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选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12&run=13

抗日烈属军属子弟小学1942年,由滨海专署设立,学生和教师都享受供给制,有1个
班,学生30余人,教师3人。学生全系抗日干部、烈属、军属的子弟和从部队精简下
来的小同志,年龄8~17岁。学生学习时间不定,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工作需要学习
3个月至2年不等。年龄特小的学生继续学习。大龄学生随时被选派到部队、政府机关
和学校工作。谷牧、谢辉、万毅等领导人的子女都曾在该校学习。因处战争环境,无
固定校址,先后设在良店村、筵宾村、龙掌村、石门涧村、小山前村、集前村、温水
泉村、朱梅村。学校驻·山区的水泉头村时,周旋任校长,有5个班,学生250人,教
师8人,教室15间,办公室2间。教师、学生均住在老百姓家中。学校有单杠、双杠、
篮球、象棋、扑克等文化体育设施。学生一边学文化,一边参加站岗、放哨和宣传抗
日救国等活动。1942年9月,学生联名写信慰问在前线杀敌的亲人。1943年,该校被
县抗日民主政府命名为莒南县模范抗日小学。1946年4月4日,由80余名学生组成慰问
团赴临沂参加“四、四”儿童节庆祝大会。会后,前往省政府、省参议会和军司令部
驻地慰问,陈毅军长和马保三副参议长亲切会见了他们,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
和学生一起照相。1947年春,该校停办。
十字路镇第一小学 1913年,由十字路镇十大商号联合投资创办,时称十字路商业
私立小学,校址在十字路西会馆,占地20亩,有1个初级班,学生40余人,教师3人。
1929年,改名为莒县县立第五小学,有6个班(4个初级班,2个高级班),学生250余人
。1938年4月25日,日本侵略军侵犯十字路,学校停课。1944年春复课后,改称十字
路镇抗日小学。1947年夏,学校再次停课。1948年秋复课后,学校迁至戏楼东(现十
字路镇一小东200米处),改名莒南县立完全小学,有8个班,学生250余人,教师19人
。1953年,改称十字路镇完全小学,有16个班,学生570人,教职工30人。1955年,
学校迁至十字路东湖(今县政府驻地),新建教室36间。1956年夏,迁到老城区西南角
的戏楼处。
1962年,该校分出6个班组建十字路镇第二小学(1986年改称莒南县实验一小),
同时,改名为十字路镇第一小学。1972年,增收初中班。1976年,中学班与小学分设
。1992年,十字路镇第二小学(原十字路镇第三小学,在镇中路与十泉路交叉处)与该
校合并。1989—1993年,学校强化管理,先后投资2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
被评为地级规范化学校,1993年被评为临沂地区四中心建设示范学校,被山东省教育
委员会命名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1993年,有27个教学班(20个小学教学班,7个幼儿
班),1750名学生,80名教职工。学校建有德育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藏书
12000册,教学器材价值3万余元。
大店镇第一小学 1917年秋,由大店富户集资,政府资助创办,时称大店区立初级
小学,校址在“敦善堂”院内,1个复式班(一至四年级),学生40人,教师4人,首任
校长庄少庚。1922年秋,学校迁至玉皇庙,增设2个高级班,学生90余人,教师6人,
改名为大店区立高等小学。1924年,迁到西门里兴福寺,改称莒县县立第二完全小学
,有4个班,学生150人,教师8人,学校占地20亩,有房屋65间。1928年秋,增至6个
班,学生240人,教师15人,有校田92.34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课。1938年秋,在东门里“强忍堂”空房子内复
课,有2个班,学生80余人,教师7人。1939年夏,日本侵略军侵占大店,学校再次停
课。1941年,在东门里后大园复课,改称大店抗日小学,有4个班,其中1个中学补习
班。学生共140人,教师8人。1944年,中学补习班停办,小学增至6个班,学生160余
人,教师7人。1947年,学校再度停课。1948年11月复课后,初级班分散到大店各村
办,2个高级班由各村联办。
1950年春,学校改称大店完全小学,有7个班,学生310人,教师14人。1966年,
增至18个班,学生700余人,教职工32人。1977年至1980年,原校址设8个初中班和4
个五年级班,一至四年级班分设在各生产大队。
1980年秋,该校改名为大店镇第一小学(同时建大店镇第二小学)。1993年,该校
被评为临沂地区先进教育单位,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书育人两全学校”,有12个教
学班,学生706人,教职工35人。建校77年来,共培养小学毕业生7000余人。
板泉镇中心小学 1913年,由赵化玉创办,时称板泉崖初等小学。校址在板泉崖河
北岸一家民房里,有1个班,学生18人,教师7人。1915年,学校迁到关帝庙,2个班
,学生40余人,教师2人。1917年,接受临沂县教育局领导,被命名为临沂县第五区
两等小学,学制7年(初等班4年,高等班3年),赵化玉任校长,有2个初等班,2个高
等班,学生160余人,教职工28人。
