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700&run=13


宋彦人(1914.03.30~1988.01.20) 名士英,以字行世。泊头镇泊头村人。1926年入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校址惠民县城)附属小学读书,1934年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2月参与筹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大学农学院分队。1937年10月,任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和女子文理学院民先联合分队队长,组织领导同学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3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晋南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政治指导员、山西省潞城县县长、晋冀鲁豫边区农林局局长、山东省农林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农林部农业处处长、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华东农林水利局副局长、中共华中农学院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54年、1963年、1978年三任国家农业部植物保护局局长,共14年之久。
1954年,组织全国性农作物病、虫、杂草调查,确立检疫对象,划分疫区和保护区,开创国内检疫事业。在其倡导下,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实现国内检疫与口岸进出口检疫由农业部统一领导,在全国各口岸建立植检所,各省建立植检站,制定植检法规,使植物检疫事业得以开拓发展。
1963年,彦人发现浙江余杭县农场和慈溪棉花原种场有检疫对象棉花枯萎病,即向有关单位讲明该病的危害性,并向省长汇报,直到由省长责成有关单位销毁疫苗,封锁疫区,废除慈溪原种场。60年代初,从保加利亚进口烟叶并引进烟草种子,发现均带有霜霉病。他多次向部领导汇报,后经国务院批准,按检疫条例在港口销毁带病烟叶,并向对方索赔。又派人跟踪到益都(今青州市)、许昌将带病种子和田中烟苗销毁。对病虫害防治,彦人主张应主动、经济、安全,提倡病虫预测预报。在其主持植保局工作期间,农业部颁布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案,建立自上而下的测报网络。1963年,为从制度上保证农药的规格质量,向有关方面建议,加强农药规格质量的检定工作,并亲自筹建起农药检定所。主张加强农药的大田药效测定,根据农药室内分析测定和大田的药效检定结果,建立农药投产的登记管理制度。
彦人重视植保事业的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他主持工作期间,曾先后与匈牙利、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朝鲜等国签订植保植检协定。1955年1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波兰华沙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会议。1978年,率中国植保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考察。
1982年,彦人因患白内障行动不便而离休。1988年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张友三(1922.07~1988.06) 黄升乡堤圈村人。解放初期,由于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青年普遍文化水平低,为使群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读书、看报、写信,担任民办教
师的张友三发明了拼音速成识字法,在全县推广。在教学中,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学员编成“炕头小组”“地头小组”,中午班、晚上班,并让学生包组,自己为总辅导员,形成了人人争先脱盲的良好风气,使堤圈村的扫盲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多次被评为县、地区模范村。县教育局曾3次派人到村内请他出任正式教师,都被他婉言谢绝。1955年9月获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7年4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局文代会。1988年6月病逝。

范光一(1910.11~1989.07) 原名王道安,富国镇丁家庄子人。1929年入沾化县师范讲习所,开始接受进步教师传播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32年考入济南爱美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应,第二年春另投考电话培训班,半年后被分配到周村电话局当话务员。因与他人合办《村钟》小报,宣传进步思想,遭当局训示,并被调往德平县电话局。“七七”事变后失业还乡,参加共产党人组织的“念书会”,联络青年知识分子,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中共沾化县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1941年6月任县工委书记,1942年1月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当时,沾化大部地区被日伪占领,他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分化瓦解敌人,多次护送干部安全抵达冀鲁边区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渤海区四地委委员,先后兼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惠民县委书记。1948年任中共华东局直属益都县委宣传部长,后改任中共安丘县委书记,领导土地改革运动,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巩固后方,支援前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滕县专署副专员、专员。1953年9月调工业战线,历任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安装公司第一副经理、机械安装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第三机械工业部安装公司经理,第五机械工业部安装公司经理和第五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顾问等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受迫害。1972年补发工资后,除还债外全部交纳党费。工作期间,因腿病配备专车,从不许家人就便搭车。晚年因病不能自理,他不要单位派人照料,也不要护理费,并婉言谢绝部领导为其改善住房条件。1982年离职休养。1989年7月11日病逝。

