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礼仪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3&rec=8&run=13

嫁娶 解放前婚嫁礼俗繁琐。一般有提亲、合年命、相亲、定亲、传契、问口、上喜坟
、结婚、看四日、过对月等排场。
提亲:媒人向男女方的父母提亲,叫做“说媒”。媒人多是妇女。人称媒婆。提
媒多以门当户对为依据,成否由父母决定,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请算命
先生“合年命”,看双方属相是否相克,认为满意后,由媒人征求双方意见,择定吉
日定亲,俗名“定实据”。
定亲:男方买衣服、鞋袜、毛巾、化妆品等托媒人送往女家,女家也给少量几件
做为回礼,表示亲事已定。60年代以前,定亲由媒人办理,70年代以后,男方邀女方
及女方姑、嫂、姐、妹等人一起购买定亲礼物,由男方付钱,然后到男方家吃饭,算
为定亲。
传契:双方约定日期,由男方买上衣料、首饰等物品,连同婚约由媒人送至女方
,女方收下礼物也写一婚约捎给男方,婚约写明当事人、主婚人、媒人姓名及年月日
等,婚约有固定格式。在旧社会,婚约被认为是法定凭证。1950年后,到当地政府登
记,领取结婚证,替代了婚约。
问口:嫁娶之前,男方买少量衣料及猪肉、鲤鱼、点心、粉条等礼物,外带鹅(
或雁)一只送往女方,女家将写有女子生辰八字的年命帖子给男方,男方据双方的生
辰八字,查出结婚日期及迎娶、发轿(车)的时辰、方向、伴娘女客的属相等事宜,写
一书柬送给女方,女方按所定时间及事项安排出嫁。
结婚:结婚之前,男方的亲戚朋友到男方家送礼,谓之“送大饭”,女方亲友则
送点心,家用小器具等礼物,谓之“填箱”。结婚前一天女家到祖林上喜坟,坟头压
红纸。结婚这天,男家贴喜联。女方数人陪伴送嫁,新娘上轿(车)后要燃放鞭炮。新
娘的轿(车)过桥或拐弯处要贴“青龙”字样的红帖子。轿(车)至男家,新郎出迎,伴
娘搀扶新娘出轿(车),下轿(车)处至喜房门口要撒上豆秸、铺上红毡。新娘出轿进大
门时,向新娘头上撒麦麸数把及栗子、枣、铜钱,象征有福、有钱、早生贵子。过门
时放鞭炮,乐队奏乐。过门后,新娘新郎同拜天地。拜毕,由两男孩在前撒豆秸,传
送麻袋(名为“传代”)和红毡铺地,新郎和新娘之间系一红彩绸,新郎在前引新娘踏
着麻袋和红毡徐徐进入洞房。入洞房后,新娘“坐床”(又称坐帐)压福,新郎、新娘
喝“合婚酒”,吃“宽心面”。入夜,不论男女老幼,皆可入房看新娘(曰“不过三
日,不分大小”),谓之闹喜房。夜深人静后,晚辈偷听新人说话,曰“听门子”。
结婚第三日,新娘与本族长辈依次见面叩拜,长辈要付磕头钱。新郎分送喜点心、喜
鞋等,收受者要付喜钱。午后上坟祭祖,坟头压红纸,俗称上“喜坟”。结婚3日内
请亲朋好友喝喜酒。新婚第四日,新娘的娘门父兄到男家看望,谓之“看四日”。结
婚第五天,新郎到外祖母家上“喜坟”。
过对月:结婚满月,由女方来人叫新娘回娘家,归省父母(曰“过对月”),第二
日新郎去岳父家认亲,在岳父家住1~2夜,然后夫妻一块回家。至此,婚嫁礼仪结束。
县境东部习惯下午“过门”入洞房。中、西部都是“早发嫁,早过门”。
解放后,提倡男女自由恋爱,文明办婚事,男女平等,喜事新办。50-60年代,
敲锣打鼓扭秧歌送新娘,不讲排场,不要彩礼。70年代后,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集体婚礼、旅行结婚逐渐增多。80年代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又出现婚事大操大
办铺张浪费现象。
生育 婴儿降生,俗称“得喜”。60年代以前,皆在自家中请“收生婆”助产。产
