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4&rec=4&run=13

庄彤襄(1896~1970)字佐宸,大店镇大店人,出生于地主家庭。幼读家塾。后考
入山东省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进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攻簿记学。1922年毕业后,
应聘到郯城县马头商业职业学校任教。1923年任莒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1935年
,任莒县县立第二小学(大店小学)校长。1936年,再任莒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
“七·七”事变后,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及对日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曾3次拒绝
加入国民党。为对付国民党说客的纠缠,他书写了“本人不参加任何党派”的条幅挂
在校长办公室。1937年冬,辞去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职务,返回故里。1938年,他
联合教育界同仁在大店办起临时完小,招收学生200余人,除教授文化课外,还进行
抗日救国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冬,他接受莒、日、临、赣四县联合
办事处主任谢辉(庄彤襄的学生)的邀请,到滨海中学任教。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抗日
救国方针和减租减息政策,于1943年春被选为滨海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兼秘书,亲自将
自家在道口一带的100余亩土地全部交公。1948年初,在“三整三查”中,由于“左
”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庄彤襄被解职,回乡务农。秋,党纠正“左”倾错误,他被安
排到邢家水磨小学任教师。1950年调莒县师范任教。1954年调沂水师范任教。1957年
退休。
“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冲击,自己长期珍藏的有关滨海区文件、资料被抄走,他
十分痛惜,以致精神失常。1970年3月去世。

庄惠迪(1902~1970)大店镇北小官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父母
,15岁去东北,24岁返乡,租借别人房屋住,靠当长工维持生活。1941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任20个村的联防农救会主席,是年送14岁的长子庄虔文参加八路军(1947年在
四平街战斗中牺牲)。1942年任村各救会会长,成立由10余户贫农参加的变工组。在
减租减息运动中,把大店地主居业堂和贞信堂在北小官庄村的200亩土地,分租给30
多户贫雇农耕种。1943年任村农救会会长。1944年,利用村中的集体积累办起油坊,
把花生饼分给农民吃,以解饥民之苦。12月,中共莒南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各
界救国联合会代表大会,他领导的变工组获“模范变工组”称号,他被选为莒南县各
界救国联合会会员。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
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1头黄牛等奖品。1945年12月,送女儿庄虔花参军
。1946年任大店区分配委员会委员。1947年任村农会主席。1970年去世。

限(1915~1971)山东省诸城县北杏村(当时属莒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少
年时在村私塾就读,后考入诸城省立第十三中学。他聪明好学,善于思考。1935年在
济南求学期间参加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活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根据党的指示,他与地方武装
头目莫正民共同组建抗日武装部队,先后任政治部主任、副司令等职,部队发展到3
000多人。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迫于形势,他同其他党员一起撤离莫部。1940年
9月当选为莒县参议会参议长。
1941年1月,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王东年任县长。“皖南事变”后,他亲
自编演话剧,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是年秋季歉收,冬旱无雨
,加上敌伪“扫荡”,地主恶霸盘剥,造成次年春荒,大多数穷苦农民揭不开锅。他
心急如焚,写信给老家,将祖林中上百年的大柏树全部砍伐,卖了几百块银元,一部
分交给县政府伙房,其余部分全部救济了灾民。并亲自开会动员士绅、地主借粮,解
决了灾民燃眉之急。不久,莒北敌占区的成千上万的灾民,由于不堪忍受日、伪军的
摧残和饥饿,涌向莒南。王东年组织群众在前泉龙头村开会,他说:“天下穷人是一
家,穷帮穷是骨肉情。他们是来逃生的,咱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咱们要穷帮穷。”一
席话,把群众和难民感动得流出了热泪,许多群众主动捐粮、献草,帮难民渡过难关
。接着,他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使全县人民顺利渡过春荒。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
作风民主。冬天,穿一件粗布棉袍,腰束一根布条绳子,头戴黑毡帽,脚穿毛窝草鞋
。常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大胆使用干部,善于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领导群
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团结社会贤达,配合八路军开展反“扫荡”斗争。1943年春,
莒南县被山东分局确定为分局实验县,他领导全县人民,在对敌斗争、大生产、大参
军、“双减”等项工作中,创造出许多宝贵经验。
1943年7月调任莒北县政府县长。1944年11月,策动伪莒县保安副大队长莫正民
部反正,使当地抗日局面大为好转。1946年7月任滨北专署专员。1947年兼任胶河县
县长。1948年南下。1950年任苏州市市长。1952年10月调往北京,任国家统计局办公
室主任。1954年任对外贸易部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后任局长。1965年任全国科协书记
处书记兼国际部部长,多次出访苏联、朝鲜、老挝等国家,成功地组织了第一届亚非
拉科学家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和赞赏。
1971年2月13日,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刘成中(1915~1971)壮岗镇臧家庄子村人(原籍坊前乡朱家洼子村,幼时随父母
逃荒到臧家庄子村落户),青少年时靠给地主当长工维持生活。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他发动群众,组建起村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和民兵游击小组,任先锋队队长。1
943年春,他在中共山东分局经济调查研究室耿俊等人的帮助指导下,创办村消费合
作社。为办好合作社,他日夜操劳,没有资金,发动群众入股,制做织布机分给农户
,发动妇女纺线织布,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44年,壮岗区政府号召全区学习臧家
庄子合作社的经验,刘成中成为全区学习的榜样。全区30多个村庄相继办起合作社。
年底,他出席莒南县在李家·山召开的劳模大会,获“劳动模范”称号。1945年1月
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
奖给1头黄牛。是年秋,以臧家庄子合作社为基础,成立壮岗区联合供销社,刘成中
任区联社经理。“文化大革命”中,刘成忠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71年去世。

