尾寒羊等。
李家桑园村的万头养猪场已建成, 生猪存栏4000余头。1998年全镇存栏生猪6万
头(其中仔猪4.1万头) 、牛3670头、羊2160头、家禽存栏36万只。全镇养殖业收
入达6000余万元。

[水利] 1994年主要进行了“一湖一岭”的开发(即沙沟湖、摩天岭),总面积
1.5万亩,其中经济林2500亩。建桥涵8座,大口井3眼,机电灌站及配蓄水池2座。
1997年,崖上、桑园、泉子等3个管理区的10个村用上自来水。建大口井2眼,
蓄水池4处, 新建塘坝谷坊3处, 修大小桥涵3座。 1996年团林河河道堤坝砌坡
1.25万米,修拦河坝4处,建大小桥涵40座。李家桑园村果园上微喷灌溉120亩。
1997年修石渠8500米,新建塘坝谷坊6处,建机电灌站4座,机电灌站配套水池14
处。 1998年建自来水工程1处,打大口井2眼,塘坝2座。治理沙沟河、桑园河、
泉子河3处小流域。
到1998年,全镇有小型水库8座,塘坝95座,总库容7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
244万立方米。建机电灌站、扬水站39座,大口井22眼,修防渗石渠1.4万米,微
喷灌溉面积120亩。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灌溉面积的52%。11个村1.2万人用上
自来水。

[工业] 1994年有镇村集体企业238家,从业人员1840人,拥有固定资产2000
万元,完成产值2231万元,利税220万元。1995年镇村企业增至382家。1996年镇
村企业有2 58家。 1997年有镇村企业154家,从业人员1380人,固定资产3400万
元, 完成产值67 20万元,实现利税1182万元。镇党委、政府围绕“抓重点,重
点抓”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瞄准市场需求,加
大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
产品。重点抓好白云石开发、铸钢、翻砂、花生深加工、建筑装璜等龙头企业的
发展。1998年镇村工业完成产值550 0万元,固定资产增值100万余元,实现利税
540万元。

[个体私营经济] 1994年全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79家,从业人
员3209人, 固定资产790万元, 完成产值3243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分别比
1993年增长3 9%和67%。 镇党委、政府从1996年开始,先后出台了《关于兴建
镇工贸小区的若干意见》 、 《关于严禁到各村、个体工商户乱收费的规定》、
《关于镇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等文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并在经
营场所、水电供应、证件办理、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扶持,促进了个体私营经
济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镇已涌现出建筑、刺绣、粉条加工、运输、石子加工、
草粉等专业村30多个,个体私营经济1080户,从业人数4187人,固定资产3200万
元,完成产值9500万元,实现利税1060万元。

[茶叶生产] 七十年代南茶北移在团林获得成功,所生产的茶叶以“条索紧结、
香气纯正、耐冲泡”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1994年以来,为加快茶叶生产上
规模、上档次,该镇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投入为动力,努力开发名牌茶”
的口号,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之路。1995年推广了冬夏盖草、春天压膜、
秋施基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始试种大棚茶10亩,当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
览会金奖。1996年,团林镇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茶叶
之乡”称号。到1998年底,该镇已有茶园4000余亩,主要茶叶生产专业村有朋河
石、李家桑园、王家黄所、鲍家庄、李家村等村。1998年团林茶被评为全国第三
届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同年,与临沂医专肝胆病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生产出
“科林”牌高档保健茶“清醇绿宝”,该产品配方科学、口味纯正、清肝降脂,
在德国巴登维尔举行的’1998欧洲国际名医药保健品展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产
品销往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鲜桃生产] 六十年代中期团林开始生产鲜桃,以个大、味正、色泽红润而闻
名。近几年来,该镇积极培植鲜桃生产专业村,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
优质服务,推广老树换头、良种嫁接、大棚栽植等技术,鲜桃品种科技含量得到
提高。到1998年已有崖下、南唐楼、埃沟等十几个鲜桃生产专业村,发展了四月
半、五月红、六月鲜、秋来白、无锡蜜、上海蜜、中华礼品、寿桃、苍方早生等
60多个品种。 年产鲜桃3 0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全镇人均增
收近1000元。

[白云石开发] 团林镇地下有储量达2亿立方米的白云石矿,其质地、色泽、
硬度、透明度俱佳,是建筑、装璜、化工、医药行业的理想材料。1994年以来该
镇抓住这一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投入,不断扩大白云石深加工规模,培植主导专
业村和企业。到1998年,已发展采石场15处、石子加工厂70处、滑石粉加工厂10
处、石英厂2处,年产石子16万吨、滑石粉2.4万吨,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产品
销往苏、沪、浙、闽、黑等省市,成为团林镇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粉条生产] 地瓜是团林镇的主要粮食作物,年产量达6000余万公斤。从1994
年起,该镇立足优势,积极组织农民大搞地瓜深加工增值,成立了粉条生产专线,
具体抓好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措施落实。到1998年已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产业链,涌现出徐家桑园、卞家庄、陈家黄所、李家河
崖等十几个粉条生产专业村。 1998年粉条产量达16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
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200元。

