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4&rec=3&run=13

董淑金(1918~1951)演马乡砚柱河西村人。1944年2月,参加滨海军区六团。3月
,在莒临县夏庄(今属临沭县)一带战斗中,活捉1名敌机枪射手,缴获轻机枪1挺,子
弹30余发,团里给他记二等功1次。1948年,参加辽西会战和攻打天津的战斗,师部
给他记大功1次。1950年11月,任副班长,在朝鲜连川战斗中,师部给他记艰苦作战
大功1次。1951年2月,在朝鲜五八○高地牺牲。

曹玉海(1923~1951)涝坡乡东店头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6岁丧父,9岁被
迫给地主放牛。1943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坚守龙古
山战斗和重罗山阻击战中,他勇猛顽强冲锋在前,被滨海支队授予“战斗模范”光荣
称号。
1945年8月,所在部队挺进东北。10月,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挺进纵队二大队二连
八班班长。1946年11月任三连二排排长,12月任二连副连长。1947年12月,任警卫连
连长。1948年4月任三师九团一营副营长。从1945年到1948年,他参加战斗20余次,
负伤6次,两次被选为师战斗模范,7次荣立战功,获勇敢奖章5枚。1949年6月在渡江
战役中再次负伤,组织上确定他到武汉休养。不久,任湖北省武汉市监狱狱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曹玉海多次递交申请书,要求重返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
争。1950年7月,当组织批准他的请求后,他未来得及与亲人告别,立即奔赴朝鲜战
场。在子月峰战斗中,他出敌不意地用一个连歼敌120余人。在杨站战斗中,他灵活
地指挥两个连队创造了全歼土耳其军1个营的出色战例。在突破“三八线”战斗中,
他亲率突击连穿插敌后,歼敌400余人。1951年2月11日,奉命带领一营坚守三五○点
三高地。12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曹玉海指挥官兵并首当其冲,数次打退敌人进
攻,但不幸身中两弹,光荣牺牲。战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为“特等功臣”
、“一级战斗英雄”。

惠庆海(1921~1951)洙边乡前净埠子村人。1944年1月,参加滨海军区六团。3月
25日,在攻打吴化文部的战斗中,活捉敌人2名。后,参加3次四平街战斗和四保临江
战斗。1948年10月,在辽西会战中,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司令部给他记大功1次。1949
年,参加天津、宜沙、渡口、湘西、广西、滇南等战役,三十八军政治部给他记艰苦
大功1次。1950年8月任班长。11月,在朝鲜松骨峰、双龙里激战中,带领战士坚守阵
地三昼夜,击退敌人7次进攻,荣立大功1次。1951年2月,在朝鲜五八○高地牺牲。

顾洪利(1922~1951)王家沟乡彭古城村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
莒中县公安局工作。1943年5月,在滨海区六团任班长。1944年1月,在石沟崖战斗中
,指挥战士用长竹竿挑着炸药包,送进敌炮楼,歼敌5人,荣立大功1次。1945年,任
连长。8月底,他指挥全连战士包围了日照沈疃日、伪军据点,歼灭援敌100余人。1
948年任师参谋长。1949年,在解放上海松江县城时,他亲临前线侦察敌情,被敌人
投掷的手榴弹炸伤腹部。1951年4月牺牲。是年,华东军区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召
开追悼大会,将其安葬于上海烈士陵园。