许继祥(1934~1971)官坊乡许家黄庄村人。195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
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班长、副排长等职。1958年3月退役,回本村务农,
任村木工组负责人。他大胆设想,敢于创造,研制成脚踏水车、脚踏磨等,在莒南县
革新成果展览会议上展出。7月被调到路镇区机械厂,任木工车间主任。他带领工人
改造木轮手推车,将木轮转动改为轴承转动,减少摩擦力,收到省力效果。同时研制
成新式步犁,比旧式木犁多耕深10厘米,提高劳动效率1倍多,受到农民欢迎。为了
改造旧式木制耩子,他反复推敲,大胆创新,把两腿木耩改成三腿木耩。经试用达到
合理密垄密植的要求,使用方便,在全县推广使用。1959年2月,许继祥出席县工业
系统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中共莒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授予“革新能手”称号。
3月,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委员会
授予“职工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1971年6月因病
去世。

王祥臻(1876~1972)字瑞亭,原籍大店镇斜方村人,后迁薛家道口村。幼年丧父
,靠雇佣在清代翰林庄陔兰家中的祖母抚养,未得就学。自幼聪敏,虚心好学,颇得
庄陔兰赏识,并时常受到庄陔兰文化上的指教。他酷爱中医,青年时在莒县城熊正谊
药店学医。学成后在大店“道胜药房”业医,继后设“毓春堂”行医。其时得以见识
文人名士,又注重博览群书,《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当代报章、杂志
他大都搜阅,学业造诣步步加深。同时,他还注意搜集资料,摘录验方。经几十年的
积累,历经7个寒暑,于古稀之年纂成《医学碎金录》10卷,传于后世。他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治病不分富贵贫贱,有求必应。他在《医药碎金录》中写道:“读书十
年天下无不可治之病,治病十年天下更无可读之书。此非治病多者不能道,亦非善读
书者不敢道也。……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决未有不读书而能医者也。读书而不临证
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者,亦不可以为医。惟读书多者胸有成竹,始能辩证处方
而不误。”他常能使患者起死回生。1933年,在废除中医、中药的逆流中,他为发扬
中医大声疾呼。
王祥臻擅长书、画、雕刻。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是莒南县第一至
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72年去世。

张庆坤(1913~1973)十字路镇东赤石沟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43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任村各救会会长。1944年组织起10个互助组,打井2眼,解决全村用水困难
。1944年秋任路镇区农救会会长。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
模范大会。1946年到供销社工作。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948年回供销社工作
。1951年2月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1952年回村组织初级农业合作社,任
社长兼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开挖汪塘3处,建拦河坝6座,改良整地2100亩,开荒
10亩。1954年,该村向国家交售粮食9.9万公斤。1958年因病退出村领导班子。1973
年去世。

夏笏臣(1885~1974)又名夏忽晨,涝坡乡夏家沟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读私
塾,1921年入莒县师范讲习所学习,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和抗日小
学校长。1939年任莒县中楼乡文教助理。1940年,因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
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政策,被国民党五十七军逮捕,狱中备受酷刑,他坚贞不屈,未
向敌人透露一点秘密,后经组织营救获释。1941年4月任莒中县中楼区文教助理。19
44年2月在徐家柳沟完全小学任教。1947年至1948年,在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他和
滨海合作推进社的负责人创办涝坡区学和柳沟“庄户学”,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
其三子夏密于1942年为国捐躯。莒南县政府为夏笏臣记大功1次,奖锦旗一面。
1950年4月至1955年12月,他先后任莒南县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副
主席和第四届至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曾兼任莒南县民政局副局长
、县文教局副局长等职。1974年去世。

厉李氏(1890~1974)女,坪上镇李家洼子村人,1912年嫁到厉家寨乡山底村。1
944年7月,日军“扫荡”大山时,厉李氏全家和八路军战士孙琳(女)及其幼女均被敌
人搜山时抓住。敌人发现孙琳不是当地口音,追问她是不是八路军。厉李氏抱过孙琳
的小女儿说:“她(指孙琳)是我的大女儿,闯关东在大连安了家,这次是走娘家的。
”敌人不相信,残酷拷打厉李氏,用刺刀顶着她的胸口,继续追问。厉李氏镇定地回
答:“就是打死我这个老嬷嬷,俺闺女就是俺闺女。”孙琳母女脱险了,厉李氏的儿
子却被日军抓到日本做苦工,直到日本投降后才得以回国。1974年,厉李氏去世。

孙承运(1915~1974)文疃镇杏花官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带领民
兵参加南麻及孟良崮战役,任连指导员。后转入地方,在涝坡粮管所工作。1949年任
中共塔巷乡支部书记。1951年9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坪上区委副书记。1952年12月任
中共朱芦区委书记。1960年6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大山人民公社党委书
记。积极领导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农业生产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树立厉
家寨这面红旗做出了贡献。1960年6月和1962年10月,先后两次参加中央组织的访问
团到苏联访问。1974年11月去世。

聂邦云(1915~1974)十字路镇大河南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试种
“金皇后”玉米,亩产达到300公斤。1952年出席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被省政
府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61年至196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整地治水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65年,全村耕地虽然只有400亩,人均不足0.7亩,但一
季就向国家交售爱国粮6.5万公斤。1972年,再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74年11月去
世。

朱修己(1901~1975)壮岗镇臧家庄子村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
会长。1943年,他同本村刘成忠一起组建臧家庄子合作社。翌年,组织起32人的开荒
队,开荒64亩。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被授
予“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1975年去世。