妇产后,要喝“生化汤”,也叫“定心汤”,如鸡汤或米汤等,只加红糖不许放盐。
事后要为收生婆送些衣物酬谢。60年代后妇女多到医院生孩子。
生男孩曰“大喜”,用宽3寸、长9寸的红布,上面系上用柳条做的弓和桃树条做
的3支箭,红布下角各缝上两个铜钱(必须用顺治、康熙、乾隆等钱,绝对不用道光钱
)和小铃铛,再染3头红色大蒜,均系在红布上。悬在大门左边,曰“挂红”。“弓箭
”意在避邪恶,确保孩子长命百岁。铜钱和铃铛显富贵,大蒜意为孩子长大成人,能
打会算。生女孩曰“小喜”,在红布下角各缝上两枚铜钱、铃铛和蒜头,悬在大门“
右边”亦曰“挂红”,挂红以男左女右区别之。
在婴儿降生第三日,女婿到岳父家报喜。报喜用鸡蛋,生男孩的染朱红色,生女
孩的染桃红色。生男孩在白面馍上点一个大红点,生女孩点上5个小红点,组成梅花
状,鸡蛋和馍的数量个位须为9。另外再带上一只鸡,生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既
区别生男生女,又取大吉大利之意。报喜礼物要全部收下,只用一把面条作回礼,曰
“长生面”。
婴儿降生7天后,外祖母家前往“铰头”。铰头一般是婴儿的舅舅前往,礼物有
鸡蛋、米、白面、红糖、油条、婴儿衣帽等。饺头的仪式是:由产妇将婴儿抱着,婴
儿的舅舅拿剪子在婴儿头上象征性地剪3下,意为点“三鼎甲”(中状元、榜眼、探花
),再念“七剪灵、八剪巧、剪个秀才去赶考”,然后由婴儿的母亲随便剪数下。剪
下的胎毛,用一面丝箩张着收集起来,用一块红布缝一个茄子;是女孩则缝个辣椒带
在婴儿的手脖上。凡在场的亲朋都给“压百岁钱”,这些钱不许他用,专留作孩子的
私房。亲友都来送“祝米”,多是鸡蛋、油条、炒米、红糖、婴儿衣物等。
产妇一个月内不许出屋,称“坐月子”。待满月要宴请亲朋好友为孩子过满月。
生日 孩子满周岁第一次过生日,往往请算命先生测算孩子生辰八字,推断一生运
气,谓之“查关生”。孩子周岁时,要穿姑、姨、妗子送的衣裤。谣曰:“姑送裤,
姨送袄,妗子送鞋帽,姥姥领着绕街转,外甥长大中状元。”解放后,查关生等带有
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废除,但亲戚、邻居、朋友买些童衣、童帽及鸡蛋、红糖和
米面等前往祝贺之俗,沿袭至今,产妇家亦摆酒设席招待亲友及本族长辈,以表喜庆。
儿童、成年人过生日,80年代前一般不讲究。80年代后,过生日之习逐渐流行。
老年人一般到60岁开始祝寿。同事、亲友、儿女、孙子(女)等前往祝寿,并送寿礼、
寿幛、寿联祝贺,祝愿健康长寿。农村祝寿者多限于儿女亲族。
丧葬 新中国成立前,人到老年,儿女为之预制寿衣寿棺。棺材以柏木为佳,越厚
越好。人死(俗称“咽气”)后,即为死者梳洗、更衣,然后入棺(也叫收殓)。同时派
人到亲友家报丧。大门外悬白布条做的幡。死者儿子称孝子,穿孝服,腰束艹顷绳,
手执火纸包裹的短木棍--谓之“哀杖”,其他晚辈都要戴白色孝帽(女的扎白色手巾
)。
接到报丧的亲友都来吊丧,也叫“吊纸”、“奔丧”,一般送烧纸数刀和香、烛
、锡箔冥币等物,也有送挽幛、挽联、花圈、银钱的。
每天家人为死者早、午、晚3次到土地庙送汤。富家请僧道做“法事”,名曰“
做斋”。一般停灵3天,少数富户也有停5~7天的。然后行“路祭”,送死者安葬,
谓之“出殡”。丧事由“老人会”主持。
安葬后第三天上“三日坟”,为亡者圆坟;第五个7天内上“五七坟”;一百天
上“百日坟”。此后每年于死者去世纪念日上忌日坟,一般上至10年坟。上坟时烧纸
扎祭器(俗名叫“纸草”)。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迷信习俗逐渐革除,代之以新的丧葬风俗。70年代后,开始
实行火葬,1985年后,土葬基本废止。对老人厚养薄葬,逐渐成习。但1990年以来,