罗生特(1903~1951)原名雅各布·罗森弗尔德(Jack·Rosenfeld),罗生特是他
在中国参加新四军后使用的名字,奥地利人,犹太族,1903年1月11日,出生于奥地
利加里齐思的莱纽贝格。父亲是奥地利帝国时代的骑兵团参谋长,母亲是一个庄园主
的女儿。
1923年,罗生特考入维也纳大学学医,专攻泌尿科,获博士学位。1928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因参加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共产党前身)和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民众运
动被解聘,在维也纳开办诊所。1939年被纳粹分子“驱逐出境”,来到中国上海。日
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激起罗生特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同情,他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事迹所感动,决心到根据地去,为中国人
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革命斗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汉斯·希伯介绍,罗生特
同在上海的新四军卫生处处长沈其震等相识。1941年春,罗生特扮作德国传教士,携
带医疗器械和药品,随沈其震等人去找新四军。3月20日,到达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
,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亲切接见并举行了欢迎大会。此后,被安排在
新四军卫生部直属医院工作。1942年春,经陈毅和钱俊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
特别党员。是年,他已39岁,而他来中国时未婚,大家都很关心他的婚姻问题,要给
他介绍对象,他尊重中国的风俗,在中国9年中始终未婚。1943年4月,他在皖东北矢
长县西黄花塘新四军四师驻地,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医治肾病。经月余的
检查治疗,病情得到控制。9月,罗荣桓肾病复发,血尿不止。山东军区急电陈毅,
请罗生特来山东为罗荣桓治病。他不顾旅途疲劳,来到山东军区驻地莒南县后,当晚
就为罗荣桓看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几天时间,便停止血尿。10月10日,山东各界
代表和当地群众数千人,在莒南县大店隆重集会,山东省战时行动委员会主任、八路
军山东军区副政委黎玉主持会议,热烈欢迎罗生特来山东抗日根据地。后来,罗生特
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顾问。从此,他积极参与山东军区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和附属所的临
床医疗以及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
他对伤病员极端热忱,对各种医疗规章制度要求严格。1943年11月26日,山东军
区政治部主任肖华告诉他,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在赣榆县马家旦头村南岭遭日军伏击
,突围时落马受伤。罗生特未听完肖华的话,带上器械便走。当他赶到军区驻地时,
符竹庭已停止呼吸,虽经紧急抢救,但因其伤势过重,不幸牺牲。罗生特站起来用两
拳猛击自己的头部,连声自责道:“都怪我来迟了。我一定要学会骑马!”1943年12
月,他为八路军营长曾炳华施行手术,治愈他战斗致残的左腿。一天,罗生特在王家
坊前村为一名伤员做手术,突遭日军飞机轰炸,有人劝他隐蔽一下,罗生特说:“手
术不能拖延,挽救伤员要紧!”冒着生命危险,做完了手术。在莒南期间,罗生特在
为八路军伤病员诊治伤病的同时,还为当地群众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王家坊前村王
金方的妻子患病休克,家人正为她准备后事,被路过的罗生特发现,立即为其诊治,
使病人起死回生。罗生特住坪上西辛庄张月芹家里时,教房东学英语,向房东学汉语
。房东孩子患脑炎,罗生特为其治好,还将自己的津贴送给房东,买些营养品给孩子
滋补身体。《大众日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44年秋,罗生特随军区卫生部住在
莒南县陈家老窝村。一天,他正在屋里写材料,突然头晕发高烧。降热药已用完,他
让翻译和警卫员将自己放到水井里物理降热。降热后回到住处刚躺下,听说一名三岁
的儿童得了急病,便挣扎起来赶去治疗,病儿很快痊愈。是年秋冬,他为滨海军区政
治部主任刘兴元治好病后,刘兴元为表感激之情,特赠手枪留念。罗生特重视医务人
员的培养和医疗事业的建设。在新四军时,他建议军长陈毅,创办华中卫生学校,并
亲赴学校授课。在临床医疗中,耐心培养教诲医护人员。他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音乐家
的耳朵,鹰一样敏锐的眼睛和灵巧的手,戏剧家的嘴巴。在陈家老窝村,他亲自设计
并组织施工,为军区建造一所上百间房屋的医院,人们称之为“罗生特医院”。
1945年冬,罗生特随山东部队到达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顾问,后改任
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长。他日夜奔走救治伤员,加强战伤无菌处理和骨折
固定技术。1949年,平津战役结束后,罗生特经北平协和医院检查患有高血压、冠心
病,医生告诫他注意防止心肌梗塞的突然发作。为此,部队安排他赴天津疗养。11月
,罗生特和中国人民一道欢庆了新中国的诞生后,决定回奥地利探望解放后的亲人,
并表示要动员自己的同学、好友来中国参加建设。行前,刘少奇在天津接见他,并高
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罗荣桓、肖华等为他饯行。接着,他取道上海回国,在
上海受到市长陈毅的欢迎与款待。
罗生特回国后,由于当时国际环境所致,生活陷于困境。肖华的秘书汪威尔因外
事去欧洲,偶尔见到罗生特。汪回国后转告肖华,肖华曾千方百计设法为罗生特摆脱
困境,但都未能如愿。后来,罗生特的妹妹辗转寄来一封信说:在50年代初期,在西
方普遍敌视新中国的政治气候影响下,罗生特在奥地利找不到工作,欲重返中国又未
获准,壮志难酬,贫困交加,1951年5月在赴以色列探亲时,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
,年仅48岁。
中国人民为罗生特的不幸去世深感惋惜。为纪念曾在莒南工作数年,几乎将毕生
精力无私奉献给中国革命事业的罗生特同志,莒南县于1992年10月5日在县人民医院
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中国对外友协常务副会长陈昊苏、山东省副省长宋法棠、解放
军总后勤部原副部长万毅将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吴之理、临沂地委书记王久祜、
行署专员张守业及莒南县委、县政府的负责同志和奥地利联邦议会常务副议长瓦尔特
·施图岑贝格、奥联邦卫生部部长奥森温克勒、奥地利驻华大使迪特里希·布科夫斯
基、奥中友协名誉主席苏海文、奥中友协秘书长卡明斯基及罗生特的亲属等参加了纪
念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
、肖华的夫人王新兰等从北京给大会发来贺电。宋法棠、施图岑贝格等人为罗生特雕
像揭幕。山东省政府决定,将原莒南县人民医院命名为“罗生特医院”。

刘丙伦(1923~1951)坊前乡聚将台村人。1942年任村长,是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3年2月,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六团。1944年3月,在沂源大泉山战斗
中,因英勇善战,受到鲁中军区表彰,被授予“优秀突击队员”称号。1945年1月任
班长。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被任命为排长,带领全排战士炸毁敌人3辆坦克
,击退敌人3次反扑,荣立大功1次。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斗中,荣立艰苦功1次
。1948年,在齐齐哈尔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50年10月,赴朝作战,担任营教导员。
他关心伤员,经常拿自己的棉被给伤病员盖,师部给他记艰苦大功1次。1951年11月
,他到朝鲜价川郡北面三峰里瓦洞营部参加会议,遭到敌机空袭,壮烈牺牲。

陈升宣(1924~1952)壮岗镇陈家河村人。1944年3月进八路军山东军区陈家老窝
卫生学校,跟随罗生特学医。1945年滨海军区授予他“模范卫生员”称号,是年7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担任部队医生。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身负重伤,但他
强忍疼痛,抢救重危的伤员20多名,师部给他记大功1次。1950年任团医师兼助理员
。在朝鲜熙川战斗中,亲自到前线背伤员,抢救受伤战士,荣立大功1次。1952年9月
10日,在朝鲜铁岭抢救伤员时壮烈牺牲。

赵吉祥(1923~1952)原名赵吉山,朱芦乡址坊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2岁丧父
,14岁母亲改嫁。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编入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三营八连。194
1年11月4日,参加攻打韩家湖(今属赣榆县)战斗。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春节
前的一天拂晓,八连正在沭河东岸操练时,突然发现100多名日本兵正从西岸进犯。
连长和指导员立即带领战士三面进击。一排长中弹牺牲后,班长赵吉祥指挥全排继续
作战,激战半个多小时,消灭日军30多人,缴获九六式机枪1挺、手炮1门、三八式步
枪20余支。战后,山东军区授予他“二等战斗英雄”称号。1945年7月12日参加郯马
战斗。10月,四团挺进东北,后改编为一纵二师四团,任排长。1947年2月21日,奉
命执行截击城子街(今属吉林省)国民党新一军三八师八九团某营的战斗任务,消灭敌
人1个营,一纵二师授予他“战斗模范”称号,6月,参加四平街战斗。1948年任八连
连长,9月参加辽沈战役,10月26日,八连在伏击国民党新七军十四师南逃营口的先
头部队时,消灭国民党军1个营、1个特务连,俘敌300余人,缴获大炮18门,轻、重
机枪和步枪各1挺(支),接着,他又组织300名俘虏喊话劝降,使敌4个连又缴械投降
,战斗一结束,他又奉命率领八连日夜兼程90公里,赶到西沙岭与敌骑兵旅交锋,鏖
战1小时,俘敌副旅长以下官兵700余人,缴获战马700余匹,枪700余支。战后,三十
八军通令嘉奖八连并给赵吉祥记大功1次。
1949年1月参加天津战役,14日,他带领八连奉命登城,消灭敌人1个营,成为第
一个打进天津城内的连队。战后,三十八军召开庆功大会,在嘉奖令中写道:“三三
七团八连勇猛登城,前仆后继,开辟了前进道路,十分钟打下敌人第二道防线。”授
予八连“钢八连打得好,团结好,纪律好”锦旗一面,赵吉祥立大功1次。
1950年任营长。10月25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开赴朝鲜战场。11月26日1
7时,他奉命率三营夜行军35公里到达龙源里南面火车站,与敌相遇,激战1个多小时
,消灭美军二十七旅和李承晚一个营,缴获汽车15辆、装甲车3辆、火炮7门、步枪一
大宗,炸毁桥梁1座,为主力部队消灭南逃美军创造了条件。战后,三十八军给他记
大功1次。1951年4月,在南汉江艾窝里战斗中,他带领一、二排,活捉美军前哨3名
士兵,这3名美军士兵供出,美军决定翌日8时发起总攻。团部急电师部、军部,军、
师首长作了迎战部署,挫败了美军的阴谋。他受到上级的表彰。5月任三三七团参谋
长。1952年1月在朝鲜大同江战斗中壮烈牺牲。
1955年10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八军为他建立纪念碑,军长江拥辉、政委
吴岱合撰碑文。三十八军军史收录了他的战绩并作了高度评价:“……在战斗中,赵
吉祥用鲜血浇灌了朝鲜的土地。他出色的英雄事迹,英勇、顽强、坚毅和无私无畏的
精神,将在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斗争的史册上万古流芳。”

