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业科技成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47&run=13

育种 50年代中期,板泉区寨子村“红星”农业合作社农民经数年选育成“红星大
豆”良种,亩产265公斤,在全省试种。
1964年起,农业局技术员谭正晓用“平邑小麻叶”花生作母本,“伏花生”作父
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成“莒南一号”花生良种。1980年,该品种经山东省政府组织有
关花生专家鉴定,列为山东省19个大花生出口品种之一,被国际市场上誉为“中国坚
果”。1982年,被福建、辽宁等省引进繁殖。
1974年,板泉公社寨子村农科队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小麦“6621-2”品种
,经逐步选育成“寨选一号”小麦,具有耐瘠、抗病、早熟、高产等优点,在临沂地
区推广种植。
1978年,农业局陈效东用“临花五号”花生作母本,“昌花二号”花生作父本杂
交选育成7822-7-4花生品系。1985~1987年参加临沂地区花生品种区域试验,3年
平均亩产量居首位。
作物栽培 1955年,文疃公社宋家庄宋开周进行“窝瓜下蛋”栽培试验,后在科技
人员帮助下,总结出“小、早、直、浅、清”栽培方法。1962年,创亩产鲜地瓜503
0公斤记录。197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将这一栽培技术摄制成科教片《窝瓜下蛋
》。1978年春,全国甘薯生产会议在莒南县召开,推广“窝瓜下蛋”栽培技术。
1965年,农业局引进水稻旱育秧法,壮苗节水,且成活快,分蘖早,推广到全县
,是山东省推广水稻旱育秧最早的县。
1966年,省农科院李允安与大山公社农技站共同在厉家寨大队试验种植大沟麦,
即秋天在沟下种麦,次年春在沟上种植花生或地瓜,解决了作物争地、粮油争春的矛
盾。使小麦耐旱,穗大粒饱。大沟麦套种的春花生比麦茬夏花生增产39.67—50.09%
。两种作物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总产增加13.1—31.9%。到1977年,全县丘陵薄
地种植大沟麦13万亩,并在山东省各地普遍推广。
1970年,岭泉公社庞疃大队农科队搞畦种小麦留套种行,次年春在套种行里种植
玉米试验,亩产小麦300—400公斤、玉米400公斤左右。1977年后,全县平原地年麦
套玉米6万余亩。
1975年,在水浇条件好的地块进行间作套种试验,主要形式有:①两粮两肥。规
格为1.4—1.5米的麦畦,留0.7—0.8米的套种行,播1—2行苕子,苕子压青后播种两
行玉米;麦收后播种夏绿豆或田菁,压青后再种小麦。年亩产小麦300—400公斤,玉
米400公斤左右。②三粮一肥。规格为3.5米的小麦播种条带,0.7米的畦埂上种苕子
,次年压青后种2行玉米,麦收后种6行谷子或3沟地瓜。年亩产小麦400公斤,玉米3
00公斤,谷子200公斤或地瓜干250—300公斤。③粮油间作。麦畦规格为1.3—1.4米
,中间留0.4—0.5米套种行,0.5米的畦埂上种1行油菜,油菜收获后在畦埂上和套种
行内各种1行玉米,年亩收油菜籽50公斤,小麦350—400公斤,玉米350—400公斤。
1979年,县农技站首次在十字路五村进行水稻旱种试验,试种60亩,亩产450公
斤,其中2.17亩亩产560.5公斤。
1981—1983年,临沂地区农科所与石莲子公社农技站在西早丰河、东早丰河、大
屯、陈家白崖等大队进行花生千斤(市斤)攻关试验,亩产皮果530.5—616.9公斤。
1982—1984年,县科委和农业局在坪上公社进行地瓜中产变高产开发试验,全社
平均亩产鲜地瓜2490.4公斤,比开发前增产53.25%。
1984年,刘家庄乡寨子村首先建成钢管骨架活动式塑料大棚,面积0.5亩。1988
年,全县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2200亩,亩收入1—1.2万元,最高亩收入1.5万元。之
后,塑料大棚蔬菜在全县普遍推广。
1984—1986年,县农牧局进行夏谷增产技术开发试验,平均亩产290.5公斤,比
开发前亩增115.5公斤,增长66%。此后,县内由年种谷0.7万亩增加到1.7万余
亩。
1981年,县农牧局开始进行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开发试验,3年累计盖膜面积14.4
万亩,亩增皮果48.9公斤。
1986年5月,农牧局进行苎麻北移种植试验,解决越冬难和一年三收的高产问题
,创造了单株窄行(33厘米×16厘米)密植栽培方法,当年亩产新麻100公斤。
1986年,县农技站在大河南、东高榆、大峪崖等村进行水稻单株播秧试验,亩栽
2.5万株,秋后成穗25万株,亩产稻谷450—560公斤。
1990—1992年,县农业局和科委进行春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和小麦、夏花生双高产
(夏花生覆膜栽培)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开发试验。在3年开发试验中,春花生平均亩产
413.2公斤(皮果,下同),每年均有较大面积500公斤的单产地块,在鲁东南丘陵地区
属高产典型,在全国同类地区亦居领先水平。在小麦、夏花生双高产试验中,小麦连
续3年亩产突破400公斤,夏花生大面积亩产突破400公斤,解决了粮油争地的矛盾,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991—1993年,大店镇果茶站在县果茶中心协助下,采用塑料大棚加地膜覆盖技
术,克服了露地栽培草莓因早春气温低,上市晚,果实品质差,烂果率高的弊病。在
试验中筛选出戈雷拉,宝交早生2个耐高温丰产的优良品种,定植5—6片叶的壮苗,
