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板泉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5&rec=170&run=13

党 委书 记 张守秀
副 书 记 孙运民 徐兴来 王军海
王献忠
党 委委 员 张守秀 孙运民 徐兴来
王军海 王献忠 郭凤勋
王雪成 于智慧 王乐乾
高纪岩 潘士虎
人 大主 席 徐兴来(兼)
副 主 席 刘继沛
镇 长 孙运民
副 镇 长 郭凤勋 刘树竹 杨现宝
尹西亭
政协副主任 纪维国

1994年—1999年1月历任领导班子成员

党 委 书记 朱合新 (1993.6—1995.6)
副 书 记 张守秀 (1993.12—1995.6)
纪效利 (1993.1—1995.6)
卢立峻 (1994.6—1999.1)
张仲奎 (挂职)(1993.5—1994.7)
华 冰 (挂职)(1994.7—1995.8)
徐学胜 (挂职)(1995.8—1996.12)
党 委委 员 刘树竹 (1992.4—1996.7)
闫俊乐 (1992.4—1996.7)
鲁守生 (1993.12—1996.7)
王献忠 (1990.5—1999.1)
刘继沛 (1996.7—1997.5)
杨现宝 (1996.7—1999.1)
杨玲荣 (女)(1996.7—1999.1)
王言申 (1997.5—1999.1)
人 大主 席 薛宝泉 (1991.4—1994.3)
王忠春 (1995.12—1999.1)
副 主 席 王忠春 (1993.1—1995.12)
陈庆苓 (1995.12—1999.1)
镇 长 张守秀 (1994.1—1995.6)
副 镇 长 孙奎松 (1993.1—1995.6)
邱 岭 (女)(1992.4—1996.7)
陈庆苓 (1992.4—1995.12)
杨现宝 (1995.6—1996.1)
政 协 主任 史春修 (1992.4—1994.6)
副 主 任 王学祥 (1992.4—1995.12)

[张守秀简介] 张守秀,男,汉族,厉家寨乡小坡村人,大学本科学历,1958
年1月出生, 1983年入党,1975年6月参加工作。1975年6月在本村任民办教师。
1976年9月在莒南师范学习。1977年9月在本村任小学教师。1978年10月在山东省
畜牧兽医学校学习。1981年7月任相邸乡兽医站站长。1986年5月在相邸乡党委工
作,先后任秘书、宣传委员。1989年8月任相邸乡副乡长。1990年4月任相邸乡党
委副书记,1992年12月任相邸乡乡长。1994年1月任板泉镇镇长。1995年6月任板
泉镇党委书记。