孙成顺(1924~1952)岭泉乡孙家怪草村人。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滨海军区五团
。年底,在东北辽宁沟帮子战斗中荣立大功1次。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6
月任排长,在四平街攻坚战中,带领战士进攻油化工厂,亲自送炸药,炸开油化工厂
南部大门要地,他左手被炸伤,但仍坚守阵地,荣立大功1次。1948年任副连长,参
加天津战役。1950年10月赴朝作战,任连长。1952年2月,在朝鲜连川战斗中,带领
战士用汽车和马车往前沿阵地运子弹时,被敌机发现目标,投弹轰炸,壮烈牺牲。

李春长(1927~1952)岭泉乡前左山村人。1944年1月参加滨海军区四团。是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任连队通讯员。1947年6月任班长,在四平攻坚战中,负伤
不下战场,及时把敌情上报首长,荣立大功1次。1949年任排长,在解放军南下途中
,荣立大功1次。1950年10月任志愿军副连长,荣立大功1次。1952年4月,在朝鲜平
安南道平原郡德山面塌里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德兰(1906~1952)女,原籍沂南县黄家晏村人,贫农出身,1931年嫁到莒南县
王家沟村,丈夫王德青。1941年任村妇救会副会长。她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组织全村
妇女纺线、做鞋、磨米磨面支援前线。1942年,其婆母、丈夫相继去世,家庭生活十
分困难,为了埋葬婆母、丈夫,她不得不卖掉仅有的二亩半地。在这种情况下,她带
着三个尚未成人的孩子,仍坚持工作,办起纺织合作社,带领全村妇女纺线做鞋。她
心灵手巧,干起活来很卖力,别人5天纺1斤线,她4天就能纺1斤,全村妇女都跟她比
着干,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944年1月,她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大参军动员工作,逐家逐户做工作,全村
有10人参加革命队伍,受到滨海军区教导团的表扬。同时,她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
拥军优属等工作。1945年1月,她去寨里河(今属莒县)参加了滨海地区劳动模范大会
,获1个纺线车、6公斤棉花和1个笔记本等奖品。因积劳成疾,于1952年6月去世。

鲁绪起(1924~1952)壮岗镇西北坡村人。1944年1月参加滨海军区六团。翌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任班长,在四平攻坚战中,他带领战士俘敌30余名,自
己身负重伤。战后,一纵一师司令部给他记大功1次。1948年2月任排长。1949年在南
下行军途中,荣立艰苦大功1次。1950年8月1日,中南军区和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政
治部授予他“一等功臣”称号。10月赴朝作战,任排长。195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赠发他“抗美援朝纪念”勋章1枚。1952年任副连长。10月11日在朝
鲜上甘岭战斗中壮烈牺牲。

韩文胜(1928~1952)陡山乡陈家庄子村人。1944年1月参加八路军滨海军区六团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照黄埠子战斗中救出3名战士,立大功1次。1945年10月
被编入四野一纵一师一团,在辽宁省公槐路其塔木追歼敌人时,缴获12门榴弹炮,立
大功1次。1947年6月在四平街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还亲自送炸药,炸掉敌堡1座,荣
立大功1次。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斗中,荣立艰苦功1次。1948年底,被授予“解
放东北纪念章”1枚,一纵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奖给“战斗英
雄”勋章1枚。是年任排长。在大军南下途中,荣立艰苦功1次。1950年10月赴朝作战
,任连长,荣立艰苦作战大功1次。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斗中壮烈牺牲。

郑信(1889~1956)·山乡大山前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组织12人的
开荒小组,任组长。1942年成立45人的开荒队,任队长,当年开荒70亩,郑信一人开
荒7亩。至1943年,他一人开荒24亩。秋,任村农救会会长,被选为筵宾区生产委员
会委员和冬学委员会委员。10月,《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学习郑信,培养更多的郑
信》的社论,是年刊登长篇通讯《郑信全家收获忙》和《郑信的故事》,介绍郑信的
先进事迹,号召全省农村党员学习郑信。12月,出席滨海区在坪上召开的劳模大会,
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奖给毛驴1头,肥猪1头,农具6件。是年,王杰谱写《郑信
开荒》一歌,在滨海区广为传唱。1944年春,成立变工队,任队长,将全村划分为2
9个互助组,带领全村农民开荒120亩。他又集股办消费合作社,把全村剩余劳力组织
起运盐队、纺线队、织布组,当年收入7万元(北海币),农民生活变得富余起来,17
户逃荒的和7户要饭的都回村安居。7月,郑信出席莒南县英模大会,被选为一等劳动
模范,奖给骡子1头,中共莒南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向郑信学习。8月,被选为滨海区参
议员。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区劳
动英雄”称号,奖给黄牛1头。1947年6月,他迁往北石桥村,任村农救会会长。195
3年任“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社副社长。1956年因年老退休,是年去世。