钮恩升(1913~1975)大店镇何家店村人。出生于道口乡曹家庄子村一个贫苦农民
家庭,6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哥哥讨饭闯关东,两个姐姐当童养媳,他被在何家店村
做佃农的堂叔收养,落户在何家店村。1940年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带领青年站
岗放哨,成为锄奸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骨干分子。1943年,组织8户贫苦农民成立
变工互助组,领导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把开荒生产的粮食用于拥军支前,救济烈、军
属和贫苦农民,受到群众拥护和政府表扬。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会长
。1948年,他领导互助组实行牲畜补贴、农具折旧、工日找清等办法,解决贫苦农民
缺牲畜少农具的困难,使互助组粮食产量比单干户提高20%以上,促进了互助组的稳
定与发展。
1951年2月,他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称号。1952年春,他带头组织成立莒南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是年合
作社种的玉米亩产达386.5公斤,全社平均亩产粮食183公斤。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
“农业丰产模范”称号。1953年10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1
954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山东省第一、
二、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均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57年2
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
号。
钮恩升从办互助组到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计划、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劳
动管理、选举干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民主管理制度,重大事情都与干部群众商
量。1957年,《大众日报》以《事事发扬民主,处处关心社员》为题,介绍了钮恩升
民主办社的经验,称赞他是民主办社的旗帜。是年,何家店村公共积累达20多万元,
成为当地富裕社。群众先后建起300多间新瓦房,他仍住在堂叔留给他的3间矮小的旧
草房里。一次,省政府通知他到济南参加劳动模范座谈会,并让他把自己试制的粪、
种隔离播种器带到会上作介绍,为节省经费,他肩扛16公斤重的播种器步行180多公
里到益都火车站乘火车去济南。195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仕沟公社副社长。同年,
被选为中共莒南县委委员,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农业先进单位和农村青年积极分
子代表会议。1963年2月,出席华东区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3月,出席山东省农业
先进集体代表会议,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坚持民主办社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1975年因病去世。1978年,中共莒南县委为他
恢复名誉,并肯定他一生做出的贡献。

刘永良(1891~1976)坊前乡聚将台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靠当长
工为生。1933年5月,因土匪诬陷,被抓进沂州府,坐牢半年,备受酷刑。其妻不忍
打击,服毒自杀。后刘永良被无罪释放。
1939年,刘永良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0年,送长子刘福林参加八路军。1942年
,又将年仅17岁的次子刘孟林送到区中队,参加地方抗日武装斗争。他嘱咐儿子:“
不把日本鬼子赶走,咱穷人不解放,你就不要回家。”他带头参加农救会组织,两个
儿媳妇都是妇女积极分子。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他主动与村干部一起,做通本族中一
家富户的工作,主动减租减息,从而打开了局面。刘永良鼓励支持两个儿媳参加农业
生产劳动,学习纺线织布,支援前线。为减轻政府负担,他谢绝政府对他实行代耕代
种、免纳钱粮等照顾。
1946年,人民解放军急需补充兵员,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刘永良又把
三儿子刘洪林送上前线。他还做好刚结婚十几天的三儿媳妇的工作,支持丈夫参军。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一次就有7名青年参军。
1947年春,其长子在对敌作战中不幸牺牲。1948年次子又壮烈殉国。此时,刘永
良忍着强烈的悲痛,谢绝政府给他的种种照顾,和儿媳妇们一起舂米磨面、做军鞋,
动员参军参战,发动民工支前,样样工作跑在前面。长子、次子牺牲后,他对年轻的
儿媳妇像对闺女一样,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安慰。后来,支持两个儿媳先后改嫁。
1950年冬,三子刘洪林(一一二师炮兵营副连长,中共党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价川郡战役)牺牲。噩耗传来,刘永良悲痛欲绝。莒南县人民政府为照顾其生活,于
1951年春在县城建3间房让他居住,并配1名公务人员帮其料理生活。他谢绝政府的照
顾,坚持住在村里。他说:“花国家的钱,给政府添麻烦,那样对不起我牺牲的儿子
。”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农业生产,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工作,使不愿入社的15户农
民加入农业合作社。1953年,莒南县人民政府赠给他一块“为人民牺牲光荣”匾。1
954年第八区(今坊前乡)人民政府授予他光荣匾一块,上书“三烈士之家”。后来,
他又主动担任村科学实验队队长。1957年,他将繁育的小麦良种“徐州438”在大田
推广种植,平均亩产150公斤,被区评为“小麦高产先进村”。1963年,当选为莒南
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去世。

逯风楼(1908~1976)坊前乡竹墩村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村党支
部副书记。1951年带头引进“胜利百号”地瓜良种,亩产高达2540公斤;种植“金皇
后”玉米,亩产达350公斤;试种“碧码一号”小麦,亩产250公斤。1952年带领16户
农民办起全村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并带头植苹果树1000多棵。是年被省政府授予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76年去世。

陈凤功(1918~1976)道口乡陈家湖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4年在村北开荒3亩,同时组织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和拥军优属活动。1945
年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奖给他1头毛驴。1946年后
调临沂工作。1976年去世。

厉月坤(1923~1976)厉家寨乡厉家寨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春任村
青救会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厉家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5年和1946年
,厉家寨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模范村。1951年任厉家寨乡(小乡)党总
支书记。他在厉家寨村蹲点期间,组织互助组,成立农业合作社,并组织群众整地,
抓增产措施。他发现深翻地种上谷子,既抗旱又抗涝,秋天获得好收成,马上让厉月
举和厉永谦在他们的互助组里搞试验,深翻地种花生,又获得大幅度增产。他把这一
经验在全乡推广。
1952年,他在厉月举和厉永谦的互助组里搞小麦丰产试验,亩产300多公斤。19
53年,搞高粱丰产试验,亩产350多公斤。是年被评为模范乡长。1954年在厉永谦生
产队搞小块地合并大块地的试验,取得成功。1955年,组织社员凿通厉家寨东岭、小
岭、魏家岭,修4座塘坝,迫使竖水横流。1956年,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和朱芦区
副区长。11月参加中央赴朝访问团赴朝访问。1958年参加华东局召开的农业劳动模范
会议,被评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是年冬,组织3个自然村的社员在大山河九龙
石截地下潜流(即建地下拦河坝),引水灌溉农田。后,他带领干部、群众在整地、治
水等农田基本建设中,做出一定贡献。1962年后,先后任大山区土山人民公社社长,
路镇区良店公社社长,中共埠上公社党委书记,厉家寨管理区主任、党总支书记等职
,1976年3月21日去世。

孙家贵(1917~1976)坪上镇西铁牛庙村人。194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
农救会会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职。他带领村民整地改土,打井修渠,使粮食产量逐年
提高。1963年、1964年、1966年三次出席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荣获奖旗3
面、奖章3枚、奖金400元。1974年粮食亩产达到775公斤,比1962年的225公斤增产2
倍多,向国家交售粮食5万多公斤。1976年9月去世。

