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21&run=13

第一节 地 质

一、构造
凹陷与凸起 境域在大地构造上隶属华北地台区之华北坳陷区,第三级构造为济阳坳陷区。中生代以前,济阳坳陷区与鲁西隆起为一体,构造运动同步进行。中生代以来,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断裂构造发育,与鲁西隆起区分化、脱节,形成一系列断陷和凸起。其中之沾化凹陷、义和庄凸起、陈家庄凸起为沾化县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亦即第四级构造单元)。
沾化凹陷:横贯县境中部,北为义和庄凸起,东入渤海湾,南邻陈家庄凸起,西南隔以潜伏鞍部与惠民凹陷相通,呈近东西向展布。凹陷中,中生代沉积了侏罗系、白垩系地层,新生代第三纪沉积了较厚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新生界厚度达8000米左右。
义和庄凸起:位于县境东北部。该部位在古生代之寒武纪、奥陶纪下降,接受了厚约200米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二迭纪,局部区域接受了海陆交互相沉积;自二迭纪一直处于剥蚀环境,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又开始接受沉积,新生界地层厚度1000米左右。
陈家庄凸起:位于县境东部稍南。其地史同鲁西隆起区相似。泰山运动隆起成山,遭受剥蚀,在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北部边缘部分下沉,沉积了寒武系、奥陶系地层。此后,该区域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直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又开始接受沉积,新生界地层厚度1000米左右。
断裂构造 块断运动是济阳坳陷区的构造运动特点,亦是沾化境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块断运动的主要构造形变为断裂。区域断裂走向以北东、北东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及北北西向,多为正断裂。主要为陵青断裂带,西起陵县,经无棣、滨州、陈家庄,东到青坨子,呈锯齿状。以断裂为界,沾化凹陷位其北,陈家庄凸起位其南。其次是义南断裂和陈南断裂。义南断裂,走向北东,倾向东南,长50公里以上,下部切入基底,落差可达千米以上。陈南断裂,近东西向分布,倾向南,倾角60~70度,延展长60公里以上,落差亦达千米,控制了东营凹陷的形成及新生代早第三纪地层的发育。
二、地层
县域全为第四系覆盖,其特征是新生界极其发育,无基岩出露。兹将地层发育状况由上而下逐一记述于下。
新生界(Kz) 古生代白垩纪末,伴随着燕山运动的结束,地壳再一次上升,奠定了县域基底构造的基本轮廓。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在本境域仍以块断运动和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
第四系(Q):更新世间有多次海侵形成海陆相交互沉积。全新世已进入冰川后期与现代基本相似。
全新统(Q4)一般厚约20 米。分为3段。中段为一海相层,上、下段均为陆相沉积层,但在近海区亦有海相及滨海相地层。
上更新统惠民组(Q3)厚约750 米。为灰黄色亚砂土及粉砂互层,夹部分褐黄色亚粘土。该层中上部和底部一般各有一段灰黑色淤泥层,大体相当于海侵层位。
中上更新统临清组(Q2)厚约88米。为棕黄色粘性土与褐黄色亚砂土互层,夹粉细砂层,含多层钙质淀积层,标明有多次沉积间断,夹有两层海相地层。
下更新统无棣组(Q1)厚约51.59米,下覆明化镇组的上段,二者大致呈连续沉积;在陈家庄凸起和义和庄凸起上,第四系界面下却出现了明化镇组的下段,二者呈现不整合接触,缺失了下更新亚统。下更新统以棕色粘性土与黄褐色至灰黄色亚砂土和粉细砂互层为特征,有多层发育程度不等的钙质沉积层,显示了频繁出现的淀积间断。
第三系(E):上中新统分明化镇组、馆陶组,下中新统分东营组、沙河街组、孔店组,不整合覆盖于白垩系之上。
明化镇组(N1~2m)厚约600~1000米。主要由土黄色和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组成。上段颜色浅,以土黄色、棕黄色为主;下段颜色变深,以棕红色居多,底部出现灰绿色泥岩。岩性:上段粗,为砂岩、泥岩互层;下段细,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