宋中(1923.05~1989.9.21) 原名锡英,号春堂。泊头乡泊头村人。8岁入本村小学,稍长,就读于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校址在惠民县城)附属小学。1937年考入唐山教会学校丰滦中学。1941年,胞兄宋彦人(当时任晋冀鲁豫边区农林局局长)将其接到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入抗日军政大学,翌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开始了戎马生涯,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
1971年,奉命到国家体委工作,任国际司副司长、中国乒乓球协会代主席。1月25日,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专程来华,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宋中负责接待。囿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会谈一度搁浅。宋中及时请示周恩来总理,采取灵活态度,顺利达成协议。事后总理接见后藤,并提出建立亚洲乒乓球新组织的设想。
3月下旬,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赴名古屋参赛。与世隔绝4年之久的中国健儿重返国际乒坛,并一举夺得4项冠军,轰动世界。比赛期间,中国代表团邀请英国、加拿大等5国球队赛后访华,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斯蒂霍文闻讯主动提出访华意愿,宋中立即向国内汇报,并于4月7日奉命向美方发出邀请,一举打破20多年中美关系的僵持局面。是夜,还与后藤钾二携手发起举办亚非乒乓球邀请赛的倡议。之后,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尼克松访华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事件相继发生,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小球震动了地球”。宋中也被誉为“乒乓外交”的杰出使臣。
1971年9月,亚非乒乓球邀请赛在北京举行。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赛,国际乒联主席埃文斯也应邀参观,盛况空前。此后,宋中又相继直接参与发起和组织领导了亚洲乒乓球邀请赛和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等许多重大赛事活动,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外电评论为“中国乒乓外交的伟大胜利”“中国已在外交方面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在后藤辞去旧亚乒联合会主席就任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时,根据周总理指示,宋中抓住时机与后藤酝酿成立亚洲乒乓球新组织。经多方周旋,亚洲乒乓球新组织——亚洲乒乓球联盟于1972年5月宣告成立,6月得到国际乒联的承认。周总理称赞:“亚乒联盟的成立,是一个创举。”
宋中作为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又致力于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及其他单项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的工作,为此不遗余力,孜孜以求,奋斗6年之久,足迹遍及五大州,最多时一年走访38个国家。1979年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中国赢得了重返国际奥委会的胜利。开创了在其他领域解决国际组织会籍问题的先例。
1981年突发脑血栓。1984年向亚乒联盟递交辞呈。各国代表纷纷发言,盛赞他对亚洲乒乓球事业的卓越贡献,表达留恋之情。一致通过决议,授予亚乒联盟终身名誉主席称号。1988年9月,被国际乒联执委会授予国际乒联金质奖。
1989年9月21日,因患肝肾病于北京逝世。国际奥委会、国际乒联和亚乒联盟及其成员国发来130多件唁电致哀,并高度评价他对体育事业、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所做的贡献。1990年,(已故宋中)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王哲(1900.04.12~1990.01) 黄升乡黄升三村人。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早年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在白色恐怖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在此期间曾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翻译进步书籍,宣传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走革命道路。1937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底由苏北到达延安,先后任延安大学预科部主任兼图书馆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辽东军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军大总校团政委。1949年4月任山东省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后改任中共山东分局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8月任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医学院院长。1963年12月任政协第三届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1977年12月任政协第四届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3年12月离职休养。1990年1月1日病逝。

郭金鲲(1970.1~1990.3)冯家镇久山村人。1988年12月参加工作,任沾化县人民法院下洼法庭书记员。1990年3月29日,他在探亲时正遇退伍士兵范某持刀闯入县民政局局长郭某家中,面对范某持刀行凶,凛然不惧,见义勇为,他在搏斗中被范某刺中右颈静脉,忍痛一直追赶出30多米,因失血过多扑倒在地,经抢救无效牺牲。同年11月4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1991年,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追记二等功。

