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63&run=13

剧种 县内流传的剧种大都由外地传入,柳琴、弦子戏为地方剧种。
京剧:京剧是县内群众最喜爱的剧种之一,清末传入后很快在境内流传。农村京
剧班及50年代成立的县京剧团,演出的大都是传统历史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
传统剧目禁演,只学演革命样板戏。1977年后,传统剧目又搬上舞台。
吕剧:流行较为普遍,主要剧目有《小姑贤》、《借年》、《王定保借当》、《
李二嫂改嫁》等。另外,还有县内创作的剧目。
弦子戏:即柳子戏。晚清时有艺人张祥喜来惠子坡村定居教唱,组建起40余人的
弦子戏班,四处演出,传播广泛。自1978年以来,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搜集整理出近7
0个传统曲牌,予以改革更新,并对惠子坡、薛家窑等村弦子戏剧团演出的优秀传统
剧目《雀山搬兵》、《风雨梅》、《闹书房》等进行整理修改后继续上演。1979年、
1982年,弦子戏又有新编剧目《杨妙真上山》、《夫妻赶会》、《梨花枪》等。
皮影戏:俗称“拿影子”。清朝末年传入钱家仕沟村,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西游
记》、《东游记》等。1912年,传入夏家沟村,久演不衰,1956年冬,该村排演的节
目参加临沂地区皮影戏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后赴莒县、临沭、日照等地演出,受到
好评。
话剧:抗日战争时期传入,多为专业剧团演出。抗日战争时期,八大剧团在渊子
崖举行文艺会演,抗大文工团演出的《李秀成之死》、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演出的《
自由魂》等都属大型话剧。近年已少有演出。
柳琴:境内传统剧种,西部沭河两岸尤为流行。初,演唱艺人怀抱琵琶,串街上
门演唱,唱词多是民间歌谣和剧目片断。后发展到化装演唱,伴奏乐器也有所增加,
逐渐由单人演唱变为多人演唱,剧情也日渐完整曲折,深受农村群众欢迎。
演出剧目 民国初年,十字路业余西柳戏班上演《抱坤头》、《阴功报》、《崔府
搬兵》、《珍珠衫》、《婚书》等,1933年,改演京剧,上演《二进宫》、《空城计
》、《玉堂春》、《秦香莲》等80多个剧目。农村一些自发组织的剧团也多数上演传
统剧目。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级剧团的影响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农村戏剧演出十分
活跃。1944年全县自编剧本500多个。内容以宣传抗日救国、反特锄奸、生产支前、
赞颂英模为主题。影响比较大的有京剧《放脚胜利》,话剧《变工组》、《过关》,
歌剧《郑信开荒》、《送子参军》等。
解放战争期间,莒南县随军支前剧团编演许多剧目,有《民爱民》、《为前线》
、《抬担架》、《不消灭敌人不回家》、《解放》、《火线抢救》等。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剧团和俱乐部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演唱活
动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56年,县京剧团成立,以
演出传统历史剧目为主。是年,县京剧团在临沂地区戏剧会演中演出京剧《孔雀东南
飞》。1959年,县京剧团创作京剧现代戏《关不住的新娘》,在临沂地区会演中被定
为展览剧目。自此之后,县京剧团陆续演出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红嫂》
、《芦荡火种》、《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刘四姐》、《
党的女儿》、《风雷渡》等。
“文化大革命”初期,许多机关、学校、厂矿、农村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均
以短剧、小表演唱为主。1968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以演唱《龙江颂》等样
板戏和自编自演小节目为主。1977年改称京剧团,上演传统剧目,排演京剧《蝶恋花
》。1988年,县京剧团改组成新星艺术团,演出节目以歌舞、小品、曲艺等为主。1
993年排演神话小剧《孙悟空重游花果山》。
创作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无专业剧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设立创作组,
编写一些农村题材的小剧上演。1979年尚庆富创作新编历史剧《杨妙真上山》,接连
又创作《嫦娥怨》、《杨妙真下山》、《黄道婆》、《元帅泪》、《万岁皇爷上金殿
》等新编历史剧。1990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1991年他创作的儿童剧《狗蛋
和他的爸爸妈妈》,在山东省第二届儿童剧会演中,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93年,
他参加临沂地区戏研室组织的连台本戏《如意姻缘》的创作活动。1988年,王永俊创
作的小吕剧《醒悟》,由坪上玻璃厂排演,获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创作三等奖。是年
,与他人合作的小话剧《红领巾的风波》(录像),获山东省第一届儿童剧电视大奖赛
创作奖。
剧团 新星艺术团:县专业剧团。1953年,筹建京剧团。1956年2月,经山东省文
化局批准,正式成立莒南县京剧团,苏干卿任团长,演员从各县流动演员中招收,共
38名。主要演员有朱文英、闻化南等。演职员租住十字路各村民房,演出地点在路镇
四村与路镇二村交界处的大草棚戏院。
1966年11月,县京剧团解散,演员分配到其它单位。1968年,组建莒南县毛泽东
思想宣传队,从各乡镇选拔十几名知识青年为骨干,以后陆续增加至40人,演出地点
主要在县政府礼堂。1973年,宣传队在县工会院内建起二层宿舍楼。
1977年,莒南县京剧团恢复,演员以宣传队人员为主,后陆续召回原京剧团部分
主要演员。1988年,京剧团实行改革,大部分演员分配到其它单位,留用14名演员组
成莒南县新星艺术团。1993年,新星艺术团共有演职员27人。
十字路业余剧团:民国初年,十字路各村玩友组成西柳戏班。1933年,戏班从各
商号集资2000块银元,购置10箱服装道具,改演传统京剧,聘师教授,演员发展到4
0人左右,经常外出演出。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十字路,剧团停止活动。1941年
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剧团恢复演出。1946年,剧团分为两班,一班在家乡宣传
演出,一班支援前线随军演出。新中国建立后,剧团很少活动,间或邀请外地职业演
员配合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京剧停演,业余剧团演员分别在各村毛泽东
思想宣传队活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业余剧团一度恢复。剧团为上级艺术表演
团体和社会各单位输送了一批艺术人才。
青年跃进歌舞团:1958年元月份成立,团址在县文化馆,从县内各地选拔演职员
28人,历时8个月,于1958年8月解散。
石莲子庄户剧团:1975年,许口人民公社成立农民业余剧团,坚持就地取材,自
编自演,为农民服务,被誉为“庄户剧团”。该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柳琴戏《出车》,
被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映,《山东民兵》刊登演出剧照。1984年1月21日,中国文联副
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为其题词:“文艺是最大的服务行业,八亿农民是最
大的服务对象,团结起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对此,《中国农民报》曾予
以报道。后许口公社改为石莲子乡,剧团演员分散到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