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拥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g4&A=10&rec=3&run=13

1941年3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县一带活动,同莒南人民同甘共
苦,共同抗日,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部队所到之处,各家各户提前收拾好住房,铺
好铺草,烧好洗脚水。妇救会、“识字班”给战士缝洗衣服,帮助部队做饭。逢年过
节或打仗回来,群众主动捐献食品、衣物慰劳部队。1943年,县政府、武委会联合发
出拥军优属号召,全县掀起拥军优属高潮,不少村庄组织抗日剧团到主力部队和野战
军医院慰问演出。春节期间给抗日军人家属挂“光荣牌”、“光荣灯”。是年12月,
莒南县独立营、莒中县独立营、莒临县大队奋战7天,攻克了赫家岭、泱沟、新庄、
小梁家、横墩子5个日伪据点,莒南县党、政、军民6000余人,举行庆捷大会,中共
莒南县委书记田海山到会讲话,向莒南县独立营献了奖旗并赠送慰劳品--肥猪52头、
羊3只、鸡50只、鸡蛋450个、粉条133公斤、白菜2000公斤、袜子320双、毛巾230条。
1943年12月10日至1944年3月5日,中共莒南县委根据中共滨海区委的指示,在全
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拥军、参军运动,各村进行思想教育,党员、群众开展良心检
讨,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全县参军1488人,完成上级分配参军任务的425%。在这次
参军运动中,父母送子477人,妻子送丈夫65人。许多村庄动员整排整班的青壮年参
加主力军。有224个村订立了拥军公约,主要内容是:(1)按期交公粮,不掺沙,不掺
假;(2)部队来往要开迎送会,把好房子让给部队住,民兵、自卫团要加强岗哨,让
部队休息;(3)办给养不使假,烙煎饼要细、要薄、要干,反对用“后娘”的心对待
主力军;(4)给部队缝衣服、做鞋袜要结实,不要工钱,不偷留东西;(5)战时要配合
部队作战,送情报,抬担架,掩护伤员;(6)过年过节或打完了仗要发动群众慰问;
(7)动员回乡战士归队,发动青年参军。除制定村民公约外,农救会、民兵、妇救会
、青救会、商联会、医救会、学校等系统也都订了拥军公约。运动结束后,中共山东
分局机关刊物《斗争生活》刊载《滨海区莒南县委关于拥军、参军工作的总结》一文。
1944年春节前后,全县掀起募捐慰劳主力部队的热潮,全县527个自然村,累计
募捐现金10937元(北海币),猪429头,羊90只,鸡990只,鸡蛋1922个,白菜13122公
斤,花生757公斤,粉皮、粉条229公斤,毛巾1716条,手帕3695条,鞋52双,袜子2
13双,还有烟、茶、牙刷、牙粉、日记本、钢笔套、茶缸套、手套等。1月20日筵宾
区举行大规模的劳军大会,到会群众4000余人,高跷10余队,高跷队是由妇女组织扮
演的。大会热烈空前,会场上锣鼓喧天,红旗飘扬,戏台旁边摆满了慰劳品,有猪5
4口(平均一个自然村一口多),羊21只,鸡54只,白菜2500余公斤以及牙膏、牙粉、
袜子、肥皂等。民众代表把自己带来的礼物献给子弟兵--八路军。献礼之后代表发言
,两个青年当场决定参加主力军。这次会议对当时的参军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众日报》1月25日对莒南县的参军运动做过专题报道:“新兵入伍都要开欢送
会,村里开会统一部署,沿途群众设席置茶烟饯行,前面打着大旗,后面跟着高跷队
,战士骑马或坐轿,士绅、干部、妇女、“识字班”牵马抬轿,家属骑毛驴、坐小车
跟在后头,一直送到部队的主会场。主会场布满拥军旗帜、标语口号,台上设新战士
、新抗属席位,台侧设抗属席,会场中间留着一条丁字形的大路。战士到时,鸣鞭炮
、鼓掌、敲锣打鼓表示欢迎,新战士绕场一周,然后从中间路登台。开会时,全体起
立,向新战士、新抗属鞠躬致敬,新战士、新抗属相继讲话,妇女、‘识字班’跳舞
、献花、献慰劳品……在参军高潮中,到处响起‘主力兵团独立营,谁来参加谁光荣
,骑马戴花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的歌声。”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大批拥军模范人物和模范单位。筵宾区集前村拥军模范徐
大娘(尹桂玲),把战士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在她家住过的八路军战士和地方工作人
员上百人次,她家被称为“抗日饭店”。壮岗区泥塘沟村,是全县有名的拥军模范村
,当时部队医院经常驻这里。一次日本侵略军“扫荡”该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
几十名八路军重伤员藏在地洞里掩护起来。村民刘忠春家,一次住了3个八路军重伤
员,伤员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刘大娘喂水、喂饭,给伤员擦屎、端尿。村民
徐鹤亭家住了两个伤员,每顿饭,徐大娘总是亲口尝尝,然后再一匙一匙地喂伤员,
伤员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山乡大山前村姚大娘(姚王氏)家,自1940年起先后住过1