[孙运民简介] 孙运民,男,汉族,涝坡镇魏家鸡山村人,大学学历,1961年
10月出生,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入党。1980年12月任文疃经管站经
管员。 198 2年3月任县农业局经管站经管员。1983年8月在临沂农校学习。1985
年7月至1987年6月在文疃镇农技站工作, 兼任工作区片长。1987年6月任文疃镇
党委秘书。1989年8月任文疃镇党委组织委员。1990年12月任文疃镇常务副镇长。
1992年11月任文疃镇党委副书记。1995年6月任板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概况] 板泉镇在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地板泉崖村位于县城西南14.2公里,北
靠刘家庄乡,东邻官坊乡,南与临沭县接壤,西以沭河为界与河东区隔河相望。
境内最大纵距11公里, 最大横距9公里。总面积6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9.1
公顷,林地面积34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占地812公顷,荒地荒滩113公顷。
1998年全镇辖48个行政村, 总人口43191人,其中男性21900人,女性21291
人。农业人口41861人,非农业人口1330人。河流5条,流程总长25公里,沭河、
高榆河南北流向,武阳河、五流子河、板泉河东西流向。沭河自刘家庄乡沙窝村
西南入境, 境内流程5公里, 系常流河,其余4条河均系季节河。柱山水库库容
4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40公顷。全镇土壤分为棕壤土(5.2万亩)、潮土(2.22万
亩)、水稻土(1.11万亩)。东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原,平原面积占51.7%。岚济公
路横跨东西,莒阿公路纵贯南北,在镇驻地交汇成“十”字,将镇驻地分成四个
工贸小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地瓜,盛产柳条、果品等。
柳条种植面积逐年增多,是莒南县主要的柳编基地,柳编加工营销是该镇的支柱
产业。工业主要有小型铸钢、轧钢、铝制品制造、纺织、造纸、印刷以及柳编、
木梳等。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达到70余家。
199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亿元;工业总产
值2亿元, 利税743万元;财政收入4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居民储
蓄余额8 210元。1994—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
1994年镇党政机关进行机构改革, 党政人员由47人精减为33人, 平均年龄
36.9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4人。撤销了经委和管理区,设党政办、工业交通、
农业、计划生育、社会事务、文教卫生、财贸等“一办六委”机构。1998年底镇
机关设党政办公室、纪检、组织、综治委、武装部、团委、妇联、计生委、企业
办、民政、司法、信访、土地、乡建、统计、科技等,党政人员37人。列入事业
编制的单位有农技站、农机管理站、经管站、统计站、林业站、茶果站、水利站、
兽医站、广播站、文化站、财政所、计生委、教委、后勤事务管理所等,共有工
作人员71人。

[农业] 全镇共有耕地4.7万亩,其中粮田面积4.3万亩。1994—1998年,镇党
委政府继续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三高”农
业,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1998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 比1994年增长80%,粮食总产达到2万吨,比1994年
增加3357吨。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1994年春完成了黄淮海平原开发工程,总投
资2 17.5万元, 投工24.12万个, 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 划方田48方, 建石渠
244.9万米, 建地下管道2330米,修路3.7万米,打大口井2眼,打机井37眼,建
机井护房48座, 修过桥闸48座,路旁植树5.3万株,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
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防”的标准。受益面达13个行政村1.2万人。
1994年夏、秋对武阳河流域进行了开发治理,共投工11.5万个,投资13.7万
元,新修道路9500米,建桥22座,开发面积1500亩,全部种植板栗。随后逐年加
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至1998年底有小(一) 型水库1座,塘坝14座,机电
井235眼, 石渠地下管道3.66万米,有效灌溉面积3.24万亩。基本达到了丘陵浇
地喷灌化,平原灌溉畦田化。
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使东部丘陵、西部平原的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更加合
理化,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质量有了提高,基本形成了“东部杂果西部柳,千
亩板栗在南头,北部汪塘连成片,稀特苹果随处见”的调整格局。至1998年底,
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富民工程总投资220万元,累计开发土地1.2万亩,其中
杂果4200亩, 柳条7000亩。开发了新城、谷家岭、张家官庄、板泉后西村300亩
石榴园,形成了卞家涝坡、葛家涝坡和杨家湖、前武阳两条名优稀特苹果经济带。
实施了三个亮点工程:县水利局的卞家涝坡等5个村300亩水面汪塘开发;县农业
局的上养渔池等6个村的千亩蜜桃开发;县林业局的殷庄200亩柳条高产优质高效
开发。 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1998年粮经面积比例达到6:4。到
1998年底柳条种植面积达1.1万亩。 实施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生产、加
工、销售一条龙带动工程,柳条种植和柳编加工经营收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
要来源,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750元。
五年来,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良种统供、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得
到推广。通过举办培训班,上电教课,请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发放技术资料等形
式, 全镇农民大多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1998年底,全镇有科技人员372人,
各业科技组织100多个,各业科技示范户360多户。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
的提高,耕、耙、种、收、运、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98年
底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2722台/21549千瓦。
养殖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镇党委政府以政策作引导,以资金做保障,支持帮
扶养殖大户。全镇养殖业以专业养殖村、养殖户为主,分散放养为辅,主要推广
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猪、良种牛、良种鸡,采用EM源液发酵饲料和快速育肥法。
1998年全镇牛存栏1424头,猪存栏18626头(其中仔猪12924头),羊存栏1463只,
家禽存栏39.5万只, 肉鸡13万只。全镇养猪过百头的大户26户,养鸡过500只的
大户27户,畜牧业产值达到3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

