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636&run=13

第三节 民间舞蹈

一、秧歌

在大型娱乐庆典活动和每年春节期间的民间文艺汇演中,常有秧歌表演。大高镇马家村、富国镇花家村、下洼镇阎家村、冯家镇久山村均为秧歌传统村,其秧歌队角色众多,行当齐全,阵容整齐,跑场精练,丑角逗乐,妙趣横生。秧歌以舞场为主,丑角逗乐。分两队同时出场,领队者手持一把用彩绸装饰的花伞,被称为“伞头”。“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以哨音和动作指挥队伍变换场子和舞步。舞步以“菱角花”为主,有前踢步、跳场、走场、跑场、踉跄、高跷、颤步等,还有翻跟头、叠罗汉等高难动作。跑场有圆场、剪子股、十字股、十字大插花、小插花、三趟街、四门斗、单提把、双提把、五股窜心、死沟、活沟、里摞城、外摞城、缠丝柱、卷包、十字门等。传统秧歌有漂亮姑娘扮成摆旱船的,有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的,还有扮成《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的,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1995年2月,下洼镇赵山村的秧歌、富国镇宿桥村的舞龙,代表沾化县参加全地区“兴滨州奔小康”民间艺术汇演,分获二、三等奖。2002年,举行全县首届秧歌舞比赛,教育、城建、水利、税务、金融等12个部门、单位派代表队参赛,表演的秧歌舞,大多吸收民族舞、现代舞的一些动作,成为舞台舞蹈类节目,与传统大秧歌相去甚远。

二、高跷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均有高跷表演。表演时高跷艺人双足踩木跷,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高跷表演队一般由几十人组成,列队表演,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丑角最后压阵。高跷跑场近似秧歌,在吹打乐伴奏下,表演队伍扭出各种图案造型。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有的侧重扭、踩和表演故事情节,以戏剧角色为主,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既有情节,又有舞蹈,加之丑角追逐嬉戏,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有的高跷以表演杂技、武术等高难度技巧动作为主,如“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重点展现盍拐、碰拐、背拐、跳跃、翻跟斗等动作技巧,表演的“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等高难度技巧动作,常常令观众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三、旱船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均有旱船表演。旱船俗称跑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的制作是用轻木依照船的外形制成约三四米长的船架子,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图样的蓝色布裙,船上装饰以红绸、纸花,扎上两支假腿(以示船娘子坐在船内),支上船篷,有的还在船篷上装有彩灯、明镜等饰物。
大高镇的旱船表演为全县最佳。表演时往往是一位艄公引领多只船行,老艄公划船,漂亮的船娘子乘船,傻大婆(丑角)随船逗乐。老艄公手持桨板,随音乐伴奏做出收缆、划桨等舞蹈动作。船娘子掌控船只随着老艄公的动作转换而不断变化,或平稳舒缓,或跌宕颠簸。傻大婆手摇破扇,时而尾随船后急追,时而跑到船前开路,以幽默、滑稽动作逗乐。旱船跑场有单丝梅花、线桄子、剪子股、串蒜瓣、驳花等。一般是跑完一场,演唱一段戏曲或小调,内容较为随意,多以爱情为主题。跑旱船一般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的加上唢呐、笙等吹管乐器伴奏,气氛热烈,场面热闹、活跃。

四、狮子舞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多有舞狮表演。相传古人将狮子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元宵节舞狮子,意为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大狮需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狮尾。小狮一人独舞。舞狮人身披狮被,穿狮裤,脚踏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表演时,引狮人(亦称“狮子郎”)手握旋转绣球或单刀、双刀、红缨抢等器械,在锣、鼓、钹等打击乐伴奏下逗引狮子。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有的还表演窜桌子等高难度动作,有的将狮子摇头、眨眼、张口、搔痒、抖毛等动作模仿的惟妙惟肖,活泼可爱。

五、竹马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多有竹马表演。竹马亦称“跑竹马”,是一种模仿骑马的民间舞蹈。用竹皮或竹蔑扎成马的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后彩绘成竹马,再用彩布和麻绳等装饰马头、马尾,马腹处留出空位供演员站立,表演时将竹马系于表演者腰部,使表演者犹如骑马状。冯家、富国是竹马表演的传统乡镇,其竹马表演有人物、情节,反映古代蒙古族骑士生活。舞者一般为12人,其中,骑马者9人,即蒙古王子1人,头部先锋2人,先锋军卒2人,中原小姐2人,丫鬟2人;打门旗者2人;扛大旗者1人。骑马者手持马鞭同时上场,持旗者领舞,边舞边唱,有快速跑马、低速碎步跑马、慢步溜马、勒马等多种舞步。以跑场为主,有大小串花、剪子股、双进门、四门斗、跑圆场、十字靠、绕八字等10余种场式,锣鼓伴奏。表演进入高潮时,往往锣鼓震天、人声鼎沸,甚为壮观。

