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3&rec=2&run=13

cg4d111
  第一辑 服饰

衣服 解放前,富人多穿机织布、丝绸,穷人穿手工织的土棉布,衣裤肥大。男上
衣多为直领对襟式,女子一律穿右大襟上衣。夏季男子多穿短袖褂,农民男子大都穿
短裤,光着上身,有的披一块白布,名曰披肩,用于遮阳、擦汗。女子无论天气多热
都衣裤整齐。冬季男女都穿右大襟短袄。男子在袄外腰间束一条布带子,名曰“搭布
”,以御风寒,也便于劳作。下衣为大腰、大裆、肥腿棉裤,男女都习惯扎腿带。穷
人也有穿叉裤的,即仅两条裤腿有棉花。非常贫困者只好穿单裤过冬,俗称“灯笼裤
子”。服色冬季多为男黑女蓝,夏以白色为主。贫困农民因买不起花布,有“泥青”
的习俗,即将白布先用汪中黑泥糊一段时间,使布变为黑色,然后再用柞树枝叶烧水
煮,最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呈黑蓝色,名为“泥青色”。富家女子多着红、绿色衣裤。
衣服均由手工缝制。50年代以后,机织布逐渐流行,取代了手工织布。
解放后,学生穿学生服。1958年后,流行中山服,流行服色以灰、蓝居多。“文
化大革命”初期,青年男女流行穿草绿色国防服。冬季多穿小大衣或大衣。1980年后
,西服、茄克服开始流行,下衣流行筒裤、喇叭裤、牛仔裤、老板裤等。夏季,青年
女子多穿筒裙、连衣裙、超短裙。冬、春、秋季多穿线衣、线裤、毛衣、毛裤及呢外
套、呢大衣。1988年后,面包服、羽绒服、皮茄克开始流行。穿衣时尚,解放前以蔽
体御寒为主,50-60年代以朴素耐用为主,提倡“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
。70-80年代追求新颖美观,多姿多彩。90年代则追求潇洒气派,流行时髦。
帽 解放前,冬季男性多戴布制“瓜壳帽”,帽顶有疙瘩,老年为黑色,青年为红
色。还有毡帽、三大扇帽、礼帽、土耳其帽(俗称麻袋包帽)。富人戴礼帽、大沿皮帽
。颜色多为黑色、灰色、咖啡色。儿童不分男女多戴虎头帽、狗尾巴帽、燕尾帽等。
女性青年多戴葵花帽,中年戴巾(由一块方形粒花布做成)或戴荷叶帽。老年女性顶一
块黑方布,名曰“首巾头子”。1950年,男性多戴解放帽,冬季戴棉军帽,蓝、黑色
为多。青年女子多戴花红头巾。1980年后,男性戴鸭舌帽,女性戴针织帽。90年代后
,青年多数不戴帽。
鞋袜 1950年前,男女均穿纳底布鞋。女性及小孩鞋前头绗有各色“鞋头花”。冬
季少数人穿布棉鞋,多数穿单布鞋或草鞋(俗称“毛窝子”),儿童穿“蒲鞋”。夏季
男人穿草凉鞋(俗名“草鞋垫子”),雨天穿木底鞋(俗名“呱底子鞋”),女性穿油鞋
(用桐油浸泡的布鞋)。1950年后,胶底黄军鞋普遍流行。1960~1980年流行皮鞋垫子
,戏称“莒南凉鞋”,即用废轮胎做成,耐穿易修,夏、秋两季,晴天、雨天均可穿
。1975年后皮鞋兴起,女性穿高跟鞋,夏季流行塑料凉鞋。1980年后,皮凉鞋、皮棉
鞋开始流行。90年代流行运动鞋、旅游鞋。
袜子,1960年前为线纳底,半纳帮的手制白布袜,1960年后兴起机织线袜。197
5年后流行呢龙袜、化纤袜。1985年后女性流行化纤长筒袜。90年代后,棉线袜又开
始流行。
发型、首饰 清代,男性在脑后留一辫子,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辫子剪除。195
0年前,男子留光头,姑娘在背后扎一根辫子,媳妇梳盘缵,老妇梳小鬏。男女幼童
皆在前额留一片“看毛”(俗称“瓦片头”),稍大的女孩扎两个小角辫。1950年后,
男性青壮年开始留发,有“一边倒”、分头等。女性流行短发。姑娘留单辫、双辫,
也有披肩发型。1985年后发型较繁多,烫发亦较普遍。青年女性蓄长发者渐多。男性
多留平头、背头。
1941年前,富家女首饰有钗、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质地有金、银、铜不
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再流行。1984年后,青年女性戴耳环、戒指、项链者渐多
。90年代,金首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