1994—1998年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产量

单位:亩、公斤、万公斤
┌────┬──────────┬──────────┬──────────┬─────────┐
│项目年度│小麦 │玉米 │地瓜 │水稻 │
│ ├───┬──┬───┼───┬──┬───┼───┬──┬───┼──┬──┬───┤
│ │面积 │单产│总产 │面积 │单产│总产 │面积 │单产│总产 │面积│单产│总产 │
├────┼───┼──┼───┼───┼──┼───┼───┼──┼───┼──┼──┼───┤
│1994 │23851 │265 │632.1 │9057 │434 │393 │12713 │425 │540.3 │1296│446 │57.8 │
├────┼───┼──┼───┼───┼──┼───┼───┼──┼───┼──┼──┼───┤
│1995 │26050 │302 │786.7 │9061 │450 │407.8 │12777 │426 │544.3 │2642│464 │122.6 │
├────┼───┼──┼───┼───┼──┼───┼───┼──┼───┼──┼──┼───┤
│1996 │29000 │345 │1000.5│10270 │456 │468.3 │12687 │432 │548.1 │4160│480 │199.7 │
├────┼───┼──┼───┼───┼──┼───┼───┼──┼───┼──┼──┼───┤
│1997 │29000 │390 │1131 │12170 │260 │316.4 │11283 │252 │284.3 │4195│380 │159.4 │
├────┼───┼──┼───┼───┼──┼───┼───┼──┼───┼──┼──┼───┤
│1998 │30900 │265 │818.9 │12542 │481 │603.3 │9314 │502 │467.6 │2296│500 │114.8 │
└────┴───┴──┴───┴───┴──┴───┴───┴──┴───┴──┴──┴───┘

1994—1998年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产量

单位:亩、公斤、万公斤
┌────┬──────────┬─────────┬──────────┬──────────┐
│项目年度│花生 │黄烟 │蔬菜 │柳条 │
│ ├───┬──┬───┼──┬──┬───┼───┬──┬───┼───┬──┬───┤
│ │面积 │单产│总产 │面积│单产│总产 │面积 │单产│总产 │面积 │单产│总产 │
├────┼───┼──┼───┼──┼──┼───┼───┼──┼───┼───┼──┼───┤
│1994 │12706 │350 │445 │1925│2630│506.3 │7550 │556 │419.8 │7550 │556 │41.98 │
├────┼───┼──┼───┼──┼──┼───┼───┼──┼───┼───┼──┼───┤
│1995 │11575 │338 │391.2 │2079│2510│522 │7100 │400 │284 │7100 │400 │28.4 │
├────┼───┼──┼───┼──┼──┼───┼───┼──┼───┼───┼──┼───┤
│1996 │10169 │344 │349.8 │1544│2580│398.4 │7000 │500 │350 │7000 │500 │35 │
├────┼───┼──┼───┼──┼──┼───┼───┼──┼───┼───┼──┼───┤
│1997 │8322 │104 │86.5 │1422│2000│284.4 │8500 │540 │459 │8500 │540 │45.9 │
├────┼───┼──┼───┼──┼──┼───┼───┼──┼───┼───┼──┼───┤
│1998 │10112 │351 │355 │1504│2360│355 │11000 │525 │577.5 │11000 │525 │57.75 │
└────┴───┴──┴───┴──┴──┴───┴───┴──┴───┴───┴──┴───┘