六、芯子

20世纪80年代,在元宵节灯会游艺节目中,时有芯子表演。冯家是芯子表演的传统乡镇。芯子是一种静态造型艺术,设计各不相同,以造型惊险优美为佳。好的芯子造型奇特,设计精巧,用作支撑的钢筋骨架隐藏得很好,且扎缚在高架上的儿童看上去惊险、吃力,实际是坐在上面,轻俏舒服、稳妥自如。县内芯子多为“背芯”,即由一身强力壮者肩扛(同时也固定在腰上)铁架行走,铁芯上扎缚一装扮成某一人物形象的四五岁儿童,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人物故事,肩扛者也装扮成剧中人物模样,与铁芯上的小演员一起表演。芯子表演以跑场为主,武场伴奏,夜间表演效果更佳。表现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许仙与白娘子”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芯子表演渐少。

七、虎斗牛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常有“虎斗牛”表演。虎斗牛为化妆舞蹈,角色有虎、牛、牧童和猴子等,以鼓谱“老虎通”等作武场伴奏。利国乡的“虎斗牛”表演为全县最佳,其表演情节为:一牧童哼小曲《小放牛》放牧,牛食草后伏地歇息。一虎卧地,牧童不知利害上前相逗。虎暴起欲吃牧童,牧童将牛打起躲于牛后,随之牛与虎斗。牛虎相持时,一猴跃过虎身,虎侧目视猴,牧童与牛借机逃遁。虎无奈与猴斗,猴虽攀援、跳跃,但终被捕食。表演者随鼓点急缓变换舞步节奏,虎牛斗、虎猴斗均有规范动作,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八、老姜背老婆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常有“老姜背老婆”表演。“老姜背老婆”为化妆舞蹈,以鼓谱“九龙翻身”等作武场伴奏。表演前先将扎制好的老头上身(假脑袋由葫芦头装饰而成,白发、白须,头戴毡帽)安装到表演者前胸,再将扎制好的老太婆臀部与下肢,安装于表演者后腰,使老头上肢向后弯曲至老太婆的臀部,呈背负状,老太婆的小腿向后上方翘起,呈被背负状。表演时,演员上身老太婆装扮,下身老头装扮,一手拿手绢,一手拿扇子,扭动舞步,上身做老太婆动作,下肢迈老头步伐。老太婆时而扇自己,时而扇老头,情景逼真,动作诙谐有趣,令人捧腹。

九、鸳鸯嫁老雕

每年春节期间民间文艺汇演,常有“鸳鸯嫁老雕”表演。“鸳鸯嫁老雕”是县内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源于古城镇沙洼村。20世纪80年代,县文化馆对“鸳鸯嫁老雕”进行挖掘整理,进一步修改、完善,舞蹈形式、词曲内容基本定型。古城镇沙洼村表演的“鸳鸯嫁老雕”,亦歌亦舞、有唱有逗、风趣幽默,可谓民间艺术精品,其情节为守寡鸳鸯改嫁老雕的故事,主要角色有鸳鸯(女)、老雕(男)、黄雀(女)、鹦哥(女)、武丑(男)、老头、小生、丫鬟等8人。4男4女列队上场,交叉演唱,弦乐伴奏。基本舞步是传统秧歌的“8”字步,以十字大串花、缠梁柱小串花开场,然后男女演员相向逗唱。演员们将鸳鸯丧夫的悲伤,鹦哥做媒的俏皮,众鸟劝嫁的幽默,老雕娶亲的热闹场面,以及鸳鸯用计使老雕偷鸡不成反被拔光翎毛的狼狈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唱词诙谐风趣,曲调婉转动听,剧情随歌曲旋律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2003年1月,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农业频道《文化与生活》栏目摄制组赴古城镇,将“鸳鸯嫁老雕”录制成电视节目。同年4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7套军事、农业频道黄金时段首播,3日重播。2007年10月,“鸳鸯嫁老雕”被收录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