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1&rec=1&run=13

据有文字可查,明、清两代,境内不乏读书入仕者,仅大店庄氏族人就有21人中举,
7人中进士。但劳动人民极少入学读书,多为文盲。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倡导办民
众教育。由于战乱连绵,境内民众教育收效甚微。1939年,中共莒南县委建立后,重
视发展教育事业。1941年冬,滨海区文教科在文疃乡推行拉丁化新文字实验工作。1
943年,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滨海专署确定莒南县为教育改革实验县。是年
秋,青年教师张建华在洙边区刘家莲子坡村创办“庄户学”。此种办学形式既适合战
争环境,又适合家务负担重的广大贫苦农民的孩子入学读书。张建华的办学经验被推
广到全县及山东省各解放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44年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
员会教育处确定洙边区为省教育实验区。到1949年,全县小学由抗日战争前的93处增
至209处,儿童团学习班、青壮年学习班和妇女识字班遍及每个村,参加学习的学员
占全县人口的25%以上。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逐渐发展。1954年,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
学习班”,很快解决了农业合作社缺少记帐员的困难,这一经验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
视,并作了亲笔批示。到1957年,县内有师范学校1处,中学2处,小学498处,机关
幼儿园1处,职工业余学校4处,村村办起农民夜校。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盲目
发展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冲击、破坏
,教育质量下降。1978年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育教学质
量不断提高。1992年至1993年,先后在乡(镇)和县管中小学校进行校长招聘负责制、
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简称“三制”改
革),同时对农村初级中学和小学的学点布局进行调整。1993年底,全县有教师进修
学校1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处,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处,聋
哑学校1处,高级中学7处,初级中学64处,小学523处,幼儿园656处,在校学生(含
幼儿园幼儿)共计16812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有乡(镇)成人中心学校25
处,村办农民技术学校635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