[林业] 镇东部丘岭和五条河流沿岸是林木生长的主要地带。全镇有木本植物
54科1 50种。用材林主要有杂交杨、毛白杨、榆树、椿树、槐树。灌木树种有紫
穗槐、腊条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树、桃树、桑、葡萄、石榴、枣、杏、
樱桃、李子、板栗、柿子等。1994年全镇林地面积1.1万亩,其中用材林500亩,
防护林74亩,经济林1.04万亩,林木覆盖率30%,总立木蓄积3万立方米。五年来,
按林业法对树木进行采伐,采伐后及时更新,形成了良性循环,1994—1998年共
采伐用材林500立方米。
1998年村办板栗园增至13处, 面积2500亩;石榴园4处,面积600亩;桃园6
处,面积1000亩;苹果园26处,面积2170亩。1998年果品总产量1160.2吨,产值
116万元。

[工业] 1994年全镇有工业企业525家,其中镇村集体企业32家,联户、个体
办企业493家,从业人员3043人,年产值17100万元,实现利税1056万元。1995年,
镇党委、政府对6处镇办企业进行了改制,其中租赁2处、关停2处、目标管理1处;
对新建的铝制品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1995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销售收入880
万元,利税16万元。1998年3月铝制品厂以292.7万元作价拍卖给个人,成为个体
私营企业, 改制后精减富余人员50%,强化了内部管理机制,减少了管理费用,
生产率提高40%以上。199 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同规模类型的企业相继关
停,该厂仍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效益。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鼓励扶持
兴办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多方面给予方便优惠,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的
主要成份。 199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688家, 其中个体私营企业641家,从业人员
4948人,实现产值2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 该镇采取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政策,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个体私营经济上升为振兴板泉经济的支柱产业。板泉农机商场、莒南县安达农机
有限公司、 板泉宏祥工艺品厂、板泉镇汇通铝制品厂,是该镇规模较大的4家个
体私营企业,1998年分别被县政府授予“个体私营经济纳税大户”荣誉称号,列
为重点保护企业单位。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柳编加
工业,已形成了规模优势,产生了规模效益,全镇围绕柳条基地带起柳编加工户
4360多户,从业人员1.14万人,从事柳编加工销售的私营企业和放货户69家,年
出口收入达3900万元,柳编工艺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销住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
国家和地区。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基地的产业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1998年全镇
私营企业5家,个体企业636家,从业人员4900余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72
亿元,利税1491万元,并出现了一批利税超2 0万元的个体私营经济大户。

[商业、饮食服务业] 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本着“商业富镇”的思路,
积极培育市场,发展商业,加强市场管理,打击街匪、集霸,以流通为主的第三
产业繁荣活跃,供求两旺。1998年新开辟了大薛家集贸市场、板泉集柳条夜市,
全镇有商业批发零售网点955处,沿公路两侧的饮食服务业225处,交通带流通的
格局已经形成。1998年全镇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680万元。

[建筑、 运输业] 1994年全镇建筑企业总收入199万元。1995年镇办建筑队关
停。19 98年村办建筑队发展到21家,从业人员402人,完成产值465万元。
1994年全镇交通运输总收入356.5万元,1998年个体运输户发展到109个,总
收入670万元。

[农村财务管理、合作基金会及镇财政] 1997年镇党委、政府在县经管中心指
导下,对全镇农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退赔、退回违纪不合理开支22.1万
元, 查出违规违纪人员300多人次,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了村级民主化、法制化
建设,围绕农村党务、政务、财务及村规民约进行建章立制,村级管理规范水平
大大提高。1998年开展的“五位一体”集中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政务公开、
民主管理的力度,本着“先清底子后建队伍,再行公开”的原则,先后选举产生
了“三支队伍”,各村普遍建立了规范的公开栏,实行村务“十公开”。大薛家
村实行民主管理和“派饭” 制度的经验, 受到县委的表扬,并推广到各乡镇,
《莒南报》、《临沂日报》、《农村大众》、《人民权力报》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创建于1991年, 至1998年底,已有股东128个,股金1340
万元, 管理人员11人, 下设代办站60个, 固定资产120万元,风险金50万元。
1998年投资100万元建办公楼1栋,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1994—1998年,基金会
支持镇办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共创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基金会上缴利税100万元。
1998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411.7万元,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教育] 1994年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中心小学1所,农村小学23所,教师287
人,在校生677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5年,“双基达标”获省级验收通
过。1997年小学由23所合并为10所,解决了校舍过于分散的问题。1998年镇财政
投资170万元,建成了能容纳24个班级的四层教学楼。1998年全镇各类学校36所,
在校生7520人, 教职工316人,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1994—1998年累计向
教育投资289万元, 全镇共输送中专生160人,高中生182人,职高生45人。1995
年市教委授予殷庄学区为“三优学区” ; 1997年市教委授予镇成人教育学校为
“规范化学校”;1998年团市委授予镇中心小学为“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