葛振满(1930~1956)板泉镇卞家涝坡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先后
病故。1946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三野战军通讯局管理科通讯员,年底获
“优秀通讯员”称号。194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交通员,荣立二等功1
次。1949年4月21日,华东军区颁发给他“渡江胜利纪念”奖章1枚。1953年12月,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在飞行试验中荣立二等功1次。1954年任中
队长,荣立艰苦功1次,不久任副大队长。1955年任大队长,带领飞行员刻苦学习理
论,钻研飞行技术,出色地完成训练任务,师部给他记一等功1次。1956年10月4日,
在战备训练中牺牲,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李子和(1909~1957)十字路镇温水泉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2年春,在村东
玉皇庙院内开荒,栽种地瓜,亩产鲜瓜1500多公斤。1943年,积极响应“发展生产,
抗战支前”的号召,带领群众开荒200多亩,自己开荒8亩。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
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模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1957年去世。

孙运坤(1915~1957)道口乡东许口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全家10口人,1
.8亩耕地,主要靠从事小木工业维持生活。1944年春,他率先在全村组织起第一个变
工组。是年冬,担任汀水区联工会会长。194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村自卫
团长、农救会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1948年10月任村党支部书记。
1952年冬,孙运坤带头成立由16户农民参加的农业合作社,任社长。是年被评为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后,孙运坤带领社员深翻土地、增施土杂肥、开挖
引水沟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粮食亩产由200多公斤增至390公斤,吸引了大批
单干户入社,至1955年秋,全村250户,仅有1户没入社。1957年7月,暴雨连降数日
,东许口村紧靠沭河西岸,河水暴涨,洪水漫溢河堤,情况十分危急。孙运坤率先揭
了自己床上的席,带动村民纷纷献席、献门、献草包,筑堤抢险,经过一昼夜的奋战
,保住了河堤。是年去世。

徐泰贞(1884~1959)字干卿,壮岗镇大莲花汪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893年入
私塾。1896年参加乡试,因在文章中指陈时弊而落榜。1907年,考入山东省立临沂师
范。是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学校中因鼓动学生闹学潮,打了山东学台,烧
了学台的轿子而被通缉,被迫逃往泰安、日照等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重返学校,
并于当年毕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输资办学,亲自任教,发展乡村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泰贞时年53岁,须发全白,他忧国忧民,四处奔走疾呼
,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被誉为“抗战老人”。1938年夏,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
驻相邸,他亲往求教抗日救国道理,回家后与丁原昌(后任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一起
在壮岗、团林一带组织起200余人的地方抗日武装。秋,这支抗日武装与相邸张子亮
组织的另一支抗日武装合并,组建莒县独立营。1939年,经中共莒南县委书记白炎波
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亲自送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侄子、一个侄女
参加八路军。三子徐广明参军后任连代理指导员,1943年牺牲;侄子徐广栈参军后任
连长,1944年牺牲。徐泰贞原有80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卖掉和献出76亩,以
资助抗日战争,还将自家的数支长、短枪全部献给八路军。1941年7月,当选为莒南
县第一届参议会参议长,后兼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员。1942年带头开展减租减息活动
。抗日战争期间,在莒南县战斗和工作过的省、地、县等党、政机关和部队负责人都
曾在他家住过。1948年,徐泰贞回归故里。1952年响应政府号召,节衣缩食,带头捐
钱10万元(北海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曾先后当选为莒南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1959年3月19日去世。

刘合全(1941~1959)十字路镇沟头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读小学,爱读
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传之类的书籍。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高
小毕业。9月考入临沂专署交通局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工。其间,两次被评为“先进生
产者”和“红旗手”。
刘合全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紧要关头,一旦党需要我,就挺身而出,牺
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就在他写下这篇日记的第10天,1959年6月15日下午,大修车
间不慎油桶燃火,火头窜出1人多高。他立即向烈火冲去,脱下工作服堵住燃烧的桶
口,用尽全力往外滚动。工作服很快被烈火烧着了,汽油继续往外流,这时,他又用
左手堵住桶口,用右手往外滚油桶。油火喷到他的脸上、手臂上,汗衫和裤子都燃烧
起来,他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烈疼痛,坚持与烈火搏斗。当他将150公斤重的汽油桶滚
到26米远的厂房门口时,心中一急,想用力将桶推出门外,不料油桶又转弯砸到厂房
内的一部吉普车上,这时他已昏倒在地。当他听见喊声,睁眼看到吉普车起火时,又
忍着剧痛,用尽全身力气向前爬了一步,被烧坏的双手不能滚动油桶,他就用胸膛将
油桶顶向一旁。当职工们赶来救火时,他再次昏倒,职工们用沙土把他身上的火扑灭
,这时他周身只剩下一小块皮带和一双胶皮鞋底粘在脚上。当他稍一苏醒过来的时候
,微弱的声音还在呼喊着“救火……救火……”。
他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九十三,三度烧伤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除极少部分外,
全身成了皮肉不分的焦黑色。在医院抢救期间,中共临沂地委书记朱奇民、行署专员
薛亭等领导到医院看望他。虽经11天的抢救治疗,但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于1
959年6月27日7时25分去世,年仅18岁。中共临沂地委决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
党员。6月30日,中共临沂地委为他举行7000人追悼大会。7月19日,《山东青年报》
发表社论,号召全省青年向刘合全同志学习。1960年7月25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
准他为革命烈士。

姚王氏(1885~1960)习称“姚大娘”,·山乡大山前村人。1938年,中共党组织
到大山前一带开展工作,她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身边的独生女儿送到
“抗大”学习并参加八路军。抗战期间,在莒南县战斗和工作过的部队首长和省、地
、县等党、政机关负责人都住过她家。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先后护理八路军的20多
名伤病员,抚养过从敌后转来的10多个干部子女。她亲自给伤病员洗脚、喂饭、换药
,是滨海区闻名的革命母亲,曾多次荣获上级的奖励和表彰。

赵洪魁(1901~1960)板泉镇陈家临沭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2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春,他在村西开荒1.5亩,次年收获大麦350公斤。
1943年,出席沭水县首届劳动模范大会,获“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后带领村民开
荒80余亩。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
区劳动模范”称号,奖黄牛1头。是年,他带头组织14户农民成立本村第一个变工组
。1953年,组织成立由18户农民参加的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60年4月20日去世。

