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在县内的主要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7&A=2&rec=105&run=13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县内就有党的秘密活动。1927年春,山东党组织在齐东县建立两个农村党支部,直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不久,蒋介石叛变革命,齐东党的活动随即停止。1932年,共产党员王次芳从青岛返回家乡齐东县麻姑堂村,联络进步知识分子,创办进步刊物《洪钟》,不久即被查封。
1934年夏季,共产党员张俶知、邹眠虹、何为之等陆续来到邹平,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简易师范、卫生院秘密从事党的活动。邹平简师校长张宗麟在学校组织读书会,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华北事变”后,简师师生举行轰轰烈烈的游行示威,并致电南京政府,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简师师生的革命行动吓坏了国民党县政府,1936年春县政府强令张宗麟离开邹平。同年8月,中共胶东特委派共产党员柳运光,寿张乡建师范党组织派共产党员訾乃全(訾修林),济南第一师范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傅同庚同时考入山东乡村建设第一师范特师部,建立了邹平乡师特师部党小组,柳运光任组长。在组织读书会的基础上秘密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先后发展刘瑄(刘怀璞)、苗柏杰、罗琪(张继丙)、戈华(郭念春)、李振江、霍方侠等10余人为民先队员。9月,发展刘瑄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柳运光调胶东特委工作。12月,因胶东特委遭国民党破坏,邹平的党组织与胶东特委失去联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9月,共产党员刘靖从苏州出狱来到邹平乡师,与刘瑄等人共同组织抗日青年团,先后发展了柴启尧、韩万煜、李峰等40多名团员,准备组织抗日武装。后因形势变化,团员们各自奔赴抗日战线,刘瑄、苗柏杰、罗琪、戈华、李振江、霍方侠、张玉山等七人直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同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林一山借去胶东之机到长山中学,与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畅谈抗日救国道理,争取马耀南参加抗日。月底,马耀南即到济南寻找党的领导,要求派人帮助开展抗日工作。10月,中共山东省委为在鲁北建立一个发动武装起义的中心点,先后派姚仲明、廖容标、赵明新等到长山中学,以教员身份作掩护,进行抗日宣传,准备武装起义。建立长山中学党小组,姚仲明任组长。发展长中附小教员李寿龄为共产党员,并在马耀南支持下,开办民众夜校,举办游击训练班。李寿龄在长中附小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发展“民先”队员,培训抗日骨干。1937年12月23日,日军渡过黄河。翌日,飞机轰炸邹平、长山两县城,迅速侵占县境。在此危急关头,姚仲明、廖容标等率领长山中学进步师生及抗日骨干于12月26日在长山九区卫固黑铁山举行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揭开了邹长抗日斗争的序幕。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创建了邹长抗日根据地。
1937年冬,共产党员王次芳受青岛党组织派遣,由青岛回家乡齐东县,协助冯玉祥旧部国民党人孟昭进组织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1938年10月,山东党组织先后派孙汉卿、宋子进、吕洗尘到孟昭进部工作,与王次芳组成党的工作委员会。孙汉卿为工委书记,宋子进任组织部长,王次芳任宣传部长。先后发展张实杰、宋颜豪等20余名党员,并在部队基层发展“民先”队员,在邹、章、齐、历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5月,孟昭进率部进入河北,孙汉卿调省委,王丁一(又名王新崇)任工委书记。1939年6月,刘井战斗后,工委撤销。
1938年秋,三支队派刘博泉、刘群、李余鲁等党员到邹平建立中共邹平特别支部,隶属清河特委领导。同时中共清河特委还从部队抽调李寿龄、王新崇、程雨村、刘矫非、吕洗尘、石侠生等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先后建立了杨家峪、大马峪、孟王、爱贤、东杜、西杜、董家、朱套、刘桥、东直、西直、范家等农村党支部。
1939年5月,为加强党对地方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邹长地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焦桥区孙家庄召开。参加会议代表20多人,分别代表着邹平、长山、齐东、高苑、青城、桓台、章丘、历城等县的数百名党员,成立了中共邹长中心县委,李寿龄当选为中心县委书记。邹长中心县委建立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根据地农村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也建立了一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同时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对新党员、新干部普遍进行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审查,补办入党手续和入党仪式,健全支部生活,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
1940年3月,根据斗争形势需要,邹长中心县委决定将邹平、长山两县划分为南、北两部分。8月,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邹长中心县委转移到南邹长的长白山区坚持斗争。9月,为加强邹长北部抗日斗争的领导,成立中共邹平县委,经常活动在焦桥、苑城及小清河南北一带。12月,以邹长中心县委为基础,在焦桥韩家套成立中共清西地委,撤销邹平县委,由清西地委兼管邹平工作。同时成立中共长山县委,主要活动在长白山区。
1941年3月后,日军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清河区邹长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清剿”、“蚕食”。党组织领导人民内线坚持,外线出击,建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即表面支应敌人、暗地进行抗日工作的村政权。)开展群众性、分散性、地方性的游击战争,粉碎敌人妄图消灭抗日武装的阴谋。在艰苦斗争中,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41年底,邹平县党支部发展到114个,党员1611人。长山县党支部发展到103个,党员1340人。
1943年春,日军实行阴险毒辣的“总力战”,邹长地区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遵照中共山东分局“不要丢了小清河南”的指示,清西地委重新建立邹平县委、县府,主要活动在焦桥、三元一带。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整顿党组织,成立武工队,建立村政权,组织抗日群众团体,打破敌人的控制,争取上层爱国人士参加抗日,开展反自首、反围剿、反蚕食斗争,把敌占区变为游击区。6月,贯彻中央提出的“十大政策”,县委设立敌伪工作部,加强对敌人的分化、瓦解工作。
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渤海区党委,邹、长、齐三县归第六地委领导。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邹平、长山两县恢复原来的行政区划。同月,渤海区党委委派任曰淼(原名王靖宇)到齐东县接受收复工作,成立中共齐东县工作委员会。10月,齐东县委成立,主要活动在九户、台子、麻姑堂一带。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7-9月,三县县城先后为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委领导军民立即开始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组织地方武装对敌人进行打击,在解放区和部分游击区开展土地改革和“双减反霸”斗争。12月,渤海区党委决定成立齐东中心县委和西线指挥部,分管邹平、章历、齐东、青城等县的工作。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大举进攻长白山区。为适应斗争需要,9月,邹平一、二区,长山二、八区和章丘五区联合成立中共长白山工作委员会,并从邹、长各县抽调一个中队组成武装大队,在工委领导下,坚持长白山区的斗争。
1948年春,县境解放,长白山工委撤销。县委根据区党委指示,大力组织发展生产。9月24日,济南解放,齐东中心县委和西线指挥部随之撤销。11月,县委组织民兵担架团随军南下,支援淮海战役。1949年春,动员3800余名青年参加主力军,迎接全国解放。同时三县县委、县府分别组成两套班子,一套留在县内,一套组成南下中队随军南下。邹平县南下中队队长(县长)张沛、中队指导员(县委书记)李晓民,组织部长刘玉亭、宣传部长×××,南下干部共104人;长山县南下中队队长(县长)窦育民,中队指导员(县委书记)白丁、组织部长房崇阳、宣传部长王允生,南下干部共100余人;齐东县南下中队队长(县长)任曰淼,中队指导员(县委书记)胡为新、郭克勇,组织部长王培珍,宣传部长王鹤亭,南下干部共100人。4月,南下中队随军渡过长江,邹平中队奉命参加创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作,长山中队接管上海市真如区,齐东中队南进福建接管永安地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领导人民致力于发展生产,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统一财政经济管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0年6月至1951年冬,县委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复查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清算地主倒算回去的土改胜利果实,分配给无地无房的贫苦农民,彻底实现了封建土地占有制向农民所有制的转变。1950-1953年,又领导人民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人民政权。1951年2月,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组织全县人民进行抗美援朝签名、游行示威、捐献飞机大炮,动员青年参加志愿军。