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通讯报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88&run=1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驻莒南县的《大众日报》、《山东画报》、《滨海农
村》等编辑部在各区设通讯站,在农民中培训兼职通讯员。
50年代初期,中共莒南县委秘书处有1名秘书兼管通讯报道,县委宣传部设专职
新闻干事,县、乡、村均有宣传员。1956年《莒南农村》创刊,刊登各级通讯员的文
章。50年代,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典型材料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示
,其中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的事迹材料被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
1967年夏,孙宜昌、李诗祥、聂其增3人组成“沂蒙山”报道组。到1970年,报道组
年发稿量130多篇,采用率达95%以上,他们采写的长篇通讯《愚公移山写新篇》,先
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采用,长篇通讯《厉家寨在前进》在《山
东文艺》复刊号上刊载,后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散文集《这里永远是
春天》一书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年节目”中播发,山东广播电台在“农村社
员”节目中,制作成配音通讯播发,江苏、河南、吉林、辽宁也相继播发了这篇配音
通讯,山东大学中文系还把这篇通讯列为大学课外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将该文编入《
高中语文补充教材》。1976年6月,农业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孙宜昌编
写的通讯集《厉家寨》。
1971年,县直各部、委、办、局和公社党委都配备专职通讯员,建成全县通讯网
络。70年代期间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大型的通讯报道会议,举办业务培训班,培养出一
批优秀通讯员。
80年代,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县委、各乡(镇)党委对通讯工作更加重
视,县委报道组和各乡(镇)专职通讯员队伍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期间,县委报道组采
写的《水库塘坝姓了包,社员捧起聚宝盆》、《五好红花耀门庭》,分别获《大众日
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好新闻奖。
1990年7月,县委报道组更名新闻科,5名专职人员。全县共有通讯员(包括各乡
镇农民通讯员)50多人。从70年代至90年代,县委报道组(新闻科),连年被上级新闻
单位评为模范报道组(新闻科)。
1993年,县委新闻科采写的《毛主席批示王家坊前的前前后后》、《高家柳沟的
新创造》、《厉家寨再当一个好例》等文章分别被《农民日报》、《农村大世界》等
报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