刘怀川(1896~1961)又名刘之珠,洙边乡环河崖村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幼
年随当塾师的父亲读私塾。他为人正直,青年时代对旧中国外遭强虏侵略、内受战乱
之苦的社会现状极为不满,常感慨陈辞。1935年,他自动出资办新学,宣传抗日,宣
传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心报效祖国,于1937年8月积极协助谢辉、张子亮组建十
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这支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游击大队编
入主力部队后,他留地方工作。1938年夏,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一部开到
路镇、洙边、良店一带开辟工作,刘怀川积极为部队筹集粮、款、布匹等,协助部队
解决吃穿问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洙边区战时动员委员会主任。他日夜
奔走,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政策,发展党员,于是年春组建中共环河崖村党支部
,动员亲友及刘玉玮、庞夫力、王俊峰(王浩)、高贯一等40余人参加革命工作。7月
,他协助中共莒南县委举办自卫团训练班,为培训班的行政事务和生活方面作了大量
工作。同时,他会同高贯一,联合赣榆县的熊友生等进步人士,在洙边、良店、黑林
、朱仓一带为八路军二支队发起捐粮、献枪活动。他走村串户,阐明“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的道理,动员民众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力,先后捐集长短枪50余支
,粮款数以万计。1940年任洙边区各救会会长。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中共莒南
县委书记白炎波、山东省战工会教育处长杨希文和王琢、孝英等许多革命干部和工作
人员脱离险情,并安排食宿,因此,他家被称为“革命饭店”。1942年被推选为滨海
区参议员。夏,他由机关调到石门涧油坊工作。
1945年,任夏口盐场经理。1947年,其母、妻在农村土改复查运动中被致死,他
仍以大局为重,一面照顾孩子,一面搞好盐业生产,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立大
功1次。后调任临沂专署苗圃主任。1949年先后任临沂县建设科科长、农林科长等职
。1958年任临沂县农林局副局长。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大跃进期间盛行的虚报浮夸等
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曾救济过一名错划的右派分子的生活,因此,1960年被错划为右
倾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受到开除党籍、撤销职务、降两级工资的错误处分。1961年
恢复党籍和临沂县农林局副局长职务,12月在临沂去世。
1987年3月18日,杨希文作文追念:“为抗日救国,年近半百,奔走号呼,艰苦
奋斗,忠于党,忠于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怨不尤,堪为后人楷模!”

吉青林(1885~1963)字香斋,团林乡安前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是年,送长子吉德全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吉德全学习结束后,到团
林区任区中队队长,后因率区中队处死了汉奸熊四而被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派人刺
杀于回家探亲的路上。1941年,吉青林任团林乡乡长。是年,又送次子吉德玉和侄子
吉德第参加八路军。在胶南盛水战斗中,吉德第壮烈牺牲,吉德玉负重伤。在吉青林
的影响下,1944年,安前村有19名青年参加八路军,该村被誉为“抗日模范村”。不
久,吉青林又将长女吉桂文、次女吉桂欣送进革命队伍。小儿子吉德珍刚满12岁,被
送到滨海平民医院当护理员。为表彰吉青林及其全家为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是年3
月2日,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将“烈属模范”、“抗日模范家庭”匾授予吉青林。19
45年2月任卢山县参议会参议长。1946年,响应省政府和滨海专署精简机构的号召,
他第一批报名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0年,当选为莒南县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常
务委员会委员。1963年去世。

陈立敬(1907~1963)道口乡兰墩官庄村人,贫农出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村农救会会长。后任村各界救国联合会会长,组织领导农民减租减息。1944年,成
立沟头区第一个互助组,任组长。是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45年,出席滨海区在莒
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动模范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1头毛驴。会后
,他把毛驴献给互助组,受到群众赞扬,他的事迹被编成歌《劳动模范陈立敬》传唱
。《大众日报》登载了陈立敬的事迹。1947年,他组织村民300多人支援解放战争。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他带头向国家捐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捐献粮食500多公斤
。1963年去世。

宋士茂(1919~1963)相沟乡宋家沟三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
革命工作。1946年任中共洙边区委秘书。1948年任南下工作团赴湖北团小队长。194
9年任中共湖北省恩施区区委书记。后任九江港务局总支书记兼协理员、中共长航干
校书记等职。1963年春,因病去世。

刘继兴(1890~1964)·山乡刘家·山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40年2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长。1941年任村各救会长。1945年,他家被滨海专署授予“抗
日模范家庭”称号,奖光荣匾一块。19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
劳模大会,获“滨海区劳动英雄”称号。1945年至1949年任莒南县参议会参议员。1
95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村“红星”农业合作社社长。1964年6月去世。

吴彦春(1923~1964)十字路镇吴家白龙汪村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任村党支部书记、白龙汪乡总支书记、“五一”合作社社长、路镇区农场场长等职。
1956年出席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64年去世。

崔玉敏(1927~1965)女,陡山乡黄山子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3年春,组织
成立村第一个“识字班”,任班长。积极带领青年妇女搞好拥军优属和支援抗战工作
,缝补军衣,照顾伤员,动员参军。冬,她组织大家纺线,在她的带领下,全村81户
人家有纺线车192辆,日产棉线32公斤。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救会长。19
45年1月,出席滨海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纺线车
1辆,棉花6公斤,白毛巾1对。1965年去世。

陈廷(1890~1966)陡山乡黄山子村人,佃农出身。1941年组织本村第一个变工互
助组,任组长。翌年,任村农救会委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村游击小
组活动,4次追捕敌特,缴获1颗日本手榴弹,受到县各界救国联合会的表彰。1944年
秋,陡山区各界救国联合会在花园村召开“工、农、青、妇”大会,参观了陈廷开荒
收获的一个2公斤重的大地瓜。1945年1月,出席了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滨海区劳动
模范代表大会,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奖给奖状1张、白毛巾1对、毛驴1头,
并作了典型发言。会后,他在各村巡回介绍“四大种地法”6场次,其法在全县得到
普遍推广。是年任村支部委员,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生产。1956年春带头加入合作
社。1966年去世。