1951年冬至1952年夏,在全县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1952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县委领导人民积极开展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统称为三大改造)。同时启发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集体化道路,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至1956年春县内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使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执政党的作用,在党内进行干部整风,整党、建党,在干部中进行“肃反”、“审干”等重要工作。纯洁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5月,中共邹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党内的团结,制定了全县1956-1967年的农业发展规划和1956年发展农业生产的具体计划。会后,立即在农村普遍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发增产节约运动。1957年,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向各级领导机关提出大量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也借“大鸣大放”之机向党进攻,要共产党下台,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对右派分子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把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处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发挥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生产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县内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够,存在着严重的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过份强调主观意志和夸大主观作用,强调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了“插红旗、拔白旗”的口号,在全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8月,又开始“全民动员、大办钢铁”,把“大跃进”推上高潮。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破坏了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1959年,又在全县脱产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反右倾”斗争,不少干部受到错误批判,“左”的错误更加发展,致使在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加重了国民经济的困难,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
1962年后,县委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髙”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初步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党员进行了甄别平反,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工农业生产,全县的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1963年5月,在邹平县第二次党代会上,县委总结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号召艰苦奋斗,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部署在本县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春,遵照省委指示,县委派出400名干部到齐河县参加省委“四清”工作试点。1965年8月,“四清”运动在全县全面展开。开始以“清帐目、清仓库、清经济、清工分”为重点,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久就发展成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政治运动,明确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口号,把一些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统统视为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
1966年6月,县内“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战斗队”,“造反队”,冲击党政军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串连”,“造反”运动愈演愈烈。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陷于瘫痪,许多党政领导干部被打成“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抄家、揪斗,党员停止了组织生活。1967年3月30日,一些群众“造反”组织夺了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权,建立“军(队)、干(部)、群(众团体)”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实行所谓“一元化”领导。革命委员会内设政治部,代行县委的一切职权。随即,县直各系统、各区委也都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5月,中央下达解决山东问题的“十条意见”。10月,建立中共邹平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1月,各公社相继召开党代会,建立公社党委。11月10日,召开中共邹平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邹平县第三届委员会,提出了“认真看书学习,加强党的建设”的口号。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所辖的一些部门归入县委系统。会后,党的组织机构逐渐恢复健全起来。县委按照中央指示,开展“批林(彪)整风”运动,批判无政府主义倾向。解放安排了一批长期受打击迫害的老干部,调整国民经济,纠正无政府主义倾向,各方面工作出现转机。1974年1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县委的正常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1975年,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对一系列工作进行整顿的指示,全县政治、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年底,又错误地掀起“批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县内局势又开始出现动荡。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县委组织领导广大群众深人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县内各项事业都有了发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思想战线上,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县委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先后为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处分的干部进行了复查,改正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为已改造成为劳动者的原地主、富农分子改定了成份,落实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妥善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提高了党的威信。贯彻执行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放宽经济政策,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使全县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1980年10月,县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会议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肃清了长期以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思想上的影响,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并讨论制定了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县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84年3月,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精减办事机构,同时,按照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1984年12月16日,召开县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把振兴经济作为振兴邹平的中心任务来抓,号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1985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分期分批进行整党。消除“左”倾思想的影响,消除派性余毒,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查清了一些人在“文革”中的严重问题,处理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人和事。同时制定县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措施。要求全县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经济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