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696&run=13

第四节 节令习俗

一、农历节日
春节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是除夕,次日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虽然春节只是一天,但节日活动历来是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春节节日活动方告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居民生活日益富足,年货丰盈,“年味”渐浓。一进腊月,各行各业进行年终业务总结,开始走访慰问;农村不在安排农活,收拾过年;外出经商、务工、上学的人们亦陆续回家“过年”,在外辛苦一年,借春节之际回家与家人团聚,看望老人、孩子,叙叙家常。家家户户忙于清理借贷,打扫庭院,添置新衣,置办年货,俗称“忙年”。春节前几天最为繁忙,送年礼,赶年集(春节前最后一个集市,最为繁华热闹),买年货(鸡、鸭、鱼、肉、蔬菜、干果、鞭炮、年画等),蒸年糕,炸丸子。腊月二十九,贴年画,贴春联。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小尽二十九),贮水、备柴,挂“家堂”(俗称“请轴子”),陈族谱,点香烛,摆贡品。除夕夜守岁风俗各地不一,大多是边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边包饺子,喝酒,吃年夜饭,少年儿童做游戏、燃放烟花爆竹,全家人团团圆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大年初一凌晨,煮饺子,放鞭炮,敬神祭祖。饭后,拜年开始,家家备好糖果、烟茶,恭候拜年者。晚辈给长辈拜年,有的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拜年多在族内进行,除未婚女子外,晚辈均往同族长辈家磕头拜年,亦有拜全村长辈者,以示家庭教养。大多是同一家庭结伴而行,亦有族内同辈结伴者,以示家族团结兴旺。邻里乡亲间见面,互致“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语。自初二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直至元宵节。初二早晨(西部有的于初一下午),焚香烧纸,送先人归。是日,同宗聚会,由长辈率领到祖坟上,烧纸祭祀,燃放鞭炮。有的地方仍有初五禁忌出行的习俗。旧时初一至初五,民间有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之说,初五是“五马日”,亦称“五末日”,禁忌出行。
21世纪初,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之风日盛,封建旧俗逐渐消逝,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城镇居民拜年,大多演变成单位、小区的团拜活动,亦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时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商业店铺多在正月初六至初八开业,有的超市、商家为抢商机甚至节日期间不停业。居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大多以发家致富为荣,贫穷落后为耻。在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友、拜年贺岁的聚会活动中,“工作”“就业”“经商”“致富”成为主要话题,这是工作、生活压力所致,也是人们感觉“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法定公休日调整为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共3天,一般与其相邻的两个星期六、星期日法定公休日相连,连续放假7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俗称“正月十五”。节日期间,家家户户于门前院内挂灯,燃放烟花爆竹,吃水饺、元宵(境内居民本无吃元宵习俗,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有元宵上市,吃元宵习俗渐兴)庆祝节日。白天,许多村镇组织的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舞狮子等活动,会聚县城,敲锣打鼓,流动演出,煞是热闹。晚间,观灯展、放烟花是传统习俗。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都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制作花灯参加灯展。各式花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恢宏大气;有的以音乐伴奏,有的有锣鼓队相随;有的以“影像”取胜,有的辅以“灯谜”游戏。到处灯火辉煌,彩灯、霓虹灯闪烁。烟花燃起,霎时间,绚丽多彩的花朵漫天怒放,变幻着各式造型,姹紫嫣红,璀璨夺目。灯会上观者如潮,音乐声、锣鼓声、欢笑声震地喧天,天上人间,融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在农村,儿童们三五成群,打着各式灯笼,在院内、街巷耍闹嬉戏,燃放烟花,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春龙节”“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相传为“龙抬头日”,意为龙开始活动,雨水即将来临。为图吉利,多在此日为儿童剃头,叫“剃龙头”。民间有炒蝎豆,吃蝎豆习俗,寓意将蝎子之类的毒虫炒死。有的还吃龙须面,取顺溜之意。21世纪初,大小超市各种零食、干果琳琅满目,民间炒蝎豆、吃蝎豆者渐少。