张春香(1897~1991) 古城镇大沙洼村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的号召,组织5户农民成立“插伙组”,当年棉花取得亩产54公斤的好收成,比“单干户”高13%,1949年转为常年互助组。1952年,他又带头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在其影响下,全乡先后办起7个初级社,成为全县互助合作先进单位。1955年11月,7处初级社合并成沾城乡五爱高级农业合作社,张春香任社长,并任大沙洼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任沙洼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1966年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和大队长职务。他带头运用农业新技术,实行科学种田,改造盐碱地,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获得连年丰收,被群众称为种田能手,其植棉技术和使用化肥的先进经验在全县推广,赢得广大群众的爱戴。1954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2月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至1963年,多次获省“农业劳动模范”“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91年病逝。

李明岭(1929.10~1992.07) 冯家镇西堼村人。1945年家乡解放后,他加入基干民兵、联防队,参加剿匪反特斗争。1947年4月入伍到渤海军区海防支队。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2月被保送到第十二步兵学校学习深造,1954年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84师205团1营3连任副指导员,1956年晋升指导员。后升任营副政治教导员、252团副政委,1971年任炮兵团政委。他先后参加过津南、胶济、济南等战役,荣立战斗三等功、工作三等功各两次。1976年3月转业地方工作,任中共沾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7年3月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同年7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4年5月任政协第一届沾化县委员会主席。1990年11月离职休养,享受地市级待遇。1992年7月16日病逝。

王志廉(1922.04~1992.10) 山东省宁津县人,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冀鲁边区青年救国会干事。1943年4月在冀鲁边区宁津青年救国会做隐蔽工作。1945年5月任宁津县四区区公所民政干事,同年12月为山东渤海行政专署民政训练队队员。1946年6月任宁津县四区区公所民政助理。1947年4月任宁津县四区区公所副区长,同年8月任宁津县支前民工团二营营长。1948年2月任宁津县五区区公所副区长,3月任宁津县三区区公所区长,12月调渤海军区一军分区任宁津县人武部副部长。1951年4月任渤海军区德州军分区德平县人武部副部长,1952年11月任德平县兵役局副局长,1955年8月任德平县兵役局局长。1956年4月任临邑县兵役局局长。1961年9月任沾化县人武部部长、中共沾化县委常委。1967年3月任沾化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68年3月任县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9月任中共沾化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县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1月任中共沾化县革委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县革委会主任,同年5月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3年7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2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常委。1980年11月离职休养。1992年10月在滨州病逝。

魏尊昌(1913~1992) 大高镇何家桥村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著名鼓书艺人。自幼喜爱文艺,后拜董贵盛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因他刻苦练功,学习认真,并经常为演出伴奏(弹三弦),学艺不到一年,艺术水平大有提高,师傅破例令其与师兄王尊贵结伴演出。19岁在惠民县胡集书会上被高薪邀请演唱西河大鼓。学业期满自立门户,单独演出。他并不满足已有的技艺,后又诚恳向老艺人左玉玺请教,以提高和发展艺术水平。1943年拜当时东路大鼓名流文宝祥为师,学唱《江宁奇案》《曹义上寿》《大送嫁》等书目。从此,他把东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曲调融入西河大鼓,自成一派,盛极一时。当时人们称他唱的是“渤海大鼓”。他的演唱言词精练、形象、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表演细腻,栩栩如生。1950年8月任沾化县第一个专业曲艺组织——沾化县民众鼓书院院长。1957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演出的西河大鼓《风仪亭》获演出二等奖。1982年、1984年在惠民地区曲艺会演中分别获演出一、二等奖。1992年病逝。

