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630&run=13

第一节 戏 剧

一、吕剧
1988年,县吕剧团排演现代吕剧《倒霉大叔的婚事》,传统连台本戏《大明忠烈》和古装戏《卷席筒》等剧目,巡回演出。
1989年,县吕剧团排演的现代吕剧《庄户娘们儿》,在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汇演和地区首届艺术节汇演中,均获演出奖和创作奖。1990年,县政府、滨州电视台联合拍摄的戏曲电视剧《攀亲记》,参加全省第五届优秀电视剧展播,获一等奖;在全省“泰山文艺创作奖”评选中,获三等奖。同年,县吕剧团排演现代吕剧《盼儿记》,宣传计划生育,到乡镇巡回演出16场。
1991年,县吕剧团排演的现代吕剧《姑嫂情怨》,参加地区庆“七一”专业剧团新创作剧目调演,获创作二等奖,导演二等奖,表演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同年,戏曲电视剧《攀亲记》,在全国第七届戏曲电视剧评选中,获二等奖。1994年,县吕剧团排演的古装吕剧《庵堂奇遇》参加地区文艺会演,获创作二等奖,吴花魁获表演一等奖,王增旭、宋海英获表演二等奖。

1997年,县吕剧团排演现代吕剧《吴国良》,宣传吴国良烈士英雄事迹,巡回演出30余场,获地区“精品工程”奖。1998年,县吕剧团排演现代吕剧《吴宪廷》,宣传优秀纪检干部吴宪廷的先进事迹,巡回演出20余场,获地区“精品工程”奖。1999年,县吕剧团排演现代吕剧《冬枣树下》,巡回演出20余场,获地区文艺调演一等奖和地区“精品工程”奖。2002年,县吕剧团排演古装戏《姊妹易嫁》《屠夫状元》等剧目,巡回演出120余场次。
2004年起,县吕剧团针对演员老化、青年演员匮乏、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重视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恢复《龙凤面》《双借亲》等古装剧目的排演,每年演出70余场。2005年6月,县吕剧团购置大型客车和舞台车各1辆,组建“中国冬枣之乡艺术团”,巡回演出现代吕剧与古装戏。

二、京剧
县京剧团自“文革”初期撤销后,境内再无专门京剧表演团体。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老年京剧爱好者居多,群众主要是通过电视、电影观看京剧演出。在县文艺演出活动中,也时有京剧唱段表演。
2001年6月,县老年人京剧协会成立,有会员20余人,不定期组织京剧票友(喜欢看戏、唱戏、演戏的戏曲爱好者)演唱会,自娱自乐。
2005年10月,县文化馆组织举办全县京剧戏迷大赛,这是县文化部门组织的首次大型京剧票友演唱活动,共有30名选手参加正式比赛,观众1000余人。2006年9月3日,成立沾化县京剧票友协会,有会员30人。

三、东路梆子
明末清初,山西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东下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同州梆子由此传入山东。由于方言、习俗的影响,流行于济南以东地区的同州梆子在唱、念、做、打诸方面具有地方特色,为区别于济南以西地区流行的西路梆子,人们便称之为东路梆子。东路梆子俗称“梆子腔”或“山东吼”,以硬木梆子敲击节奏为特色,主奏乐器是板胡,其唱法以本嗓为主,每句最后一字用假嗓拔高演唱,发出“沤”字的尾音,腔音婉转优美、悦耳动听。
清朝末年,东路梆子由无棣传入沾化县冯家一带,该剧种开始在沾化落户。庄科村首先成立东路梆子业余戏班,邀请无棣县艺人门保贞等人传授东路梆子。之后,傅家、路王庄、边家营等村均有人组织业余戏班排练演出,主要剧目有《高平关》《杀四门》《铡美案》《探阴山》《穆柯寨》《辕门斩子》《二进宫》等。傅家村戏班和庄科村戏班最为著名,在县内及黄河以南地区频频演出,声名鹊起,当地人遂把东路梆子称作“当地吼”。傅金生是传播东路梆子的重要人物,傅家村戏班主角花脸傅万房、青衣傅芝娥、老生傅怀森、小旦傅忠义等均师从于他。庄科村戏班主角有青衣李洪奎、小旦李九成、老生王兴三、小生张寿祥等。
1958年起,东路梆子停止演出。“文革”期间,傅家村保存的20余部东路梆子剧目被付之一炬。1978年起,部分东路梆子老艺人又登台献艺,但仅是零星演出,业余戏班已不复存在。
1980年后,傅家村傅元赏等人开始凭记忆整理东路梆子剧目唱词。傅家村、后路王村、前孙村的老艺人开始在春节等节庆期间,登台演出东路梆子老剧目,但因剧目杂乱、陈旧,时代性差,演唱形式和内容不太受现代年轻人喜爱,基本没有大型演唱活动,偶尔在农村喜庆闹房时演唱选场或选段。
21世纪初,县文化部门开始搜集、整理、挖掘、抢救东路梆子这一艺术瑰宝。傅元赏整理出的东路梆子21出戏的唱词,成为复兴东路梆子的重要资料。
2006年5月,县文体局为冯家镇傅家村东路梆子业余剧团录制音像资料,并在县电视台《文体之窗》栏目播出。同年6月17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河戏话》栏目组一行来县内采录地方戏,被东路梆子优美的唱腔和漂亮的脸谱形象所吸引,专程到冯家镇傅家村文化大院,录制东路梆子片断。同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