清明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亦称寒食节,民间称清明前一天叫小寒食,清明节为大寒食,清明后一天为末寒食。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为悼念介之推而下令禁火3日以寒食的故事。旧俗有寒食节3日不动烟火的说法,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只是一般不大蒸大煮,吃大饼卷鸡蛋或鸡蛋咸食者居多。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民间家家户户“添坟”祭祖。旧时清明节前后民间荡秋千习俗甚盛。21世纪初,城乡居民沿袭上坟祭祖风俗,荡秋千之俗渐逝。城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均于清明节这天集体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俗称“五月端午”。相传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民间有吃粽子习俗。粽子多以黍粘米合红枣,外包宽幅苇叶,以细绳捆缚,经蒸煮而成。有的地方有在门窗上插艾枝、在儿童手腕足腕上结“五丝”(五色线合成)习俗,表示祛邪除毒之意。21世纪初,粽子不再是端午节的专用食品,作为人们的喜食食品,各大超市常年有售,江米粽、肉丁粽、蛋黄粽、豆沙粽、蜜饯粽等,应有尽有。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初伏 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为初伏,俗称“暑伏”。此日为进入酷暑季节的标志。是日中午,家家吃凉面,即将煮熟的面条用凉开水过滤后,拌上麻汁、蒜泥、黄瓜丝、香椿、肉丁卤子食之,寓意酷暑季节不中暑。21世纪初,城乡居民基本沿袭旧俗,饭菜更加丰盛。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称“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因为七月十五是“鬼节”,民间大多提前一天于七月十四日过节。家家户户包饺子,或做丰盛饭菜,并上坟祭祖。旧时民间有在晚上“放草芽”(河灯)习俗,以笸罗或西瓜皮等为船只,其上放置灯盏、纸人纸马或插上花草后放至河塘里,灯火映入水面,幽幽亮光,顺流而动,以寄托对故人的哀思。据传此俗起于南宋,当时许多北方人为避金乱随宋军南渡后,不能回到家乡祭祖,于是便在每年中元节以此方式祭奠北方的亲人。21世纪初,“放草芽”习俗已逝,上坟祭祖之俗依然沿袭。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团圆节。因为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是除春节外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民间非常重视,讲究阖家团圆。旧时农村有拜神祭月习俗,家家户户设香案、摆供品,道谢丰收,祈求月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21世纪初,祭月习俗渐逝,其它习俗沿袭依旧。节前数日,人们便携带月饼、酒、水果等礼品,走亲探友,慰问长辈。中秋之夜,设家宴庆祝,全家人品月饼、吃水果,宴饮赏月。民间赏月,重在欢聚,于嘘寒问暖、推杯换盏中表达关爱,增进感情。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称重阳。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含有长久长寿的寓意,而被称为重阳佳节。旧时境内居民不太重视此节,1988年省政府在《山东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中把每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后,逐渐引起各级、各部门重视,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每年重阳节,各部门、单位均开展“敬老爱老”服务活动,走访慰问离退休老职工。子女们也为老人购买礼品,祝老人健康长寿。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俗称“十月一”。旧时居民有上坟祭祖习俗,此时天气渐寒,是增添御寒衣物的时节,因此要剪纸为冥衣,焚于坟前,谓之“为先人送寒衣”。由于“送寒衣”为此节主要内容,所以女子责任重大,特别是已出嫁女子更要携带祭品回娘家上坟。21世纪初,焚烧剪纸冥衣者渐少,但上坟祭祖之俗依然沿袭。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日”。此日,大都用米、豆、枣、莲子、花生米等煮粥,称“腊八粥”(也称腊八糕),预祝来年五谷丰登。有的在此日泡制腊八蒜(将蒜瓣、白糖、米醋置于容器内搅匀密封,泡制20天左右,正值春节,蒜瓣翠绿、甜香,米醋酸辣可口,是吃水饺的极佳佐料)。据传,旧时,因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各家商号要在此日把一年的收支账目结算出来,清理债务,计算盈亏。放债人为了照顾欠债人的面子,不好直接讨债,便在此日泡制一些腊八蒜送于欠债人,欠债人收到腊八蒜自然心照不宣:年关到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辞灶 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又称“小年”。相传灶神(亦称灶君、灶王,俗称灶王爷)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供奉于灶头。腊月二十三,灶神升天向玉皇大帝陈述一年来的民情。旧时民间多以饴糖、枣糕为辞别灶神的供品,意为用粘性食品粘住灶神的嘴,不让其上天乱说。辞灶神时将灶神像和纸马(俗称灶马)一并焚烧,并拜别祷告,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至除夕,迎灶神下界。21世纪初,民间辞灶神风俗早已消逝,但辞灶日大扫除、吃杂面、除旧布新之俗沿袭依旧。