吴立成(1900~1976)十字路镇官地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各界救国
联合会会长。1942年动员村民购买纺车300多辆,积极组织妇女纺线。1945年1月出席
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模大会,被授予“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1946年,
他发动群众积极支前,一个冬天为部队加工粮食24万公斤。1947年任村农会主席。他
待人热情,关心群众,善做思想工作,事事以大局为重。先后组织7批80多名民工,
支援淮海战役。1950年带领群众大搞农业生产,重视科学种田,引种“胜利百号”地
瓜,获得丰收。1953年引种新品种“金皇后”玉米,获得成功。1955年成立农业生产
合作社后,任副社长,带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
976年12月去世。

田凤武(1893~1977)文疃镇看马庄村人。1939年,先后送刚满16岁的次子田德京
和长子田德欣参加八路军。在他的带动下,全村4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
,长子田德欣在日照县安东卫战斗中牺牲。1950年,在三十八军政治部任组织科科长
的次子田德京又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他化悲痛为力量,又让女儿参军,杀敌报国。次
子牺牲后,他破除封建婚姻观念,像陪送亲闺女一样陪送二儿媳改嫁,他的这一举动
受到乡邻的称赞。在战争年代,田凤武还带头开荒办学,多次出席县及滨海地区召开
的群英大会。1977年去世。

吕文福(1917~1977)岭泉乡吕刘·子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
作。历任排长、莒南县县大队六中队指导员、中共莒南县筵宾区委书记、莒南县副县
长、历城县副县长、中共历城县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工业部副处长、华东煤田勘探局
副局长、中共山东省地质局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77年3月20日去世。

王鲁民(1907~1978)团林乡王家黄所村人。1937年在张子亮指示下,动员家乡2
0多名青年参加县大队,任通讯班长。1938年6月,任八路军莒南办事处联络员,在鲍
家庄扩军60人,随后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后在滨海独立团、海防团工
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海舰队威海卫水警区后勤部主任。1961年离休。1978年去世

严立乾(1926~1978)莒县后梭庄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读三年私塾。1946年
7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夏任区武工队队长,率区武工队出击
驻马庄村的国民党军而负伤。1948年任中共莒沂县雪山区委书记。1950年任中共沂水
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秘书。1952年10月至1955年11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纪律检查
委员会副书记、中共莒南县委委员、中共莒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其间,莒
南县成为省、地纪检工作先进县。1955年12月,任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生
产工作。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住在农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经常和干部、群众
交流生产、生活情况,与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注重运用抓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常
说:“没有典型就没有说服力,也就没有工作深度。”他分管农业生产期间,全县先
后出现了一批省级以上农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1957年厉家寨农田建设经验受到毛
泽东主席的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作为治山治水的口
号响遍全国。11月,出席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并代表中共
莒南县委介绍了推广典型、发展农业的经验。1959年3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他
把厉家寨治山治水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县,全县兴起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到1965年,全县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100余座。灌溉面积由
1949年的1.3万亩发展到32.8万亩,整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35万亩。
“文化大革命”中,严立乾受到不公正对待。他坚持党性原则,主动为下面的干
部承担责任,正确对待群众,更加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1970年,他重新主持工
作后,立即提出“干部要就职就位”,使大批干部很快恢复工作,并组织得力班子落
实政策,对稳定莒南的局面,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北方
农业会议精神,在全县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到70年代末,年均整地3
万余亩,投工日700余万个。1974年,莒南县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在中央农业展览馆展
出。是年,严立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5年春,莒南县农田水利
建设成果又在广州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至1977年,全县32万亩平原耕地全部
进行深翻治理,基本达到园田化,76万亩丘陵耕地基本建成高标准“三合一”梯田,
粮食平均亩产由1955年的128公斤提高到359.5公斤,莒南县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学大寨
先进县和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严立乾长期带病工作,他常说:“哪里断绠哪里卸牛。”许多长期跟他一起工作
的人说:严立乾身患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仍忘我工作,不顾个人利益,却把群众疾苦
时刻放在心上。逢年过节,他都个人拿钱买上礼品看望一些孤寡老人。他在莒南工作
26年,而且担任县委书记10多年,但他的子女中学毕业后都被送到农村劳动锻炼,生
前没有安排一个孩子工作。1978年10月10日去世。

李树信(1926~1979)十字路镇李家白龙汪村人。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
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被选为首批南下干部到大别山区开辟工作。11月参
加淮海战役。1949年渡江战役后,被派到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工作。1951年调到海口
市公安局,先后任科长、副局长、局长等职。1962年春节期间,海口市郊长流公社两
个村庄发生封建宗族械斗,双方已摆开阵势,准备大规模冲杀,他在危急关头及时赶
到,用自己身体隔开两边的武器,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工作,制止了一场流血事件。
他坚持原则,从不以权谋私,凡亲属要求他给迁户口、找工作等,都被他婉言谢绝。
1976年3月,海口市发生一件轰动一时的“八次纵火案”,他亲临现场调查了解,抓
住了纵火犯。1978年5月,调任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市革委副主任,兼市公安局局长
。1979年5月16日晚,李树信接到一起盗枪凶杀案,5人被杀害。他立即和干警们赶赴
现场。凶手匿伏在被害人家里持枪拒捕。他亲自说服凶手的父亲喊话使其归案。正当
他察看情况时,两颗子弹击中头部和肩部,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17日凌晨5时牺
牲。5月22日上午9时,湛江市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革命委员
会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追记他为“模范共产党员”。中共湛江市委、市革命委员
会作出学习他的模范事迹的决定。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公安战线的广大干
警向李树信学习。10月23日,《南方日报》刊登通讯和社论,号召人民“学习李树信
,当好人民勤务员”,赞扬他是“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战士。