[卫生] 1996年对全镇农村卫生医疗秩序进行了整顿,实行了村办镇管“一体
化”管理,全镇建村集体卫生室25处(其中甲级卫生室15处),医生85名。
板泉中心卫生院,占地13073平方米,建筑面积5140平方米,有门诊楼1栋,
病床42张, 职工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7人,中级以上职称的8人。中心卫生
院设社区服务点8个, 实行定期巡诊、座诊服务,方便了农民就近就医,提高了
农村医疗质量。1994年镇卫生院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
被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计划生育] 1994年全镇计划生育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2.5%、2.63‰。
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第四次计划生育座谈会提出的“摸实
情、讲实话、报实数”的指示精神,重点开展以清查核对生育计划、新婚流动人
口以及1992年以来的出生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四清查、四核对”活动,同时加强
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室)的建设,投资20万元整修了计划生育服务站,购置了微机、
妇检床等设备,建立了人口学校。村级投资90多万元,建起了48处育龄妇女服务
室、人口学校、计划生育协会之家及宣传栏、公开栏、黑板报等。经情查访,孕
情跟踪,产后、术后随访以及“三生”、“三优”服务做到了经常化、规范化,
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全镇有39个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三为主”
合格村,全镇计划生育率为9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5‰。

[民政福利] 1994年9月成立了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所,同年全镇农村两
委干部和镇办企业干部率先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取消了退休制。到1998年
底, 全镇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107万元,投保人数1700人,已有33人领取养
老金。
1996年7月对全镇社会残疾人进行了等级评定,发放了残疾证。1997年3月开
展平坟还耕工作, 共平迁坟头1800个,退耕还田108亩,公路两侧及农田中的坟
全部平迁。同年5月,该镇停办婚姻登记手续。
1997年起贯彻《省优待老年人规定》,实行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
工和各种集资,70岁以上老年人免除村提留和镇统筹费。1998年对全镇2000余名
老年人发放了《老年人优待证》。
1998年夏, 全镇积极组织抗洪救灾捐赠活动,共捐款1.6万元,捐衣6000多
件。

[社会治安] 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解决群众反映农村财务等热点、难点
问题作为突破口,全力做好信访工作,组成了由镇纪委牵头,信访、经管、财政、
统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班子,有信必查,有访必接,对反映比较集中的财务问题
进行重点查处。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了“忧患意识”,
实行了打防结合、专群结合、条块结合、领导包片包案制度,发挥了综合优势,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五年共调整23个村的治保、调解组织,充实了活力。具体
做法:一是抓组织建设,形成网络。镇成立了综治委,下设镇直单位和村级77个
综治办;二是抓目标责任,量化考核。每年年初,镇综治委和综治办签定综合治
理责任书,保证办公场所、制度、站岗值勤三到位,村村有了治安巡逻队;三是
抓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通过举办农村治安教育培训班、法治教育现场会等
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坚持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五年累计查处刑事案
件400多起, 治安拘留300多起,治安处罚1000余起,调解纠纷300多起,调处成
功率95%,代写法律文书5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签订承包合同850余
份。

