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办事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d5&A=5&rec=18&run=13

第十一节 海防办事处

海防办事处位于县境东北部,西、南邻东营市河口区的新户、太平、义和等乡镇,北靠大海。总面积362.78平方公里。办事处于1984年建立,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其前身是海防渔业人民公社。1997年,办事处设经委、财政所、土管站、税收站、电管站,有职工24人。辖前锋、爱国、建华、前进、明星、五星、海防、恒星、幸福、建国10个渔业社,7个渔民党支部。1995年、2000年,为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除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海防办事处自筹资金200万元,在沾化县城先后建职工宿舍楼2栋。2004年9月,县委县政府理顺海防办事处管理体制,将渔民划归渔民所在乡镇(冯家镇等)管理,海防办事处管理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境内的造纸原料场、啤酒厂、苗圃等单位。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99.7万元。

一、渔业生产
海防渔港位于沾利河东岸,距入海口7.5公里。沾利河河道水域面积160万平方米,大潮水深2.77米,小潮2.32米。渔港离生产区近,运距短,出入方便安全。陆域地势平坦,避风条件良好,为全国491处港口之一,是山东省的重点渔港之一,沾化县的主要渔业生产基地。所辖地域海岸长77公里,滩涂面积34079公顷,海拔在1.5~2米之内,为典型的黄河冲积扇,南高北低,区内有半截沟、弯弯沟、车子沟、草桥沟等,渔船进出、避风方便。区内海岸带有淤泥沉积构成,属淤泥质海岸带,沿海具有丰富的鱼类、虾类、贝、蟹和鸟类等资源。海防海域出产的海产品主要以毛虾为主。干制品俗称虾皮,腌制品俗称虾酱。其特点是个大、肉质鲜嫩,有“海底味精”“天然钙库”之誉。含有丰富的钙、磷、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降低血压、降胆固醇、开胃健脾、抗软骨之功效,产品畅销海内外。
1988年,有渔业社11个,渔船204只,总动力5636马力,从事海洋捕捞人员942人。全年主要海产品捕捞量1.2万吨,其中毛虾1.15万吨,鱼类396吨,海蜇52吨,文蛤31吨,蟹类21吨。国内生产总值320万元,上交利税22.6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51元。1993年,60马力以上的渔船324只。推广使用多种网具,逐步实现一船多具,一人多艺。1996~1997年,投资468万元,先后对300只渔船配置新型网具,变固定生产的板子网为流动生产的锚流网,使“等鱼上网”的作业方式变为根据渔类资源分布进行流动作业,提高了捕捞产量。投资125万元,使250只渔船配备先进的卫星导航设备。解决了准确测定渔船航行方向、渔船所在位置等难题,既提高渔船机动作业能力,增加安全生产系数,又减少能源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投资50万元购进晒货用的网片和包装纸箱,对海产品进行网晒、精筛、分等分级精包装,提高销售档次。1997年,海防办事处有渔船508只,捕捞量3.3万吨,其中,毛虾2.9万吨,鱼类3500吨,文蛤450吨,海蜇50吨。生产总值913万元,财政收入109.1万元,渔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1998年,渔船400只,渔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此后,由于海洋污染严重,渔资源逐年减少,加之弯弯沟泥沙淤积,渔船出进不便,渔业滑坡。1999年4月,办事处按照“船机结合,海中开河;大潮拖淤,低潮开挖”的施工方案,对弯弯沟进行疏浚,奋战70多个昼夜,开挖土方18万立方米,6月23日竣工通航。海防办事处虽处东营市境内,但丰富的海产资源是沾化县发展渔业经济的主要载体,广阔的滩涂、芦苇资源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发展沾化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教育 卫生 
海防办事处根据渔业生产季节性、居住流动性的特点,鼓励提倡私人办学。1990年,私立海防小学成立,有教师3人,学生60人。1997年发展到3处,教师9人,学生160人。1999年,海防办事处加强教育工作,归并私办小学3处,在原边防工作站院内建起第一所规范化小学,有教职工6人,在校学生150人。2003年,由于居住人员减少,海防小学因无生源而撤销。
海防办事处设卫生院1处,有医士1名,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1997年8月,卫生院被风暴潮冲毁,12月投资5万元重建。1999年,又重新修建卫生院,配备医疗器械。2007年,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人。