辛作善(1917~1979)文疃镇大兰沟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幼时失学。1946年,
带领13户人家办起变工互助组,实行劳力、畜力、农具三组合。到1950年,他带领群
众深翻耕地40亩,使粮食亩产增加25公斤。栽黑枣树1500棵,杏树1000棵,嫁接柿树
500棵,栽刺槐和松树1000多棵。打土坝、石坝20余道,扩大水浇地200亩。1951年任
田庄乡乡长。1952年2月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农业劳动模范”称号。省政府奖给他奖状、奖旗、七寸步犁等。
1956年辛作善调任薛庆区副区长。1958年任红星社副主任,动员干部群众发展林
果生产,在草岭前村建起苹果园30亩。1960年任中共文疃公社党委副书记。1963年任
草岭后管理区总支书记。1965年秋至1966年春,组织全管理区6个村的劳力,修建陈
山水库,总库容量11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修建时,他吃住在水库工地
,既指挥又实干。7月中旬,一连下了3天大雨,溢洪道没能及时处理好,他两天一夜
顾不上吃睡,组织100人抢险,保住了水库大坝。他到各村检查工作,总是包上两个
煎饼带在身上。在草岭后管理区任职13年间,很少回家和亲人过上一个团圆的春节。
1967年秋,他的独生女出嫁,也没有顾得上回家,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群众称他为
“老黄牛”。
1975年,他任文疃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分管农业生产。他带领技
术员跑遍了全公社的每个村庄,搞规划,抓施工,到1978年,黄墩岭、青松岭、北店
北岭等9个岭已得到治理,平整梯田8000余亩,高家柳沟南湖涝洼地得到改造,粮食
单产由原来的250公斤增加到300公斤,建成了南北15公里长的九岭一湖万亩丰产田。
1979年7月去世。

薛亭(1924~1979)原名毕兴耜,山东省莱芜县人。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1941年在莱芜县六区区委各救会做青年工作。1942年,党
组织派他到省毛泽东青年干校学习,受到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1943年至1945年10月
,先后任北海银行发行科科员、中共沭水县委组织部干事、新建区委干事等职,组织
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反奸、诉苦等斗争。
1945年11月至1949年1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干事、兴云区委代理书记
、桑庄区委书记和莒南县政府秘书科科长等职。1949年2月任莒南县代县长。1951年
3月当选为县长。10月任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1952年12月任中共莒南县委书记兼武
装部政委。1953年8月任中共莒南县委第二书记。1954年10月复任县委书记。在莒南
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期间,带领全县人民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坚持群众路线
,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经常用
自己的钱物接济贫困群众和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在互助合作运动
中,他善于用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培养了钮恩升等13名省级以上劳动模
范,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莒南县被中共华东局和山东分局确定为基点县,陈毅、
谭震林等领导人听取薛亭关于莒南县开展互助合作等汇报后,给予充分肯定。为搞好
农业生产,他从整顿落后队入手,发现、培养典型,涌现出厉家寨村厉月举等一批治
山整地的带头人,创造出把山岭薄地整成“三合一”梯田的经验,使莒南县成为全国
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他把王家坊前勤俭办社的经验、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
经验在全县推广。这三个单位的典型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高家柳沟和王
家坊前的经验和批示被收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他热心科学种田,曾
长时间住官地、寨子等村,具体指导,亲自示范,使农民很快掌握科学种田技术。他
所住的村先后引进和推广“大马牙”、“小粒红”等玉米新品种,获亩产近千斤的收
成。科学种田之风在莒南普遍推开,宋开周研究的“窝瓜下蛋”技术被上海科教电影
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推广。同时,他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
治理,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贫穷面貌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10月调任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1957年1月,为加强郯城县委的工作,地
委决定他兼任中共郯城县委书记。他和县委一班人领导全县人民治理洪涝灾害,兴修
水利,引河灌溉,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实行稻改,扩大地瓜种植面积等,使粮食产
量大幅度提高,摘掉了低产帽子,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1960年初主持临沂地委工作。时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纠正“共产风、平调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和强迫命令风”的错误,抓救灾渡荒,
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连续获得农业丰收,使临沂地区较快地克服了经济困难,并
调出大批粮食支援其他灾区,承担了全省近半数的调粮任务。1963年任中共临沂地委
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候补委员。这期间他突出抓以水利建设
和稻改为重点的改变生产条件和改革耕作制度的工作。全区建成大、中型水库30座,
总库容量37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404万亩,稻改150万亩,为临沂地区改造自然、
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
、《大众日报》相继发表社论、照片,赞誉临沂地区的干部群众为“社会主义时代的
新愚公”。
“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忍辱负
重。后历任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地革委副主任、主任、地委书
记、山东省水利局局长等职。其间,他做了大量促团结、促联合、促生产的工作。他
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严格要求子女。在职期间,没利用职权安排一个亲戚。由于长
年奔波操劳,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失眠症和肝病,但仍坚持带病工作,有时累得吐
血,几次昏倒在会场和田间地头,被群众誉为“活着的焦裕禄”。
1979年7月21日因肝癌病逝。全国政协常委谢华写诗称颂:“君性敦厚寓才智,
擅察民瘼体下情。中心转变抓关键,工作推广重典型。马头(地名,在郯城县)稻改靠
群力,沂源蚕桑主户营。跃进(指1958年“大跃进”时期)务实兴水利,救灾调粮于沂
蒙。为山万仞起·土,后世应不忘薛亭。”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题词:“薛亭同志
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永远活在临沂人民心中。”