四、渔鼓戏
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修建寺院,云游道士前来说唱渔鼓(即渔鼓道情),村民学会其腔调,民间艺人加以充实、丰富和演化之后,搬上舞台,化妆演出。后来,演唱内容与人物行当不断完善、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戏曲形式——渔鼓戏。渔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是演唱道情的主要伴奏乐器。道情是以演唱为主的一种曲艺,以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作题材,所以道情也叫渔鼓(鱼鼓)或渔鼓道情。
20世纪初,民间渔鼓戏班大小不一,小戏班演职员三五人,大戏班演职员四五十人,逢年过节、城镇赶会、九月香火会等时节,便搭台演戏。颇具名气的民间艺人边希田、边廷荣等,除在县内演出、传授渔鼓戏外,还到周边县区传艺。

1945~1957年,渔鼓戏有了新的发展,艺人们继承传统技艺,吸收“河北梆子”“东路梆子”“京剧”等剧种的演唱和演奏技巧,加以演化,成为广受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经常在乡镇赶会、庆节闹喜时演出。主要剧目有连台神话戏《东游记》《西游记》《八仙庆寿》等,有时一台戏演员多至60余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群众称之谓“大戏”。比较著名的艺人有刘汉三、边希德等。渔鼓戏的伴奏乐队由10余人组成,一般是文场3人(渔鼓2支,唢呐1支),武场8人(有座鼓、堂鼓、大锣、铙钹、云锣等乐器)。文场主要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简板,演奏者以左臂托抱渔鼓,左手握简板,右手三指并拢,拍击鼓皮发出声响,伴奏唱腔、过门,烘托舞台气氛。唱腔为渔鼓腔,曲调幽雅,尾声有帮腔,委婉动听。
1958年起,渔鼓戏剧团停止演出,至21世纪初渔鼓戏已沉寂近半个世纪。2003年起,县文化部门为抢救稀有剧种,防止渔鼓戏失传,开始集结专业人员和老艺人,对渔鼓戏进行整理、挖掘和抢救,排演新剧目。
2006年5月,由高树军、孙贵文、王新生编剧,王永昌作曲,孙洪林执导,县冬枣之乡艺术团演出的渔鼓戏《审衙役》参加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在30余个剧种43个剧目的比赛中,获“最佳推荐剧目”和“最佳演出”两项大奖,同时获得编剧、作曲、导演、表演4个单项一等奖。同年7月6日,县渔鼓戏剧团揭牌成立。10月28日,县渔鼓戏剧团应国家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赴京汇报演出渔鼓戏《审衙役》,获得成功。12月,渔鼓戏被收录于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县渔鼓戏剧团排演的《审衙役》《追龙缸》,巡回演出160场次。同年5月,县渔鼓戏剧团的商住楼、综合办公楼竣工投用,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面积260平方米。同年6月,民间渔鼓戏表演艺人刘遵禄被市文化局评为首批“滨州市优秀民间艺人”。10月28日,县渔鼓戏剧团排演的渔鼓戏《审衙役》,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江苏省张家港市承办的“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中,荣膺榜首,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和优秀剧目奖。同月,渔鼓戏被收录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县吕剧团
1988年,县吕剧团有演职员44人,其中,国家三级演员12人,四级演员5人,二、三级演奏员各1人,四级演奏员3人,舞台技师1人。阵容整齐,行当齐全。2001年,排演的小品《瓶子王》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小品比赛,获金奖。2005年6月,县吕剧团组建“中国冬枣之乡艺术团”,购置大型客车和舞台车巡回演出。2006年7月6日,县吕剧团加挂沾化县渔鼓戏剧团牌子。2007年,县渔鼓戏剧团共有演职员25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人,二级演员5人,三级演员2人,四级演员2人,三级演奏员5人,四级演奏员2人,三级舞台技师2人,四级舞台技师1人,其他演职员5人。至同年底,排演吕剧《大明忠烈》《卷席筒》《庵堂奇遇》《盼儿记》《庄户娘们儿》《攀亲记》《姑嫂情怨》《军嫂》《孔繁森》《吴国良》《吴宪廷》《冬枣树下》,渔鼓戏《审衙役》等大型戏剧30余台;举办全县业余歌手卡拉OK大奖赛13届;在各级文艺汇演中表演的戏曲、歌曲、小品等节目多次获奖;被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