某些旧俗又有抬头之势,披麻戴孝,请灵招魂,铺张浪费者时有出现。各级党委、政
府重视破旧俗立新风,乡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提倡俭朴、文明新风,收到良好效果。
祭祖 定例上坟日有清明节、麦收后(上麦市坟)、七月十五日、冬至、除夕。194
9年前,大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多建立家庙或祠堂。每年春秋两季及重大节日,全族
致祭聚饮,并设有祭田(也叫林地),收入做为公共祭祀费用。
祭神 古时,境内祭祀各种神·之俗甚盛。由官府主持祭祀而设立的祭坛有社稷坛
(供社稷神,即土神和谷神)、神·坛(祭祀山川风云雷电诸神)、先农坛(供农神,每
岁仲春亥日设祭)、厉坛(祭无祀鬼神)。这些祭坛于民国元年全部废除。
由官府倡导修建,民间祭祀的庙宇有文庙(祭孔子及名宦乡贤)、文昌庙(供文昌
帝君)、关爷庙(供关羽)、龙王庙、雹泉庙、城隍庙、八蜡庙、马神庙、土地祠(村村
皆有,供土地神)、科神庙(供制律祖师)、狱神庙、紫阳宫、三元庙、观音庙、财神
庙、仓神庙、灶君庙、东岳大帝庙、真武庙(亦曰玄帝庙)、玉皇庙、天王殿等等,民
间定期前往烧香上供、祷告。还有祭祀井神、路神、牛王神、太岁等神的,有些人还
把狐狸、黄鼠狼、蛇、青蛙、古树等,当作神物祭祀,以求祈福消灾。新中国建立后
,封建迷信的祭祀习俗多已不复存在。
交际 莒南人历来重视交际,讲究礼貌,注重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民国以前,见
长辈行跪拜礼,平辈行作揖礼。民国年间行鞠躬礼。1949年后,男女平等,见面握手
为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行队礼,遇有喜丧大事仍行跪拜礼。
莒南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热情迎送。社交场合讲究尊老爱幼,照顾妇女儿童
,讲究谦恭礼貌,助人为乐。80年代后期,提倡使用“请”、“谢谢”、“对不起”
等文明礼貌用语,提倡行业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
亲戚朋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患难相助,逢年过节,相互看望。男子结婚,亲友
前去“送大饭”;女子出嫁,亲友前去填箱,送压柜钱;遇有升学、就业、获奖、晋
级、建房等喜事,亲戚朋友前去送礼祝贺。小儿生痘,外祖母、姨母带衣物去看望,
叫“退盘子”。生病、受灾,亲友前去探视,丧葬时亲友前往吊唁。
禁忌 古时候,当地居民受科学文化水平限制及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形成许多传统
禁忌习俗:
煎药的砂壶只借不还,壶的主人用时,自己再到借的人家里取回。
空水桶不许挑着进家,要手提着进门。
串门时不许说“这家子没有人”。串门忌直入院,要先敲门或问谁在家,有应者
方可入内。
公爹不用儿媳妇的床铺。公爹与儿媳,哥哥和弟媳妇不许开玩笑。
年五更不直呼小孩的名字,不泼脏水,而应倒入污水罐。
住房门和大门忌正对别家房屋的山墙或墙角,俗称“碰山”。
产妇“坐月子”期间忌串门。出嫁的闺女忌在娘家过节。
农历每月逢七、八日忌上坟。父母亡故百日内忌剃头,一年内忌娱乐活动,不走
亲访友,3年内春节不贴红对联。
家中有患麻疹的,门口要挂红布条,忌不熟悉的人进门。
探望病人要在上午,忌在下午或晚上。
1949年后,有些迷信落后的习俗已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