[教育] 1994年全镇有镇办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12所,村级小学
14所,教师387人,在校生579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镇政府投资260万元,
用于镇中学校舍扩建和新建中心小学。1996—1997年,镇政府投资20余万元用于
中心小学和镇中学的教学设施配套。 1998年镇党委、政府筹资300多万元为镇中
学建四层教学楼1座,配备“四机一幕”,建炉碴跑道操场。
截止1998年底,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113人,在校生2002人;小学17
所,教职工329人,在校生5475人;中心幼儿园1所,教职工5人,入园幼儿87人。
改建成教中心1所。 镇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分别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
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县级规范化幼儿园”。

[卫生] 1998年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26处,卫生技术人员85人。
镇卫生院1994年接收住院病人500人,门诊量1.9万人次,连续五年投资22万元购
进先进医疗设备,改进基础设施。1998年该院有专业技术人员22人,其中主治医
师6人,病床20张,固定资产33万元,接收门诊病人2.2万人次,业务收入79.5万
元。

[计划生育] 从1994年起该镇狠抓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了58个村级计
生协会。1995年计划生育率100%,晚婚率98.3%,晚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
率3.45‰。1996年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村级自治工作,共建58个村级育龄妇女服
务室。 1998年计划生育率99.8%,晚婚率99.7%,晚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
率7.2‰。

[民政优抚] 1994年上半年对全镇187名五保老人进行全面普查,在吃、穿、
住、医等方面做了统一安排,落实了五保供养条例,并对镇敬老院进行了改建,
1996年该镇敬老院被市政府命名为“模范敬老院” 。1994年9月,成立了镇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所,对农村两委干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取消退休制度,到
1998年底全镇有574 8人投保,共缴纳养老保险金1471692元,已有21人领取了养
老保险金。1996年3月对全镇社会残疾人进行了等级评定,为336位残疾人发放了
残疾人证。1997年3月开展了平坟还耕工作,共平迁坟头7800个,退还耕地200余
亩。 是年5月,该镇停办婚姻登记证。1998年夏,全镇开展抗洪救灾捐助活动,
共捐款28620.14元, 捐衣被864件。同年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
30户低收人家庭72人领取保障金10698元。

[精神文明建设] 1994年后,该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的结合文章,并对精神文
明建设实行五百分制考核,纳入脱产干部、农村两委班子年终考核。注重加强对
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1994年以来共举办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市场经济
理论培训班50余期。1996年,该镇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户”
及“美在农家”评选活动,有27个村被市、县、镇党委政府授予“美在农家”先
进单位,596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1997年投资300万元,拓宽、硬化了镇
政府驻地主要街道,搬迁了团林集贸市场。1998年投资30多万元对镇敬老院进行
扩建,投资80万元对镇政府驻地进行了美化、绿化,安装了路灯,街道两侧栽上
了花草树木,达到了卫生化、标准化的现代新型城镇要求。全镇程控电话装机总
量达500门,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程控电话。

经济强村简介

[李家桑园村] 李家桑园村共有508户1632口人,耕地133.3公顷。1998年全村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3046元,居全镇各村之首。
近几年来,该村狠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先后发展优质果园1000亩,并投
资2 00余万元给果园上了微喷灌; 发展优质茶园300亩,建起了茶叶大棚;新开
发桑园12 0亩,大棚蔬菜50亩,充分发挥地力,实现了大投入,大产出。村里成
立了科技协会,对农户实行“五统一”一条龙服务,即由科技协会组织统一施肥、
统一喷药、统一修剪、统一浇水、统一销售,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农民进
行科技培训,先后聘请国家、省、市、县农技果茶等部门及大专院校专家指导授
课,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科技含量。该村生产的“绣针河”牌
系列茶于1994年被评为省优第二名,1995年被评为市特优产品,并获得第二届全
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生产的苹果以其个大、味好、色泽亮洁、回味醇正而多次在
省、市评比中获奖,产品出口韩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李家
桑园村与县春园食品集团合作新建大型养猪场1处, 1998年养猪场存栏量达4000
余头,饲养的“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出口国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另外,该村还建了煤球厂、纸箱厂、滑石粉厂等企业,实现了贸、工、农全面发
展。
1994—1998年,李家桑园村先后被市、县、镇分别授予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
位、“美在农家”先进村、经济强村等荣誉称号。1998年,该村党支部书记徐从
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科技大王”称号,被省政府授予“苹果销售大户”
称号。