三、抗洪救灾 
1992年9月,11级台风侵袭渔港,海水入侵10余公里,室内水深1米左右。海防工委、办事处积极组织渔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筹措资金15万元,修筑3公里的防潮坝和防潮节制闸,投资6万元维修公路5公里,投资12万元维修房屋300余间,尽快恢复了生产。
1997年8月,12级以上东北风入侵鱼港,防潮坝全部冲毁,节制闸失去作用,渔港房屋倒塌500多间,掀瓦200多间,柏油公路淹毁15公里,断绝交通8日之久。灾后,海防工委、办事处领导渔民全力抗灾,投资7万元修复加固防潮坝和节制闸;筹资90余万元,新建150间商品房;投资5万元修复被冲毁的柏油公路;灾后7天时间,全部整修了电路和通讯线路,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两次海潮,由于预防得力,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5年8月8日,因受台风“麦莎”影响,海防办事处遭受了特大风暴潮袭击,东北风达9级,阵风达11级,下午4时,河道水位猛涨,高潮水位到海防办事处驻地公路以上65公分,宿舍内水深达50公分,时间持续到晚上8时逐渐消退。风暴潮造成房屋倒塌,防潮坝、公路、养殖池、高压线路等被冲毁。风暴潮灾情发生前后,海防办事处干部职工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投入抗击“麦莎”风暴潮工作,及时将渔民及驻地群众疏散,积极组织群众抗灾自救,由于救灾措施到位,无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并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2007年3月3日夜间至3月5日凌晨,海防办事处遭受了自1969年以来最强的温带风暴潮的侵袭,东北风达9级,阵风达11级,雨雪交加,最高潮位超出警戒线2米。海防办事处及时启动防风暴潮预案,成立防抗风暴潮指挥部,县民政局、县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没有人员伤亡。
四、理顺边界关系
海防办事处所辖区块地处东营市河口区内,周边环境极其复杂。利用河口区政府、胜利油田及民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不同渠道,努力协调周边关系。在共同开发、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争取河口区政府、胜利油田等单位的帮助和支持,创造出了属于“飞地”经济特有的发展空间,保持了边界关系的相对稳定,为保持县属地疆域不流失、促进海防办事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体制变革
2004年9月22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将造纸原料场、啤酒厂、原义和水库、苗圃等地处河口区境 内的沾化县属地全部归属海防办事处管理,将渔民整建制移交渔民所在乡镇管理。海防的工作重心由管理渔民、发展渔业经济转变为守疆土不流失、盘活属地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建设“飞地”经济园区。
啤酒厂有职工165人,其中退休16人,下岗149人,1997年倒闭,职工大多自谋职业。2004年初,海防工委派驻工作组,按照“摸实情、找症结、理情绪、建班子、办实事、谋发展”的思路,积极为啤酒厂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实际问题,理顺了职工情绪,保持了稳定与发展。

海防苗圃(原名沾化县国营苗圃),原为沾化县林业局下属单位,职工21人。2004年,投资1.5万元为其通上自来水。水库位于海防办事处东南方向6公里处,面积约166.67公顷,资产有扬水站1座、管理房2排20间。


六、造纸原料场防虫治虫
造纸原料场版图面积1.26万公顷,其中滩涂7266.67公顷,芦苇湿地5333.33公顷,以种植、销售芦苇为主,年产芦苇1.5万吨,有职工251人。2006年9月,造纸原料场发现大面积芦毒蛾虫害,该虫害属暴食性虫类,暴发快、密度大,灾情蔓延迅速,全场约有4000公顷芦苇不同程度出现灾情,其中重灾面积达1333.33公顷,绝产面积达400公顷。发现虫害灾情后,海防办事处和造纸原料场及时成立了芦毒蛾防治指挥部,全力做好芦毒蛾的防治工作。投入资金50余万元购买大型烟雾机、喷雾器等防治设备100余台,购买药品5吨。并通过协调,进行飞机防治,使芦毒蛾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6月又发现中华稻蝗虫害。由于防控措施得力,得到及时有效防治。2007年起,造纸原料场为保护好芦苇湿地,提高芦苇的产量,投资50余万元,对苇田进行改造,修建地上渠和排碱沟,使沟、渠、路、涵基本配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促进芦苇生长,提高芦苇产量。