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694&run=13

第二节 生产习俗

一、农耕
境域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区,以农业为主,北部沿海,兼有渔业。20世纪80年代,各家各户自行安排生产,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勤俭持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棉花和各种瓜果、蔬菜等。20世纪90年代,农民种植观念发生变化,既种粮食作物,亦种经济作物,棉花种植面积大增。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比较落后,仍有点种玉米、棉花的习惯。
21世纪初,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机动三轮车、农用汽车越来越多,传统农具木犁、耙、耧、锄、镰、小推车等的使用越来越少。农民种田不再仅凭经验,科学种田观念深入人心,耕种、施肥、用药、收贮等各生产环节更科学、合理,生产效率、效益大幅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增强,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如优质麦、优质棉、沾化冬枣、无公害蔬菜等。种植果品、蔬菜者增多,冬枣种植趋向产业化。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等初露端倪。

二、植树
境内居民有在田、村、路边和宅旁植树传统。庭院内多种植枣、苹果、石榴等果树,一般不种植桃树、梨树、槐树和桑树。房前屋后、沟畔、路边多种植槐树、柳树和杨树等,主要以生长木材为目的。墓地多种植松树、柏树等。20世纪90年代起,沾化冬枣在县内推广,为枣农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农民在道路两旁、河坝田边和荒碱地上大面积种植冬枣树。有的农民将粮田辟为枣园,或在承包田内枣粮或枣棉间种。庭院内、房前屋后、沟畔、路边也大多栽植冬枣树。21世纪初,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林木管理制度的健全,植树、爱树已经成为社会风尚。

三、渔业
北部临海居民多从事渔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渔船主要有机动船和帆船两种,前者可到深海作业,后者多在近海和海沟河汊捕捞。网具主要有线网、流刺网、樯张网、挂子网、裤裆网、须子网等。主要捕捞毛虾、对虾、梭子蟹、鲈鱼、梭鱼、青鳞、乌贼等。渔船一般“雨水”时节下海,“立冬” 时节收船。船下水时,燃放鞭炮,家人到岸边相送。冬闲时节,修补渔船、网具。大多渔民虽来自不同村落,但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如遇不测,均能倾力相助。水产养殖主要是沿海滩涂海水养殖和内地河塘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多为国家、集体投资建池养殖,以对虾为主,皆因管理不善而亏损。淡水养殖,往往采取粗放式养殖,鱼苗有放无养,池塘有用无修,经济效益微薄。
20世纪90年代,由于渔船激增、近海污染等原因,水产品捕捞量渐少。政府实施“休渔期”制度,保证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的渔民便利用休渔期,收船拉坞,修船补网。渔船基本实现机动化,配备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和通讯设施,渔民大都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每天收听天气与海浪预报,按照天气情况安排工作日程。信奉“龙王”“海神”者渐少,烧纸、焚香、磕头祈祷等封建迷信风俗逐渐被摒弃。渔民大都不再忌讳“翻”“扣”等字眼。水产养殖逐渐成为特色产业,沿海地区的海水养殖业有较大发展,但是受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水产养殖业存在较大风险。2005年,沿海防潮大堤衬砌工程竣工,为北部沿海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畜牧
20世纪80年代,饲养大牲畜以牛、驴、马、骡为主,主要是用于耕作、交通和运输。由于粮食增产饲料充足,养猪、养鸡、养鸭者增多。东部和北部乡镇因洼大、草盛,养羊者居多,大多为分散饲养,畜牧养殖专业户很少。
20世纪90年代,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羊、养兔等养殖专业户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畜牧养殖的品种日益良化,瘦肉型猪、波尔山羊、长毛兔等优良品种被引进,饲养管理更加规范、科学,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愈来愈高。21世纪初,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畜牧养殖的专业化,家庭饲养大牲畜和猪、羊、家禽者渐少。城镇居民饲养狗、猫等宠物者渐多。

五、家庭手工
传统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织渔网、木瓦工、打铁、打苇箔、轧油、磨豆腐、扎扫帚、风味食品制作等,多为兼业,农闲时生产经营,农忙时歇业。20世纪80年代,政府鼓励、支持家庭手工业发展,从业者骤增。手工门类不断扩展,从事缝纫、照相、五金、电器维修等手工业者愈来愈多。
20世纪90年代,手工业门类五花八门,手工工艺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部分家庭手工业逐步向机电化发展,机织渔网、毛衣、手套取代手工。21世纪初,纺线织布(俗称老粗布)、苇箔加工等手工业门类逐步由个体分散生产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成为私营企业。从事打铁、编筐、纺线、织布等传统手工业者渐少,从事钩花、刺绣、十字绣等工艺品制造者渐多。

六、经商
20世纪80年代,个体经商户(俗称“个体户”)逐渐增多,大多在城镇开店经营。善于经营者,承袭旧时商人“灵活、热情”的传统习俗,诚实守信,薄利多销,大多生意兴隆。不善经营者,则延续集体商业部门的经营陋习,待客不热情,服务欠周到,高利经营,大多被市场淘汰。在城镇集市设摊售货的小商小贩日趋增多,商品市场日趋繁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力的日益增加,从事个体商业经营者众多,规模逐渐扩大,经营门类大到摩托车、电动车、农用机械、家用电器,小到生资土产、轻工产品、日用百货、特色小吃,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以低成本、低利润、物美价廉、服务到位赢得市场。国营、集体商业部门受到市场冲击,陷入困境。大多实行改制,以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因其经营规模大,品牌意识强,商品全、信誉好,在商品流通中仍处重要地位。
21世纪初,商品专业化、超市连锁店等成为新兴商业经营模式,各类名牌商品专卖店、名牌超市连锁店纷纷登陆县内市场。农村商品流通日趋活跃,集贸市场越来越密集,经营食品店、百货店和小饭店者众多,走村串巷小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七、打工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力不断增加,部分青年选择外出打工或创业。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大多数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和创业。农活一般由妇女、老人承担。打工者多数为农闲时出行,农忙时回归,亦有年初出行、年终回归者,皆被戏称为“候鸟”。2005年起,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冬枣产业的发展,农民农业收入大幅增加,部分外出打工农民选择回乡创业,主要从事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农忙时,县内劳务市场火爆,劳工紧俏,劳务费每人每天六七十元甚至一百余元不等。许多人选择在县内打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