何连峰(1905~1966)相邸乡何家店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读私塾。1
923年在莒县城中学就读3年,毕业后,做过店员、小学教员。1936年,经谢辉推荐,
任涝坡乡副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谢辉、张子亮等人一起创建十字路抗
日游击大队。1938年春,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撤销副乡
长职务。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莒县抗日民主政府九区区公所文书、莒南县抗日
民主政府文教科科员、滨海行署秘书、中共相邸乡总支书记、相邸区区委委员、莒南
干部学校校长、坪上医院院长等职。1965年8月退休。1966年4月去世。

庄明远(1901~1966)曾用名庄震华,大店镇大店人,出生于地主家庭。幼读私塾
6年。192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五中学。1924年毕业于南通学院(纺织专科),毕业后
在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加入国民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6月
至1927年6月,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考核股长、武汉中央军校办公厅第二课课长
。192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南昌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他怀有满腔爱
国热情,投身救国斗争,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甚为愤慨。1930年参加了邓演达领导的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被派往国民革命军(陈诚部)做策反(反蒋)工作,直至1
940年。其间,先后任十八军军工厂上校厂长、十八军司令部少将秘书长、十五集团
军总部政务处处长和总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1944年8月,在陈诚部任国民党第一战
区长官部中将参谋、国民党军政部储备司司长等职。1945年任中国纺织学会西南分会
常务理事。1946年5月后,在重庆、上海及西南各地参加反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的运
动。1947年,当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中监委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交通部工作,先后任供应处副处长、材料供应局副局长等
职。1964年12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6月16日去世。

庄少庚(1896~1966)大店镇大店人,庄明远之兄。幼年在家读书,青年时留学日
本,“五四”运动后回国,立志习医救人,博览历代医学典籍,广撷博采,尤精《内
经》。医术全面,对妇科特别擅长。医德高尚,远近乡村,凡病家相求,有求必应。
新中国成立后曾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庄少庚擅长书法,大店东葛埠岭抗日烈士纪念塔碑文为其手书。1966年秋去世。

徐鸿翔(1908~1966)筵宾乡西筵宾村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加革
命工作,先后任筵宾区区长和莒南县司法科副科长、民政科科长、司法科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莒南县供销社主任、日照县副县长、日照县县长、中共五莲县委
书记处书记、五莲县县长、中国山东畜产进出口公司经理等职。1965年退休。1966年
去世。

主永廷(1911~1966)王家沟乡主家岭村人,贫农出身。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村支部委员、农救会会长。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劳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贡
献。1945年1月,参加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劳模大会,奖给驴1头。1946年带
领群众打井抗旱,共打井8眼,浇地100多亩。1956年办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
主任。他带领社员积极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打井10眼,挖渠道3条,深翻耕地310亩,
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成为莒南县农业生产先进典型。1966年去世。

杨毅(1923~1967)原名杨世传,岭泉乡石门亭村人。1938年在后良店小学读书,
冬在良家店子小学参加青年抗日救国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王中峰、杨阴培
、尹世儒等人在乡公所任职,组建40余人的抗日队伍。1940年任莒县八区指导员,带
领区中队员烧桥梁、割电线、炸汽车,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斗争。1942年初夏,党派
他到江苏省赣榆县开辟工作,他带领游击队员打土匪、除汉奸,为稳定当地局势发展
革命力量,做出了贡献。1944年,先后任中共壮岗区委书记、团林区委书记。在抗日
战争期间,历尽艰险,多次负伤,屡立战功。并把家中的钱款、粮食、衣服捐献给游
击队员,支援革命斗争。1945年5月任中共卢山县委宣传部长,12月任中共莒南县委
宣传部长。1947年任中共莒中县委书记。1948年任中共赣榆县委书记。1951年任中共
山东分局组织部副处长。1956年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组织部长、书记处书记。195
8年任中共鄄城县委第一书记。1961年8月任中共菏泽地委书记。1962年后,历任中共
济宁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64年,在治理滨湖涝洼地工程中,他带领群众克服缺
技术、少资金等困难,指挥会战120天,完成了挖河、修渠、整地等农田设施建设和
水利配套任务,在90万亩涝洼地上第一次种上了水稻,获得大丰收,使滨湖地区广大
人民摆脱了贫困。“文化大革命”初期被错误批斗,1967年2月21日去世。

陈淑聘(1913~1967)文疃镇上大兰沟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11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参加工作,任薛庆区农救会长。1946年,他带领民工随军支前
,因过度劳累,气管炎复发,于1948年带病返乡。
回乡后,他拖着病体,带领群众走集体化道路,在全村办起4个互助组。1950年
,他带领互助组成员,用一冬春的时间,闸起一个蓄水10000多立方米的西南沟小水
库。继之,他又带领群众投工15000多个,在村东大兰沟上筑起3条石坝,21条土坝,
使大兰沟变害为利。1952年春出席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省劳动模范”
称号。是年,带头在自己的4亩半地里栽植100棵苹果树。在其影响下,全村一次栽植
“红香蕉”、“国光”等苹果树1400多棵,成为莒南县山区最早建苹果园的村庄之一
。到1960年,全村苹果树达5000多棵,果品产量5万多公斤。还带领群众在荒山岭、
河沟边、地堰、路旁栽植栗、柿、杏、核桃、黑枣子等多种果树和刺槐、杨树、乌楸
等用材树,总数达6000多棵。上大兰沟村成为全县植树造林先进典型。
1953年办成初级农业合作社和全区第一个信用社,初级社当年即获大丰收。翌年
,群众全部加入农业社。生产中,他注重科学种田,推广“胜利百号”地瓜、“红秃
头”小麦、“大马牙”玉米等优良品种,并供应全区各村使用。1956年被推举为由8
个村组成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兼任乡党总支委员。1954年至1965年,陈淑聘
当选为莒南县第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7年12月28日去世。