张秀菊(1903~1980)女,道口乡曹家庄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
迫,两个姐姐先后被卖掉。6岁时,父亲病死。8岁,母亲又因地主逼债而悬梁自尽,
哥哥下了江南。自此,张秀菊孤苦一人,靠乞讨度日。20岁时嫁给薛家道口村贫苦农
民薛永福,后习称“薛大娘”。
1942年,担任村妇救会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送长子薛俊彦参加八路军。由于
她的带动,全村一次就有7名青年参军。8月,第一次甲子山战役期间,张秀菊组织全
村妇女昼夜不停地缝军衣、做军鞋、碾米、磨面、烙煎饼,慰劳部队。12月,在第三
次甲子山战役中,她带领本村20名妇女,到前线运送食品,救护伤员。年底的一个早
晨,一小股伪军从村西进入薛家道口村。正在这里开会的大店区妇救会长李瑞清来不
及躲避,急忙跑到张秀菊的家,张秀菊把李瑞清打扮成自己的女儿,躲过敌人的搜捕
。1944年,张秀菊组织8户贫困农民,创办莒南县第一个养牛合作社。1945年1月,出
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并在会
上介绍了创办养牛合作社的经验,奖给毛驴1头。2月3日,《大众日报》介绍了张秀
菊创办养牛合作社的经验。1949年2月4日,长子在部队壮烈牺牲,半月后丈夫又病逝
,张秀菊忍受着巨大悲痛,仍然带领群众发展互助生产。
1953年任埠墩乡信用合作社主任,负责薛家道口周围8个村的存款贷款工作。19
55年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称号。1956年任薛家道口村
党支部副书记。她和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改造涝洼地,种植水稻。是年,被山东省人
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8年,本村“五保”老人薛柏
病重卧床4个月,张秀菊给他端屎倒尿,请医抓药,一天三顿做好可口的饭菜给他吃
,有时还亲自一匙一匙地喂饭喂药。老人临终时,拉着她的手说:“这6年来多亏了
你,我才活到今天。我永远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1960年3月,张秀菊被全国妇女
联合会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7月当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三届和中共山东省第一届
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当选为中共莒南县第四届和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
。她积极学习文化、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为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作了大量的思想工
作。1966年11月18日,《大众日报》专题报道了她的事迹。临沂地区作家张恩娜以张
秀菊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端午》。1979年,张秀菊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0年2月17日去世。

张庆富(1910~1980)官坊乡寺东王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靠乞
讨为生。1938年5月任村民兵队队长,组织抗日联防队挖战壕、埋地雷、抬担架、送
军鞋,支援部队作战。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村长,带领群众开展大
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斗争,村农救会员由20人发展到73人。1944年组织开荒队,开荒
15亩。至1945年,全村开荒50亩,打井5眼,闸山沟2条,砌石井1眼,栽桃树300多棵
,全村粮食单产180多公斤。是年,他参加了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
大会。1980年11月12日去世。

吕正光(1922~1980)岭泉乡吕刘·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6月参
加八路军。194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
连长、连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副营长、营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任江西
军区九江军分区教导队大队长、长江民警总队第一团团长、民警总队司令部副参谋长
及参谋长、江西省军区独立师司令部参谋长、福州军区守备四师参谋长、江西生产建
设兵团第一师副师长、江西省军区农建师副师长等职。1980年去世。

孟庆科(1901~1981)刘家庄乡寨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52年带头成立
“红星”农业合作社,创谷子亩产3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的高产记录。是年被评
为山东省和华东地区农业生产劳动模范,两次获省颁发的农业劳动模范奖章。1981年
去世。

庞夫力(1918~1982)洙边乡环河崖村人,出生于雇农家庭。1939年3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8月任中共洙边分区委书记。1942年1月任中共路
镇区区委书记。在其影响下,其妻、兄、妹、嫂等8人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家
也成为党组织的重要联系点。1945年3月任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8月任中
共莒南县委书记。1952年2月至5月,在中共华东局党校学习,结业后调任中共上海市
福新烟厂党委书记。1953年5月任中共上海轻工业委员会组织部长。1955年5月任中共
上海市委第二轻工业委员会书记。1960年任上海汽轮机厂副厂长、党委书记。1964年
任中共上海机电一局委员会书记。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活动。曾先后赴苏
联、西德参加国际机械工业会议。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市革命委员会常委。197
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5月30日在上海去世。

曹玉竹(1904~1983)女,陡山乡后高柱村人,其夫汲姓,习称汲大娘,亦称曹大
娘,出生于贫农家庭。1944年春,她带头为八路军舂米、碾面、缝制军鞋。是年秋加
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长。冬,她发动本村和前高柱村261户人家为八路军纺线
,每周交白棉线300多公斤。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
代表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奖状1张,白毛巾1对,肥皂2条,手榴
弹2颗。1983年去世。

朱修方(1918~1983)坊前乡朱家洼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
,雇给地主放牛。1939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八路军
某部独立团特务连三排八班班长。1942年10月,独立团与日军在日照县涛雒一带发生
激战,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杀入敌阵,战斗中身负重伤,部队为他记功1次,奖军
大衣1件。1943年3月退伍后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壮岗区西北联防区大队长。为保卫
军用机场、《大众日报》社及兵工厂的安全,他带领全村民兵与日军展开地雷战。1
944年8月,出席山东军区在坪上召开的战斗英雄、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奖银质五星奖
章一枚,获“滨海区民兵战斗模范”称号。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1951年至1953年,带领群众在秃岭上植树造林1000多
亩,为发展林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83年2月9日去世。

杨泮琴(1905~1983)十字路镇十字路三村人,幼时家贫,只上过3年私塾。后拜
师学木器制作、红炉和小五金修理等技术。他为人忠厚,心灵手巧,青年时便成为木
、铁、铜、泥瓦四业名匠。
1944年4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入“生产自救”运动,组织公合铁木业社
,带领社员义务为十字路村民维修家具、房屋等,并设计制造出弹花机、轧花机、卷
烟机和40个头的纺纱机等,该社被誉为“英雄抗日救亡队”。1947年,杨泮琴积极支
援解放战争,在无设备、无原料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就地取材,为滨海武装部制造
2000枚手榴弹壳、1000枚地雷壳和5000个地雷弹簧。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致力于农器具的研制,先后改制成铁斗单刀手摇地瓜切片机
、手摇水车、手摇玉米脱粒机、山地犁等农具,深受用户欢迎。1954年至1956年,连
续被评为省、地、县级劳动模范。1958年获“工程师”职称。1959年又被山东省科协
聘为特邀研究员,出席山东省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被授予“山东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至1965年,连续当选为莒南县第三至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1976年7月退休。1983年3月18日去世。