实行草莓与夏玉米套种,夏玉米给草莓遮阴,提高草莓成活率,使夏玉米和草莓双丰
收,经在1500亩大田试验,草莓平均亩产2250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039.5公斤。该项
技术成果在全省处领先水平。
肥料与激素使用1958年,在小麦生长后期用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叶面追肥试验
,亩喷75公斤尿素水溶液,可使小麦增产1.2—6公斤。
1971年春,板泉公社农技站在600亩麦田中进行喷洒石油助长剂(701)试验,小麦
千粒重量增加1—5克,亩增产小麦26.8公斤,增产11.4%。
1979年,在团林公社李家桑园大队花生田中喷洒1000PPM的比久(B9)试验,控
制茎枝徒长,减少无效花,产量显著提高。
1980年秋,庞疃、淇岔河、寨子等大队在麦田增施钾肥试验,增产率5.3—7.1%

1981年,在高粱、大豆、黄瓜上喷洒0.1—1PPM的三十烷醇试验,均增产10—
20%。
1982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开始对全县白浆化棕壤进行综合试验研究。1988年,
临沂地区科委把此项试验研究列入计划内科研项目。在试验过程中,全国著名土壤专
家、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俊民、徐琪,中国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昭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张之一等,先后到莒南县实地考察,对试验进行指导
。参与研究的技术人员根据白浆化棕壤特点,制定出改良利用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1983—1989年,全县11万亩白浆化棕壤土地累计增收1500万元,土壤有机质由0.4
7%提高到0.65%,其它速效养分亦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该项试验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
平。
1983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在山东省土肥站指导下,开始研究棕壤土类栽培地瓜
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经3年努力,总结出在棕壤土类种植地瓜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氮、磷、钾化学肥料的利用率,百斤瓜干的氮、磷、钾元素吸收量以及土壤速效养分
的丰缺指标,为县内种植地瓜配方施肥提供了可靠依据。1988—1989年,累计进行地
瓜配方施肥26.5万亩,增加收入1000万元。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省内空白。
1989—1990年,县土壤肥料工作站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田间试验,总结出几种主要
作物在当地生长的需肥规律,建立起全县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变化监测网和全县施
肥调查制度,并根据施肥特点,制定出全县几种主要作物的配方施肥意见。通过宣传
推广该技术,获得显著经济效益。该技术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淡水鱼养殖 1968年春,县鱼种试验场对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催产、孵化鱼苗
成功,结束了莒南县从长江引进鱼苗的历史。1979年,在石泉湖、相邸、大山3座中
型水库试用网箱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成功,每箱放养300尾,效益显著。
1987—1988年,临沂地区淡水养殖研究所、水产站联合在石泉湖水库进行自然流
水养鱼试验,建流水养鱼池1028.7平方米,一、二、三级放养草、鲤、罗非鱼,四级
放养鲢、鳙鱼,饲养154—156天,平均每平方米产成鱼34.4公斤。
1992年,在山东省万亩小型水库养鱼综合技术开发项目中,对全县8座小型水库
养殖水面968亩进行综合技术开发。经过养殖试验,亩产量由70公斤增加到180公斤以
上。该项养鱼综合技术开发,具有推广价值,被评为全国农牧渔业部丰收二等奖。
1993年,在临沂地区3.8万亩低产变中产池塘开发项目中,大店、筵宾、岭泉、
十字路、刘家庄等5个乡(镇)共3000亩池塘进行中产养殖试验,亩产量由129公斤增加
到242.6公斤。该项成果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被评为“3.8万亩低变中池塘开发项目
”三等奖。
其它 1989年10月至1992年5月,县土地管理局对县内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编
写出25册《乡镇土地资源调查说明书》和1册《莒南县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综合反
映各乡(镇)和全县土地利用现状,指出土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合理利用和
科学管理土地提出合理化建议。该项调查研究具有起点高,方法新,精度高,内容全
面等特点,为全国同类项目的研究起到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