薛汉鼎(1914~1967)板泉镇大薛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2年在板泉小学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1月结业。后被分配到新
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先后任叶皮地方税务局副局长、财政厅视察员、轮台县税务局
局长等职。1942年9月17日同在新疆工作、养病、羁留的人员一起被国民党新疆省主
席盛世才逮捕入狱。1946年,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9月被分配到山东工作,历任
郯海工商管理局局长、连云港进出口局副监委等职。1949年9月到云南省工作,先后
任昆明市工商局局长、省财委委员和昆明市财委副主任、财贸部长、副市长及中共曲
靖地委副书记、专员等职。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赵彦升(1914~1967)涝坡乡鸡山西坡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45年8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46年任村农会主席,带领民工参加鲁南战役的支前工作,被涝坡区政府
授予“支前模范”称号。翌年,参加孟良崮、南麻、临朐、诸城等战斗,先后立一等
功3次。194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组织变工互助组。1953年将全村5个互助组合并
成1处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带领社员对全村的山、水、林
、田、路进行综合治理。至1956年,全村建小型水库2座,塘坝6座,打井8眼,闸山
沟5条,修路5条,修漫水桥1座,扩大水浇地400亩,开荒地132亩,造林350亩。195
7年冬开展大面积深翻整地活动,同时,积极倡导改进传统的种植方法,合理密植,
普及良种,实行科学种田。1958年,全村粮食亩产由1954年的175公斤提高到415.5公
斤,提前跨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并首次向国家交售粮食26563公斤,集
体储备粮4万公斤。1959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获“山东省农
业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学习厉家寨经验,又把土地整成高标准的“三合一”梯田
。1962年建果园100亩,板栗园100亩,全村人均植树达到百棵以上。同时,他还注意
发展养殖业,建起集体养猪场、养兔场、养鸡场各1处,发展养羊360只。
1967年5月去世。

谢辉(1909~1968)原名谢焕文,曾用名谢奇,十字路镇十字路三村人,出生于农
民家庭。幼时就读于镇私立小学。14岁时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在校期间,喜爱网
球运动,锻炼成强壮的体魄。他性格直爽,自幼富有正义感,具有坚强的斗争精神,
曾两次参加高年级同学组织的反军阀统治、反旧教育制度的罢课斗争。1928年毕业。
1929年,在路镇小学教书。路镇的地头蛇吴某和莒县公安分局局长于耀东,仗势
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激起谢辉的极大愤慨。他同几个青年,先后两次在大街上张贴
“红绿告白”,揭露吴、于的罪行而遭追捕,当年走匿青岛。1931年至烟台,化名谢
奇,给割据胶东的军阀刘珍年写信,痛斥国民党的反动,抨击社会的黑暗,被刘逮捕
,解往济南。经多次审讯,谢辉始终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终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
,被判刑3年。狱中受到共产党人的熏陶,初步懂得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
的政党。1934年出狱后,到益都、济南、上海、广州等地寻找中共党组织,未能如愿
。1935年回乡。1936年底任涝坡乡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8月,他利用乡长的合法
地位和家乡的群众关系,与张子亮、刘怀川等人,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谢辉
任大队长。冬,谢辉被国民党莒县县长许树声排挤,部队暂时用第五战区第八游击队
第一大队的番号。此时,这支队伍已发展到200多人。1938年3月,被编为八路军山东
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三团八连,谢辉任连长。是年,谢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夏
,被提升为营长。1939年春,任中共鲁东南特委委员、军事部部长、八路军山东人民
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后在日照、莒南、莒北、诸城等地建立起抗日武装县
大队,并在莒县七、八两区各建立200余人的区常备队。1940年3月任莒县抗日民主政
府县长。他常穿便式棉袄,戴毡帽头,同农民一样吃煎饼,喝糊粥,和农民打成一片
,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庄户县长”。他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胞弟
、胞妹参加抗日工作,还团结教育士绅加入革命队伍,为发展地方武装,解决部队给
养、被服等,做了大量工作。12月,任莒县、日照、临沂、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
。1941年8月,任滨海专署专员。1945年4月,任滨海行政公署主任。
解放战争中,谢辉率领庞大的民工队伍支援作战部队。在济南战役中,任鲁中南
支前委员会副主任;淮海战役中任华东支前司令部前方办事处主任;渡江战役中任华
东支前司令部赣东北办事处主任。他始终在第一线指挥,军队打到哪里,担架跟到哪
里,亲自推小车、抬担架,到战壕里给战士送饭、背伤员,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
1949年8月后,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和省政府副秘书长。1953年任
山东省城市建设局局长。1956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地方工业部部长。8月,调任三门峡
水库工程局副局长。1957年9月任三门峡水库工程局局长。施工期间,他昼夜在现场
指挥,很少回家。白天与施工人员一起解决问题,夜晚睡在工地简易工棚里。在截流
时,他果断地否定了苏联专家提出的延期截流的意见,支持党委在大水量时按期截流
的决定。他眼睛熬肿了,嗓子喊哑了,终于使三门峡工程提前一年完成。
1961年,他任河北省副省长兼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1963年兼任根治海河指挥
部副总指挥。在治河过程中,他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治河的原则,组织社
队出工,发动群众自带工具,自筹物料。一个冬春,完成了3年的任务,创造了“少
花钱,多办事,早受益”的治河经验。他常深入工棚,察看伙食,向民工问寒问暖,
深受群众爱戴。
“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根治海河的决心。
1968年重新工作后,他全力扑在治河工程上,为根治大清河而呕心沥血,6月25日,
他正紧张地准备进京汇报工作时,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
197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在河北省、地、市负责人会议上说:“
谢辉同志,他那股劲真足啊!是个好同志。”

李义丰(1911~1968)·山乡石泉湖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前靠讨饭
、当长工维持生活。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会长,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减
租减息斗争。是年,参加甲子山战役。1943年带头组织变工组,任组长。石泉湖村土
地瘠薄,水源奇缺,全村只有28户人家,李义丰带领村民开垦荒地,封山造林,发展
畜牧生产。1944年,任村各界救国联合会会长,他带领全村7个互助组的村民奋战一
冬春,在村北虎山脚下建成一座容水200立方米的小水库--石泉湖水库(1959年秋,中
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到该村视察,把这座水库誉为“山东水库之母”),解决了全村
人畜用水的困难。194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出席滨海区在莒中县寨里河召开的英模会
议,获“滨海区劳动模范”称号。解放战争时期,多次带领民工支前。1947年参加孟
良崮战役。全国解放后,他带领村民改造荒山秃岭,到1952年,全村900多亩山岭全
部得到绿化,其中栽松树500亩,柞树250亩,建果园100亩(果树8300棵),种草50亩
。是年,出席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会议,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53年,他带头组织初级农业合作社,任社长。翌年,把两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
并成一处,任社主任,带领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3座连环水库(蓄水5万
立方米),修筑440亩地的地堰,深翻整地460亩,改良土壤276亩。1956年,全社平均
亩产粮食180公斤,比1953年增长1.5倍,人均收入80余元,比1953年增长1倍。3月,
参加中央赴朝慰问团,受到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接见。1957年2月,出
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受
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1月又出席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
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会议,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是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
予石泉湖村“日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一面书有“是水土保持的榜样,是山区建设的模
范”的锦旗,李义丰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8年8月,任路镇人民公社副主任,
带领群众修筑塘坝4座,缓水坝4座,闸水沟115道。1959年9月底,应邀赴北京参加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活动,再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9年至196
1年,为改变居住条件,他带领群众拆除村里所有的旧房,建起整齐宽敞的新瓦房(当
时县委和县人委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支援),成为莒南县第一个实行村庄统一规划建瓦
房的新村。他学习厉家寨整“三合一”梯田的经验,把村中的478亩山岭薄地全部整
成“三合一”梯田,338亩垒成石堰,320亩建成水浇田。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义丰曾受到冲击,1968年去世。1978年,中共莒南县委
为他恢复名誉,并充分肯定了他对山区建设做出的贡献。