张真明(1891~1984)女,板泉镇后西村人,其夫高姓,习称“高大娘”。1939年
,中共地下工作者纪振(女)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后来纪振逃到张真明家,张真明
听说是自己的革命同志,视如亲人,不避危险,让纪振住在自己家里。在张真明的掩
护下,终于脱离险境。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委员。1942年任中共板泉
镇(区辖镇)党支部委员、镇妇救会会长。1946年,她一次动员本村赵培俭等16名青壮
年参加人民军队。她关心烈、军属,经常送粮上门。还带领全村妇女为部队碾米磨面
、做军鞋、洗军衣等,全力支援前线战争。县政府授予她“拥军模范”称号。1947年
,滨海军区从敌后运回一大批军用煤,当时正值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解放区。为了不
使这批煤受到损失,她冒着危险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在两三天内把煤卖掉。国民党军
队败走后,她把钱如数交给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板泉镇总支委员兼村党支部书记。农业合作化时期,
带头成立村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多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退休。
1984年去世。

王汝秀(1914~1984)筵宾乡前新庄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3年7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受其影响,妻子尹德美亦于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滨海区的抗日
军民处在日军大规模“扫荡”的艰苦岁月,八路军一部转移到前新庄一带。时任山东
军区司令部通信大队长的黄志才和电台台长刘凯夫妇的头生儿子“迎胜”刚满半月,
随军转战不便,想托人抚养。黄、刘夫妇听说王汝秀一家是革命家庭,且尹德美刚生
过孩子(出生不久夭折),就想请他们抚养。年仅18岁的尹德美虽具备抚养条件,可兵
荒马乱,又无抚养经验,有点犹豫。但当他们得知迎胜是革命后代时,就毅然接受了
抚养任务。他们把迎胜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从吃、穿到治病等各方面都给予无微不
至的关怀。1945年,王汝秀任村党支部书记。1947年任村农救会长。他和支部一班人
走村串户,动员参军,发动妇女做军鞋、军衣,并亲率民工支前。1949年7月,他们
把历经艰险抚养了6年的迎胜交给他的亲生父母,两个革命家庭建立了鱼水般的军民
情。尹德美也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红
嫂”荣誉称号。
1953年,王汝秀带头组织32户农民成立利民合作社,任社长,带领社员大搞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闸水沟、打坝、挖井、整地等,为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1963年
,粮食单产达400公斤,全村上交公粮5万余公斤。是年,他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
授予“农业劳动模范”称号。他注重引用科学技术,曾亲赴崂山引进“胜利百号”地
瓜新品种,在本村建气象哨等。1972年发动群众建沼气池,并对全村房屋统一规划、
建设。曾多次被选为县人大代表。1982年退休。1984年去世。

李奎(1901~1985)原名李星楼,筵宾乡沙汪头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
加中国普济佛教会,任临沂佛教会理事。1938年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策的感召下,他组织百余名佛教会员组成沙汪头农民抗日自卫团,任团长,接受中
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领导,进行抗日活动。10月,带领40余人参加八路军二支队,
任独立营营长。1941年夏,被分配到莒南县大店、沟头等区做地方工作。曾被选为莒
南县第一、二、三届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土改复查时,受到错误处理,回村务农。
1982年12月5日,莒南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认李奎为“老八路”。1985年去
世。

庄上峰(1909~1985)原名庄垲泰,字爽峰,清末翰林庄陔兰之子,大店镇大店人
。幼读家塾,1920年随父到北京,先后在北京第四中学、汇文中学、黎明高中等学校
就读。1930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是年,任青岛大学注册部主任。1938年参
加国民党第六十九军,任上校参议。其间,因不满国民党只反共不抗日行为,发表“
偏激言论”,于1942年被开除出国民党组织。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山东省
人民政府政治干校、华东建设大学、华东军区卫生部、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工
作。1950年调到山东省图书馆工作。1962年在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曾参与
《汉语大辞典》的编纂工作。1985年,自传体小说《雷霆时代》出版。是年在青岛去
世。

纪庆传(1914~1985)刘家庄乡庞疃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9年复员回村。1950年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任村党
支部书记。1963年、1964年、1966年三次出席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
985年去世。

王恒康(1917~1985)刘家庄乡佃户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先后任临沂县板泉区公所文教助理,临东行署文教科长,沭水县粮食科长、
财粮科长,滨海区第二专员公署财粮科长,山东省粮食总局主任科员秘书,渤海行政
公署粮食局行政科长等职。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王恒康在鲁中支前运
粮中立二等功1次,生产节约三等功1次。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历任福建省
粮食局副局长、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省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省粮食厅副厅
长、省财政厅副厅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省物资
厅厅长、省地质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省地震局局长兼党组书记等职。1983年离职休养
。1985年8月17日去世。

郭风海(1921~1985)甘肃省庆阳县人,12岁时,父母相继病饿而死。1935年3月
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军转战到山东。1944年任
滨南军分区老四团排长。1947年因伤离开部队转到地方。1951年在临沂地区信托公司
、花纱布公司工作。1964年至1975年,在莒南县路镇供销社采购站工作。其间,他发
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不计较名利得失,天天走村串户,不辞劳苦从事废品收
购工作,使路镇供销社采购站成为全县先进单位。1975年7月,中共莒南县委作出向
郭风海学习的决定。是年8月,出席山东省财贸系统“双学”会议,受到中共山东省
委表彰奖励。之后,郭风海任莒南县供销社副主任,分管黄烟生产。他不顾年老多病
,在黄烟育苗、田间管理、烘烤期间,跑遍全县种植黄烟单位,进行具体指导,促进
了黄烟生产的发展。1977年,出席山东省财贸“双学”第二次会议,获“先进工作者
”称号。他生活俭朴,严于律己,经常用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子女,事事以国家利益为
重,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79年4月,中共临沂地委、临沂行署授予郭风海“
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12月12日去世。

