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年团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7&A=2&rec=114&run=13

〔早期的革命青年团体〕
1935年,共产党早期党员张宗麟应邀 来县出任邹平县立简易师范校长,在学校中组织进步学生创办读书会,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阅读进步书刊,走出校门搞社会调 查,演革命戏,唱革命歌曲,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春,张宗麟以“共产党嫌疑分 子”被研究院当局驱押出走。9月,邹平简师并入第一乡建师范,在学校党小组的领导下,秘密成立“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发展刘瑄、苗柏杰、罗琪、戈华、李振江、霍方侠、石一慎、柴启尧、韩万煜、孙化利等为第一批队员。1936年“西安事变”后,乡师“民先”组织学生在城乡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利用庙会、集市宣传抗日,反内战、反投降,开展抗日募捐活动。 1937年7月,从苏州国民党监狱释放来邹平的共产党员刘靖与乡师共产党员邹德馨、刘瑄等人秘密组建邹平抗日青年团。刘靖任青年团书记,邹德馨任副书记兼妇女部长,刘瑄任组织委员,苗柏杰任军事委员,夏尚志任宣传委员。发展第一批团员40余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后形势急剧 变化,“民先”队员和青年团员大部离开邹平,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月,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先后来到长山中学,发展“民先”组织,举办“民众夜校”(实为抗日骨干训练班),组织“抗日后援会”,进行武装起义准备, 1938年6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坚持武装斗争同时,宣传组织群众,在农村广泛发展“民先”组织,壮大队伍。不到半年,即发展100余名“民先”队员。同时,邹(平)章(丘)齐(东)边区的部分 青年教师在共产党员高涨源的领导下,组织 了“民先”组织。8月,中共邹平特别支部成立后,邹、长、齐地区的“民先”组织,统归特支青委领导,刘群任青委书记。1939年后,县内各区农村纷纷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县民主政府设青救会领导机构,县委设青委书记,统一领导和组织各区的青救会的抗日斗争。1941年6月,在农村发展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1943年8月,青抗先与自卫团等统称民兵,实行“劳武结合”,开展对敌斗争。

〔共青团县委〕
1949年初,县内青年团组织已发展壮大起来,开始筹备建团工作。建国后,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建立青年团的指示,邹平、长山、齐东先后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设书记1人,副书记1-2人, 常委若干人。领导青年团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共产党的助手作用。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其间,团邹平县委书记先后为谢伯华(兼)、张树元、孙玉玺、袁道生、刘玉桐。
团长山县委书记先后为阎云生、张玉森、刘贤枚、刘玉桐。团齐东县委书记先后为蔡兰 圃、李文彬、赵宗起,李美村。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县委带领全县团员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团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2月,召开第八届县团代会,恢复共青团组织,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委员会,团的工作重新走上正轨。1980年共青团邹平县委召开青少年教育工作会议,先后对团的组织进行5次整顿,继续发扬党和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贡献力量。

〔共青团代表大会〕
一、邹平县团代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一届代表大会 1952年5月在马庄村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00余人。团县委书记张树元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了青年团邹平县第一届委员会。张树元当选为书记,孙玉玺、高元峰为副书记,11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二届代表大会 1954年5月11日至14日在邹平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79人。袁道生代表团县委作工作报告,总结了团组织领导广大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成绩,传达了上级团代会精神,部署了以后任务。会议选举青年团邹平县第二届委员会,袁道生当选为书记,高元峰为副书记,13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三届代表大会 1956年8月15日在长山礼堂召开,出席会议代表695人,列席代表36人。团县委书记刘玉桐作工作报告,大会部署了团的主要工作,协助党组织加强农村“扫盲”和农业生产,选举了新的团县委领导机构。刘玉桐当选为书记,高元峰、袁恩清为副书记,7人当选为常务委员。选举刘玉桐、李树宾、李秀珍为出席省第二次团代会代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四届代表大会 1957年8月19日在长山礼堂隆重开幕,到会代表354人,列席代表25人。刘玉桐代表团县委作工作报告,肯定了各级团组织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及在“除四害”(四害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为中心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大会补选了团县委委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五届代表大会 1958年8月26日在邹平礼堂召开。会议传达了共青团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团县委书记刘玉桐作工作报告,检查总结了团的工作,号召共青团组织积极投入到整风运动中去,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大会补选了部分委员和常务委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六届代表大会 1959年10月25日至29日在邹平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刘玉桐代表第五届团县委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共青团邹平县第六届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刘玉桐当选为书记,高元峰、马英华为副书记。