徐云刚(1913~1993) 泊头镇南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家乡解放后,他参加民兵组织,后任本村基干民兵队队长,带领群众斗争地主恶霸,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复员返乡,任南徐村党支部委员、村长。1953年带头办起农业生产互助组,翌年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转高级农业合作社,任副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任所在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1962年南徐村遭受严重涝灾,他领导群众搞生产自救,大种萝卜菜,大抓饲草,群众情绪稳定,大牲畜由1958年的73头发展到107头。1963年春出席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第二年又参加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69年起,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成条田540亩,挖沟修渠,整平土地,扩大灌溉面积3000多亩,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普及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使南徐村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粮食总产114万公斤,人均占有975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58万公斤。是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到南徐考察。是沾化县第六、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沾化县第二、三、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病逝。


吴鸣岗(1916.09~1995.03) 大高镇烽台李村人。北平燕京大学毕业后,在济南市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济南私立正谊中学、济南私立懿范女子中学、济南私立黎明中学、济南市第一临时中学、山东政治学院、山东师范学院任教。济南解放后,历任济南扶轮中学校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协商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民政局副局长、局长,济南市文化局局长,政协济南市第一至八届委员会副主席,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政协山东省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3月病逝。

张岱云(1932.06~1996.03) 富国镇坝上村人。194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野战医院卫生员、助理军医、卫生部教育科员、后勤部秘书等职。随军转战南北,参加昌潍、济南、淮海、渡江、凇沪等战役,数次荣立三等功。因积劳成疾,50年代初患严重肺结核病,作肺叶切除手术,被批准为二等残疾军人。1955年授予中尉军衔,荣膺国防部颁发的解放奖章。1957年,经组织批准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英语教师、英语系副主任、高校外语师资培训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被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岱云是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翻译家协会理事,以学者身份多次访问美国及加拿大等国家,数次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对外国高等院校、文化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在外语教学和国际关系等学术界颇具威望。在其主持下,美国富布赖特基金会资助的培训中心招生16届,为中国培养高校英语教师近700名,为争取美国富布赖特项目输送进修学者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先后翻译《联合国文件》(1973~1981,50万字)《战争与回忆》《赫鲁晓夫回忆录》《战争风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英语语法》等书,编写外语教材20余种。1995年,受命筹建外语大学第二附中,任务紧迫而繁重,他日夜运筹,1996年3月22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


傅宝恒(1936.05~1996.08) 冯家镇傅家村人,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学高级教师。1955年7月参加工作,1958年6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6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1979年3月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他从事农村小学教育达40年,历任小学教师、学区主任、学校校长、班主任,一人身兼数职。他以校为家,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1987年学校规模扩大后,缺少操场。为节省学校开支,他利用暑假,每天推土50多车,花费3周时间整平了学校操场,铺设校内公路580米,义务植树500余棵,为学校修理课桌凳150余件,把节余的经费全部购买了教学仪器。在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教材,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先后撰写论文10余篇,执教观摩课20余节。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他所教班级学生巩固率、升学率、优秀率历年在全乡名列前茅。198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称号,1984年获山东省“园丁奖”,1985年被地区、县评为优秀教师、模范共产党员。是政协第一、二、三、四届沾化县委员会委员,中共沾化县第五次、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8月病逝。

吴国良(1974.12~1996.08) 黄升乡前
皂村人。1994年1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60师482团团直机炮连三排九班当战士。1996年8月5日,部队驻地河南省获嘉县照镜乡连降大暴雨,冯村砖瓦厂有76名民工被洪水围住,危在旦夕。吴国良所在的机炮连35名官兵奉命赴现场抢险营救。此时76名群众有的站在窑顶,有的爬在树叉上,已40余小时粒米未进。正当部队依据情势利用通向窑厂的电线杆拉一道绳索转移被困群众时,一座砖窑倒塌了,落水群众拼命挣扎,情势更急,呼救声更高,吴国良不顾风急浪高纵身跳入激流,向群众泅游,当游出30多米时,接连不断的巨浪将吴国良卷入旋涡,不幸牺牲,年仅22岁。
吴国良牺牲后,某集团军党委追认其为中共党员、追记一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济南军区授予其“追求高尚人生的好战士”荣誉称号;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其“舍己为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中共沾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作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向革命烈士吴国良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解放军报》发表通讯《青年立身做人的楷模——吴国良》及评论员文章《在学习与实践中建功成才》《向吴国良同志学习》,报道其英雄事迹。