[基础设施建设] 板泉镇地处三县(区)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镇党
委政府以岚济、莒阿公路拓宽为契机,从1994年起依据批准的镇驻地小城镇建设
规划, 投资540万元拓宽建设了东西、南北两条中心大街,总长6.25公里、宽46
米,占地700余亩,并进行了硬化、绿化、供电、照明、通信、排水等综合建设,
为发展路域经济营造“十”字经济走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95年,在镇驻地东
侧开辟了300亩地的工贸小区, 出台了《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沿路两侧已经
陆继建起了办公楼和商品楼。1998年底,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开始启
用,新上2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开通了模拟移动交换机和数字移动交换机,建
成了移动通信基站。 全镇安装程控电话880部,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有了迅速发
展。镇驻地形成了集党政机关、工商、税务、邮电、文教卫生、贸易于一体的政
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有镇村公路65公里,村
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

[精神文明建设] 全镇建综合性文化大院48个,图书室5个,其中谷家岭村图
书室藏书达5000册以上。1997年建起文化体育中心(篮球场1个、门球场1个)。大
薛家村业余文化宣传活动常年坚持, 1998年春节期间,组织了由200多人参加的
秧歌、高跷队,共演出20多场次,并为县卧佛寺公园的庙会庆典进行了专场演出。
省、市、县电视台做了报道,共青团中央以《走进沂蒙》为题制作了专题片。
镇党委政府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发展经
济奔小康有机结合,并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行量化考核,纳入干部年终考评,对全
体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培训。1997年狠抓了群众性创建活动,在全镇48个村深入开
展了“十星级文明户” 和“美在农” 系列活动,有32个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
“美在农家” 先进单位, 有6500户被县文明委授予“十星级文明户”,20个村
(单位)被县文明委授予“县级文明村(单位)”。

骨干企业简介

[板泉宏祥工艺品厂] 板泉宏祥工艺品厂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的殷庄
村,属个体私营企业。建于1994年,占地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殷庄村素称“柳编状元村”。1994年殷学涛经多方筹措资金,建起8间厂房,
成立了板泉宏祥工艺品厂。 建厂初,第一笔生意赔了2万多元,多年的积蓄付之
东流。殷学涛并不灰心,1995年在只有4000元流动资金的艰难情况下,带领几名
技术人员在工艺上狠下功夫,潜心研制出80多个样品,参加了当年的广交会,与
江苏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定了第一批合同,使企业起死回生,尝到了“工艺”的
甜头。1997年他们又创出用柳条、稻草、木条、板皮、纸稔子等混编样品,不但
降低成本,而且增加了产品花色品种,全年购销柳编制品130万元,盈利7万元。
该厂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建章立制,做到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举贤不避亲。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到1998年底,已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技术
管理人员21人,经营780个品种,完成销售额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
上缴税金4 4.5万元。 供货单位遍及莒南、郯城、临沭、河东三县一区10多个乡
镇100多个村庄, 产品打入东南亚、欧美市场。1998年在县个体私营经济园投资
50万元,新建一处占地3000平方米的办公总部,配制了图片传真、程控电话,安
装了国际联网电脑, 聘请了外语、电脑专业大学生各1名,相当一部分业务可以
在网上操作运行。

[板泉农机商场] 属个体私营企业。商场占地16亩,固定资产400万元,工人
50名。
该商场在经理石振兴的带领下,从1987年开始卖三轮车起家,经过十几年的
经营,靠可靠的的质量、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商场规模越办越大,
1992年建西商场,1994年建东商场,已成为鲁东南最大的农机销售市场之一。经
销三环、五征、巨力、光明、金蛙、飞彩、嘉鹿、北京、时风、双马、一汽金杯
等十几个品牌系列几十个品种的农用三轮车, 常年存货700余辆。销售范围扩展
到南至苏北、皖北,北到诸城、胶南,遍及鲁东南十几个市、县 (区) 。1994—
1998年板泉农机商场总销售额15000多万元,上缴税金150多万元,为农村经济发
展做出了贡献。1998年,该商场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私营文明企业”、“个体
私营经济纳税大户”称号,并被县纪委、监察局列为重点保护企业。
近几年来,该商场投资3万多元资助学校、敬老院建设,受到群众的好评。

