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解放区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57&run=13

莒南地域1940年全境解放,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和八路
军115师师部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县。是年春,在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倡议下,驻根
据地各党政军机关所属专业剧团举行联合观摩演出,这项活动由省战工会教导处、文
教处与山东省文协具体组织,共有八大剧团参加,分别是: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
省妇救会姊妹剧团、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山东纵队教导旅突进剧社、二旅突进三分社
、鲁南黎明剧社、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会演地点在渊
子崖村,会演于5月17日开始到27日结束。为期10天的文艺会演轰动了整个滨海解放
区。6月,在西岭泉村召开的山东省文教、财经大会上又举行了11大剧团的文艺会演
,这次会演除原参加渊子崖会演的八大剧团外,莒南县宣传队、赣榆县宣传队、苍马
县宣传队也参加了文艺会演。会演期间11大剧团联合通电全国,号召文艺界及全国同
胞联合起来,抗议国民党当局摧残革命文化的倒行逆施。这两次会演推动了莒南县群
众文化活动的开展。6月27日至29日,莒南县举行全县农村剧团会演,并号召全县每
一处小学建立1个儿童剧团,还要指导所在乡村的农民剧团,此后有条件的村庄都成
立庄户剧团。庄户剧团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话剧、歌剧、小调剧、秧歌剧、锣鼓
快板剧、京剧、弦子戏、活报剧、杂耍剧等,最流行的是秧歌剧。上演的剧目有上级
发给的剧本,有上级机关的作家、艺术家取材于莒南创作的节目,也演传统古装戏,
最为普及的是人民群众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自编自演的剧目。1941年政府动员妇女放
脚,十字路镇农村剧团编演京剧《放脚胜利》;政府号召农村组织变工组,东良店农
村剧团自编自演话剧《变工组》。这些剧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很受群
众欢迎。
1942年2月,《大众日报》社编辑部印刷厂转移到莒南。山东文协住在崖子村,
编辑出版《山东文化》、《大众歌声》、《教师之友》、《戏剧杂耍》等刊物。一些
自编自演的剧目,经过整理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对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
起到了推动作用。1943年春,山东省文协组织工作队深入农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
组织、发动与辅导工作,他们帮助各村组建俱乐部、剧团、秧歌队、歌咏队,举办农
村文艺培训班,开展戏剧创作等活动。是年3月15日,莒南县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
协)与小学教员救国联合会成立,文协执委会研究布置在全县掀起文化教育运动,并
决定为迎接“四四”儿童节以区为单位举行农村剧团联合会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翻了身,文化上也翻了身,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冲破
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参加识字班,读书、识字、唱歌、扭秧歌、
登台表演,参加减租减息运动,参加大生产运动。莒南县到处呈现出“解放区的天是
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火热局面。到1944年,全县有农村剧团110个,
演职员3000多人,排演节目2000多个,其中自编节目300多个。1945年,全县有农村
剧团143个,村村都有秧歌队、歌咏队,形成“从洙边到大店,村村锣鼓响,庄庄有
剧团”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对于宣传群众,推动人们的思想
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山前村贫苦农民郑信响应抗日民主政府号召,开荒事迹突
出,成为滨海劳模,在群众文化高潮中他的事迹被编成歌曲《郑信开荒》,广泛传唱
,反映妇女纺线生产的《纺棉小调》很快在全县妇女中广为流传。这两首群众歌曲都
刊载于1943年的《大众歌选》。县各救会长袁成隆创作的《大店大地主剥削咱真苦》
和《谁养活谁》等歌曲,用通俗的语言,揭露了地主剥削的罪恶,对推动“双减”工
作起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参军任务艰巨,山东省实验剧团将刘家·山村民兵队长刘
继湘参军前后的经过编成戏剧《过关》,1943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十字路参军大会上
正式演出,引起轰动。由于刘继湘的带头和《过关》戏剧的教育,该村有16名青年参
军,方圆10公里内几百名青年披红戴花参加八路军老六团。洙边区三界首村的农村剧
团头天晚上演出自编节目《依靠谁反攻》,第二天该节目的演员们在参军大会上,高
呼“依靠谁反攻?依靠咱自己!”纷纷报名参军。为动员离队的战士归队,农村剧团的
编导们自编了《李二牛归队》、《归队歌谣》等。在优属活动中排演了《抗属真光荣
》等节目,在农村广泛演出。
解放战争期间,莒南是大后方,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普及。1946年7月2日,《大众
日报》报道:“莒南文化翻身,秧歌剧团普及全县,全县有208个剧团,不仅在本县
演,还在苍马、日照、东海、临沂等地演出。879个村庄正在走向文化大翻身的道路
。成为滨海区农村剧团最多,最活跃的一个县。”在前方战斗打响的日子里,莒南农
村剧团组织起支前随军剧团,到子弟兵团行列中,他们既是演员又是民工,编演了《
民爱民》、《火线抢救》、《为前线》、《抬担架》、《不消灭敌人不回家》等文艺
节目,走到哪里演到哪里,随军辗转千里,一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留在后方的
农村剧团,一边参加生产一边组织欢送民工,庆祝胜利。还经常到工厂、医院、转运
站为伤员、民工、担架队员慰问演出,只要有支前任务的地方,就有农村剧团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