吴秀月(1935.12~1996.04) 泊头镇朱家瞿阝村人。1959年7月毕业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受教于柳子谷、于希宁、关友声、黑伯龙诸名家并留校共执教事,深得艺术真谛。1963年7月调惠民地区艺术馆工作。1971 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0月晋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历任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地区艺术馆馆长、地区文联副主席。
吴秀月初攻国画人物,70年代又专攻国画山水。遍游名山大川,写生取稿;广交书画朋友,博采众长,刻意求新。画风清新,笔墨活脱,既注重虚实、疏密、曲直、浓淡的对比,又富变化,深寓情意。1989年1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秀月画辑》,让人们在欣赏他的山水国画中,领略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1992年 6月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吴秀月画展》,他的作品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1996年4月在济南病逝。

孙礼照(1946~1996.10) 字森樾,古城镇西孙村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65年9月在沾化县第二中学(今沾化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为沾化县建国后第一个升入清华大学的学生。1970年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厂、设备厂任技术员。1983年3月获清华大学技术经济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4月获意大利那不勒斯发展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83年起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师、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数量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先后晋升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礼照在货币银行学、技术经济学等领域有造诣颇深。先后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译著7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2篇(其中7篇发表于核心杂志上),在学术会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2项,其中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清华大学基础研究成果奖。1992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投资项目标准定额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应邀赴美国、欧洲、加拿大、东南亚、智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曾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

吴宪廷(1950.02~1997.04) 大高镇大高村人,中共党员。1970年入伍
,1973年被推荐到南京炮校学习深造。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6年以副营职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中共沾化县委宣传部干事。1990年调任沾化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纪检监察室主任、县监察局副局长,直接参与立案查处各种违纪案件106起,其中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28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1994年,他主持工作的纪检监察室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在1995年、1996年的岗位目标年终考核中,他连续被评为优秀;1996年,被滨州地区纪委授予办案能手称号。
1997年4月20日,因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过度劳累,病情恶化逝世。1997年12月15日,中共滨州地区纪委、地区监察局作出在地区纪检监察系统向吴宪廷学习的决定,他被追授予地区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称号。1997年12月22日,中共沾化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吴宪廷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他被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纪检监察报》《大众日报》《滨州纪检》等报刊,报道其先进事迹。

王忠武(1936.12~1998.03) 泊头镇泊头村人。小学文化程度。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操起祖传屠宰刀,经营起屠宰店,靠勤劳成为富裕户。经商以来,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40多万元,仅处理病猪就损失几万元。1983年起,每年春节都带上猪肉,到本村30多户烈、军属和“五保户”家慰问,到乡(镇)敬老院看望老人,同时向群众让利销售猪肉,累计价值2万元。1989年夏,他带上15公斤猪肉到本村当年入伍的4户新兵家中慰问,随之把刚收下的1000公斤小麦,全部捐献给北京戒严部队。1990年,他为开展税法普及活动资助1000元;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资360元;涝灾后,捐助本村办学经费1600元。1996年7月,他带着价值5000元的面粉、猪肉等食品到县公安局慰问公安干警,支持全县开展严打斗争。
1990年7月被国家税务总局授予个体工商守法模范纳税户称号;1990年11月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称号;1991年4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授予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1993年4月被省政府授予模范个体工商户称号。他是沾化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届沾化县政协委员。1998年3月病逝。