选举刘玉桐、王泽云、李安岭、邢士宝、赵美芳、郑德芬、李树玺、李兴东等8人为参加省第三届团代会代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七届代表大会 1963年3月18日至22日在邹平城召开。中共邹平县委宣传部长蔡立先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动员报告》,王泽云代表团县委作《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全县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了共青团邹平县第七届委员会,髙元峰当选为书记,王泽云为副书记,6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八届代表大会 1973年2月24日在邹平礼堂召开,出席会议代表900人。中共邹平县委副书记程金铎作工作报告,王泽云代表团县委作题为《高举“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沿着毛主席的建团路线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29人组成的共青团邹平县委员会,王泽云当选为书记,信为秀当选为副书记,7人为常务委员。选举王泽云、张汉宾、孟兆云、石秀兰、任家安、李光华、王有岭为出席省第五届团代会代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九届代表大会 1979年2月25日至28日在邹平礼堂召开,到会代表850人,列席代表40人,特邀代表10人。王泽云作《发挥党和团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报告,孙传清代表团县委作《为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33人组成的共青团邹平县第九届委员会,孙传清当选为书记,信为秀、王传明为副书记,12人为常务委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十届代表大会 1982年4月8日在邹平礼堂召开,出席代表411人,工人占7%,农民占62%,其他占31%。孙传清代表团县委作题为《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21人组成的共青团邹平县第十 届委员会和11人的常务委员会,孙传清当选为书记,王传明、王允英当选为副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邹平县第十一届代表大会 1985年3月2日在邹平县城驻军礼堂召开,正式代表408人,列席代表15人,特邀代表2人。李慎猛作《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开拓前进,带领全县团员青年为振兴邹平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通过了向邵庄团支部学习的决议。选举出31人 组成的共青团邹平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9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李慎猛当选为书记,张思越为副书记。
二、长山县团代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长山县第一届代表大会 1950年3月在长山城召开,袁鸿涛代表团县委作工作报告,总结在建团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号召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去。大会选举了青年团长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张玉森当选为书记,袁鸿涛为副书记,11人为常务委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长山县第二届代表大会 1952年4月21日至23日在长山大七里庄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13人。张玉森代表团县委作工作报告,总结青年团在“三大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大会选举了青年团长山县第二届委员会,张玉森当选为书记,袁鸿涛、刘贤文为副书记。
(注:长山县以后团代会和齐东县团代 会无资料。)

〔团员〕
建国初,邹平县基层团支部已发展到23个,团员481人;长山县基层团支部27个,团员297人;齐东县基层团支部21个。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县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三大改造”运动,经受锻炼,发挥了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同时团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956年,邹长合并前,邹平县基层团支部发展到589个,团员10749人;长山县基层团支部发展到335个,团员4368人;齐东县基层团支部发展到381个。1958年,齐东县并入邹平县前,团的基层支部已达619个,团员6197人。1965年底,全县共有14个团区委,1077个基层团支部,16354名团员。
“文化大革命”中,团的各级组织都受到冲击,许多团员因反对迫害革命领导干部被打成“保皇派”,被视为“保守势力”,被迫停止组织活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团组织加强了对团员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先后五次整顿团组织,进一步统一团的各级干部和团员的思想,端正团风。1978年10月,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明确提出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知识、守纪律、身体健壮、勤劳勇敢、朝气蓬勃、不怕任何困难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1985年,全县共有47个基层团委,199个团总支,1984个基层团支部,28990名团员。

〔少年团体〕
童子军1927年,中国正式建立童子军组织,蒋介石任理事会会长,戴传贤、何应钦任副会长。理事会制定《中国童子军登记条例》,规定“凡国内及海外之中国儿童,年满12岁,接受中国童子军训,并得到家长许可者,均可依照本条例向中国童子军司令部履行登记。”为此,邹平、长山、齐东三县均先后建立童子军团,隶属于县三民主义青年团领导。县立初级中学,各中心国民学校均建立了童子军组织。