宋开周(1925~1985)文疃镇宋家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回乡任村党支部委员兼民兵连长。1955年任村党
支部书记。是年,他在科技人员的协助下,开始潜心研究“窝瓜下蛋”栽培技术。1
960年,出席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奖给他半自动步枪1支,受到毛泽东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62年,他培植的一亩窝瓜丰产田,
亩产鲜地瓜5030公斤,创全国丘陵地区窝瓜产量最高记录。1963年,他创造的“窝瓜
下蛋”栽培技术被列为全省十大推广项目之一。1964年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地瓜栽
培技术座谈会。1966年3月,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农村群众科学试验运动经验交流
会议,受到国务院嘉奖。两次会上,他均作了“窝瓜下蛋”栽培技术经验介绍。196
6年,“窝瓜下蛋”栽培技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栽培技术也由“浅、培、清”进一
步完善为“小、早、直、清”等。1973年,国家科委责成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历时
1年,专题摄制了《窝瓜下蛋》科教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此后,该技术在全国推广
应用,特别是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较为普及,收到良好效果。1971年11月,
宋开周被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被山东农学院聘为校外兼职
教师。1978年参加全省科学大会,“窝瓜下蛋”技术获省科技成果奖。1980年12月,
被选为中共莒南县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7月,被选为莒南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会委员。1985年8月22日去世。

尤克明(1904~1986)十字路镇小埠南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30年
6月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五中学,8月在邻村大埠南村任教员。1934年至1938年,在坪上
完小(莒县县立第七小学)任教员、校长。1940年4月,经谢辉介绍到莒县抗日民主政
府文教科任职。翌年3月任莒南县文教科科长。1945年7月任莒南县第二届参议会副参
议长。1948年10月任滨海区民政部副部长。1949年1月任滨海区建国学校教育科副科
长,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3月任滨海区乡村简易师范学校(是年8月改称山东
省立莒县师范学校)副校长,1953年8月任校长。1962年任费县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
书记。1978年6月离休。1986年4月30日去世。

徐维举(1906~1986)相邸乡郑家相邸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3年春任村农救会长。秋,任村党支部委员。1943年,带头成立变工组。1
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模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
。1946年任·山区各救会副会长兼村各救会会长。1953年,在村里率先办起初级农业
合作社。1954年任桑庄区相邸乡信用社主任。1986年去世。

吴立梅(1909~1986)女,十字路镇十字路四村人,丈夫纪姓,习称“纪大嫂”,
出生于农民家庭。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会长,她带领本村妇女积
极开展纺线、支前等活动。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
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纺线车1架。1947年任村党支部委员。1986
年去世。

郑丕顺(1913~1986)相邸乡郑家相邸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村
党支部委员兼民兵队长。1953年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带领群众开山劈岭,造田
50亩,整修梯田550亩,使粮食亩产量由合作化前的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该社成
为当地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榜样。1956年任相邸“友谊”农业社社长兼党总支书记。
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获“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5
8年任相邸乡机械厂党支部书记。1962年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86年去世。

曹成镒(1921~1986)壮岗镇壮岗前村人。1938年在莒县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
942年毕业于莒县中学,在万毅部做党的地下工作。万毅率部举义后,曹成镒任中共
莒县仁里区委书记。1945年至1947年,先后任中共胶县县委书记、胶东行署专员、治
淮政治部主任等职。后随军南下大别山区搞土改。上海解放后先后任上海第八办事处
处长、上海市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供销总社主任等职。1985年离休。1986年因病去
世。

李克亮(1963~1986)洙边乡李家沟村人。1983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
5年3月,李克亮所在部队接到开赴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他3次向连
部递交请战书,其中一份是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的“一心报国,不怕牺牲”的血书。
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月,上级下达攻打55号高地的命令后,他又多次
向连部提出参战请求,因正犯胃病,未被批准。李克亮杀敌报国心切,再次咬破中指
,用鲜血写成“我愿血洒边疆,为民立功”的血书,首长批准了他的请求。28日在攻
打55号高地战斗中,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边,不幸壮烈牺牲。此次战斗他亲自
击毙敌人3名,拔除敌火力点2个,部队追记他一等功。1986年4月5日,三五二九一部
队和中共莒南县委、莒南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的家乡举行了追悼大会。

杨家祥(1922~1986)板泉镇后东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在板泉小学
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的秘密活动。1937年在临沂乡村师范学校毕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挽救民族危亡的赤子之心奔赴延安,先后在延安吴堡青训班
、陕北公学和中央军委三局通讯学校学习。结业后到八路军三五九旅、中央军委三局
从事报务工作。1943年和1945年,先后被派往吉林、天津等敌占区从事党和军队的通
信联络工作。1949年任中央军委三局通信总站收、发讯台副主任。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通讯处集中台台长、枢纽部
主任、独立通讯团团长、后勤通讯处处长等职。1957年任第一通信枢纽部主任。196
6年任中央军委通讯总站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70年任通信
兵部电讯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被派往柬埔寨,任通信考察组顾问组组
长。1976年10月,受中央委派到新华社工作,先后任新华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副社
长兼总经理室总经理,兼任总参谋部通讯部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
兵通讯指挥部主任,总参谋部通讯部第三通信总站党委书记等职。在新华社工作期间
,经常和有关同志研究通讯技术等重大问题,在国内新闻专用通讯网的初步建设、国
际通信网络的发展、国内文字广播的改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的试验、北郊新收讯
台的建设等方面,从发展规划到某些重要设备的安装,他都亲自过问,有力地保证了
通讯事业的健康发展。
1986年9月3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中共中央评价他“秉性耿直,作风朴实,具有
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强的党性,一生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通讯事业做出了贡献。

王同昌(1896~1987)坊前乡王家坊前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给地主当过长
工。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会长。他组织变工组并任组长,带头发展生
产,使粮食亩产达到150公斤,花生亩产皮果170公斤。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
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奖1头毛驴和1辆木轮
车。
1953年,组织群众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后发展成高级农业合作社,任副社长。
1954年,他和社委会委员一起发动群众投资,扩大合作社生产,他率先投资100元。
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得到解决。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共莒南县
委总结上报《王家坊前新建农业合作社发动社员投款投物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
的经验材料作了亲笔批示,对农业合作化运动起到了指导作用。1957年任村党支部委
员。在他的建议下,村里制定了改土治水的规划方案,把4000米的土渠改为石渠,新
建8条石渠,深翻整平800亩“三合一”梯田。1968年,村里根据他的建议,与县外贸
部门联合建起雕刻厂。1974年,他同本村十几名老人一起向全县发出倡议,响应党的
号召,死后实行火葬,做殡葬改革的带头人。1977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