[崖下村] 崖下村位于县城东南40公里处,共385户1302人,129公顷耕地,桃
园面积80公顷。 199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收入7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75元,其
中仅鲜桃生产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000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鲜桃生产专业村。
崖下村有悠久的鲜桃生产历史,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农民一直满
足于“种粮吃饭”的现状,鲜桃生产未形成规模。1994年以来,崖下村立足实际,
把着力点放在科技兴桃上,努力走一村一品、科技兴桃的发展路子,积极与山东
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大专院校联姻结对子,经过几年的努力,推广了四月半、
五月红、六月鲜、秋来白、无锡蜜、黄金、白银、中华礼品、雪桃等60多个优良
品种, 到1998年全村桃园面积发展到1200亩,年产鲜桃600万公斤,做到了四季
产品上市、花样多、口味好,颇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鲜桃品种科技含量提高的基础上, 狠抓了鲜桃生产物质条件改善, 按照
“山、水、岭、林、田、渠、路、村”的整体规划思路,组织群众改山治水,整
土铺路,投资300多万元,建水库塘坝2座,河道贴坡2900米,修乡村道路5000米,
建机电灌站各1座, 有效地提高了桃园生产条件,形成了旱涝保丰收的良性生产
格局。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资10多万元建起文化大院,利用文化大院及农民夜校
等场所,对农民进行传统美德、移风易俗、法律法规、保健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广大村民的素质。 深入开展“美在农家” 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1994年以来共评出市、县、镇级“十星级文明户”65户。1994—1998年,崖下村
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县级五好党支部”、“县级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单
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也都走在全镇前列。

[北泉子一村] 北泉子一村共有243户800口人,71.3公顷耕地。该村以丰富的
白云石矿产资源为依托,大搞白云石开采、加工、销售,走“无工不富”的路子,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有石塘3处,石子厂10处,滑石粉厂1处,从业人员130
人,仅白云石加工一项,全村年人均收入近2000元。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
展特色农业。 丰产林230亩、桑60亩、大棚蔬菜90亩,经济效益可观,实现了以
农业保稳定,靠工业促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统一划
出养殖小区,实行居民区与养殖区分离,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现象。1998年全
村出栏生猪1000余头, 养羊500多只,家禽5000只,养殖业成为该村村民致富的
又一支柱产业。199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604元。
该村还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拓宽、新
修6条主街, 整治了村内小河,建起了街心公园,大街两侧修建了排水石渠,栽
上了花草树木,户户通自来水。1998年该村投资10余万元建标准幼儿园1处。
该村连续多年被县评为“农村经济工作先进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村”、
“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美在农家”明星村、“三八”红旗集体、县级文
明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居示范点,1995年被命名为全县首批小康村,该村党支
部于199 8年6月被县委授予“农村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

[朋河石村] 朋河石村共360户1270人,耕地116.7公顷。近几年来,该村立足
实际, 大力发展果茶生产,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到1998年已发展果园800亩、茶
园300亩, 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占人均年总收入的65%,果茶业成
为朋河石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993年全村发展200亩果园、 50亩茶园。村两委以科技兴园为切入点,不断
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果农、茶农赴
北京、烟台、青岛等有关科技部门、大专院校学习取经,与其建立稳固的技术帮
扶关系,并聘请专家传技授艺,增强果农、茶农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1998年朋河石村科技示范园被评为“省级明星园”。
朋河石村在实施科技兴园的同时,不断加大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改山治土,整水铺路。按照山、水、岭、林、田、渠、路、村八位一体
的整体规划思路,1994年以来共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开发“三荒”面积120亩,
垒砌防渗石渠4000米, 建水库、 塘坝8座, 打机井3眼,建桥涵6座,灌溉面积
2000余亩,达到了“一座岭、一片园、一处水库落旁边,田园旱涝保丰收,一条
大路绕山转”的生产发展格局。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果园、茶园的优质
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村两委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数十万余
元对村庄进行了规划和改造,主街实现了“三纵三横”,街两旁砌上了石渠,栽
上了花木,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近2万元建起村科技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
等文化娱乐设施。坚持在村民中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做朋河石村好村
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破除了旧习俗、旧观念,树立起社会主义新风尚。在
全镇率先实行干部目标量化考核责任制,把年度工作指标进行具体细化量化分解。
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

(陈效科 明淑华 韩希合 李玮玮)
审稿人 李忠余 韩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