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杏花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7&A=2&rec=50&run=13

杏花河 古名环河沟,又名清河沟,为排泄古浒山泺积水的一条小沟,每逢雨季常成水患。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桂麟令掘清河沟,引水北注新清河。1935年(民国24年)春,邹平实验县政府征集民工疏浚,适值杏花落红,流水漂泛,遂更名为杏花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杏花沟经多次整修治理,排水能力大大提高,1969年改称杏花河。
杏花河源出芽庄湖,上接章丘漯河客水,自浒山闸沿明家集乡南部流向东,至青龙山北首折向东北入韩店乡境,经上口村、甲子、张家、东白至孙镇乡霍家坡南折向东行,又至袁家屋子再转东北经徐王屋子,沿孙镇乡与焦桥乡界至孙镇乡大有里村东,转至焦桥乡张官村北穿胜利河入桓台县境,至金家拦河闸注入小清河。县境内总长33公里,流域面积425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宽40米,底宽24米,平均深4米,堤距70米,防洪水位一般10.4?17.97米,最大行洪流量100?150立方米/秒。
杏花河在县境内上接芽庄湖,下有9条河道汇入。分别为五十米大沟、黛溪河、郑马河、六六河、长白沟、新民河、安袁河、利民河、刘套大沟,除黛溪河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外,其他均为人工开掘排灌两用河道。
五十米大沟 1968年开挖,上接芽庄湖东堤分洪闸,向东至浒山泺围堤西入杏花河。因沟堤距宽50米而得名。沟深2米,全长4.5公里,泄洪流量40立方米/ 秒。
黛溪河 古名沙河,《齐乘》称蒙水,因源于摩诃山下黛泉,又汇诸涧溪水,故名黛溪河。
黛溪河系邹平县南部山区自然形成的排洪河道,发源于以摩诃山为中心的18条山峪,上游分两大支流:一条汇西董乡西峪、八柱台、大马峪和上下回诸峪之水,经由家河滩、尚庄至西董村西,向北至崔家营南;另一条汇杏林、秦家沟以南诸涧之水,经黄家河滩、南石至崔家营南,与南来支流汇合,穿于兹山、印台山之间,北流绕邹平县城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总长23.6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1958年以前,涓涓细流(约0.3立方米/秒),常年不断。汛期洪流直下,过水流量达110立方米/秒。因河道纵坡大,流速急,经常泛滥成灾。自1958年,经过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库塘坝,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断流。
长白沟 原系古河道。1916年开挖,因流经原长白乡而得名。此沟源于芽庄湖,经许道口、牛官村,向北折至孙镇乡官庄村,再经王伍农场南入杏花河。后马四干运河、郑马河开通,苏家桥以西河段遂废。
新长白沟为东西流向,西起里八田乡崖镇东,东至韩店乡徐王二屋入杏花河,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沟宽15米,底宽4米,深2.5米,行水流量为5.4立方米/秒。
郑马河 1966年开挖。东西流向,上接郑一沟,东流经窝村北至韩店西北入杏花河,全长8.5公里。因源于里八田乡郑家、马庄两村附近而得名。1970年马四干运河南延截穿郑马河,分为东西两段。郑马河河口宽20米,底宽4米,深3米,过水流量7.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
六六河 1966年开挖,故名六六河。南北流向,南起滕家洼,北至袁家屋子入杏花河。全长8.5公里,河口宽20米,底宽6米,深3.5米,过水流量13.5立方米/秒,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
新民河 系1952年开挖的县内第一条人工改道河。起于县园艺场北,南北流向,北流经西言礼、旧口、朱家套至李套村西北入杏花河,全长16.5公里。河口宽24米,底宽6米,深4米,过水流量21.6立方米/秒,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安袁河 1949年开掘,东西流向,原名安辛沟(安祥至辛集)。1965年重新开挖安袁河,上接里八田乡孔家村西马四干运河,东流经九户乡成家村、安祥村南,再经孙镇乡王伍农场南至辛集村东南入杏花河,全长14.2公里。河口宽16米。底宽6米,深2.5米,过水流量22.4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4.5平方公里。
利民河 1965年开挖,原从九户村北利用马四干运河的一分干渠,经水牛韩南接马四干运河,向东经刚斧寨南利用鬼子沟(现反帝沟),再至爱东村折东行至孙镇乡范家村西北,东行经孙家镇、大三户、潘刘村至车郭庄后入杏花河,全长19公里。1970年,河道改从范家村南,西经都路平,至九户村西,与马四干运河相接,范家村西北原河道废。现利民河口宽20米,底宽6米,深3.5米,过水流量24立方米/秒,全长15.2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
刘套沟 1983年开挖,源于焦桥乡大成北洼,至杏花河,全长4.1公里,宽20米,深3米,排洪流量2.2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