苗仲德(1926.11~1999.01) 原名苗忠德。山东省桓台县索镇北辛村人。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桓台县索镇区武委会干事、区人武部武工队队长,桓台县石桥区人武部部长,中共桓台县直属镇委员会委员、组织科科长,中共桓台县纪委秘书、县委委员、县纪委副书记,中共桓台县委常委、县监察委员会书记,桓台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惠民地区水利指挥部副政委,惠民专署农业局局长;中共滨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滨县县委书记。1977年12月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8年9月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1984年3月调任惠民地区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10月离职休养,享受地市级待遇。1999年1月7日在滨州病逝。


李桂茂(1924.10~2001.02) 富国镇李果村人。1942年7月任孔家乡民兵联防队队长。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县各救会派往中共渤海区委学习。1945年9月任渤海区四地委武工队队长、教导员等职,参加战斗11次,头部、腿部曾两次负伤。1947年起任中共惠民县豆腐寨区、三区区委副书记、书记。1949年2月随解放军渡江南下,同年6月任浙江省温州专区军管会处长,9月任中共温州市郊区区委书记。1952年12月起任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书记,1955年6月任中共温州地委委员、永嘉县委第一书记。1956年5月,李桂茂针对农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窝工现象难解决、社员积极性难调动的现象,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同农村实际相结合,在永嘉县三溪区燎原社试行“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改革办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当时党内严重的左倾思想,他在1958年2月整风反右运动中,因支持推广包产到户受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由地委农工部分配一般工作,工资由13级降为16级”的处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批挨整,遭到非人道的折磨和摧残。1981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和工资级别。当年在永嘉县倡导的包产到户被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及许多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革历史的专家学者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而他就是这源头的点火人,他为中国农村改革写下了光辉的一笔。1984年9月离职休养,享受地市级待遇。2001年2月22日在浙江省台州病逝。根据生前遗愿,其骨灰被融入沾化这方热土。

李玉国(1969.12~2002.03) 富国镇杏行村人。1988年12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沾化县税务局下河税务所专管员、所长,县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副局长,县地税局下洼征收处主任。他多次被评为地(市)、县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4次受到嘉奖。 2001年被市地税局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1月被市地税局记三等功一次。2002年3月28日,他由于长期带病坚持工作,过度劳累,积劳成疾,终因弥漫性肝癌病逝。李玉国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沾化县委、滨州市委、山东省地税局、山东省委、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作出向李玉国同志学习的决定。5月28日,省委追授李玉国为优秀共产党员。6月21日,在济南召开的实践“三个代表”的基层好税官——李玉国同志荣誉称号追授大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李玉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追授李玉国模范公务员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税务报等发表报道其先进事迹的文章20余篇。

姜学民(1956~2002.06) 富国镇西刘村人,11岁时患渐进性肌肉萎缩症下肢体致残。1974年在富国镇刚家中学毕业,1976年任本村民办教师。1983年参加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如期获结业证书。1996年转为公办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克服肢体残疾行动不便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诸多困难,取得所教学科的突出成绩。《大众日报》《惠民大众》《滨州日报》分别以《生命的支点》《通往讲坛的特殊路》及《轮椅上的园丁岁月》等为题,作过多次报道。1992年11月出席山东省助残先进集体暨残疾人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被授予山东省残疾人先进个人称号。是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6月4日病逝。