1928年,齐东县开始筹建童子军组织。1931年春,齐东县国民党县党部与教育局派指导员赴县立各小学从事童子军组织训练工作。1935年,省政府派员负责筹建中国童子军齐东县理事会,整顿童子军组织。规定按6人以上为1小队,3个小队以上为1中队,3个中队以上为1童子军团。全县共建有8个童子军团。
1933年,长山县周村镇各高小建立童子军。1935年,县成立中国童子军长山分会,长山城关和周村镇中小学建立童子军组织,并配备专人负责童子军训练工作。
童子军组织有队旗,队员有证章和证书,配有军服、军棍、小刀、绳子等,中小队长佩有标志。童子军训练必须按规定的原则、目标、誓词内容进行,有条件的学校组织童子军站岗、宣传、野营、结绳、节目集会等。
童子军训练以培养学生“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最高原则,以使学生具有“智、仁、勇”为训练目的。借以控制学生,对学生进行所谓忠于“党团”、“领袖”的教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县童子军组织自行解体。
儿童团抗日战争初期,县内根据地农村建立各种抗日救国会的同时,建立了儿童团,吸收十几岁的先进少年儿童参加。团内设团长、指导员,村内有“民先”组织的,受“民先”支部或小组领导,无“民先”组织的受青救会领导。站岗、放哨,盘查行人,传递情报,宣传抗日救亡,是青年组织的后备力量和助手。1940年7月,邹、长两县在长山八区召开会议,宣布成立邹、长县儿童团。出席会议代表50人,选举了县儿童团 团长、副团长,号召动员全县少年儿童参加儿童团。9月,邹长中心县委在长山八区成立儿童团话剧团,有9~15岁儿童37人。 成立后,在邹长地区巡回演出。1941年10月,因斗争形势恶化撤销。1942年4月5日,长山县青年联合会发起成立县儿童工作研究会,以提高各界对儿童的关心和对儿童工作的领导。聘请杨竹亭、李桂林、王健民等6人为研究会员。同年6月,长山八区儿童团为纪念“六一”国际儿童节,发起集体植树运动,100多名儿童团员,一次植树1200余棵,并命名为“儿童林”。
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4年初,共青团邹平县委员会学校儿童部部长王泽云等人组成少年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少年先锋队建队工作。4月,团县委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部署少先队的发展工作和各区辅导员的配备。当年建少先大队24个,中队198个,发展队员6739人,聘请辅导员144人。同年长山、齐东也先后建立少先队组织。向队员进行“五爱”教育,开展学习英雄人物,与英雄人物通信,请英雄人物讲故事等活动。1956年,全县少年儿童参加了除“四害”、扫文盲、植树造林活动,当年营造少年林150亩,植树38450棵。1958年,全县831处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建少先队大队154个,队员发展到60205人,聘请辅导员1080人。有102名适龄少先队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在“左”倾 错误严重泛滥的影响下,一度掀起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大战三秋”的“热潮”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正常学习,也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
1959年,学校对少先队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组织学习刘胡兰、黄继光、向秀丽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引导儿童访贫问苦,树立远大理想,学英雄,做英雄,誓做革命接班人。1962年10月,团县委召开少先队辅导员会议,学习讨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1963年,响应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少先队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和雷锋同志比童年”,“踏着雷锋叔叔脚印走”等活动。并且请“三老”(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讲“三史”(村史、家史、校史),通过多种形式向儿童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中国的阶级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全县79%的适龄儿童加入了少先队,辅导员发展到125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少先队组织被破坏,代之以“红小兵”组织。1977年,全县“红小兵”发展到45317人,聘请辅导员2457人。1978年,团中央决定恢复少先队组织,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61969人,聘辅导员2979人。1981年6月,中共邹平县委成立少年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副书记张乐敏任组长。1982年2月,团县委根据团中央等八个单位《关于举办1982年“红领巾读书奖章”的通知》精神,大力开展少年儿童课外阅读活动,协助部分学校建起图书室,举办“少年儿童读书班”,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1985年,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少年报社、辅导员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少先队“创造杯”活动。邹平县少先队共获得“创造杯”16个,被团省委表彰为“少先队创造杯竞赛红旗单位”。是年,全县有877处学校建立了少先队,共有队员97168人,占适龄儿童的89.6%,少先队辅导员3284人。

〔团的活动〕
建国后,县内共青团组织带领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配合县内党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了共产党的有力助手作用。
1950年,县内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利用黑板报、街头演出等形式,宣传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纷纷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据统计,仅长山县就有6376名团员自愿报名参加志愿军。1951年5月1日,全县37000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反美爱国示威大游行。在团员的带动下,1951~1953年,全县有3000余名青年参加了志愿军。
1951年11月14日,响应团省委关于开展“冬季农村学习”运动的号召,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积极投入“冬学”运动。县、区、村都成立冬学运动委员会,各村建立“冬学夜校”。由团员青年干部担任夜校政治指导员,广泛宣传建团的意义和团的基础知识。广大青年积极要求加入团组织。