[安达农机有限公司] 安达农机有限公司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00米处, 占地
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岚济公路横穿东西将其办公、销售、维修分
开。该公司起步晚、发展快,是鲁东南最大的农机销售公司。
公司经理帅红光初中毕业后,与父亲帅树俊在路边草棚内干农机维修,固定
资产不过千元。1989年,与安徽宁国三环农用三轮车厂取得联系,从此做起了经
销农用三轮车的生意,取名为安达农机配件门市部,与厂家联合直销。1993年经
国家工商局注册批准,更名为安达农机有限公司,并与全国联网。该公司以合理
的价格,可靠的质量,良好的信誉赢得顾客,使企业滚动发展。到1998年底,固
定资产达200多万元, 技术人员55人。经销三环、五征、巨力、飞彩、祥鸟、金
蛙、时风、农用四轮等品牌。经销的农用三轮车遍及山东、江苏、安徽、辽宁、
吉林、新疆等省。1994—1998年总销售额达17000多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30多万
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村“三提五统”、抗洪救灾等共捐款4万多元。
1988年被县纪委、监察局列为重点保护企业单位,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纳
税大户”称号。

[镇汇通铝制品厂] 1998年由原镇办企业“莒南县板泉联营金属制品厂”改制
后而更名,属个体私营企业,占地12.6亩,建筑面积1988平方米,各种设备40台
套(价值14 0万元),总资产300万元,职工50人。
该厂是1993年由镇政府出资24万元,农机商场出资16万元,在原镇农机修理
厂的旧址上建起的,属股份制镇办企业。1994年4月建成投产,职工100名。由于
经营管理不善, 至1997年底该厂已处于资债相抵,负债经营的境地。1998年3月
以292.7万元,拍卖给个人,成为个体私营企业。
改制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精减富余人员,管理人员由9人减为3人,工人
由1 00人减为50人,生产率提高40%以上。生产铝炒锅、锅盖、蒸锅、水壶等4大
系列56个品种,除在本省销售外,还远销江苏、河南、安徽等省。1998年在亚洲
金融危急冲击下,同类企业相继关停,该厂却维持了正常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是
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个体私营经济纳税大户”称号。

经济强村简介

[杨家临沭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岚济公路北,高榆河边。全村共
有168户580人,耕地面积24公顷,是莒南县经济强村之一。1998年全村实现经济
总收入4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70万元,上缴税金18.4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提
供资金1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万元。
1988年,该村两委抓住机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困难情况下建起村办
企业造纸厂。“以工带农,以农补工”成了全村人的共识。靠贷款投资建起的造
纸厂,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417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备22台(套) ,
职工180人的纸业有限公司,1994—1998年实现总产值3000万元,上缴税金150万
元。1995年以来,造纸厂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乡镇企业。
企业的发展,使该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993年该村建起农机服务队,
备有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机械20多台,新打机井6眼,配石渠500
米。1 997年,粮食单产达700公斤,总产达到20.4吨。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
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工业生产。
自1991年以来“三提五统”没向村民收一分钱,国家和集体事务费全由村里
承担,独生子女免费上学,四属五保困难户由村里统一照顾,建起了高标准、规
范化的党员电教室,购进较齐全的电教设备。建图书室1个,藏书500多册。独生
子女、双女户办理了“两全”保险。该村连续多年被评为县、镇农村工作先进单
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1993年被临沂地
区行署命名为“九间棚式” 党支部。 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1998年被县委评为“农村红旗党支部”。