张世新(1969.12~2003.3) 黄升乡堤圈村人,199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程度,三级警督警衔。1990年7月山东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沾化县公安局古城派出所、下洼派出所民警,刑警大队技术员,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法制科科长,冯家派出所所长。2003年3月6日,张世新在执行公务途中,为抢救一名因车祸受伤的群众,不幸被疾驰的汽车撞伤,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4岁。3月11日,中共沾化县委作出《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张世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的好警察”。滨州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分别作出向张世新同志学习的决定和通知。6月26日,山东省公安厅为其追记一等功,发奖金2000元。
在14年的从警生涯中,他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两次被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多次受到市、县嘉奖。他奋发学习,完成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学业。在8年的刑侦工作中,勤恳工作,先后参与破获刑事案件1800余起,亲手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多名。1996年,他组织破获涉案价值110万元的特大团伙盗窃案,并为河口区公安局带出一起久侦未破的抢劫杀人案。同年1月,在抓捕爆炸杀人的“肖氏父子”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徒手勇擒歹徒。2000年11月在破案会战中,他感冒高烧达40度,坚持输液不离岗位,夜11时接到案犯潜入点休息后,立即拔掉针头,带领同志们完成了抓捕任务。任法制科长期间,制定了《执法责任制度》等,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经他审核的刑事、行政案卷没有一起退卷、复议。任冯家派出所所长期间,他采取行政审批一站式办证,一次性告知、零距离服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赏。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清正廉洁,甘于清苦。直到他去世殡殓时,找一件像样的便服都没有,只有一身身洗得脱色的警服。

石清玉(1914.09~2003.05) 富国镇井
王村人。1936年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曲阜县城)肄业。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县境内最早开展党的活动的两位共产党员之一。1938年8月任中共沾化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他以本村小学为联络点,以教书工作为掩护,负责党的上下联系,领导全县党的工作。1940年8月,调任中共乐陵县委书记,赴任途中被国民党山东省第五专区专员刘景良部逮捕,后乘敌溃乱脱险。1942年1月沾化县第一次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行政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石清玉当选为县长。在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领导全县解放区人民配合部队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中作出不懈努力。1946年7月,石清玉率领县公安部队和民兵进行剿匪反特,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活动。1947年7月任中共沾化县委书记。1948年2月起任胶济线战役、陇海战役和淮海战役沾化支前民工团团长、政委。1948年7月随部队南下,1949年7月起任安徽省巢县县委副书记、芜湖皖南支前办事处粮食部长、西南服务团三支队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起任四川省万县专署副专员、专员。1956年1月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3月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1982年12月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四川省第六届人大代表。1984年12月离职休养。2003年5月14日在成都病逝。

李春生(1926.08~2004.06) 冯家镇李雅庄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苦难的煎熬,靠逃荒要饭、给地主扛活糊口。1944年本村解放后,他任村农会委员、主任,带领贫苦乡亲打土豪、分田地、搞生产。建国后任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带领群众走农业合作化道路。1956年起任村党支部书记。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雅庄连年发生洪涝灾害。他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度过一次次灾荒。1961年涝灾之后,他安排一部分劳力突击种麦,亲自带领大部分劳力到北洼安营扎寨拾野禾,收割青草35万公斤、苇子20万公斤、黄蓿菜种子4万公斤、蒿子仁2万多公斤。这一年人均分配口粮只有4公斤,全村没有逃荒要饭的。国家计划供应的5万公斤救济粮,只要了3.5万公斤,为国家分担困难。1963年实现粮食总产9万公斤,不仅没要国家的救济粮,还卖给国家1500公斤粮食。1964年起,李春生带领群众,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改造“四副滩”(过去四个盐霸的晒盐场)、削平“马虎岭”(荆棘丛生的大沙丘)、开挖排涝治碱沟和灌溉渠道200多条,使8000多亩荒碱涝洼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1969年,在荒碱洼里生产出粮食75万公斤,实现分配口粮25万公斤、交售爱国粮25万公斤、留作战备粮和种子25万公斤。同年12月11日《大众日报》以《靠毛泽东思想改天换地》为标题,报道李雅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事迹,并配发社论《以李雅庄为榜样,掀起农业学大寨新高潮》。省、地、县各级先后做出向李雅庄学习的决定。李雅庄被誉为“鲁北大寨”,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李春生也因此在省内外出了名。“文化大革命”中,他曾担任山东省革委会常委、惠民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沾化县革委会主任。1976年,中共惠民地委领导曾动员他离村到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工作,被他婉言谢绝。1992年,他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但一直关注和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1994年,他被李家乡党委、政府聘为特别顾问。他是中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和周恩来总理握过手。2004年6月1日病逝。