二、公历节日
元旦 1月1日为元旦,又称新年,俗称“阳历年”。为法定公休日,城镇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大多放假庆贺。节日期间,各单位于门前张挂“欢度新年”“庆祝元旦”等大字横幅,或举办文体活动,或组织集体旅游,以示祝贺。城镇居民多以家宴庆贺,农村居民多不重视此节。21世纪初,年轻人更喜欢以贺年卡、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时尚方式恭贺新年。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俗称“三八节”。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妇女放假半天。各机关单位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或组织女职工旅游,或为妇女免费体检,以示祝贺。
植树节 3月12日为植树节。各级政府动员全县人民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各部门、单位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1世纪初,植树节义务植树活动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植树区域、发放树苗。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988年,“五一”节为法定公休日,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均放假休息。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节法定公休日调整为3天,即5月1~3日,一般与其前后两个星期六、星期日法定公休日相连,连续放假7天,俗称“五一”长假。人们大多利用假期探亲访友或外出旅游,许多城镇青年择此假日结婚。由于“五一”长假能够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全方位、综合性拉动经济增长,被称为“五一黄金周”。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节法定公休日重新调整为1天,一般与其相邻最近的星期六、星期日法定公休日相连,连续放假3天,俗称“小长假”。
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以纪念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日,各级团组织大都组织文体活动庆祝节日,有的组织青年团员开展“献爱心”为民服务活动。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举办儿童加入少先队仪式庆祝节日。团委、妇联等部门到小学、幼儿园走访慰问,赠送节日礼物,或对困难学生实施捐助。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各级党组织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召开民主生活会,并以座谈会、茶话会、报告会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党史教育和爱党、爱国教育活动。
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拥军优属活动。部队官兵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教师节 9月10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门举行庆祝活动,组织师生联欢,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慰问离退休教师。许多学生给老师寄赠贺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心。社会各界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 10月1日为国庆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升国旗、挂彩灯,开展文艺演出、演讲等庆祝活动。1988年,国庆节为法定公休日,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均放假休息。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节法定公休日调整为3天,即10月1~3日,一般与其前后两个星期六、星期日法定公休日相连,连续放假7天,俗称“国庆长假”。因此时正值中秋,适宜外出旅游,人们大多利用假期探亲访友或外出游览名胜,许多城镇青年择此假日结婚。由于“国庆长假”能够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全方位、综合性拉动经济增长,被称为“十一黄金周”。

三、舶来节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国家一些节日开始传入国内,成为“舶来节”,俗称“洋节”。20世纪90年代,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洋节”开始在县内少数时尚青年中流行,但尚未得到多数成年人认同。21世纪初,“舶来节”流行日益广泛,并逐步得到成人认同。2月14日为情人节,男青年要向自己的爱人赠送玫瑰花,象征爱情永在。4月1日是愚人节,此日,年轻人往往开愚弄人的玩笑,或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子女们慰问父母,赠送礼物,感谢养育之恩。12月25日为圣诞节,青少年之间多互赠贺卡和圣诞礼物,互致节日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