0多个八路军伤员,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全部伤愈归队,她还为抗日军人、工作人员
抚养过几个孩子,人们亲切地称她是“革命妈妈”。1942年由部队留地方工作的李瑞
清(女),住在大店区薛家道口村薛大娘(张秀菊)家里,一次日军“扫荡”,薛大娘把
她化妆,称作自己的闺女,冒生命危险,将她从敌人眼皮底下掩护出来。1944年7月
,住在山底村的山东军区野战医院第二所调剂员孙琳(女)和该村厉大娘(厉永才的母
亲)的一家人一同被日军掳去,敌人严刑拷打审问,厉大娘一口咬定孙琳是她的亲女
儿,冒死掩护孙琳,孙琳安全脱险。洙边村的梁怀玉,1944年担任“识字班”队长,
1945年春,在村里召开的动员参军大会上,19岁的梁怀玉第一个上台发言,她说:“
青年们要响应党的号召,只有消灭了敌人,解放全中国,咱穷苦人才能过好日子,当
兵就不要顾虑家,咱们民主政府组织了变耕队,帮着军属种地,俺‘识字班’今后一
定照顾好军属。当兵上前线,也不要担心找不到对象。俺‘识字班’找对象就要找个
当兵的,谁当兵谁光荣,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会后,她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嫁给了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刘玉明。
解放战争时期,县内拥军活动规模越来越大。1946年1月21日,县各救会发出通
知,要求全县18万会员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号召职工工会组织会员帮助军属修理生产
工具、生活用具,农救会帮助军属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妇救会帮助军属解决生活中的
困难。是年2月2日,滨海区党政机关、部队和大店区的万名群众举行春节团拜会,数
百人组成的秧歌队进行表演,两辆宣传彩车沿街缓行,向群众散发印有毛泽东主席、
朱德总司令画像的贺年片,军民欢欣鼓舞,庆祝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年冬,
全县掀起“心里乐意表表心”的献菜劳军运动,全县共献粉皮、粉条、海产品、干豆
角、咸菜等累计折价230万元(北海币)。1947年1月,人民解放军于鲁中地区全歼国民
党整编二十六师、五十一师等部5万余人。消息传到莒南后,路镇区14家商号献金5.
1万元(北海币),推选县参议长尤克明及商联会和群众团体代表10余人组成慰问团,
赴前线慰问。
抗美援朝时期,成立以县长薛亭为组长的拥军优属小组,走访伤残军人、烈属和
志愿军家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1950年11月,大店区首先举行抗美
援朝保家卫国拥军优属活动,随后全县掀起向“最可爱的人”献爱心见行动的拥军优
属热潮。全县人民吃糠咽菜,把节省下来的2000万公斤粮食和7000公斤食油作为拥军
粮油献给国家。汀水区出现群众自动为志愿军战士加工制作炒面、缝制棉衣的动人事
迹。筵宾区杜家庄村群众捐款捐粮,解决本村志愿军战士家属的生活困难。1952年6
月县妇联干部职工先后到筵宾区尹家庄、大店区丰山前等村帮助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家属夏收夏种。1953年8月县民政科主持召开抗美援朝荣军座谈会,会后对全县在抗
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94名烈士家属进行慰问,每户发给粮食250公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拥军工作逐步正常化、制度化。每年元旦、春节、“八一”
期间,中共莒南县委、莒南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都到驻莒南县的部队进
行慰问,平时经常征求驻军的意见,及时为部队排忧解难。
1984年,洙边乡庄庄河东村在长岛某部服役的战士侯传新的爷爷、父亲、母亲3
位亲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16岁的弟弟和一个14岁的妹妹
,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让侯传新安心服役,没
有把家中的事情告诉他,也没告诉部队,而是带领群众为他家料理丧事、承担家务、
耕种责任田。后来部队领导闻讯后非常感动,组成慰问团来莒南县召开隆重的慰问大
会,感谢老区人民对部队的支持,并签订了“千里军民共建协议书”。1986年春节期
间,全县共有1万多封慰问信、2万多件慰问品和数万元现金,寄往对越自卫反击战前
线部队。1992年板泉镇卞家涝坡村为解决驻军吃菜难问题,在靠近水源又离营房近的
地方,划出30亩好地,让部队建起蔬菜园和养殖场。驻虎园部队因供电负荷不足,时
常出现停电现象,县供电局免费为部队安装专线,保证了部队正常用电。是年,县民
政局出资5000元,帮助莒南驻军安装程控电话。1993年,县里成立军粮供应站,县财
政每年补贴10万元,使粮油等食品能及时、低价、优质地供应莒南驻军。
1991年11月,莒南县被临沂地委、行署、军分区授予“双拥先进县”称号。199
2年11月、12月莒南县分别被临沂地委、行署、军分区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省军区
命名为“双拥摸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