上中新统馆陶组(N1~2g)厚500米。是一套白色砾状砂岩、细砾岩、灰绿色细砂岩和棕红色泥岩的沉积。该层厚度变化大,局部缺失。
渐新统东营组(E3d)厚度800米。是一套砂岩与泥岩的交互沉积,在渤海农场一带几乎全是灰绿色泥岩沉积。
沙河街组(E2~3s)自上而下共分4段。第一段是还原浅湖相沉积,主要为一套深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一般厚200米左右。第二段:上部是氧化环境下的浅湖相沉积,由棕红色和紫红色泥岩、白色砂岩、含砾砂岩组成;下部是还原环境下的浅湖相沉积,为灰绿色泥岩夹灰白色粉细砂岩,局部有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为湖相沉积。厚约300米。第三段:上部是还原浅湖相沉积,为一套巨厚的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泥岩;中部和下部是还原半深水至深水湖相沉积,为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及油页岩。厚400~600米。第四段:上部为冲积相砂砾岩沉积,中部是还原盐化较深的湖相沉积,岩性为深灰色硬石膏、盐岩、杂卤石与褐灰色泥岩、软化岩的沉积;下部属氧化浅湖相沉积,为杂色砂岩、砾岩及褐色、灰绿色泥岩,普遍含有石膏。厚300~1000米。
始新统孔店组(E2k)厚度大于1500米。上段为棕红色、灰白色砂岩夹红色泥岩,中段是灰白色砂岩夹灰绿色泥岩及含煤层,下段为棕色泥岩、砂岩组成的湖相和冲积相沉积。
中生界(Mz) 二迭纪末,地面上升经受剥蚀,中生代缺失三迭地层。
白垩系(K):厚度大于332.7米。主要岩性为中性至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泥岩。侏罗纪晚期,域内断裂活动渐趋强烈,伴随有褶皱运动,致使白垩系与上侏罗统之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J):主要岩性为砾岩、砂岩、泥岩、薄层煤及闪长玢岩,厚152米。由于受燕山断裂运动的影响,使该层不整合覆盖于二迭系之上。
古生界(Pz) 中奥陶世后,地壳上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因此地层缺失泥盆系和志留系。直到中石炭世,因受海西运动影响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
二迭系(P):石炭纪后,除短期海侵外,均接受陆相沉积。其上~下统石盒子组(P1~2S),主要由一套灰色、深灰色砂岩、泥岩和含炭较高的泥岩组成,厚135.5米。其下统山西组(P1s),主要为一套砂岩、泥岩和炭质页岩的陆相沉积,夹可采煤2~3层,厚67米。
石炭系(C):石炭纪地壳相对稳定升降,域内时陆时海,形成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当地壳上升为陆时,境内森林密布,在地壳缓降时,则森林被掩埋地下而成煤。石炭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其上统为太原组(C3t),由深灰色为主的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和灰岩组成,含可采煤3~4层,厚143.5米。其中统为本溪组(C2b)。是由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灰岩和煤线组成,厚35.5米。
奥陶系(O):中统有阁庄组及八陡组,以灰岩为主,与下覆岩层呈整合接触。阁庄组(O2g),以海湾泻湖相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厚53.7米。八陡组(O2h),以浅海相深灰色灰岩夹泥灰岩组成,厚20米。
奥陶系下统有纸坊庄组、北庵庄组及马家沟组,亦以石灰岩为主,与下覆岩层均呈整合接触。纸坊庄组(O1z),为泻湖相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厚240.6米。北庵庄组(O1h),上段为黄灰色含砾质白云质灰岩,下段是浅海相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厚179.1米。马家沟组(O1m),为浅海相灰岩夹白云质和泥质灰岩及煌斑岩,厚104.4米。
寒武系(∈):岩性以碳酸岩为主。中部和下部为灰色灰岩、白云岩,夹部分灰绿色、暗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灰棕红色灰岩、灰色鲕状灰岩,夹深灰色煌斑岩等。厚约488.8米,与下覆太古界地层为不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