温在江(1928.12~2005.04) 山东省广饶县油郭乡温家村人。1945年2月参加工作,任村青救会长。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任中共广饶县九区区委干事,1948年10月在中共渤海区委党校学习。1949年12月起任中共沾化县委组织部干事、六区区委组织委员,1951年7月起任沾化县十区区委副书记、九区区委书记,1954年12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部部长,1958年7月任利国公社党委书记,1961年5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68年5月任沾化县革委常委、县革委办公室主任,1979年10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副书记兼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84年5月任沾化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90年11月离职休养,享受地市级待遇。2005年4月7日病逝。

张廷柱 (1931.09~2006.02) 泊头镇西费村人。1961年山东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沾化县农业局工作,历任沾化县植保站副站长、惠民地区农科所植保室主任、地区农业区划综合组长、地区重点工程项目办公室高级农艺师等职。张廷柱长期从事农业区划和植保工作,主持完成多项课题,其中鲁北四脉棉蚜研究,1981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麦拟根蚜的研究,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鲁北经济生物优势资源及开发对策研究,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代表著作有《实用经济生物》《鲁北经济生物》《区域规划与开发对策》《农村经济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等。1992年被评为省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2月13日在滨州病逝。


杨希贤(1929.09~2006.11) 富国镇富国村人。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起任富国镇刚家小学、魏家桥小学、刚家小学及中学教师。1978年7月在刚家中学离休后,被学校留用任教4年。1983年3月被聘任到富国镇中心小学工作,直到2006年11月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在57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农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乐于助人,为人师表,深受学生和同行的敬重。三年困难时期,他资助面临失学困境的王德贤完成大学学业。冯家镇久山村郭泽清,因母残父亡,读初中时退学,经他资助得以复学,1996年考入华东石油大学,后攻读硕士学位。此后,他资助的贫困生刚宪辉、周志华、王新刚也都考上了大学。1985年被中共沾化县委、县政府,中共惠民地委、地区行署分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1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3年10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省人事厅授予“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11月13日病逝。

白殿忠(1936.11~2007.10) 山东省高青县人。1952年9月任齐东县供销合作社干部科科员。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任中共齐东县委办公室机要秘书,1959年7月任邹平县卫生局秘书,1964年12月任邹平县乐礼公社党委书记,1969年12月任苑城公社党委书记。1975年5月起任中共邹平县委组织部常务部长,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1979年10月任邹平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1981年8月任中共沾化县委副书记,1984年3月任沾化县委书记。1989年11月调任滨州地区税务局局长、党组书记,1994年10月任滨州地区国税局局长、党组书记。1996年10月退休。2007年10月13日在滨州病逝。

杨再文(1926.12~2007.11) 富国镇丰民四村人。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起任沾化县富国区委青救会副主任,沾化县政府秘书科统调员、人事股副股长等职。1948年10月至1949年2月在渤海区党委党校学习。1949年2月到垦利地委组织部帮助工作,同年5月起任沾化县委组织部、惠民地委政研室、惠民地委办公室秘书。1952年5月起任惠民地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组织部组织科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组织部办公室主任。1955年10月任利津县委副书记,1958年11月任沾化县委书记处书记,1960年6月任垦利县委、渤海农垦局党委副书记,1961年12月任惠民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1966年4月任惠民地委副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被下放农村劳动。1970年6月起任惠民地革委办公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地革委政治部副主任、惠民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惠民地区“五七”干校党委书记等职。1978年9月任惠民地委办公室副秘书长、行署办公室主任。1979年9月任惠民行署副专员。1983年10月起任东营市筹备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等职。1986年5月回惠民地区工作,先后任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地区老龄委员会主任和地区老年大学副校长等职。1990年12月离职休养。2007年11月在滨州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