1932年暑假后,中共党员刘钝之(又名刘谐和,郯城县马头镇人)到该校任教,传
播革命思想,在学生中培养入党对象。是年冬,先后吸收王任之、薛汉鼎、李伴农、
夏锡龄、王汉侯入党。1932年12月17日,建立中共板泉小学支部委员会,王任之任书
记。不久,又发展高立明、何子明、王锡春等学生入党。1938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板
泉崖一带,学校停课。1939年春,学校复课,有3个初等班,2个高等班,学生200余
人。1947年春,学校再度停课。1948年秋复课。
1950年春,学校改名为板泉完全小学,新建教室9间。到1957年,增至10个班,
学生380人,教职工15人。1969年,增收初中班。1971年至1976年,每年招收4个初中
班。1976年至1977年,每年招收1个高中班。1981年,中学班并入板泉联办中学。19
85年,学校迁至板泉驻军营房前,占地27亩,校舍66间,同时改名为板泉镇中心小学
。建新校时,原中共板泉小学支部成员及老校友36人捐资1670元。1991年,筹资14万
元,扩建房屋54间。1993年,有10个教学班,学生440人,教职工18人。
涝坡乡中心小学 为了纪念甲子山战役,政务院于1952年拨专款3亿元(旧人民币)
,建立甲子山烈士子弟小学。学校占地10亩,校舍35间,有8个教学班,学生345人,
教职工17人。1973年,国家又拨款4.2万元,在原校址重新规划,重建校舍58间,占
地15亩,有8个小学班,学生390人,4个初中班,学生205人,教职工共25人。1985年
,学校改称为涝坡乡中心小学。1990年山东省教委拨款1万元,为教师修建住房。19
92年,中学班并入涝坡乡中心初级中学。1993年,有10个教学班,372名学生,30名
教职工,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书育人两全学校。
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1962年,从十字路镇第一小学分出,始称十字路镇第二小学
,借用莒南师范的校舍,有6个班,学生300人,教职工13人。1967年,学校迁至隆山
路中段。1975—1978年,每年增收4个初中班。1986年,定名为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1991—1993年,筹集资金160余万元,先后拆除旧房67间,建教学楼2座,改建教师
宿舍480平方米,其它用房147平方米,勤工俭学用房420平方米,硬化路面2840平方
米,绿化面积1365平方米,办学条件大为改观。1993年,共有29个教学班。其中,9
个学前班,幼儿670人;小学班20个,学生1435人。共有教职工99人。
该校一贯重视少先队活动。1979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少先大队。198
4年,在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中,被评为山东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
1985年,受到山东省少年工作委员会表彰。1987年,该校少先队大队获山东省“金星
大队”奖。1990年,被山东省少工委命名为“功勋大队”。
该校确定为实验小学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试验,课题有单元过关实验课
、电化教学实验课、观察思维实验课等。阅读教学中,注重能力训练、思想教育、写
作指导三统一。数学教学中,采用“尝试教学法”、“发现法”、“马芯兰教学法(
即发散思维)”等,注重算法指导、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三结合。有5名教师撰写的教
学改革论文先后在地区和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
莒南县第二实验小学 建于1970年春,初称十字路镇第四小学,附设于莒南一中院
内,有5个教学班,教师8人。1974年迁至天桥路中段,占地15亩。1986年,定名为莒
南县第二实验小学。1991年,筹资88万元,建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3608平方米,硬
化地面2000平方米。1993年,有小学教学班20个,学前班7个,学生共计1800余人,
教职工100人,藏书14000册,教学仪器价值5万余元。学校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书育
人先进单位,被评为临沂地区“四中心”建设合格学校和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该校注重教学改革实验。1987~1990年,进行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实验和讲读
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实验。1991年至1992年,进行愉快教学实验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提
高学生谈话、写作能力的实验。1993年,在各科教学中进行“说评”实验。在教学改
革实验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