孟庆玉(1918~1968)刘家庄乡寨子村人。1941年任村民兵队长。1952年任村农业
合作社社长。195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65年,出
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被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1968年去世。

刘树华(1911~1969)岭泉乡吕刘·子村人。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1940年任鲁
中及滨海军区地方武装团教育干事。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鲁中南行署饮食
局副科长。1948年任鲁中南区党委学习班指导员。1950年调到云南省玉溪地区工作,
历任地委秘书科科长、专署合作科科长、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专署秘书室主任、
地委委员、专署副专员、专署党组副书记、地委常委等职。1969年去世。

张富厚(1920~1969)坊前乡赵家村人,幼时给地主做长工。1944年秋加入中国共
产党,任村团长。1954年带头建起全村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59年春任
村党支部书记。他身先士卒,带头实干,率领群众先后闸山沟150条,筑成7道蓄水塘
坝,1道拦河坝,对全村耕地普遍进行深翻治理,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63年,
这个200余户的村一季交售爱国粮12万公斤,占全乡(小乡)总任务的2/3。1963年,出
席山东省农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生产积极分子”称号
。1969年春去世。

尹桂玲(1890~1969)女,习称徐大娘,筵宾乡集前村人。1939年她加入中国共产
党,任村妇救会长。1940年送大儿子徐秀廷参加八路军。1944年又让刚满18岁的二儿
子参加八路军。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有60多人送子、送弟、送郎参军。为了抗日,不
久又让13岁的女儿参加革命工作。同时,带领全村妇女,上山开荒、做军鞋、碾米、
磨面、慰问部队、救护伤员等,使该村妇女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大儿子负伤后,为减
轻国家负担,她让儿子留在家中养伤。伤愈后,又让儿子立即回到部队。抗战期间,
八路军战士、地方工作人员常住她家。因此,她家被称为“抗日饭店”。她一家7口
人,有6人先后参加共产党,都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她多次受到区、县政府的表
彰奖励。1944年,筵宾区公所、各救会送给她一个书有“抗日模范家庭”的光荣匾。
新中国成立后,带领全村妇女积极参加互助合作运动和集体生产劳动。1969年去世。

杨云(1900~1970)四川省巴中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一家7口,兄弟5人,
13岁时父亲去世,不久小弟弟又因饥饿而死。1933年1月26日,杨云带领207名贫苦农
民和3个弟弟在四川省广元县参加红军第四方面军,被编成一个独立突击队,任队长
。4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不久的一天夜间,国民党军队以重兵包围了驻木
杆城的徐向前部队指挥部,杨云奉命驰援。他率队急行几十里,猛插敌阵,杀开一个
缺口,使指挥部安全转移。他的突击队被徐向前称作“常胜军”。杨云参加红军后,
因作战英勇,对敌斗争坚决,引起敌人的百般仇恨。8月20日,杨云的母亲、妻子和
一子一女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根据地长征。途中,杨云所带领的突击队担任
大部队的开路先锋。一次,突击队和一部分红军游击队不足500人在一道很高的山岭
上宿营,被2万多人的国民党军队包围。杨云带领突击队,趁天黑分成几路插进敌人
的宿营地。他们身穿便衣,三五人为一战斗组,一夜间活捉敌兵600多人,天明前,
红军战士换上敌军服装,机智地甩掉了敌人。过草地时,粮食极端缺乏,战士们不得
不靠吃树皮、草根等充饥,杨云为防止战士们食物中毒,遇到新的树皮、草根,总是
先尝尝,然后再让战士吃。长征途中,他率突击队与敌作战近百次,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陕北。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杨云被编入一一五师六八五团。
1939年1月,开赴山东、苏北一带,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苏鲁豫支队,任二营七
连连长。3月4日,奉命攻打丰县城,守敌凭藉坚固的城防工事顽固抵抗,当他们逼近
敌人最后一道城墙时,杨云已身中9弹,仍继续战斗。突然,又被敌人的炮弹击伤右
腿,被战士们抢救下来,送进医院治疗。杨云伤未痊愈,便请求重返前线参加攻打泗
阳县五里庄战斗。在战斗中杨云率领全连战士在3个小时内,七进七出五里庄,战斗
结束时,他累得口吐鲜血,昏倒在地,又住进医院。
1940年,杨云被部队留在江苏省泗阳县川城镇,先后任镇长、乡长、区长等职。
1946年返回部队,在荣军教养院工作。7月,自愿要求参加农业生产,带着妻子周长
兰被安排到山东省莒南县万家·山村。此后,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区(公社)党委委
员等职。杨云到地方后,从不居功自傲,坚持参加生产劳动,锄地时因伤腿不能站立
,便跪着锄,膝盖被磨破出血,便把鞋底绑在膝盖上继续干。1951年9月,杨云
被推选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老根据地人民代表会议,29日晚,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在怀仁
堂宴请各界人士的国庆招待会。1952年,杨云创出玉米亩产500公斤的记录,出席华
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被评为华东区玉米生产特等模范。1956年,出席全国
第一次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及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又一次受到毛泽
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任路镇乡石料厂厂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
动,一个秋季生产石料3000余立方米,保证了全乡基本建设的需要。杨云拖着病体劳
动,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仍为村上的事操心。妻子劝他休息,他说:“不关心党的
事业,那算什么共产党员呢!一个党员,能干就干,不能干还能说,还能宣传党的政
策,引导群众干社会主义。”
1970年1月12日,杨云去世。5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