[上养鱼池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5公里,莒阿公路西0.5公里。全村332户
634口人,耕地面积70公顷。1998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57.8万元,人均纯收入
2400元。
该村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五年累计投资35万元,
投工3万人, 建拦水坝1座、电灌站1个,挖储水带2条,储水1.3万立方米,打大
口井9眼,铺地下管道4000米,石渠500米。全村有各种灌溉机械198台,95%以上
的耕地常年得到有效灌溉。农业内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
已达到5:5格局。1998年种植白柳条400亩,建枣园100亩、桃园80亩。在搞好种
植业的同时大搞加工、养殖和运输业,全村有柳编加工户140多户,从业人员320
人;有养猪20头、养鸡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0户;有汽车3台,大小拖拉机88台,
三轮车7辆。 1998年全年种植收入195万元,养殖收入32万元,运输收入5万元,
加工收入28万元。
该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投资20多万元用于改善计
划生育、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建设。五年来,晚婚率、晚育率、计划生育率均
达到100%,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199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县级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五好”单位。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命
名为全县首批小康村,1997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

[卞家涝坡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5公里,莒阿公路两侧。全村530户1652口
人,耕地118.4公顷。199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98.5万元,人均纯收入2340元。
卞家涝坡村是“以粮为纲”时期的老先进单位,售粮大村。改革开放以来,
村两委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民
收入逐年提高,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该村的主要做法是:(一)改变农民只知种地打粮的传统观念,在保证粮食产
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改种果树、柳条等经济作物20亩,每年比种粮增加收入57万
元,建蔬菜蘑菇大棚近100个,年增加收入20万元,开挖渔塘水面120亩,养鱼年
收入10万元。(二)多业并举,工商贸齐上。几年来,建起了钢厂、涂料厂、注塑
厂、胶合板厂等企业,有电焊、维修、冷库、糕点加工等工商企业20多户,柳编
加工100多户,从事建筑、运输业40多户。工商贸易年收入80多万元。(三) 外出
打工100多人,年收入20多万元。
村两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抓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1998年投资12万元修了3200米的街边石渠水道,使村容村貌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1994年以来,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经济工作先进村、先进
计生协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精神文明村,村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五
好党支部”,199 5年被临沂市委授予“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称号。

[殷庄村] 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南与临沭县相邻。全村438户1597口人,
耕地面积106.5公顷。 盛产柳条,有“柳编状元村”之称。1998年全村完成工农
业总产值441万元,粮食单产326公斤,总产达19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2300元。
柳编是该村的传统工艺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村两委
带领村民发挥传统优势,紧紧抓住柳条种植、柳编加工走上了致富路。
首先,该村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方式,从粮经作物调整入手,扩大柳条的种植
面积。到1998年粮经作物比例发展到5:5。其次,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
该村虽地势平坦,但水源缺乏,土质渗水能力强,柳条生产喜水怕旱,加大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是确保柳条丰产的关键。 五年来共打机井24眼, 配套石渠
4000米, 新增农机2 0台,全部耕地三天能普遍浇一遍水。第三,制定一系列优
惠政策,大力发展产、供、销一体化工程。该村组建了科技领导小组,建立健全
了服务体系,对农民所需用的良种、化肥、农药统一购买,水源专人负责管理,
使柳条生产走上良种化、规模化、水利化轨道。优先为编织大户、放货大户提供
场地,对外地客商在停车、食宿、装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先后与南京、上海、
青岛等大中城市外贸出口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确保了柳编工艺品的畅销。至
1998年底,全村已有柳编户350户,从业人员700多人,放货大户15户,仅此一项
人均年创收360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高档商品也逐渐进入了农家。到1998年全村
有摩托车130辆,私人汽车4辆,彩电基本普及,青年家庭大多有了冰箱、洗衣机。
有些富裕户建起了二层楼房。
在努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投资10万元,整修
了5条主要街道,总长6000米,街道两旁修建了石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丁明亮 王兰田)
审稿人 张守秀 孙运民 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