在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团县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群众中间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揭发地主阶级的剥削事实和反革命分子的罪恶,消除了农民对土改的顾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生产、经营管理、政治工作等方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据当时15个乡统计,团员青年担任社长的328人,担任生产队长的665人,担任技术员的87人,担任会计的442人,担任民办教师的215人,担任新式农具手的178人。 1957年,全县团员青年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造林5589亩,植树1458533棵,育苗577亩,采集树种6450斤,凿井25474眼。是年,团县委与农业局合作培训1000多名农业会计、技术员,组织了24000多人参加扫盲教育,配合文化馆培训了432名文娱骨干,在农村合作社建立了66个倶乐部。在全县优秀社员代表大会上,受表彰奖励的1000多名社员中团员占87%。
1957年,县内各级团组织广泛向群众宣传“除四害,讲卫生”,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共消灭鼠、雀35万余只,改修厕所81500个,积垃圾肥140多万方。1958年,全县又消灭麻雀1081873只,老鼠336579只,堵鼠洞267806个,堵雀窝253726个,达到了“五洁四无县”标准。
1957年9月后,党的整风转入整改阶段,针对农村出现的闹社、反对统购统销的严峻形势,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全县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了这场大辩论,利用黑板报、壁报、漫画、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带头揭发地主富农的反动本质,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并请老贫农讲家史,回忆诉苦,使95%以上的青年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
1958年全县在农业合作社中建立青年农业技术学习班100个,在团员带领下有3500人参加了学习;建立青年试验田学习小组1232个,青年生产突击队255个,水利建设突击队160个。有5万多名团员青年参加水利建设。有许多人被命名为模范突击队员。在“三八”水库工地上,第一期工程评出47名模范,其中团员16人,占34%;41名突击队员,其中团员35人,占87%。乔家庄团员王佩英受到地区奖励。同年,有6500名青年组成造林突击队697个,造林1315亩,植树2516207棵,建立小苗圃238个。有7万多名青年组成大炼钢铁队500多个、节约队316个,共拣废铁、焦炭、矿石113吨。此外,他们还参加了积肥、改良土壤、农业科研等活动。在运动中,有370名团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3月18日,团县委第七次代表大会作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决定,会后,团县委组织了2500人的宣传队,在学校、工地、工厂、田间地头广泛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在全县掀起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各级团组织共发放《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一书1100册,《中国青年》刊1600册,增订《大众日报》5000份。“文化大革命”中,团的活动停止。1973年,县内团组织始得恢复活动。
1979年3月,团中央作出《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结合县内正在进行的植树造林活动,团县委提出把植树造林作为突击活动的中心任务,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至1980年,全县共建立科研突击队122个,植树1497500棵,育苗3517亩,插条12000墩,绿化山地1200亩,营造青年林20亩,绿化道路52.8公里,修路7公里,积肥10万多方。在厂矿企业中,将评选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纳入生产管理,激发了团员青年的劳动热情,开展义务劳动,改进设备,修旧利废。当年为国家节约资金69400元。
1980年3月5日,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十七周年之际,全县团员青年建立学雷锋小组397个,共3591人。1981年,6500名团员青年组成学雷锋小组1047个,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清除垃圾43000方,清扫地面10万平方米,做好人好事13000多件。1981年,孙镇公社冯 家大队团支部受到团省委表彰,袁宏伟、吕元贵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1982年3月,全县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县内团组织一月内组织大型活动6次,清除垃圾3万方,清除卫生死角634个,组织各种监督岗186个,建立文明卫生街512条,清挖卫生沟23条,长达36530米,整修厕所820个,砌花池3690个,义务植树1300000棵。1983年,“文明礼貌月”活动以贯彻“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严守职业道德,治理“脏、乱、差”,“送温暖”,“学雷锋、树新风、争当三好学生”等活动。全县共成立学雷锋小组6646个,助耕组413个,包户小组495个。为支援甘肃绿化,采集草树种9344斤。1984年,建立学雷锋小组5185个,包户小组2425个,送温暖小组466个,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农林知识咨询站,为农民修理农具,向“敬老院”和“干休所”送温暖。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做好人好事16780件,植树913450棵,采集草树种15000斤,建立“青年之家”74处。是年,全县共评出新长征突击手99人,其中7人受到团省委表彰,西董乡段家村团员宋刚受到团中央表彰,韩店乡东言礼青年联营打井队和县农机厂团支部分别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红旗”和“青年突击队”荣誉称号。77名团员被团地委评为“新长征突击手”。
1985年6月,全县团员青年广泛开展“战士在我心中,祖国在我心中”活动。录制《保边疆,献青春》歌曲磁带22套,为支援前线捐款4670元,购置物品1750件,刺绣锦旗14面,写慰问信6222封,组织包户服务队32个,为部队家属送粮油5500斤,修理家倶125件。同时组织27500余名团员青年收听英模报告,使广大团员青年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